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王寺街道。

1956年,阿房宫遗址被陕西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03月04日,阿房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阿房宫遗址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属于世界奇迹。2012年,《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其中2.3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建设成国家级的考古遗址公园。

中文名

阿房宫

建造时期

秦始皇三十五年

别名

阿城

景点类别

历史遗迹

所属国家

中国

地理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处

占地面积

54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

8万平方米

外文名

Epang Palace

著名景点

前殿遗址

所属地区

陕西省西安市

建立时间

前212年

获得荣誉

天下第一宫

文保级别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春夏秋季

开放时间

9:00-17:00

地理环境

1062次播放01:42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总面积达到60多万平方米

阿房宫又称阿城,阿房宫前殿遗址建在一条古代河沟上,这是秦朝帝都咸阳以阿房宫、沣峪口为中轴线的佐证。

长期以来,专家认为阿房宫选址与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等宫殿一样都位于高地之上,但2015年,在阿房宫遗址发现了古河沟,说明阿房宫前殿下并不是一片完整的高地。在河沟上修建宫殿,意味着打断原有的水网,使流水改道,再深挖淤泥、回填夯土。河沟一带的阿房宫基础深达5.8米,工程量非常浩大。

阿房宫

阿房宫中心线一直向南,正对着秦岭北麓有名的峪口“沣峪口”。南至沣峪口,北至渭河,阿房宫所在地正是这条轴线上的最高处,与文献的记载意义相合。由此推断,阿房宫选址具有强烈的轴线意识,这条轴线有可能是秦始皇给统一后的秦帝国都城咸阳所定的轴线。

历史沿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的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建宫的目的和选址的根据,是由秦始皇确定原则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可见秦始皇在建立了秦帝国之后,并没有立即迁移政治中心,依然在全力经营先王的宫殿。“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三辅黄图》)。但随时间的推移,首都咸阳人口急剧增加,渭北地区因受两河(泾水和渭水)的限制有了人满为患的感觉,出自建立“帝在之都”的考虑,在九年之后这才有了重新建设朝宫的举动。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九月葬于骊山。秦始皇去世时,阿房宫尚未修成,工程被迫停了下来,秦二世胡亥将所有刑徒都调往骊山陵填土。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秦始皇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而此时的阿房宫工程已停工了7个月。为实现先帝的意愿,秦二世从陵墓工程中调出部分人力继续修筑阿房宫。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帝国危在旦夕时。在当时天下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和战事危急的状态下,阿房宫工程即使不停工,也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施工下去了。于是,秦朝统治集团内部在阿房宫是否继续修建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劝阻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宫,触怒二世,三人被送交司法官署问罪处死。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赵高作乱,将二世劫持在望夷宫,逼迫二世自杀。二世既死,阿房宫最终完全停工,直到秦帝国灭亡。

阿房宫虽然没有完全建成,但其部分附属建筑“阿城”等仍然存留了很长时间。

《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举籍阿城以南,周至以东,宜春以西……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可见“阿城”在西汉中期还依然完整。

阿城因地近长安就往往成为屯兵的地方。“苻坚建元二十年(384年),慕容冲据阿城。初,民谣曰:‘凤凰、凤凰,上阿房’。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梧桐数千株于阿城,以待凤凰之至”(《十六国春秋》)。

隋末,唐太宗李世民入关,自泾阳趋司竹,也曾经屯兵阿城。颜师古说:“以其墙壁崇厚,故俗为阿城”。大约到了宋代,阿城被夷毁。宋敏求在《长安志》一书中载:“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宋敏求根据实际踏查,最早揭示出阿城“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已得到了考古验证。

遗址范围

2004年11月开始,考古队重点寻找和确定阿房宫遗址的范围。

至2007年11月底,考古人员在阿房宫前殿遗址西至沣河、北至渭河、东至河、南至汉代昆明池北岸面积达1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其中主要遗址有十余处,包括传说中的烽火台、上天台、磁石门遗址等,但考古证实,这些遗址均为秦汉上林苑的建筑,与秦始皇修筑的阿房宫毫无关系。

李毓芳指出,这就确定了未修建完工的秦阿房宫的范围与现认的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是一致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就是人们所看到的和所认为的秦统一以后,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遗址。

前殿遗址

945次播放07:41专家经过与阿房宫的亲密接触,发现了前殿的三面墙丨考古公开课

考古探明,阿房宫前殿遗址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高7-9米,面积约54.4万平方米(880亩)。

建筑夯土台基时,为了加强台基的稳固性,台基的西、北、东边缘自外向里收缩,形成二三个台面。夯土台基上面西、北、东三面已有夯筑土墙,墙顶部有瓦的铺设;夯土台基上面还没有建筑南墙。

台基上面的北墙之东部、西部宽6.5米,墙体南、北两侧有墙顶部倒塌下来的板瓦和筒瓦及其残片,墙北侧有台基的三层收缩台面。而北墙中部偏西部分宽15米,墙体南侧有墙顶部倒塌下来的板瓦和筒瓦及其残片,墙北侧有台基的二层收缩台面。

前殿夯土台基南侧均为建筑台基时人们所踩踏过的路面。从路土分布的情况来看,人们是把夯筑台基用土,从南面运到北面,再从北面开始往南逐渐夯筑台基。因工程未能完成,故,台基上面的南墙还没有建、台基南侧的路土还没有妥善处理。

遗迹考查

阿房宫遗址1.6万次播放05:24干货!考古结论:阿房宫前殿的范围就是阿房宫的范围丨考古公开课

遗址坐落在龙首原往西南延伸的台地上,海拔高度394.2—401.4米。建筑遗址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三桥镇以南。在这一区间内,保留的地面夯土基址还有20余处,其中以阿房宫前殿遗址为最大,又以阿房村和纪阳寨两地的台基最为稠密。建筑用的筒瓦、板瓦、瓦当、铺地砖、圆形和五角形陶质水道、漏斗、原石柱础等遗物随处可见。

阿房

“阿房”,即“阿城”。位于阿房宫前殿夯土台基之上,是前殿及其附属建筑的外垣,先于前殿而施工。当阿房前殿的台基夯筑起来之后,首先就在北边和东西两边缘之上筑起围墙。随后,宽厚结实的北垣就成了建“阿房”的基础。在今阿房宫前殿遗址西端,有村庄名曰“大古城”、“小古城”。其所处位置,表明“阿城”在“前殿”之外、“阿房宫”之内。

阿城之所以“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同施工技巧和政治形势有关。从工程学而言,合理安排、提高时效是一条重要的原则。筑“阿城”本为设计的内容之一,先三面围墙,既是“阿房”的前一道工序,也便于现场的管理。“南面无墙”,在于留出人员、材料等进出的通道。当“阿房前殿”建起、门阙完工,再筑南墙闭合。可惜秦末乱世,形格势禁,阿房宫工程被迫废弃,自然没有南墙。

20世纪50年代,当地农民在殿址北部取土,曾挖出云纹瓦当、板瓦、残砖、石柱础及陶水管道等建筑遗物。考古工作者也多次踏查,看到同样的情况,说明前殿基址上的北部原来有建筑物存在。考古队在台基的东、北、西三面边缘上钻探,发现了墙垣遗迹,证实了“阿城”的历史存在。

前殿

现存一座巨大的长方形夯土台基,西起西安市长安区纪阳乡古城村,东至巨家庄,经探测实际长度为1320米,宽420米,最高处高约7—9米,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阿房宫进行了调查和认可,将其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认为阿房宫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迹”。

阿房宫前殿遗址

作为一项巨型的系统工程,在施工程序上是把“阿房宫前殿”列入先期工程而首先展开。尽管“前殿”不等于阿房宫,却是“阿房宫”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朝宫的重心所在。这种先建宫后筑城的作法,似乎是个传统。如秦孝公“筑冀阙,徙都之”,汉长安城也是先建宫后筑城的。

前殿东起赵家堡,西至大古城和小古城的,利用龙首塬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再经夯筑而成。借助地势,隆起土台,当地人成为“郿坞岭”。最新的钻探资料显示,前殿遗址现存地面之上的夯土台基东西长1119米、南北宽400米。通过钻探和试掘知,原址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面积达541020平方米。从秦代地面算起,现存夯土台基最大高度在12米之上。其土质纯净密实,夯层清晰而整齐,层厚7—8厘米,足以看出为承托大殿而具有很大的荷载能力。

上林苑

2006年03月12日,考古工作者在对陕西阿房宫前殿遗址西面至沣河东岸的大面积调查、勘探基础上,发掘了上林苑1、2号建筑遗址,取得了重要收获。

上林苑1号建筑遗址,位于阿房宫前殿遗址西1150米处,该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遗址南部为宫殿区,其夯土台基已毁坏,现存东西最大长度250米、南北最大宽度45米,面积为11250平方米;北部为园林区,因毁坏严重,其范围已无法确定。考古工作者在对遗址南部宫殿区的西部边缘进行了发掘,出土遗物以砖、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为主。遗址建筑倒塌堆积层内建筑材料中板瓦、筒瓦、瓦当都有被大火烧过的痕迹,此外还有大量被火烧毁的墙皮残块出土,这些现象都说明该建筑遗址曾经遭遇过很大的火灾。

上林苑2号建筑遗址与1号建筑遗址相距仅500米,位于阿房宫前殿遗址西南1200米,是传说中的“阿房宫烽火台”遗址。该建筑分为两部分,上部为建筑,下部为夯土台基。遗址毁坏严重,遗存的出土表明该建筑应为高台多层建筑。

上林苑遗址还发掘面积440平方米,一条20米长蜿蜒壮观的汉代地下排水管道。离汉代地下排水管道东边几米远,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战国秦时期墙基遗址。墙基遗址南北长近40米,宽约3.5米,高约1.5米。考古人员在厚大的墙基西侧发现,墙里面还穿过一条排水管道。墙基遗址东边约百米远一个高大的夯土台基,正是上林苑一号遗址——纪阳寨遗址所在地。

宫殿群

阿房宫前殿遗址东500米处,有一座高大的土台,周长约310米,高约20米,当地人称其为“始皇上天台”,是阿房宫遗址内最显著的建筑遗迹之一。2006年12月18日,经过对阿房宫前殿遗址东侧30多平方千米近一年的考古调查、勘探与部分发掘,考古学家发现,传说的秦始皇上天台遗址实际上是战国秦时期营建的上林苑中的一处宫殿建筑群。

考古人员对高台建筑南面坡进行了解剖式发掘,以其为核心,东面、西面、北面均发现附属建筑,地下则发现了多处由陶水管道铺就的排水设施。高台建筑的南面没有建筑遗迹,但考古工作者在地下约1米处发现有沙层分布,据此推断:该处应是古代河道或湖泊,很可能是古人登高临水的园林景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认为,上天台遗址的核心是一座高台宫殿建筑,下为夯土台基,上为宫殿建筑,应是一座可分为底、中、顶三部的高台宫殿建筑。这与秦都咸阳宫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的形制基本相同,是较典型的战国高台宫殿建筑。从考古学角度看,这处遗址是秦国在上林苑建造的一处以高台建筑为核心的宫殿群。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阿房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十五届世界大会在西安召开,提出了国际上最新的文物保护理念,不但要保护好古迹遗址,更要保护其生存环境。因此,曾作为陕西省重点招商项目、投资2亿多元的阿房宫景区,在运营13年后的2013年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规模更大、耗资更多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08年07月11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秦阿房宫管道遗迹保护展示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08〕71号)。

2008年12月31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报送秦阿房宫前殿遗址局部保护展示工程设计的请示》(陕文物字〔2008〕157号),原则同意《阿房宫前殿遗址局部保护展示工程初步设计方案》。

2011年3月4日,陕西省文物局在西安组织召开了《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专家评审会。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清华大学等7家省内外文博机构、高等院校文化遗产保护及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西安沣渭新区管委会、西安沣渭新区规划建设环保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2012年5月,西安市政府常务会通过《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

新方案,经陕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同意,报省政府审批通过。根据规划,将建设秦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以阿房宫遗址的文物保护为核心,建立一个全方位展现秦文化及秦代历史风貌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城市中央森林公园,建成又一个国家级旅游目的地。

阿房宫遗址管理规划图

2012年7月15日,“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策划方案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5名中外权威专家围绕“阿房宫遗址公园”的定位、规划、理念等七大核心环节展开研讨,并达成了“将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建成‘中国国家统一,华夏民族团结’为主题,全方位述说秦文化及秦代中国历史风貌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的意见共识。

2012年9月11号,《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这预示着,未来陕西省西安市将以阿房宫遗址的文物保护为核心,向大众呈现一个全方位展现秦文化及秦代历史风貌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城市中央森林公园。“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也在同日发表简介:“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其中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即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约2.3平方公里。”

2012年11月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163号),原则同意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和意见。根据次年媒体的报道,遗址保护分为三部分:首先,将2.3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建设成国家级的考古遗址公园,来保护880亩的遗址本体。其次,2.3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外扩400米,设立建设控制区,在此范围之内对建设的高度、密度、内容严格规范,所有规划和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必须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第三,建设控制区周边再外扩约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秦文化特色的人文旅游区。

2012年12月21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阿房宫上天台管道遗址保护展示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167号)。

2013年5月27日,阿房宫遗址纳入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共同研究编制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

2013年06月08日,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理委员会和北京首都创业集团公司7日签订合作协议,计划累计投入380亿元,建设“首创阿房宫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的规划面积为12.5平方千米,其核心是2.3平方千米的“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按照沣东新城管委会的规划,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重点发展的是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特色商业和高端、低密度旅游地产,要打造国际化大西安的一处人文旅游目的地,创建国家5A级风景区。

2015年03月20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沣东文化广场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5〕2号),原则同意沣东文化广场涉及阿房宫遗址一类和二类建设控制地带的选址方案和意见。

2015年03月24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阿房宫遗址周边环境整治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306号)。

2015年03月30日,陕西省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召开,会议研究旅游业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决定按程序颁布实施。

价值意义

秦阿房宫不仅是秦代建筑中最宏伟壮丽的宫殿群,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更记载着中华民族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辉煌记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确认秦阿房宫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同时,某种意义上说,劳民伤财的阿房宫也是秦灭亡的一个象征物。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前陕西省博物馆馆长周天游认为,阿房宫是秦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儒家的内敛不同,秦的价值观是外扩的,什么都追求极致,宫室要大,都城要大,疆域要大,而且要调动全国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秦帝国确实在短时间内奠定了很多历代延续的制度,但同时也超越了当时的社会承受能力。

杜牧影响深远的《阿房宫赋》在最后指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的这篇文章,其实是对当朝的一种影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写明:“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阿房宫的象征意义由此定型。

建筑特色

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

阿房宫包含两大建筑群,一是前殿建筑群,另一是“上天台”建筑群。

考古资料表明,阿房宫前殿遗址北至渭河、南到汉代昆明池北岸均没有发现与前殿遗址同时期的建筑。从而确定了秦阿房宫遗址范围的北界和南界即为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的北边缘和南边缘。综上所述,通过2005—2007年三年的艰苦考古工作,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的东面(东至氵皀〈bì〉河)、西面(西至沣河)、北面(北至渭河)和南面(南至汉代昆明池北岸)135平方公里内均未发现与阿房宫前殿同时期的秦代建筑遗址,从而确定了未修建完工的秦阿房宫的范围与现认的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是一致的。就是说阿房宫前殿遗址即是后来人们所看到的和所认为的在秦统一以后,秦始皇所修建的阿房宫遗址。阿房宫前殿遗址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高7—9米,面积约54.4万平方米(880亩)。阿房宫仅建有台基,面积为54.1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

阿房宫位于渭水之南的秦上林苑中,遗址在今西安市三桥镇西北之新军寨、后围寨、南王寺村——和平村北缘一线,纵长5千米。东以皂河为界,西迄长安县(今长安区)小苏村——纪阳村,横宽3千米,占地约15平方千米。在这一区域之内,至今仍保留地面的夯土台基还有二十余处,其中以阿房宫前殿遗址最大。在今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

阿房宫

前殿是阿房宫的主体宫殿。史载“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2年至2007年的考古研究成果,阿房宫前殿占地约800亩,相当于9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阿房宫

磁石门为秦阿房宫门阙之一。秦阿房宫的建筑以磁石为门,一是为防止行刺者,以磁石的吸铁作用,使隐甲怀刃者在入门时不能通过,从而保卫皇帝的安全;二是为了向“四夷朝者”显示秦阿房宫前殿的神奇作用,令其惊恐却步。磁石门的准确位置,历来说法不一。《三辅旧事》指为阿房宫北阙门,《雍录》指为阿房宫西门,《三辅黄图》指为阿房宫前殿之门。其位置据《西安地方志丛书·汉代长安词典》载:“磁石门遗址在今咸阳东南的双楼村(今三桥镇双楼寺)。”20世纪90年代,在三桥镇阿房宫殿遗址北面(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技术学院院内)发现夯土层,文物部门推测此处可能是秦磁石门遗址,并设有磁石门遗址的保护标志。

阿房宫

兰池宫秦始皇的一座寝宫,又名仙岛。因筑于兰池之畔而名之。《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地理志》相关史料,以微缩形式营造,高7.35米,长宽16米x16米。为了突出其“仙岛”氛围,建宫于兰池之中。
上天台阿房宫殿祭祀天神的建筑物。古代先民认为,太平盛世,均是天神的恩赐和保佑。皇帝为了使自己的国家物阜民丰,四海长平,定期率领朝臣登坛祈祷天神。重现的上天台,是根据有关史料营造。规模为16.8米x16.8米,高19.8米。

阿房宫

祭地坛阿房宫中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动场所,专供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用。古代曰:“社”。“社”代表国家。“稷”为谷神。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发源于黄土高原远流长的农耕文化。重现的祭地坛,是根据有关史料营造。规模为16米x16米,高11米。

阿房宫

上林苑为古宫苑名。秦都咸阳时置,周围二百多里,包括长安、户县、周至等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营建朝宫于此。汉初苑内荒芜,武帝时复为宫苑,内养禽兽,供皇帝射猎,并建离宫、观、馆数十处。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极言其宏伟壮丽。

争议

名称由来

阿房原来只是朝宫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宫建成之后“更择名命名之”。由于宫殿规模实在太大,虽然每天都有十几万苦役参加营建工作,但一直到秦朝灭亡时,此宫仍然没有竣工。这样,人们就它称为阿房宫了。这座宫殿为何名叫“阿房”,历代记载分歧,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秦王嬴政在邯郸城生活爱上一个邯郸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女。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

第二种观点:阿房一名是由于宫址靠近咸阳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

第三种观点:阿房一名是根据此宫“四阿旁广”的形状来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释为曲处、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宫“盘结旋绕、廊腰缦回、屈曲簇拥”的建筑结构就体现了这种“四阿房广”的风格和特点。正是由于阿房宫建筑的这种风格,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索引中解释此宫为何称阿房宫时说:“此以其形命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

第四种观点:之所以被称为阿房宫,是因为上宫宫殿高峻,若于阿上为房。这一观点出自《汉书·贾山传》,传中的注释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为房。”这就是说,阿房宫是由于宫殿建筑在大陵上而取名。从考古发掘来看,阿房宫就建在高峻的台基之上,如《汉书》所言。

第五种观点:《长安志》解释为“阿”是因宫殿与山相邻,未有名,先称在阿房。这种说法出自《史记》中,阿房未成,宫成就会命名的说法。

名称读音1327次播放05:15“阿房宫”的正确发音应该怎么读?专家表达自己观点丨考古公开课

主流观点认为应读ēpánggōng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认为该读“ēpánggōng”。“阿”(ē)在古代指的是山脚下弯弯曲曲的地方,“阿”读ē无异议。而“房”通的是“旁”,所以该读páng。四川师范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所长、训诂学教授宋子然认为:“阿房宫这三个字中的‘房’是个通假字,是旁边的‘旁’,应该读‘páng’。”

2010年11月,北大中文论坛发表的著名学者宋传伟的《“阿房宫”的“房”字正音考》,从多个角度支持读páng的观点,国家语委委员、北大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音研究会主任沈炯也支持了宋传伟先生的论述。

认为应读ēfánggōng

辽宁大学教授张杰,语文出版社副编审杜永道认为应该读作“ēfánggōng”。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1月版)也持此观点。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房"字只有fáng一种读音,第十版的新华字典中也相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采用此读音;而古代汉语词典中虽有páng的读音,但却只有房皇一词中读作páng。虽未见有哪部词典明确指出其读音,但fáng这个读音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

认为应读āfánggōng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教授认为,在陕西话发音中“阿”(ā)字释义为“那个”,“房”(fáng)为陕西的一个地名,据《史记》记载,当年阿房宫开始修建时并没有起名字,所谓“阿房宫”只是一个指代(用抽象概念代替具体事物),指的是“在房那个地方的宫殿”,所以其发音应该为āfánggōng。

2015年3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乔攀根据《康熙字典》《中华字海》《辞海》等字典及其他资料,从不同角度搜集论证,阿房宫的普通话准确读音为ōbánggōng,阿,乌何切,uhuo切。

遗址组成

在历代文献中,对秦阿房宫的恢弘、壮丽、奢华有突出描述,但是自秦末以来始终没有过科学探测。1994年,西安市文物局在保护区(约10平方公里)内组织进行了文物普探和现状调查,该次调查形成的考古报告认为,阿房宫遗址面积达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约55万平方米的前殿基址、若干处其他建筑基址等等),并认为在前殿以南存在广场。[2]

2002年-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考察阿房宫前殿遗址,认为夯土台基面积达54万平方米,并得出该遗址未遭焚毁、原本亦未建成的看法;2004-2005年,又考察前殿周围的两处建筑遗址,认为都是原属战国时期秦上林苑的建筑,与秦代兴建的阿房宫并无关系。据参与考古队工作的学者李毓芳介绍,截至2007年,经勘探,传说中的烽火台、上天台、磁石门遗址等均为秦汉上林苑的建筑。她认为,这些建筑与阿房宫无关,亦即阿房宫的遗址仅仅包括已知的前殿遗址。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理解,如王学理认为阿房宫“并不是一座宫殿的名称,而是一处皇家园林式的宫殿群落的临时称呼”。他的观点是:阿房宫的宫址的集中区,北起新军寨、后围寨,南至王寺村、和平村北,南北纵长5千米;东以皂河为界,西迄长安县小苏村、纪阳村,横宽3千米,总共占地约15平方千米,其间有建筑与湖泊遗迹穿插分布。不同形状的建筑群重重叠叠,在三桥镇南仍有20余处。

围绕阿房宫遗址组成的争议,还存在项羽是否“火烧阿房宫”的争议。[1]

项羽焚毁9476次播放06:02秦始皇设计的阿房宫有多大?占地面积大约8万平方米|博物馆之夜

200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开始挖掘阿房宫遗址,得出阿房宫其实未建成的结论。2006年,考古人员花费一年多时间勘查阿房宫,勘查超过二十万平方米,只发现数片烧过的土块。依照史料所载,阿房宫应该有大量的草木灰才对。考古人员推断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因为咸阳宫遗址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火烧咸阳宫殿,“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提及阿房宫。让后人误解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是因为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诗中极度描写阿房宫的壮美,让后人对项羽火烧阿房宫深信不疑。

也有考古专家认为,阿房宫范围很大,不同形式的建筑、游乐、交通设施,星罗棋布。在主体建筑阿房前殿还停留在夯土地基阶段而无大型建筑物的情况下,此一地区的考古探测仅仅露出冰山之一角的时候,还不能轻易否认项羽对阿房宫的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