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全唐诗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作品类型

咏史怀古

主题

励志

主题

情怀

主题

感叹

作品赏析

此诗主要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一、二两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第二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三、四两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的艺术概括。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这首诗的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3]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4]

作品评价

《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曰: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如《赤壁》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题商山四皓》云:“南军不袒左边袒,四皓安刘是灭刘。”皆反说其事。至《题乌江亭》则好异而叛于理。诗云:“胜负兵家不可期······”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围炉诗话》: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上,义山“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是也。······露圭角者,杜牧之《题乌江亭》诗之“胜负兵家未可期……”是也。然已开宋人门径矣。

《历代诗话》:牧之数诗(按指本诗及《赤壁》《四皓庙》),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谢叠山所谓“死中求活”也。[5][1]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咏史抒怀。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称“杜樊川”。

杜牧“小杜”,杜甫“大杜”。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题乌江亭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杨明华主编 . 千家诗 彩图注音版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7-09 . 94 .[3] 吉林大学中文系 .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 47-48 .[4] 胡可先 . 杜牧诗选 : 中华书局 ,2005 . 64-65 .[5] 诗词 杜牧 题乌江亭 · 搜韵网[引用日期2022-01-28]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