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8]2002年撤地设市。[29]

平凉市的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8]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29]

平凉市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辖五县一市一区五县(崆峒、华亭和泾川、灵台、崇信、庄浪、静宁),共102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7]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 1848607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827653人。[30]

2021年,平凉市GDP为553.97亿元,比上年增长7.8%。[32]

中文名

平凉

机场

平凉机场

地理位置

陇东黄土高原

面积

11325平方千米

人口

常住人口210.31万人(2016年)

方言

中原官话-秦陇片(秦语)-西府小片

气候类型

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电话区号

0933

政府驻地

崆峒区

下辖地区

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市、庄浪县、静宁县

车牌代码

甘L

邮政区码

744000

外文名
火车站

平凉站

著名景点

崆峒山

行政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西北地区

市花市树

月季,国槐

著名学校

甘肃医学院

知名产业

薯蓣

获得荣誉

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国家旅游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

行政代码

620800

所属省

甘肃

GDP

553.97亿元(2021年)

历史沿革

平凉

平凉,历史悠久。从泾川县太平乡大岭上出土的旧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遗址可以断定:距今30万年以前,平凉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参《文物》)。相传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于成纪(今甘肃静宁南部),教民佃渔,始画八卦。距今5000年前,轩辕黄帝曾登临今平凉市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夏朝,为獯鬻戎狄居地。境内陇山以东为獯鬻居地,以西为昆夷居地。商朝,末境内东南部有密(今灵台县境)、阮(今泾川、灵台二县之间)、共(今泾川县境)等方国先后建立。西周,辖境属周人和狈狁之地。西周初,密、阮、共等方国归顺周,周文王筑灵台于今灵台县境。春秋,辖境为乌氏与义渠戎国属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境内属秦。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置泾阳、乌氏(在今平凉市境)和鹑觚(治所未详)3县,十年(前315),秦攻义渠,取25城,秦之势力日盛。秦朝,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秦置陇西郡(治今临洮),今静宁、庄浪县属陇西郡。三十五年(前272)“秦灭义渠”,置北地郡(今宁县境),今平凉、泾川、灵台、崇信4县(市)及今华亭北部属之。其后境内分属乌氏、阴密(今灵台县境,原密国改之)(阴密县,史多以为汉县,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作秦县,故从。)、朝那(治今宁夏彭阳县西,今平凉市西北境属之)、泾阳(治今平凉市安国乡)4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全区除华亭、崇信南部属内史,其余分属陇西、北地郡。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建鹑觚县(治今灵台县邵寨原)。另有卤县(治今崇信),设置时间无考。汉朝,承秦制,地方行政区划仍为郡、县二级。汉高祖刘邦二年(前205)十一月,置阿阳县(治今静宁城南)。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今宁夏固原),析陇西郡置天水郡(治今通渭县)。元封五年(前106),设十三刺史部以辖各郡。陇山以东各县,除鹑觚属朔方刺史部北地郡、今华亭东南部属右扶风所领汧县外,多属于凉州刺史部安定郡;陇山以西今静宁、庄浪县境为凉州刺史部天水郡所辖。安定郡领21县,今境内有乌氏、泾阳、朝那、阴密、卤、临泾(今泾川)、阴槃(治今泾川县与陕西省长武县交界处)、安定(治今泾川县东北部及镇原县东南部)、爰得(治今泾川县与灵台县之间)及月氏道(治今平凉市白水乡与崇信县黄寨乡一带),计10县(道)。北地郡领10县,辖今境内鹑觚1县(自汉始,政区划分的记载较为完整,但置县时间缺载。另据郦道元《水经注》及范文澜《中国通史》,今华亭境曾于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置安民县,《资治通鉴》注作“成帝永始二年(前15)”,东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废,时达百余年,惜无旁史佐证,只能备考)。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于今华亭境内置安民县,废于东汉3郡内迁时。新莽天凤元年(14),改天水郡为填(镇)戎郡。又分置阿阳郡,治成纪。另将乌氏县改名乌亭、月氏道改名月顺,不久即复原制。东汉,初政区调整,将原北地郡的鹑觚划归安定郡。乌氏、泾阳、朝那、阴密、卤、临泾、安定、阴槃、爰得、月氏道、安民等县统辖于安定郡。光武帝建武六年(30)废安定、爰得2县,其地并入临泾。明帝永平十七年(74),天水郡改名汉阳郡,辖境内陇山西部阿阳县。安帝永初五年(111)三月,安定郡迁寄于美阳(今陕西省武功县境),顺帝永建四年(129)九月安定郡恢复原制,迁治于临泾(今泾川县城西北水泉寺)。原高平县也迁至今泾川县境内。是年,废泾阳入朝那。乌支侨置于今泾川县东。朝那县由今彭阳县地迁至郡治临泾一带。三水县侨置于今灵台县梁原境内。卤、月氏、安民、阴密等失载。汉灵帝中平五年(188),阴槃县移至京兆的新丰(今西安市东北临潼县境),其地并入鹑觚县。汉献帝兴平元年(194)于鹑觚县置新平郡(支郡)。建安十八年(213),省凉州诸郡并入雍州。成纪、阿阳属雍州汉阳郡。三水、临泾、乌枝(原乌氏)属安定郡。其后,废三水县。三国,今辖区属魏国雍州。魏元帝景元三年(262),今泾川辖区的乌氏、临泾、朝那及今灵台辖区的阴密(何时复置待考),皆属安定郡,今灵台境的鹑觚则属新平郡;今华亭境属扶风郡;今静宁县的阿阳和成纪分属广魏郡和天水郡。[1]西晋,今辖区仍属雍州。临泾、朝那、乌氏、都卢(都卢,新置,一说在弹筝峡水的源头。《晋书·地理志》有此县名,废弃时间无考。)(今平凉市都卢山附近)、阴密、鹑觚(移属),属安定郡。[1] 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分雍、凉、梁3州置秦州,太康三年(282)年,罢秦州并入雍州(复置时间待考),成纪属秦州天水郡。广魏郡改称略阳郡,治临渭(今天水市东北部),省阿阳县,其县境及今庄浪境属略阳郡。[1]十六国,今地区辖境主要由前赵(汉)、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统辖。今静宁曾一度受西秦、前凉所辖。[2] 前赵初,安定郡尚存,治鹑觚,属雍州,辖今泾川和灵台、崇信、平凉以及华亭北部。东晋大(太)兴二年(319)分安定与扶风郡之汧置陇东郡(治今陕西省陇县与今华亭县区域),今华亭县和崇信县南境属陇东郡。成纪仍属天水郡。前凉张茂在位时,于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复置秦州,统天水郡成纪县。前赵光初十年(327),今全境分属天水郡、陇东郡、安定郡及略阳郡所辖。前秦苻坚移雍州治于安定。于永兴二年(358),“置赵平郡于鹑觚”,今灵台县部分区域属之;前秦甘露二年(360),分司隶置雍州,复爰得县;阴密县属雍州,鹑觚属赵平郡。又于建元十二年(376)灭前凉,随后置平凉郡,意为平定凉国,治今宁夏彭阳县境,今平凉市大部分区域和华亭、崇信北部皆属之。成纪仍属秦州天水郡;今庄浪境仍属略阳郡;西秦更始元年(409),攻占略阳郡,并攻克水洛城。[2] 后赵时,天水、略阳、安定3郡所属各县,大致同前赵。后秦时,秦州统略阳郡,雍州领安定、平原、平凉3郡。大夏时,原安定、平凉2郡所领县属凉州天水郡。夏胜光元年(428),赫连定即皇帝位于平凉,次年于今平凉市东境置平原郡,阴槃县由今陕西省临潼迁至今平凉市四十里铺镇曹湾,郡、县治于一地,平原郡领阴槃。南北朝,今辖区先后隶属于北魏、西魏和北周。北魏神麂三年(430),置泾州(治临泾)辖6郡。安定郡领安定、临泾、朝那、乌氏等县。今华亭、崇信南部属陇东郡,爰得县与高平县属新平郡,赵平郡(治今灵台县与陕西长武县交界处)辖鹑觚县。北魏初,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置石塘郡,无属县,至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废郡为县,属安定郡。同时复置阿阳县(领有今庄浪县境),属秦州略阳郡,成纪县失载。孝明帝熙平二年(517)析鹑觚县置东阴槃县,今平凉市境至今灵台县境,属平凉郡。阴密仍在今灵台县境。   孝武帝太昌元年(532)于今华亭县境置华亭镇。西魏时,在今地区辖境设总府(亦称总管府),治安定,先后辖泾州等5州。安定郡(治安定县)和平凉郡(治阴槃县)属泾州。今庄浪县境属北秦州安阳郡(治今秦安县境)。文帝大统元年(535),省临泾县,将安定县从高平城移至泾州城内,并新置安武县(在泾川北,原临泾县境)与安武郡,郡治朝那,又将鹑觚县移至今灵台县东南,属赵平郡。废帝元年(552),东阴槃县改为宜禄县,今灵台县东南部属之。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新置平凉县(治阳晋川),今平凉市境大部属之,隶于原州长城郡。废赵平郡,以鹑觚县属安定郡。[3]隋朝,文帝开皇三年(583),全国废郡置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又废州置郡。大业元年(605)曾析鹑觚置灵台县,旋即又省灵台并入鹑觚;又析安定县与鹑觚县置良原县(治今灵台县西梁原乡),同时置华亭县于今华亭县境。安定郡治安定县(今泾川县北),辖安定、鹑觚、阴槃、良原、朝那、临泾(移今镇原县治)、华亭7县。恭帝义宁二年(618)复置灵台县,与鹑觚县同属麟州。安定郡改为泾州,良原县属之。今崇信县境分属于阴槃县与良原县。平凉县属原州。开皇初省阿阳入成纪,至大业三年仍属秦州,废秦州后复隶属于天水郡;今庄浪县境分辖于成纪县和陇城县(原略阳郡属地)。[4]唐朝,改郡为州。太宗即位后,全国划为10道。今地区辖境多属于关内道。今平凉县和崇信县境偏北部分属原州;阴槃、安定、良原属泾州;今崇信境多分属阴槃和良原。华亭属陇州,成纪属秦州,今静宁北部及庄浪一部分辟为牧地,属南监牧使管辖。贞观元年(627),灵台省入麟游,属岐州,麟州废;鹑觚县划属泾州。朝那县在此前后省并入安定和临泾。贞观二年析新平(今陕西彬县境)、安定、鹑觚3县各一部复置宜禄县,属泾州;以华亭改属陇州。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改华亭为亭川县,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改为华亭县。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四月,以朔方节度使兼关内道和采访处置使,增领泾、原等12州。   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今地区辖境改为安定郡,原州(治高平)改为平凉郡。灵台县从麟游析出复置;废鹑觚县,其境并入灵台县。改阴槃县为潘原县,皆隶属于安定郡。   肃宗至德元年(756),改安定县为保定县,仍属安定郡。乾元元年(758)改安定郡为保定郡,随后改郡为州,原属县未变。乾元二年六月,泾州属彬宁节度使。此后取消郡建制,置州,州以上道由监察机构变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代宗广德元年(763),陇山东、西两侧皆没入吐蕃,但今灵台县境仍属唐管辖,省潘原县并入良原县。大历三年(768),唐收复泾州城,由泾原节度使马麟表置行原州于灵台县百里城。德宗贞元四年(788),恢复平凉县建制,筑崇信城,置崇信军,十一年(795)又复置潘原县于原治。贞元十九年(803),将侨置于灵台县百里城的行原州移至平凉城。宪宗元和三年(808),又将行原州移至临泾(今镇原县),华亭并入汧源县。元和四年,置行渭州于平凉,省平凉县。僖宗广明元年(880),吐蕃再次攻占平凉城。中和四年(884),行渭州改称渭州,仍治平凉。   至唐末,今地区辖境原泾原军节度改为彰义军节度,辖泾州、渭州、武州(从今武都境徙治潘原,即今四十里铺镇曹湾),县制有良原、灵台和保定,皆属泾州。   今静宁、庄浪县境,为吐蕃所据。[5]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泾州、渭州、武州属岐。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置义州于华亭,末帝清泰元年(934),今境多属后唐,今静宁、庄浪境仍为吐蕃所据。清泰二年,以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县,初属泾州,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改属渭州。后汉时,建制未变。后周时,太祖显德二年(955)复置华亭县,与义州同治一地。显德五年废武州,复置潘原县,改属渭州。渭州领平凉、潘原2县。五代,今地区由彰义军节度使统领,辖泾州、渭州、原州、义州;今境内泾州领保定、灵台,渭州领平凉、潘原,义州领华亭。今静宁、庄浪县境仍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所据。宋朝,沿旧制,至太宗时,于州上设路。彰义军节度改称彰化军节度。今地区辖境初属秦凤路,至仁宗庆历元年(1041)改属泾原路。宋太祖乾德元年(963),置崇信县,初属秦凤路凤翔府;乾德二年,割陇山三镇置安化县,治今华亭县之西北(安化县,新修《华亭县志》:“析华亭县西北部置”。对其治所,另有宁夏泾源、庆阳等二说。),属仪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改义州为仪州,至淳化年间(990—994),崇信改属仪州。神宗熙宁五年(1072)废仪州,其属县归渭州统辖。真宗咸平四年(1001)设长武县,治长武寨(今泾川县泾明乡),翌年降县为砦,徽宗大观二年(1108)复升为长武县,属泾州。大中祥符年间,曹玮收复陇山西境,于今静宁城南置静边寨,今庄浪、静宁县境纳入宋之版图。仁宗庆历三年(1043)置德顺军于陇干城(治今宁夏隆德县西境)。哲宗元祐八年(1093),德顺军移至外底堡(今静宁县城),并置陇干县。泾州,初领保定、灵台、良原3县,后亦辖长武。渭州,初领平凉、潘原2县。仪州,原领华亭、安化、崇信3县,仪州废后划归渭州统辖。北宋后期,渭州领平凉、潘原、华亭、崇信、安化5县。泾州领有保定、灵台、良原、长武4县。至徽宗政和七年(1117),上述州县,皆隶属于以渭州升格的平凉军节度。至此,今静宁、庄浪境与今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成为一个政区。金朝,设路、郡、县三级,郡一级包括府、州、节镇等,而在平凉曾设元帅府和行省;陇山以东由凤翔路和庆原路统辖,陇山以西则属德顺州。太宗天会九年(1131)改渭州为平凉府。熙宗天眷二年(1139)复改称渭州,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升渭州为平凉府,治平凉,属凤翔路,辖平凉、潘原、崇信、华亭、化平(即前所记安化)5县。泾州,初治保定,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保定为泾川。宣宗元光二年(1223),泾州徙治长武(今泾川县泾明乡),属庆原路,辖泾川、长武、良原、灵台4县。皇统二年(1142),升德顺军为州,同年升水洛(今庄浪县境)、治平、威戎、通边4寨为县。州治陇干(今静宁),辖陇干、水洛、威戎、通边、治平、隆德6县。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置陕西西路转运司和陕西东路及西路提刑司于平凉,宣宗兴定三年(1219)置陕西西路行省于平凉,此乃历史上在平凉设置的最高行政军事领导机构。元朝,泾州属都元帅府(曾在泾州设总司,兼辖邠州),后改属巩昌都总帅府,世祖至元后期改属陕西行中书省。泾州初辖泾川(原长武县并入泾川)、灵台、良原3县,至元七年并灵台县入泾川县,至元十一年又析出复置灵台县,同时将良原县并入灵台县。平凉府辖平凉(原潘原县并入平凉)、华亭(原由安化县改称的化平县并入华亭)、崇信3县。蒙古太宗二年(1230),在今庄浪县境设庄浪路,其辖境位于巩昌府辖区原通边、威戎属地,不领州县,隶属于甘肃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六年(1289),改属陕西省。翌年,泾州为直隶州。成宗大德八年(1304),庄浪路降为庄浪州。原水洛、治平县于元初复并入陇干县。同年后期又并陇干于德顺州,不久又改德顺州为静宁州,辖原静边寨和水洛、治平、隆德3县,隶属于陕西行省巩昌路。明朝,仍袭元行省制。洪武二年(1369)始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九年(1376)废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平凉府属陕西布政使司,同年降原州(今镇原)、开成州(今固原)为县,隶属于平凉府。洪武三年省泾川县入泾州。洪武八年降庄浪州为县,属静宁州。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升开成县为固原州。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辖3州7县,即泾州、静宁州、固原州及平凉、华亭、崇信、镇原、隆德、灵台(属泾州)、庄浪县(属静宁州)。平凉县城内有明初所置陕西行太仆寺和陕西苑马寺。另有韩王府。清朝,初沿明制。康熙三年(1664),废陕西行太仆寺和陕西苑马寺。同年,设陕西左、右布政使司。六年(1667)改名为巩昌布政使司(治今陇西县城),七年(1668)改称甘肃布政使司,移治兰州。八年(1669),平凉改属甘肃。乾隆四十二年(1777),升泾州为直隶州,领灵台、崇信、镇原3县。次年,将庄浪县省入隆德县。平凉府领有固原、静宁2州及平凉、华亭、隆德3县。清顺治三年(1646),曾置平(平凉)庆(庆阳)兵备道,治平凉,后移治固原。康熙二年(1663)易名为平庆道;咸丰九年(1859),改为分巡平庆泾固道,辖平凉、庆阳2府、泾州直隶州和固原州、静宁州(系“散州”)及平凉、华亭、隆德、崇信、灵台、镇原6县(庆阳府所辖县从略)。同治八年(1869),改称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同治十年(1871),析平凉、固原、华亭、隆德所属边地,置化平川直隶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易名为分巡平庆泾固化道,所辖府、州、县未变。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分巡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时领17县,裁府,州皆改为县,并复置庄浪县。中华民国三年(1914),改陇东道为泾原道,治平凉,辖平凉、静宁、隆德、庄浪、泾川、华亭、崇信、灵台、化平、庆阳、镇原、正宁、宁县、合水、环县、固原、海原17县。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置行政区,次年撤销,改为省、县两级制。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甘肃省政府厘定一、二、三等县,平凉、静宁、泾川、灵台为二等县,华亭、崇信、庄浪为三等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设平凉行政督察区,辖平凉、泾川、灵台、华亭、崇信、静宁、庄浪、隆德、化平、固原、海原11县。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7月,平凉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同时,将灵台县、泾川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治西峰)。30年(1941),省政府为实行新县制,重新调整各县等级,今地区辖境平凉县为一等县,静宁、泾川为三等县,灵台为四等县,华亭、庄浪、崇信为五等县。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增设西吉县。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2月,甘肃省政府再次厘定县等级,平凉仍为一等县,泾川为二等县,庄浪、静宁、灵台为三等县,华亭为四等县,崇信为五等县。1949年7月26日,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在华池县悦乐镇置平凉分区,8月3日徙治平凉县,辖平凉、华亭、灵台、泾川、崇信、静宁、庄浪、固原、西吉、海原、隆德、化平12县。8月6日,静宁、西吉、海原划归定西分区。1950年2月,以原平凉县城区辖境设平凉市,平凉县另列。5月25日,静宁、海原、西吉3县由定西分区划归平凉分区,庄浪县划归天水分区。10月18日,化平县改名泾源县。1951年4月,平凉分区更名为平凉区。1953年5月11日泾源县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3月24日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县);6月14日,平凉市改为(省)直辖市仍由专署监督领导;同年10月29日,西吉、海原、固原从平凉析出另成立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专区级)。1955年,实行省、县二级制,改设专区,作为省政府派出机关。同年10月10日,庆阳专区并入平凉专区。全区辖平凉市及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隆德、泾源、庆阳、镇原、宁县、正宁、合水、环县、华池16个县(市)。1956年1月,庄浪县划归平凉专区。1958年3月,隆德、泾源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4月4日,崇信县并入华亭县;12月20日,庄浪县并入静宁县,灵台县并入泾川县;撤华亭县,其境分别划属平凉市和泾川县,平凉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11月25日,恢复庆阳专区,原所辖7县一并从平凉专区析出。12月15日,恢复华亭、灵台、庄浪和崇信县建制;1964年6月5日,平凉市改为平凉县。1969年10月1日,改专区为地区。1983年7月,撤销平凉县,恢复平凉市。至此,平凉地区辖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庄浪7县(市)。2002年6月,撤销平凉地区和县级平凉市,设正地级平凉市和县级崆峒区。[6] 2018年8月,经报请国务院批准,同意我省撤销华亭县,设立县级华亭市,以原华亭县的行政区域为华亭市的行政区域,华亭市人民政府驻东华镇东大街529号。华亭市由省直辖,平凉市代管。 

行政区划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辖五县一市一区,共102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7]

崆峒区(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 柳湖镇 四十里铺镇 白水镇 花所乡 崆峒镇 安国镇 香莲乡 草峰镇 索罗乡 麻武乡 峡门回族乡 上杨回族乡 西阳回族乡白庙回族乡 大寨回族乡 寨河回族乡 大秦回族乡 西郊街道办事处 中街街道办事处 东街街道办事处

泾川县(1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城关镇玉都镇 荔堡镇 红河乡 党原乡 泾明乡 丰台乡 罗汉洞乡 太平乡 王村镇 飞云乡 汭丰乡 窑店镇 高平镇 温泉开发区 县街道办事处

灵台县(13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中台镇朝那镇 什字镇 独店镇 梁原乡 龙门乡 蒲窝乡 上良乡 邵寨乡 西屯乡 新开乡 星火乡 百里乡 城区街道办事处

崇信县(6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新窑镇 黄寨乡 柏树乡 黄花乡 木林乡 锦屏镇 锦屏街道办事处

华亭市(10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安口镇东华镇 策底镇 西华镇 马峡镇 砚峡乡 上关乡 河西乡 山寨乡 神峪乡 东华街道办事处

庄浪县(18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水洛镇 南湖镇 朱店镇 万泉镇 韩店镇 岳堡乡 杨河乡 赵墩乡 柳梁乡 卧龙乡 大庄乡 阳川乡 良邑乡 通化乡 永宁乡 郑河乡 南坪乡 盘安乡 水洛街道办事处

静宁县(2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城关镇八里镇 威戎镇 李店镇 界石铺镇 城川乡 司桥乡 曹务乡 古城乡 双砚乡 雷大乡 余湾乡 仁大乡 贾河乡 深沟乡 治平乡 新店乡 甘沟乡 细巷乡 红寺乡 四河乡三合乡 原安乡 灵芝乡 城区街道办事处

截至2018年8月,平凉市辖崆峒区1个区,华亭市1个县级市,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庄浪县、静宁县5个县。 

区划面积(km²)政府驻地邮政编码
平凉市11196.71崆峒区744000
崆峒区1928.01西郊街道744000
泾川县1467.32城关镇744300
灵台县1981.56中台镇744400
崇信县852.75锦屏镇744200
展开表格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至35°43',东经108°30'至107°45'之间,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8] 。  

气候特征

平凉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根据气象上通常把气候平均温度大于22℃定为夏季,小于10℃定为冬季,10至22℃以下为春、秋季的标准划分。春、夏季106天,秋季为77天,冬季为182天。又根据物候反映和农事活动划分四季,则把0℃以上至15℃以下定为春季,15℃以上定为夏季,15℃以下至0℃以上定为秋季,0℃以下定为冬季。四季按此标准划分,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 

平凉市气候总的特点是南湿、北干、东暖、西凉。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一般规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生长季缩短5天,大于10℃的积温减少107℃,无霜期减少3.1天。 

平凉市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各季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冬春雨少,6月下旬进入雨季,至10月上旬左右结束。主要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1964年降水量最多,达744.5毫米,1942年最少,只有249.9毫米,每隔3至10年就出现一个枯水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枯水年过后一般都紧接一个丰水年(降水量为600毫米)。由于陇山余脉的地形影响,降水的区域分布比较明显,但总的趋势是由西南向西北递减,西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达6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安国、大秦、西阳一带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泾河川区及北部塬区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 

平凉市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平均风速2.16米/秒(2级),多年平均出现最大风速17米/秒(8级)9次,年内最多25次。秋冬季为西北风,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或东风。全年出现风向较多的有东、东东南、东南,西、西西北、西北,形成一个明显的与川道走向一致的地形风。

自然资源

平凉

平凉是甘肃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盛产小麦、玉米、谷类、荞麦、油菜、胡麻、林果、烤烟等,具有开发"两高一优"农业的广阔前景,曾与庆阳地区以"陇东粮仓"闻名遐迩。市上和七县(区)先后获农业部、国务院"粮食生产先进地区(县)"荣誉奖。旱作山区盛产胡麻、葵花、土豆、莜麦和豆类等;阴湿山区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地,目前全市年存栏黄牛50多万头,年交易各种畜皮200 多万张。水资源

总量16.7亿立方米,年径流量为13. 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9亿立方米,全市理论水能蕴藏量为11.2万千瓦[9]

矿产资源

 从全国来看,平凉属自然资源比较贫瘠的地区,但从省内及周边地区范围内看,煤炭、石灰岩等有比较优势。市内的华亭煤田是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层最厚的地段,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 煤层平均厚度达28.7米,探明总储量34.7亿吨,且煤质优良,具有高活性、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熔点的特性,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我国最好的气化用煤。[9]

石灰岩资源:有资料介绍总储量30多亿吨,但勘探程度低,探明储量约3亿吨, 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和华亭县;庄浪县卧龙寺石灰岩矿床为远景储量,约2 亿吨。对石灰岩的利用,目前主要是生产水泥、石灰和建筑石料。

另外还有粘土、石英砂等,主要分布在华亭县安口镇一带,开采利用历史较早,目前主要用于生产日用陶瓷、高低压电瓷、灯泡等。

人口民族

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3万人。城镇人口87.1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13%,比上年提高1.41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10.92‰,比上年回落1.4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37‰,与上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长率4.55‰,比上年回落1.43个百分点。[10]   全市有回、蒙古、满、藏、彝、维吾尔、苗、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黎、僳僳、佤、畲、东乡、土、达斡尔、羌、撒拉、锡伯、普米、塔吉克、怒、保安、裕固、独龙、赫哲族共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2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其中回族约16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8%;分布在崆峒区的大寨、上杨、峡门、白庙、寨河、大秦、西阳等7个乡和华亭县神峪、山寨2个乡,共有110个回族村,530个纯回族社[10]

2019年末,平凉市常住人口21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2万人。城镇人口89.2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98%,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14万人,出生率10.07‰,比上年降低0.8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38万人,死亡率6.49‰,与上年提高0.1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58‰,比上年降低0.97个千分点。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平凉市常住人口为1848607人。

2019年末,平凉市有回、蒙古、满、藏、彝、维吾尔、苗、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黎、傈僳、佤、畲、东乡、土、达斡尔、羌、撒拉、锡伯、普米、塔吉克、怒、保安、裕固、独龙、赫哲族共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2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其中回族约16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8%;分布在崆峒区的大寨、上杨、峡门、白庙、寨河、大秦、西阳等7个乡和华亭市神峪、山寨2个乡,共有110个回族村,530个纯回族社。

经济

平凉

2018年,面对稳中有变的经济形势、频发重发的自然灾害和繁重艰巨的发展改革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党建统领,‘四化’统筹,交通先行,产业支撑,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发展思路,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担当作为,合力攻坚克难,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12]综述

2021年,平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3.97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53亿元,增长10.7%;第二产业增加值148.22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275.22亿元,增长6.3%。一、二、三业增加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5%、26.8%和49.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5%、25.5%和43.0%,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4、2.0和3.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192元,比上年增长9.2%。[33]

2020年平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6.1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85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16.70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49.61亿元,增长4.0%。 

2019年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56.58亿元,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29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23.68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61亿元,增长6.6%。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1514元,增长6.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7:27.3:51调整为20:27.1:52.9,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7、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9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其中,食品烟酒上涨6.0%,衣着下跌3.1%,居住上涨4.8%,生活用品及服务下跌0.1%,交通和通讯下跌1.3%,教育文化和娱乐下跌0.4%,医疗保健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0%。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0%。

第一产业

平凉是甘肃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盛产苹果、小麦、玉米、谷类、荞麦、油菜、胡麻、林果、烤烟等,具有开发“两高一优”农业的广阔前景,曾与庆阳地区以“陇东粮仓”闻名遐迩。市上和七县(区)先后获农业部、国务院“粮食生产先进地区(县)”荣誉奖。旱作山区盛产胡麻、葵花、土豆、莜麦和豆类等,阴湿山区林草茂盛,是西北各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中药材主要有党参、黄芪、甘草、大黄、贝母、冬花等150多种。山药、百合、蕨菜、甲鱼等极具地方特色,皮毛肉类远近闻名;川区以果、菜为主,特别是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村支柱产业之一。平凉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皮毛集散地,年肉牛饲养量居甘肃农区之首。建有景兴10万头肉牛精细加工厂、西开牧业5万头屠宰线、百兴集团福利制革厂、凯沣出口牛肉罐头加工厂、旭康牛肉食品生产厂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牛皮加工能力100万张,草产品加工能力10万吨。成功注册全国第一件活牛证明商标——“平凉红牛”,牛肉、皮革、熟肉制品、骨制品等销售全国市场,活牛及牛肉出口国外地区。[12]

      2018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7.79万亩,比上年增加13.2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07.72万吨,增产4.9%。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75.42万亩,比上年增加6.82万亩,产量34.96万吨,增产0.1%;小麦播种面积173.24万亩,增加5.34万亩,产量34.71万吨,减产0.3%;秋粮播种面积283.27万亩,增加6.46万亩,产量72.76万吨,增产7.3%;玉米播种面积139.02万亩,减少 1.3万亩,产量45.25万吨,增产3%。全年谷物产量82.73万吨,比上年增产0.8%。

2019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7.6万亩,比上年减少40.19万亩,下降8.78%;粮食总产量104.65万吨,减产2.83%,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51.76万亩,比上年减少23.66万亩,下降13.49%;产量32.23万吨,下降8.21%。小麦播种面积149.83万亩,比上年减少23.41万亩,下降13.51%;产量31.97万吨,减产8.32%。秋粮播种面积265.84万亩,比上年减少16.53万亩,下降5.85%;产量72.42万吨,减产0.25%。玉米播种面积129.34万亩,比上年减少9.68万亩,下降6.96%;产量44.39万吨,减产2.46%。全年谷物产量79.8万吨,减产3.54%。

主要经济作物中,全市油料播种面积41.48万亩,比上年减少7.31万亩,产量4.9万吨,减产10.52%;蔬菜种植面积35.25万亩,增加2.64万亩,产量52.89万吨,增产13.38%;果园面积127.76万亩,增加5.74万亩,园林水果产量138.30万吨,增产24.65%;中药材种植面积5.84万亩,增长12.02%,产量2.21万吨,增产6.52%。

年末大牲畜存栏43.66万头(只),增长0.94%。牛存栏42.18万头,增长6.42%;出栏31.84万头,增长5.59%。猪存栏37.16万头,下降8.29%;出栏42.32万头,下降4.51%。羊存栏16.33万只,增长6.02%;出栏13.29万头,增长6.52%。

全市肉类总产量6.69万吨,增长0.45%;其中猪肉2.96万吨,下降4.52%;牛肉3.18万吨,增长5.30%;羊肉0.20万吨,增长5.26%。禽蛋产量1.05万吨,增长4.7%。牛奶产量2.61万吨,增长34.54%。水产品产量611.4吨,增长11.37%。

全市农村用电量4.24亿千瓦小时,增长9.2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3万吨,下降1%。[12]

第二产业

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56.81亿元,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25亿元,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7%。

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3.97亿元,增长9.3%;集体企业增加值0.93亿元,下降3.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7.28亿元,增长2.1%。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51.12亿元,增长3.2%;轻工业增加值1.13亿元,下降40.2%。

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29.38亿元,下降7.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15.02亿元,增长2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5.21亿元,增长13.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0.22亿元,增长32.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645万元,增长98.6%;非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0.23亿元,增长301.5%;医药制造业增加值0.16亿元,增长22%。

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电、建材三大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60亿元,增长3.4%,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4.9%。实现利税32.4亿元,下降0.8%。实现利润15.78亿元,增长6.3%。

规模以上工业中,原煤产量1946.16万吨, 下降3.07%。洗煤283.62万吨,下降26.03%;甲醇48.72万吨,下降18.81%;发电量165.26亿千瓦时,增长21.95%;水泥404.88万吨, 增长0.74%;水泥熟料374.26万吨,下降0.2%;白酒529.9千升,下降34.25%;机制纸0.99万吨,下降24.95%;纸制品7.06万吨,下降60.56%;棉纱1.57万吨,增长1.08%;陶质砖384.8万平方米,下降0.33%;小麦粉8.08万吨,与上年持平。

规模以上工业中,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36亿元,增长5.6%;实现利税总额31.97亿元,下降3.4%;实现利润总额14.99亿元,增长0.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11.38%,同比提高1.81个百分点;企业资产利润率8.36%,同比提高0.15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78.17元,同比增加0.18元;产成品库存6.73亿元,下降29.6%。[12] 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66个,与上年持平;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7.08亿元,下降0.3%。

第三产业

201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13亿元,增长7.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7.79亿元,增长8.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34亿元,增长6.3%。按消费类型统计,餐饮业收入额34.26亿元,增长12.9%;商品零售业收入额189.87亿元,增长6.8%。

2019年全年批发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03.95亿元,增长7.2%;零售业商品销售额296.07亿元,增长9.3%;住宿业营业额9.93亿元,增长8.7%;餐饮业营业额57.75亿元,增长13.6%。

201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79亿元,增长10.1%。其中出口4.77亿元,增长9.63%;进口255万元,3.72倍。

201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906.51万人次,增长24%。国内游客2906.31万人次,增长24%。旅游综合收入173.77亿元,增长30%。国内旅游综合收入173.76亿元,增长30%。

2019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2.04亿元,增长22.3%。邮政业寄递服务业务量2517.49万件,增长0.5%。其中邮政函件业务7.62万件,包裹业务4.65万件。快递业务量401.31万件,增长9.3%;快递业务收入7389.55万元,增长6.4%。

201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2%。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0.04%;第二产业投资下降8.53%,其中工业投资下降7.8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7.3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18%,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02%。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441项,比上年增加24项,完成投资增长1.77%。500-5000万元投资项目333项,比上年增加23项,完成投资增长3.47%;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08项,比上年增加2项,完成投资下降0.67%;亿元以上投资项目72项,比上年减少1项,完成投资下降2.94%;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比上年增加1项,完成投资增长12.24%。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500万元以上和房地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7.86%。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417项,投资下降22.46%;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07项,投资下降6.7%;亿元以上投资项目74项,投资下降28.6%。  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67.33%;第二产业投资下降5.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6.92%。全市民间投资(包括房地产)下降21.44%。[12]

社会

教育

全市争取国家和省上科技项目19项,资金572万元。国家项目1项,落实资金120万元;省列项目18项,落实资金452万元。安排实施市列科技项目12项,经费100万元。

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827所。幼儿园868所,特教学校4所,小学779所,初中112所,九年制学校22所,完全中学14所,中等职业学校11所,独立高中15所,普通高校2所。

全年普通高校招生4484人,在校生10949人,毕业生1074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896人,在校生22797人,毕业生6750人。普通高中招生13636人,在校生48188人,毕业生17398人。初中招生24944人,在校生75616人,毕业生27234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到37.70万人,小学入学率达到了100%,毕业率99.996%;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99.88%,毕业率99.98%。

全市参加高考考生18108人,上线人数17903人,上线率98.9%。重点本科上线3780人,上线率20.9%,比去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本科上线5234人,上线率49.8%。[13]

科技

2015年,全年争取国家和省上科技项目15项,资金684万元。国家项目1项,落实资金108万元;省列项目14项,落实资金576万元;安排实施市列科技项目12项,经费125万元。本年度共评出科技进步奖100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67项,三等奖20项。[14]

2019年,全市争取省上科技项目11项,资金290万元,安排实施市列科技项目16项,经费280万元。

体育

2019年全市共有体育场地744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3平方米。全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各类赛事获得奖牌90枚,其中金牌23枚,银牌33枚,铜牌34枚。

文化事业

2019年全市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含纪念馆)15个。全年发行《平凉日报》365期,1131.5万份。有广播电台8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8500公里,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10座。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2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41%,有线电视用户6.56万户,比上年增加0.09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72.4万户。年末电话用户213.07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3.4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8.74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151.51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88.81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92.47万户,其中移动宽带用户105.52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90.6部/百人,移动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49.6部/百人。

通信

2015年,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1.63亿元,增长30.93%。电信业务总量21.0亿元,增长31.50%;邮政业务总量6313万元,增长13.81%。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15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08.58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12万户,城市13.09万户,农村4.5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63.99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52.0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9.11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78.16部/百人。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6.95万户;移动宽带用户11.92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31.55万个。互联网上网人数109.07万人,手机上网人数94.36万人[14]

传媒

2015年,年末全市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8个。全年发行《平凉日报》301期,872.9万份。全市有广播电台8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2857公里,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47.36万座。广播综合覆盖率99.13%,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电视综合覆盖率97.42%,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9.81万户。

卫生医疗

截至2015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诊所)2746个。医院、卫生院1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873个,村卫生室1536个,妇幼保健医院(所、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监督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10531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896人,医院和卫生院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46人,注册护士3621人;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1888张,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70.72%。

2019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诊所)255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07个,妇幼保健医院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监督所7个,乡镇卫生院106个。卫生技术人员1388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433人,注册护士5664人;医院卫生技术人员78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552人,诊所技术人员831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244人,卫生监督所卫生技术人员81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228人。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1.47万张,全年总诊疗1082.6万人次,出院46.75万人次。

截止2021年,平凉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诊所)240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73个,妇幼保健院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监督所8个,乡镇卫生院102个。卫生技术人员1577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069人,注册护士6695人。医院卫生技术人员9035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技术人员625人,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技术人员769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技术人员274人,卫生监督所技术人员87人,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3479人。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1.49万张,全年总诊疗950.65万人次,出院人数38.93万人。[33]

社会保障

2019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8.46万人,其中本年新增城镇就业3.72万人,比上年增加362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4万人,比上年增加303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34%。

2019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1.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6万人。其中职工14.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32人;离退休人员6.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51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29.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7.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5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3.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082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93.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5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62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1143人。参加工伤保险12.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9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2.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05人;参加生育保险9.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4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38.07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30.8亿元。全年资助72.0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41.8万人次。年末共有3.59万城镇居民和12.84万农村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7555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14.64万人次。国家抚恤、补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1.40万人。

2019年末全市共有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2347个,其中社会服务中心105个,社区服务站1378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65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799个。

民生社保

2016年全年城镇就业25.87万人。本年新增城镇就业3.7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3%。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0.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56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2.36万人,增加4016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8.17万人,增加7049人;参加失业保险8.66万人,同比减少217人;参加工伤保险8.8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7.58万人,增加2159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续保120.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633人。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73.82万人,参合率为98.7%。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9.4亿元,累计受益462.78万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24.39万人。全年5.24万城镇居民和21.38万农村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2016年末有社会福利院9个,床位1032张,在院供养491人;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4个[14]

文化

       灵台县位于甘肃东部,地处泾渭之间,东拱关中,南依千陇,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灵台境内曾建立姞姓密须国,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伐密须且筑灵台,县因此而名。西周初分封姬姓密须,延至密康公时,周共王灭密,发生了“三女丧国”的历史事件。此后,灵台一直是周王朝的军事要塞和西屏门户。

        商周文化是灵台现代文明的源头,其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物态、人的心态、行为均深刻影响并构筑了现代灵台人的精神世界,其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无不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区域性。灵台人热情好客,崇尚礼仪,亲友造访,必殷勤招待,酸汤长面是款客常宴。遇婚丧娶葬,必置办成套有序的佳肴酒宴。“吃”是一种地方风俗,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意识,灵台的饮食中酸汤长面是周饮食文化的传承。灵台民间现行的葬礼“三献礼”堪称周礼葬仪的活化石[15]

         唐代贞观二十年(646),太宗皇帝李世民亲赐田亩给崆峒山明慧禅院。有仁智禅师住持寺院并开凿登主峰小马鬃山通道“上天梯”。被后世弟子尊称为开同祖师。东西南北中“五台”和凤凰岭等处均建有寺院。  后周4显德五年(958),世宗孝武帝柴荣给明慧禅院赐紫。

  中华民国初年,仅剩茶庵寺、北台、西台各寺由僧人住持供奉香火。民国21年(1932),曾任甘肃省民政厅长的郑浚归家后,受戒为居士,以复兴佛教为已任,赴甘南、舟山,搬僧取经,主持成立平凉佛教会。除在城内大兴佛寺外,又在崆峒山重修茶庵寺、莲花寺,在狮子岭和天台山建佛籁寺和观音阁。时任平凉专员刘兴沛亦为援手助力,佛事日盛。  1949年解放后,朝山礼佛者减少,僧尼多迁徙、还俗。1958年反对宗教特权后,已无居山僧人,佛教活动停止。1979年,原茶庵寺还俗和尚心悟重新出家居西台,住持修复佛殿。1982年成立平凉县崆峒山佛教管理委员会,由居士朱吉祥任主任委员,借紫霄宫为会址。1983年从灵台县请来常慧和尚为住持僧。1984年成立平凉市崆峒山佛教协会,常慧任会长。1985年常慧出席甘肃省佛教协会代表在大会,并当选为省佛教协会理事。1987年常慧圆寂,弟子持心和尚被推选为佛协会长。1992年平凉市崆峒山佛教协会会址迁到中台塔院。现已修复的有栖云寺、莲花寺、茶庵寺、法轮寺等。[16]

特产美食2.2万次播放04:24甘肃味道:平凉静宁烧鸡!1.7万次播放02:06【西北绿源锅盔】甘肃平凉大锅盔,以干、香、酥著称,顶饱耐存储691次播放01:21平凉十大特产有哪些
平凉市部分特产美食
简介
平凉酒麸子平凉酒麸子(灵台干甜醅),酒香浓郁,入口香甜,品质绝佳。由于它是烘晒而成的,能长久保存而不坏,还便于携带,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既可干食,还可加少许开水食用。其制作历史悠久,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平凉毛皮早在明代,平凉的制裘业已相当兴盛,清代至民国期间,境内的皮毛市场被视为西北地区皮毛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皮袄制品可分为两种。一是以老绵羊皮制成,毛长皮厚,坚固耐寒。二是羔皮制品,皮白而细长,毛端天然圈卷3至5环,美观轻暖。
平凉山药平凉山药为地方优良山药品种,属薯蓣科薯蓣属长柱种的变种,虽有五百多年的栽培历史,但早期因多种原因而未能得到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其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始定名为平凉山药。
平凉饸饹面“饸饹”是北方人自创的专有名词。饸饹面有荤素之分,素的,吃一碗清淡之香,吃面的原味,喝汤的地道。荤的讲究油香。
展开表格

旅游

783次播放01:00#平凉 旅游 最值得去的三个景点#平凉崆峒山 #泾川王母宫 #云崖寺300次播放04:34中国各省宣传片------甘肃崆峒山239次播放03:53【生财有道】独具特色的平凉冰雪美食(央视网)

平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为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西出长安第一城”。境内发现齐家、仰韶等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出土于泾川县的佛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平凉市有各类旅游景点100多处,国家2A级以上景区12处。 

 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区)、王母宫——西王母降生处的回中山(泾川县)、西周第一台——古灵台(灵台县)等历史遗址和西周青铜器(灵台县)、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佛舍利金银棺(泾川县),被誉为“中华之最”。平凉也是祖国针灸学鼻祖、晋代医学家皇甫谧(灵台县),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灵台县),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庄浪县),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崆峒区)的故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崆峒山,还有王母宫、温泉、柳湖、南石窟寺、龙泉寺(崇信县内)、莲花台、紫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以及明代宝塔、李元谅墓等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都是寻根访古、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崆峒山

崆峒山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同时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凉市城西11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北抵银川,为古丝绸之路要冲,自然景观奇险灵秀,人文景观古朴精湛,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之美誉。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三次登临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修身治国之道,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白居易、林则徐、等挥笔题赞。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山水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崆峒山又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各类动植物1300多种。景区先后荣获“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殊荣。

泾川大云寺·王母宫景区

平凉

大云寺·王母宫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泾川县城西北1公里处,沿312国道分为王母宫、大云寺两个景区。位于回山和泾汭河交汇处的王母宫景区,是西王母发祥地和祖庙所在地,被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据碑刻史料和文物古迹考证,王母宫始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后经宋初、明嘉靖年间两次重修,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清代毁于兵燹,改革开放后台湾信众捐资重建。位于泾河对岸的大云寺,历史上是武则天敕令珍藏《大云经》的皇家寺院,由隋代大兴国寺改建而成。1964年因发掘出盛装14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金棺、银椁等而轰动海内外,被称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69年大云寺遗址范围内发现北周宝宁寺地宫,再次出土石函、二重鎏金铜函、琉璃瓶供养佛舍利32粒。2012年12月,大云寺遗址内先后两次发现大量窖藏佛像。2013年1月又在佛像窖藏旁发现宋代龙兴寺地宫1处,第三次出土琉璃瓶盛装佛舍利2000余粒,被认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2013年6月19日(农历五月十二),举办了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会,实现了大云寺对外开放[18]

古灵台

平凉

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景区。景区自县城延及中台山和东沟景观湖,占地6660余亩,包含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和县博物馆三个主要景区,人文与自然水乳交融,景观价值极高。古灵台是周文王征服位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的密须国后,筑台祭天以慰灵昭德的所在。现在的“灵台”为1985年第三次重建,主体建筑为“文王祭天台”和碑廊,后者镌刻1934年第二次复修时国民党政要和地方名流的题词200余幅。荆山森林公园因中台山春日满山荆花灿烂,史称“荆山日丽”而得名,以古建筑为特色,形成荆山门、三贤祠、德化廊、朝晖亭、夕照亭、日月亭、关公殿、灵通门、玉皇阁、东沟景观湖等众多人文景点。县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珍藏各类文物逾万件,其中尤以西周青铜器著称,铜、陶、玉、瓷、铅及佛教文物中均不乏镇馆之宝[19]

获得荣誉

文化类

中华民族重要的农耕文化发祥地之——平凉市

平凉最早的地方志——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编撰的《平凉府志》

中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中华文物之最”——西周青铜器、佛祖舍利金银棺

平凉市崆峒区获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经济类

全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县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泾川县

甘肃第一大煤海、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华亭煤田

中国第一件活牛证明商标——“平凉红牛”

中国无公害蔬菜十强市——平凉市

中国最佳苹果适生区——平凉市

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平凉金果”

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平凉金果”

中国绿色食品——“平凉金果”

中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平凉金果”

中国GAP示范基地——“平凉金果”

2020年5月,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城市GDP排行榜第268位。[20]

2020年7月,“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发布,平凉市位列第209。[21]

2020年12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人居署联合推出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发布,平凉经济竞争力排名第826位,可持续性竞争力排名第860位。[22]

2020年12月16日,2019-2020年度中国288个城市的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排名第273位。[23]

环保类

2022年11月3日,新京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甘肃省平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34]

代表人物

平凉市部分著名人物
姓名朝代简介
皇甫规东汉东汉时期名将,凉州三明之一
皇甫嵩东汉时期名将,汉末三杰之一
皇甫谧西晋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
张轨前凉前凉时期的开国君主
展开表格

政治

平凉市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主要数据公报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甘政发〔2017〕82号)要求,平凉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工作严格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和“国家统一制作底图,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省级全面检查、严控成果质量,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模式组织实施,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为调查底图,广泛应用“互联网+调查”、无人机、云计算等新技术,300多名调查人员历时3年,全面查清了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平凉市国土利用状况,形成了调查图斑58.39万个。现将主要地类数据公布如下:

以下数据中不含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飞地面积。

(一)耕地348131.56公顷(522.20万亩)。其中,水浇地15422.63公顷(23.14万亩),占4.43%;旱地332708.93公顷(499.06万亩),占95.57%。静宁县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耕地的24.86%。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57863.83公顷(86.80万亩),占全市耕地的16.62%;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33398.6公顷(50.10万亩),占9.59%;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07874.12公顷(161.81万亩),占30.99%;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34656.23公顷(201.98万亩),占38.68%;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14338.78公顷(21.51万亩),占4.12%。

(二)种植园用地71483.49公顷(107.23万亩)。其中,果园69628.82公顷(104.45万亩),占97.41%;其他园地1854.67公顷(2.78万亩),占2.59%。静宁县园地面积较大,占全市园地的44.01%。

(三)林地466687.66公顷(700.03万亩)。其中,乔木林地305166.14公顷(457.75万亩),占65.39%;灌木林地49536.09公顷(74.30万亩),占10.61%;其他林地111985.43公顷(167.98万亩),占24.00%。灵台县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林地的22.82%。

(四)草地68572.19公顷(102.86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9414.79公顷(14.12万亩),占13.73%;人工牧草地89.56公顷(0.14万亩),占0.13%;其他草地59067.84公顷(88.60万亩),占86.14%。草地主要分布在灵台县,占全市草地的30.03%。

(五)湿地5810.19公顷(8.72万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其中,全市湿地中只涉及内陆滩涂一种地类。湿地主要分布在泾川县,占全市湿地的21.99%。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3464.08公顷(110.20万亩)。其中,城市用地3541.32公顷(5.31万亩),占4.82%;建制镇用地4890.06公顷(7.34万亩),占6.66%;村庄用地63357.07公顷(95.04万亩),占86.24%;采矿用地1394.36公顷(2.09万亩),占1.90%;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81.27公顷(0.42万亩),占0.38%。

(七)交通运输用地18856.87公顷(28.29万亩)。其中,铁路用地616.36公顷(0.92万亩),占3.27%;公路用地5007.55公顷(7.51万亩),占26.55%;农村道路13229.8公顷(19.85万亩),占70.16%;管道运输用地3.16公顷(0.01万亩),占0.02%。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462.72公顷(8.19万亩)。其中,河流水面3013.18公顷(4.52万亩),占55.16%;水库水面1009.44公顷(1.51万亩),占18.48%;坑塘水面425.56公顷(0.64万亩),占7.79%;沟渠218.23公顷(0.33万亩),占3.99%;水工建筑用地796.31公顷(1.19万亩),占14.58%。静宁县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市水域的27.46%。

“三调”是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统一开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三调”数据成果全面反映了我市国土利用状况,也客观反映出我市在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压实县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实行党政同责。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从严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要严查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规划,因地制宜,统筹生态建设。要坚持节约集约,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继续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大力推广节地模式。

“三调”成果是制定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的基本依据。要加强“三调”成果共享应用,将“三调”成果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相关专项规划的统一基数、统一底图,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