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闽北语:[kuiŋɪtsʰi],罗马字:Gṳ̿ing-é-chī,汉字:建甌市),又被称作“芝城”,是福建省南平市管辖的县级市,位于福建省的中部偏北,武夷山脉之东南,鹫峰山脉西北侧,闽江上游。

建瓯市人口约53万,是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行政区,以汉族为主,亦有畲族和苗族等中国少数民族,通行闽北语建瓯话。建瓯市面积达4,233.13平方千米,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建瓯市常住人口为434451人。[4]

建瓯一名来源于古代建安县和瓯宁县,是福建最早被开发的地区之一。早在闽越国时期,建瓯被当作闽越王无诸的行宫。192年,会稽太守孙策析侯官县北部地区,设置建安县,是为建瓯地区建制之始。三国时东吴设置的建安郡、唐朝设置的建州、乃至南宋始置的建宁府,皆以建安县为治所。五代十国时期,王延政建立的殷国以建州为国都。1913年(民国二年),建宁府被撤销,建安县和瓯宁县被合并为建瓯县,该县辖境大致与今日建瓯市相同。

建瓯在福建历史上曾有举足轻重地位,“福建”这一省名,便是从福州、建州二地地名中各取一字而来的。唐、宋期间,建州经济发达,辖区广大(从浦城县到永定县);建安县为茶叶、木材、陶瓷、造酒、铸钱、书坊中心,出现过众多著名历史人物,文教兴盛。这一繁荣的景象一直延续到清朝。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建瓯县,设置县级市建瓯市。

2021年,建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62亿元,增长5.2%。[16]

中文名

建瓯

邮政区码

353100

别名

建州、建安、瓯宁、芝城、中国笋竹城、中国根雕之都

地理位置

福建北部南平市

面积

4233km²

人口

434451人

方言

闽北语建瓯话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区生产总值

295.62亿元(2021年)

电话区号

0599

政府驻地

瓯宁街道

下辖地区

建安、瓯宁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

车牌代码

闽H

外文名

Jianou City、Guinei Qi(建瓯话)

机场

武夷山机场

火车站

建瓯站

著名景点

古城门

行政类别

县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市花市树

建兰、香樟树

著名学校

建瓯一中

著名人物

练氏夫人

简称

历史地位

殷国首都(943年-945年)、闽国首都(945年)

所属省

福建

行政代码

350783

历史沿革

东汉建安初年(196年),划分侯官北乡土地,设置建安县(以年号为县名)。

建安八年(203年),贺齐进兵建安,立南部都尉府。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设建安郡,郡治在建安,属吴会稽郡南部都尉,管辖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吴兴(今浦城)、东平(今建宁部分)、将乐、昭武(今邵武)、绥安(今泰宁、建宁2县)、南平、侯官(今福州)、东安(今同安、南安2县)10县,改都尉为太守。

晋惠帝(291年-306年)时,建安郡属江州(今江西九江),管辖建安、东平、吴兴、建阳、将乐、邵武、延平(今南平)7县。

南朝宋高祖时,建安郡仍属江州。

陈永定二年(558年),建安郡改属闽州(今福州),后改称丰州(今福州,民国18年版《建瓯县志》误作江西抚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县,属泉州(今福州)。

大业三年(607年),恢复建安郡,郡治设在闽县(今福州),领闽县、建安、南安、龙溪4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建安郡为

建州

,改太守为刺史,移治建安县,下辖建安、建阳、绥城、将乐、唐兴(今浦城)、闽县6县。武德七年(624年),邵武属建州,领县7。武德八年(625年),建阳并入建安、领县6。景云二年(711年),属闽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复改建安郡,建安县属建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建州,属福州都督府。建安县属建州。上元元年(760年),建州属福州节度。大历六年(771年),建州属福州都团练观察置使。中和四年(884年),因黄巢起义攻打建州,建州寓治建阳。景福二年(893年),建州刺史徐归范叛附王潮(即闽王王审知之兄)。

五代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以建州建国,国号“殷”,改元天德。南唐保大四年(946年),陷建州,殷亡。王延政家族被迁移到金陵州。建州改为永安军,不久,又改为忠义军。建安县属忠义军管辖。

宋开宝八年(975年),南唐平,恢复建州,建安县属建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建州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年(985年),建州改属福建路。端拱元年(988年),建州升为建宁军节度。建安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治平三年(1066年),划出建安、建阳、浦城3县部分地盘设置瓯宁县,与建安县同驻一城,瓯宁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熙宁三年(1070年),撤销瓯宁县。元佑四年(1089年),划分建安西北12个里(建阳、浦城之地不再划入),设置瓯宁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自此原建安县分为建安、瓯宁两县,县治同驻一城。建炎二年(1128年),州卒叶侬兵变,知州事方承移建阳。建炎四年(1130年),农民领袖范汝为在建州在洄源洞聚众起义,知州事刘子翼移治崇安。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改建州为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

元至元初年(1264年),建宁府属江浙行中书省杭州。至元十三年,元军取建宁。至元十五年,改为建宁路,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路,属福州行中书省,置录事司。至元十七年,改为建宁路总管府。建安县、瓯宁县属总管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立建宁分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复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

清自顺治三年(1646年)起沿袭明制。

民国元年(1912年)仍称建宁府,后改称建瓯府,民国2年裁府,合并建安、瓯宁2县,各取首字命名为建瓯县,属建安道管辖,道址设在南平。民国17年,废除道,只设省、县两级,建瓯改为县政府,直属省管辖。民国35年,全省划分为7个行政督察区,建瓯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建阳。

1949年5月13日,建瓯解放,设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水吉、松溪、政和、邵武、光泽9县,专员公署设在建瓯。

1950年3月,改为建瓯行政专员公署。同年4月,署址移设建阳,改名为建阳行政专员公署。建瓯县属建阳行政专员公署。

1956年,建阳专员公署并入南平专员公署,建瓯县改属南平专员公署管辖。

1970年复设建阳地区行政公署,建瓯县属建阳地区行署管辖。

1989年1月,建阳地区行政公署改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南平、顺昌、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泽10个县市。

1992年10月20日,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

地理环境

位置

建瓯市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26”,北邻建阳区,南接延平区、古田县,东靠政和、屏南县,西与顺昌县交界。全市土地面积4233.13平方公里(折635万亩,陆地占96.43%,水域占3.57%),东西长96.5公里,南北宽76.6公里。[6]

地貌

建瓯市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四周为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环绕,中西部是以建溪、松溪为主轴的河谷平原、丘陵与串珠状的山间盆谷,形成以水侵蚀为主的地貌。全市平均海拔453.55米,以东部辰山最高(海拔1822.2米),以南部南雅镇房村为最低(海拔68米)。山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7.34%,丘陵占29.86%,河谷平原与盆谷占12.8%。

市内有千米以上山峰91座,其中东南、北部有86座。

  1. 辰山(又名仁山):位于县城东部的水源乡,与东游镇相邻,形如“金”字,为市自然保护区,主峰海拔1822.2米。山中多为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岗岩,有黄铁矿多处。
  2. 石塔山:位于县城东南的玉山镇,与古田县交界,主峰海拔1611米,顶部较平,已修通公路。东部为花岗岩,西为青岗岩。
  3. 擎天岩:位于县城北部的龙村乡,与建阳市接壤,主峰海拔1222.8米。山中多花岗岩,中部有变质岩和石英矿岩。
  4. 郭岩山:即郭云山,位于县城西部的吉阳镇,与顺昌县连接,主峰海拔1383.7米,右临建溪,左依富屯溪。山中多火山岩、花岗岩,山势雄伟,重峦叠嶂,为建瓯西部第一山。
  5. 百丈岩:位于县城南部的小桥镇,其山脊延伸至迪口、玉山、南雅镇一带,系鹫峰山脉分支,为东西走向,东部山势雄伟,西面山峰连绵,坡度多在35度以上,山中多花岗岩,平均海拔800米,最高1335.4米,为市南部制高点,系小桥溪与迪口溪分水岭,可阻挡夏季台风北进和冬季西北风南下。
气候

建瓯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春夏多雨,秋冬干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1. 春季:2月中旬至5月上旬,气温10一22℃,气候多变,时寒时暖,乍晴乍雨,多低温阴雨,少日照,清明前后,常出现倒春寒、冰雹天气
  2. 夏季:5月中旬至10月初,气温22℃以上,初夏潮湿,多梅雨、暴雨,中、后期酷热,多台风、雷阵雨,易旱。
  3. 秋季:10月初至11月底,气温10一22℃,天气凉爽少雨,常有秋寒天气。
  4. 冬季:12月初至次年2月中旬,气温7—9℃,天气寒冷干燥,多雾,多西北风,常出现霜冻、冰、雪天气。
水文

建瓯市河流主要属闽江建溪流域,呈格子状水系,发育全面,流向多为东北~西南,多年平均水位90.9l米,大河利用落差3.5~18米,小溪102~420米。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131条,总长1569.2公里;10公里以上51条,总长1079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26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建溪、崇阳溪、南浦溪、松溪。境内河流长161.6公里。

自然资源

矿产

截止2007年底,建瓯市发现的矿种计有33种,其中金属矿产13种,非金属矿产17种,能源矿产2,水气矿产1种。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6种,具小型以上规模的矿产地18处,另有矿(化)点121处。开发利用的矿种有14种,主要矿种有铜、铅锌、金、煤、透辉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

生物

•植物

建瓯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全市植被有6个型组,即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丛和灌草丛;9个型,即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阔叶灌;16个群系组,73个群系和205个群丛。

建瓯市维管束植物有177科442属1416种,其中蕨类植物32科37属121种;裸子植物8科15属22种;被子植物137科390属1292种。常见的有杉科、松科、壳斗科、禾本科、豆科等2l科。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甜槠、毛竹、五节芒等70多种。古珍稀树种有银杏、鹅掌楸、水松、香榧、三尖杉、沉水樟、刨花楠、花榈木、红豆杉、榉树、楠木、红花油茶、观光木、莫氏玉兰等14种。大宗经济树有油茶、油桐、漆树、棕榈、锥栗等14种。

•动物

建瓯市野生动物有28目87科330种,属国家保护的有17种,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鹿、金猫、黄腹角雉;属二级保护的有毛冠鹿、髭羚、大灵猫、麝、小灵猫、穿山甲、水獭、猕猴、白鹇、鸳鸯、褐林鹗、蟒蛇、黑熊。动物的分布随种类、地点不同而异,繁殖力强的动物主要分布于原始森林少、人们活动频繁的地带;繁殖力差的珍稀动物多分布于人烟稀少的深山原始阔叶混交林中。

土地资源

2022年5月,建瓯市发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主要地类数据如下:(一)耕地27172.52公顷(40.76万亩;(二)种植园用地56036.25公顷(84.05万亩);(三)林地311969.6公顷(467.95万亩);(四)草地496.45公顷(0.74万亩);(五)湿地331.91公顷(0.50万亩);(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319.53公顷(12.48万亩);(七)交通运输用地3970.05公顷(5.96万亩);(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880.89公顷(11.82万亩)。[15]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1月20日,建瓯市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27个居民委员会。

街道/镇/乡

面积(平方公里)

直辖

芝山街道30.85辖西大、豪栋、马汶3个村和符山、管葡、上西河、都御坪、梨山、青云6个社区居委会
建安街道30.49辖钟楼、东安、东门3个村委会和横街、仓长、前街3个社区居委会
通济街道41.39辖东溪、三门、南门3个村委会和南门、陶朱、桥南3个社区居委会
瓯宁街道27.15辖水西、七里街2个村委会和福宁、西池、莲花3个社区居委会
徐墩镇351.87辖16个行政村(徐墩、叶坊、归宗、东边、北津、桂美、富头、富垱、丰乐、下碓、山边、湖塘、九匡、岭头、大潭),2个居委会
展开表格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建瓯市常住人口45.5万人,比上年减少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8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2.5%。公安户籍164695户,人口549100人,下降6.7‰。从性别结构看,男283625人,女265475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6.84(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5372人,出生率9.8‰,死亡人口4470人,死亡率8.1‰,人口自然增长率1.7‰。从年龄构成看,15周岁及以下人口103696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343000人(16-17岁10511人,18-34岁112461人,35-59岁220028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5%,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102404人,占总人口的18.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172870人,乡村人口376230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1.5%。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建瓯市常住人口为434451人。[4]

经济

综述

2019年,建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72亿元,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7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20.14亿元,增长6.6%(工业96.97亿元,增长8.8%;建筑业23.24亿元,下降3.1%);第三产业增加值119.86亿元,增长7.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4028元,增长6.2%。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17.7%:41.2%:41.1%,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0.6个百分点。

2019年公共财政总收入14.69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99亿元,增长4.6%。从收入结构看,在公共财政总收入中,税性总收入10.53亿元,下降4.8%,其中,增值税5.52亿元,下降4.2%;企业所得税1.68亿元,下降21.7%。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性收入5.83亿元,下降4.3%,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8.3%,比上年回落了5.5个百分点。其中,主体税种3.67亿元,下降7.7%;小税种2.15亿元,增长2.3%。非税收入4.16亿元,增长20.2%。地方级税性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58.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5.0%。财政总支出355301万元,增长3.3%。 

2020年,建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29亿元,下降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0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99.42亿元,下降12.2%(工业76.36亿元,下降15.2%;建筑业23.10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84亿元,增长0.3%。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18.9%:35.5%:45.6%,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比上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8]

2021年,建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62亿元,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71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01.57亿元,增长3.1%(工业75.18亿元,增长4.1%;建筑业26.43亿元,增长0.0%);第三产业增加值137.34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19.2%:34.4%:46.4%,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与上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16]

第一产业

建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全国重点林业县(市)”、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第二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盛产食用菌、莲子、泽泻、仙草、松脂等多种土特产品。笋制品、茶叶、莲子、芦柑、葡萄、大米等众多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或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建瓯锥栗、北苑贡茶、东峰矮脚乌龙、建泽泻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8年,建瓯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38亿元,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40.39亿元,增长4.8%;林业产值25.60亿元,增长6.1%;牧业产值10.83亿元,下降3.1%;渔业产值2.49亿元,增长4.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07亿元,增长6.0%。

种植业稳定增长。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4701亩,比上年增加11530亩,增长1.6%。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13821亩,比上年增加2506亩,增长0.5%,粮食总产量212591吨,比上年增加6887吨,增长3.3%;蔬菜、烟叶、牧草、药材等非粮作物种植面积240880亩,增加9024亩,增长3.9%。油料产量1172吨,增长10.4%;甘蔗产量15389吨,增长4.8%;烟叶产量1413吨,下降3.9%;蔬菜产量287109吨,增长7.0%;食用菌产量9081吨(鲜品604吨、干品8477吨),增长4.3%;水果产量191485吨,增长4.4%;茶叶产量15319吨,增长6.7%。

林业生产扎实推进。全年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0.2万亩,下降45.1%,幼林抚育实际面积6.85万亩,下降26.6%,成林抚育面积5.40万亩,下降16.7%。完成木材产量52.71万立方米,增长3.0%,其中,商品木材产量37.91万立方米,下降7.6%;竹材总产量4256万根,增长8.2%,其中,毛竹3592万根,增长9.8%。

畜牧业生产有所下降。全年肉蛋奶总产量34434吨,下降8.2%。肉类总产量25380吨,下降4.7%。其中,猪肉16400吨,下降0.09%,牛肉54吨,增长5.9%、禽肉产量8657吨,下降12.5%,羊肉227吨,增长0.4%。禽蛋产量9054吨,下降16.9%。奶产量12945吨,增长5.0%。

奶牛存栏2982头,增长30.6%;生猪出栏211360头,增长2.2%,存栏182025头,增长7.3%;山羊出栏16203只,下降2.7%,存栏13561只,增长9.2%;兔出栏16395只,增长16.4%,存栏11025只,增长33.6%;家禽出栏6013640只,下降16.9%,存栏1261377只,下降48.7%。

渔业生产基本平稳。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7325亩(其中,池塘9390亩、水库7935亩),与上年持平;水产品总产量12514吨,同比增长4.9%。 

第二产业

商周时代,市内已有陶器制造。三国时期,造船业较发达。东晋时期,制砖业已成规模。唐宋时的棉纺织品久负盛名,茶叶加工业也开始兴盛。宋代开始用“六剂法”冶炼青铜,冶铁、铸钱、陶瓷生产都颇具规模。元代丝绸生产已名闻遐迩。明朝造纸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嘉靖、万历年间,建瓯与建阳书商使用铜版活字印刷,尚有一部兰色印本的“芝城铜版”《墨子》流传至今。清代的制茶已向精制方向发展,并陆续出口。 

解放后,建瓯工业不断发展。1950年起,采取整顿、改造、重点建设和积极扶持的措施,将发电厂、碾米厂改造为国营企业,并先后组建印刷厂、茶厂、松香厂、煤矿等一批新国营企业,同时扶持一批私营企业恢复生产。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按照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整顿企业,调整工业布局,适当压缩重工业,发展轻工业,搞好综合平衡,工业生产有了新的起色。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着手改造“七小”工业结构。1979年,对亏损的煤矿进行限制生产,鲁口铁厂再次下马,将玻璃厂、陶瓷厂恢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同时,合并市农械厂和钟厂,生产座钟,还建设年产2000吨的罐头厂。“五五”期间的技改投资多达2102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523万元。至1980年底,共有工业企业17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784万元,轻重工业比重为52∶48。1987~1980年,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9.2%。 

1988年,建瓯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1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2%,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6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7%,比1986年翻了一番。轻重工业比例为57∶43,1986~1990年平均年递增18.8%。“七五”期间建成技改引进项目51项,完成总投资2925万元。 

1992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88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91年增长43.2%。 

2006年,建瓯市全社会完成工业总产值358570万元,比2005年增长23.6%,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83583万元,增长31.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产值15596万元,增长20.1%;集体企业产值1781万元,下降0.6%;非公企业产值266206万元,增长32.1%。 

“十一五”期间(2005年~2010年),建瓯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1亿元。 

2018年,建瓯市177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059591万元,现价增长15.8%。分经济类型看,集体企业产值14597万元,增长18.2%;股份制企业产值2931245万元,增长15.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63659万元,增长22.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50089万元,增长16.0%。分轻重看,轻工业产值1683910万元,增长13.4%;重工业产值1237152万元,增长13.3%。

规模工业中产值2亿元以上企业66家,比上年增加4家,完成产值2056974万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67.2%;产值3亿元以上企业30家,比上年增加8家,完成产值1178184万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38.5%。非公有企业176家,完成产值2993488万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97.8%。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21062万元,现价增长13.3%,产销率95.5%,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5%。实现税金总额63243万元,下降3.6%;营业利润总额132462万元,增长8.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06.04%,比上年同期提升20.3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6家,比上年同期减少3家,亏损总额1144万元,下降49.6%;完成入库税收23775万元,下降3.1%。入库税收200万元以上的企业22家,比上年增加1家,完成税收18325万元,占规模工业总税收的77.1%,其中,入库税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完成税收12969万元,占规模工业总税收的54.5%。

绿色产业增加值:五大产业累计增长15.56%,其中,现代绿色农业增长16.71%;生物制品产业下降3.77%;数字信息产业增长6.08%;先进制造业增长18.21%;文化创意产业增长12.17%。

2018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94004万元,增长9.2%。全市资质内建筑业企业45家,完成施工产值190925万元,增长44.5%;项目施工面积673523平方米,增长17.3%,竣工产值137260万元,增长133.3%,年末从业人员8849人,增长54.7%全员劳动生产率215758元,下降16.4%。 

第三产业

建瓯水陆交通方便,物产丰富,历史上为闽北土特产品集散地,商业相当发达。早在宋代就已形成谷货丝茶市场雏形。元代初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曾记载建瓯“居民经营广泛的商业,并向外输出大量的生姜和高良姜。生丝、绸缎、棉布行销全国各地。”明代市内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土特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清代出现货栈、牙行等商业经纪人活动。农村形成墟市的有吉阳、东游、南雅、小松等集镇。清末,茶叶、泽泻远销香港、东南亚、俄罗斯等地。杉木、笋干、香菇等土特产品在上海、天津、汉口、福州、厦门等地,均享有盛誉。乌龙茶在国际南洋劝业会及巴拿马赛会获金奖。民国初年,苏杭百货、南北京果、海产鱼货、中西药品源源进入建瓯市场。抗日战争爆发后,交通运输受阻,外来货源断绝,加上日机滥炸,市场萧条。抗战胜利后,市场复苏。国民政府滥发货币,出现通货膨胀,加上增派捐税,国民党残兵骚扰,市面一片混乱,商品奇缺、店铺关闭。 

解放后,为确保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国营商业部门在扩大商品货源,帮助私营商店恢复营业,稳定市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7年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全市城乡形成以国营商业为领导,供销合作社为有力助手,个体商贩、集市贸易为必要补充的流通渠道,出现物价稳定、购销两旺的良好局面。1958年,原商业局、供销社、服务局合并成为市商业局,实行政企合一,取消各专业公司,商业人员大量调出,造成管理体制混乱、商品调度不灵、市场供应紧张。1960年后,对猪肉、食糖、烟、酒、肥皂、木纱团等副食品和日用必需品实行凭证(票)按人定量购买。国营商业部门一度对糖果、冰糖、糕点、盘菜、酒类、自行车、针织品、钟表、伊拉克枣等9种商品实行高价销售。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对被“大跃进”搞乱的商业工作进行重大调整,恢复供销合作社,开放集市贸易,对农副产品分别采取统购、派购、议购3种方法,纠正过去指标过高、收购过头的现象,并试行奖售政策,鼓励农民向国家交售农副产品。大力组织工业品下乡,市场逐步活跃。 

“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在复苏的建瓯商业遭受破坏,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再次合并,大撤大并商业机构和网点,集市贸易基本处于关闭状态,造成流通渠道不畅,商品供应日益紧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瓯市着手改革商品流通体制和管理体制,建立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少环节的“三多一少”新的流通体制。1983年,国营商业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5年,在发挥国营商业、合作商业主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集体、个体商业以及城乡集市贸易,各类商业网点迅速增加,市场繁荣、购销两旺。1988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达2.25亿元,比1979年增长2倍多。199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达3.18亿元,为1952年的30倍。 

2006年,建瓯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87990万元,增长11.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2048万元,增长11.5%;餐饮业零售额18779万元,增长8.5%;其他业零售额3490万元,增长36.1%;亿元市场实现零售额13673万元,增长16.3%。在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32578万元,增长19.7%;限额以下企业实现零售额119470万元,增长9.9%。 

“十一五”期间(2005年~2010年),建瓯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6亿元。 

201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0.96亿元。笋竹城汽车物流区入驻汽车4S店23家,闽北物流中心园区入驻企业103家。海西蔬果茶交易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已建成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农业技术中心、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农业农村工作信息中心等四个信息中心,为农副产品流通搭起了“金桥”。 

2018年建瓯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7.55亿元,增长13.3%,其中,限上法人企业完成零售额30.58亿元,增长17.3%;两油和苏宁完成零售额6.99亿元,增长13.7%;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完成零售额59.98亿元,增长11.4%。

对外经贸难中求进。全年新批外资企业2家,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7700万元。进出口企业61家,进出口额178138万元,增长26.2%,其中,出口企业52家,完成出口额177115万元,增长25.9%;进口额1023万元,增长155.9%。

2018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2258223万元,增长16.0%;各项贷款余额1240015万元,增长0.7%。全年保险业务保费收入25585万元,增长3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173万元,下降2.5%;人身险保费收入15412万元,增长88.3%。 

文化

饮食风俗

•光饼

光饼,相传原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部队的干粮。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因名光饼。经历500多年的演变,传统品种有光饼、乌糖饼、光肉饼、芝麻肉饼、姜葱饼、虾肉饼、起酥霉肉饼、老爹饼、经魁饼等近10种。市场上常见的有光饼、光肉饼、芝麻肉饼等3种。主要原料是面粉,加入适量楠草(碱水)和盐水,待面发透后,用手工揉细、制成饼截,再用木捶研成饼坯,直径约6~8公分,中心打一个川(洞),俗称“只钱打只川”,意指一块光饼只卖一只铜钱。然后将饼坯贴在炉壁上,用炭火培熟。

•豆浆粉

建瓯人对豆浆粉情有独钟,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豆浆粉是百吃不厌的。外地朋友到了建瓯,开始对豆浆粉不以为然。看见街头粉店人进人出,熙熙攘攘的,禁不住也去尝一碗。这一尝便尝出了滋味,也尝出了缘分。再访建瓯时,他便会说:“早餐吃豆浆粉去。”一种美食,一种创意。不知谁人的杰作,把寻常之物豆浆与粉条这般配成对,成就了一方美食。

豆浆粉风味独特,在于选料、制作方面很是考究。米粉是当天制作的“生粉”,粉条粗细要适中,制作豆浆要选上好的豆子,浸透磨细。开水冲浆,滤去豆渣,下锅煮沸。豆浆的浓淡最紧要,水多味淡,便失去了甘甜和清香。先烫米粉,再冲豆浆,后加调料。粉条要烫透,豆浆要热透。这些都是疏漏不得的。

•板鸭

板鸭

产于福建建瓯市,此鸭历史之悠久远超其他板鸭,有志载:后晋五代十国闽王延政称帝时即为贡品,宋孝宗赵昚时,建瓯盛记饭店的板鸭出名,并因宋孝宗赵昚曾被封建王,领地就在建安(今建瓯),他对建瓯板鸭情有独钟而将其带入宋庭,列为“汉席珍品”。至清朝建瓯板鸭更是早已久负盛名,深受南北消费者的青睐,为福建传统名优土特产品,素有“八闽佳肴”之美称。此菜在福建属颇有名气的风味食品,它形如龟体,色泽白嫩光润,肉质肥厚,味道香美。

建瓯板鸭被农业部官方认定为“中国四大板鸭”之一。中国食品总公司的《家禽与传统禽制品》一书中对此做出了明确记载。

建瓯板鸭选料考究,加工精细,每年农历九月开始制作,到翌年二月二收盘。其中尤以霜风天制作的板鸭最佳。建瓯板鸭烹饪简便,经清洗切块或油炸,或加入老酒清蒸、红烧,风味独特,香嫩可口,是宴客的佳肴,也是中外游客喜爱购买的物品之一。建瓯板鸭的制作极为考究,用来制作板鸭的鸭源必须是在田野溪流中放养的,以吃稻谷为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鸭”。这类鸭子需喂养百日方能上市,因其肉质好,有韧性,在腌制过程中不易变形,制成后肉厚质嫩,肥而不腻。

•扁肉

扁肉

扁肉(也称“扁食”)在北方称为“馄饨”,西南巴蜀一带称“抄手”,广州谓之“云吞”。皮薄馅大,味道鲜美,为各地群众所喜爱。

扁肉在福建省各地广泛流传,但制作方式略有不同。如福鼎带海鲜味,莆田、闽侯尚干等地以剁馅为主。至于名闻天下的“沙县扁肉”乃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根源亦出自建瓯,在制作方式与建瓯扁肉一致,由于选料没有达到精细的要求,所以今天我们在街面上吃的“沙县扁肉”少有正宗。在闽北的建阳市其扁肉以水吉最为出名,而水吉是在解放前从建瓯分离出去的,同样在靠近建瓯的政和其扁肉制作工艺亦与建瓯扁肉一致。在建瓯(特别是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扁肉,在逢年过节一定要做扁肉吃,已经形成一个固定的传统,从地理上看我们也可以发现,凡是在靠近建瓯周边的一些县市那里出来的人都会觉得本地的扁肉很好吃,从沙县、建阳、到政和、屏南、周宁,除了周宁不与建瓯直接接壤之外,其余全部都有交界,这些地方的制作手法惊人的一致!福鼎扁肉属于北方馄饨制法,肉馅偏涩。

•锅底

以鲜镜头笋烹制的锅底是建瓯风味的第一名菜,不但深受民间喜爱,也受到各地客人的青睐。

锅底也称抄底,选用鲜冬笋为主料,佐以五花肉、龙口粉丝、金针菜、发紫菜等。

制作:冬笋去头剥净剖开入锅燋熟,捞起切成细丝,再入锅文火焖成棕黄色。五花肉切成箸头粗细的小条,粉丝、金针、紫菜等水发待用。

烹调:五花肉入油锅炒熟,以肉条透明为度,再入笋丝加味煸透,后入粉丝、金针菜翻炒,加少许食糖等调味薄粉勾芡起锅,装缸碗,再撒些发紫菜,染红的蛋丝,葱花。

特点:色泽鲜黄,配以紫菜。红蛋丝、葱花,色彩明快。味甘醇香鲜,口感清脆,配以粉丝软滑爽口。

•纳底

纳底

纳底是福建建瓯的一种小吃,其做法是:每碗(大碗头)用瘦肉半斤,地瓜粉半斤,把肉切成小块(如黄豆一般大小),放入地瓜粉里搅拌均匀(每颗直径约1.5公分)。水烧开把肉拉搓碎放下,煮熟捞起放下冷水里浸泡。起油锅放下葱头熬出香味,加些白菜丝、冬笋、酱油、盐下锅炒一会,肉粒搓碎放下,再加适量水煮开,地瓜粉加适量水调匀拌下,煮成糊状,起锅前用个鸡蛋调匀渗入,另加些胡椒粉、黄酒、味精、麻油等调料即可,其味香甜鲜嫩。其口感鲜爽口,实为佳品。

•大肠粿

用干浆粿与(猪)大肠同蒸故名大肠粿。

制作工艺:磨米浆,沥干,取干浆搓压成小圆粿片,入饭甑与大肠一道加调味、桂叶同蒸熟。食用时挟出粿片装碗,取大肠剪成筒状,加调味食用。

风味特色:粿片软而韧,味香鲜,油而不腻,大肠鲜脆而无腥臭。

•粿包

以“烂粿‘包笋丝、萝卜丝或春菜等,故名曰粿包。

制作工艺:先扳好烂粿,稍冷却取烂粿包熟笋丝、萝卜丝或春菜,再蒸。今市上小食担出售的粿包多是包萝卜丝,煎在鏖上。

风味特色:皮烂面滑,馅鲜脆可口。

衍生小吃:用粳米粿包芝麻末叫作“甜粿包”,用粳米粿包笋丝的叫作“咸粿包”。

•夹鞑子

建瓯

名称由来:夹鞑子,又名芋饺,以形如小夹鞑而得名。据说是蒙元时代,水北(今称水源)一带人民抗元斗争,兵败转入山中。义军缺粮,挖蕨根洗粉,配芋泥,捏成夹鞑煮食。另一说是当时民间称蒙元为鞑子,百姓受其统治压榨,皆欲吞食之而后快,故吃夹鞑子意指吃掉鞑子也。

制作工艺:今制夹鞑子有无馅和有馅两种。选取红芽芋煮烂去皮揉成芋泥,加入蕨粉(今蕨粉极少,以香薯粉代替),水适量再揉成面团待用。取猪腿肉如扁食馅的作法制成肉酱,加盐水、碱调匀入平底盘,竹片刀刮成丸,包入芋粉皮中捏成三角星形,下沸锅煮熟。食用时起好高汤,加味精、红酒等调料,滴麻油,撒上葱花即可。

风味特色:无馅者软滑清爽,有馅者皮软滑而馅香脆口。

•薄饼

名称由来:薄饼又名春卷,以其卷皮薄如纸而名之。

制作工艺:取嫩白的鲜春笋,去头尾刨丝,先入锅煮熟后烤干。辅料:五花肉去皮切丝,豆腐干切丝油炸过,虾肉剁碎(或用虾末),香菇水发、切丝,韭菜切断,调味用白糖、红酒、酱油、味精等。辅料入热锅,先炒肉丝出油,再入虾肉、豆腐干等,翻炒,熟后倒入煮好的笋丝,加调味适量煸干,快起锅时入韭菜筒再炒,起锅备用。选精粉调成面浆,用手掌挑起热鏖上摁下,烙熟,撕起。生炒豆芽一盘。热锅入稀淀粉水,加糖、盐、胡椒粉、味精等调味,和成火炉糊。食用时摊两张烙好的薄饼,抹甜火鲁,加馅,挟些许豆芽及二条葱花筒卷包好,即食。也有人包卷结实后下油锅炸黄食用。

风味特色:皮软稍韧,馅香鲜清脆。油炸春卷香酥甜爽,别有风味。

建瓯小吃还有粉丸、包笋锅贴等等。

建瓯方言

建瓯早在东汉建安初年(196年左右)就已建县——当时叫建安县,唐时称建州。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设建宁府(治所在建瓯),辖建安、瓯宁、崇安、建阳、松溪、政和、浦城等县,使建瓯成为闽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于人们的交往、迁移和战事影响,形成以建瓯话为代表的、不同于闽东、闽南方言的闽北方言。旧建宁府属除浦城县部分的乡镇外,其余各县、以及顺昌、南平邻接建瓯的一些乡镇,都说闽北方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大约在200万左右。 宋治平三年(1066),析建安县西北境置瓯宁县。建安县辖东溪(松溪)及建溪两岸各乡里,瓯宁县辖西溪(崇阳溪)及南浦溪两岸各乡里。民国2年(1913)裁撤府制,并建安、瓯宁2县为建瓯县。1990年,建瓯属南平行署管辖,全县辖5镇9乡——芝城镇、东峰镇、东游镇、南雅镇、吉阳镇、川石乡、水源乡、小桥乡、玉山乡、迪口乡、徐墩乡、房道乡、小松乡、龙村乡,县政府驻在芝城镇(城关)。 建瓯方言以芝城镇(城关)话为代表,城关话在全县都能通行。但由于长期建安、瓯宁2县并立,加上东、西溪流的自然阳隔,形成了建瓯方言的内部差异。

清乾隆六十年(1795)秋,建瓯印行《建州八音字义便览》,简称《建州八音》或《八音》。由福清人林端材模仿神州方言字书《戚林八音》的体例,结合建瓯方言的实际编成。其中定有15个声母、34个韵母、7个声调。 根据1984年的实际记录,建瓯方言有15个声母、34个韵母、6个声调。

建瓯方言保留了丰富的异读现象,主要表现在3方面:即由于书面语与口语不同而形成的为文白异读;由于词性不同出现的词性异读;由于新学兴起,或是受普通话影响改变了字的本来读音的新旧派异读。

交通

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便捷。京台高速公路(G3)、长深高速公路(G25)、峰福铁路、国道205线与省道204线、303线贯穿而过,市区距武夷山机场100公里。京台高速公路建瓯至闽侯段将于2015年9月建成通车,合福高铁开通运营,在建衢宁铁路在我市水源乡设立建瓯东站,省道204线房道至顺昌界段、303线改造小桥至柳坑段已完成,建溪大桥于2014年1月通车,郡城大道于2015年2月建成通车,建瓯逐渐成为闽北乃至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市217个行政村全面通公路。

2019年底,全市境内公路里程2448.72公里,其中:国道公路244.25公里、省道34.75公里、县乡公路2105.64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建设57.6公里、县乡道生命防护工程168公里,增设错车道160处,改造危桥5座。

全市年末机动车拥有量119517辆,其中:载货汽车9862辆,载客汽车29660辆,两轮摩托车72078辆,拖拉机1481辆,其中,轮胎式拖拉机59台,手扶式1422台。全社会公路货物运输量1839万吨,货运周转量665322万吨公里。全年旅客运输量429万人,客运周转量42249万人公里。

社会

基础设施

电力

小松500千伏、东安220千伏和南雅、徐墩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试运行,城区电网改造基本完成。2005年北津水电站投入使用。北津水电站闽江上游建溪支流西溪河段上的一座河床径流式电站。坝址以上主河道长220km,控制流域面积9705平方公里,水库正常蓄水位108.0m,总库容9446万立方米,调节库容714万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50MW,年平均电能2.071亿kW·h。本工程的工程等别为Ⅲ等,属中型水电工程。

城建

以“三边三节点”、“六个一”及市政提升“五千工程”为抓手,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2014年,完成时代广场至东门高杆灯、前街道路改造,扎实推进郡城大道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城乡绿道40公里、公交亭22个。建成水南桥至太保楼亲水平台。新建、改造夜景38处。开展“两违”专项治理,拆除“两违”建筑893幢、47.94万平方米。美丽建瓯加快创建。改造建设8座垃圾中转站和11座公厕,保洁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城区环境卫生明显改善。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取得成效,12个“千村整治”村全面完成整治改造任务,全市227个行政村(场)均按标准配备保洁员,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基本建立。迪口郑魏、东游党城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井岐、上范、湖头等3个村通过星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验收,湖头被列为省级示范村。小桥阳泽获评“福建省生态文化村”,东游党城小区被确定为省级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9个城市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造福工程危房改造700户,建成东游墩上(松林)、玉山上房(山后)2个省级造福工程百户集中安置区。完成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95公里,改造危桥9座,镇镇有干线项目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通过省级验收,除险加固小(2)型水库5座,改造中低产田1100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73万亩。旧村复垦197.5亩。造林绿化5.4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平方公里。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乡镇15个,南平市级以上生态村达185个,占总村数的85.3%。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市”。

2014年,60个重点项目基本按年度目标进度推进,完成投资45.6亿元,占年计划113%;21个省、南平市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3亿元,占年计划150.2%。其中:笋竹城全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520万元,占年计划108.2%,入园企业达96家,投产75家,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1亿元;高铁新区站前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32亿元,高铁新区水厂建设完成站前广场主干管网铺设,厂房、制水池施工已近尾声,瑶坪跨铁路大桥完成6座桥墩,站前广场地下停车场地库基础施工完成,公交综合体、地下管网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进;龙山保障房至高铁西站连接线改扩建、省道303线屏南界至建瓯柳坑公路改造工程、北环线东安口至房道口段公路工程等建设项目按时序推进;德峰汽车物流园二期零担货运中心正式运营,新叶笋菇交易市场投入使用,海西蔬果茶交易中心商贸区结算中心主体完成、物流区冷库投入使用,家兴国际大酒店基础工程基本完成;芝星活性炭深加工、双羿竹木扩建、金创高精度碳化硅微粉生产等一批生产性项目建成投产。

全市14个重大前期项目有效推进,炮台峡水库完成地质勘查、移民调查、项目建议书;建溪防洪三期工程完成规划选址、土地预审、环评审批,设计方案已报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待审;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完成招拍挂,环评、水保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新宏翔汽车项目完成征地和用林报批,用地报批材料已上报省国土厅;东游盛地风电场项目、迪口中田风电场项目完成可研编制;财富广场及沃尔玛项目完成土地带规划方案出让;城市燃气管道项目启动招标程序;齿轮厂片区、保修厂片区改造及城南下水南旧房改造项目有序推进。

科技事业

早在三国时期,建瓯的造船事业就已著称东南。吴侯曾先后打发犯官张宏、郭诞到这里造船。唐宋时期,市内已开展天文地舆学的研究。当时的制茶、印刷、炼铜、烧瓷等技术达全国先进水平。宋元时期,建瓯成为全国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宋代马子严、王希光和明代伍文忠曾分别有《潮汐说》、《皇考方域志》、《天文考》等著作。当时在铜场推行的“六剂法”炼铜以及建窑生产的“建盏”——兔毫盏茶碗都在全国负有盛名。明清时期,发展机械、医药、农艺等技术。但在封建保守思想的长期禁锢下,官府不重视科技事业,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艺仅靠民间师徒相传,少有创新改进。 

清末,废科举,办新学,市政府组织茶叶、工程、国医等学术团体,设技士、技佐、技正抓技术工作,建立工艺、农业、桑蚕等技术推广培训机构,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奖励发明创造,出现一些近代工业。当时的茶叶加工、蚕丝、医药等技术已达较高水平。清宣统二年(1910),金圃、泉圃、同芳星诸茶庄及银丝工艺在南洋首次劝业会上获优奖。民国3年(1914),占金圃茶庄在巴拿马东西洋各国赛会上获一等奖,杨瑞圃、李泉丰茶庄获二等奖。民国22年,养蚕制丝技术获江苏省优等奖。 

解放后,市委、市政府贯彻科技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重视科学研究,设立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推行各项促进科技进步措施,加强科技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科技管理推广体系,形成群众性的技术推广网络,取得许多科技成果。 

1958年后,全市掀起工业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在工具革新、食品研制、杉木速生、再生稻试验、血丝虫和水肿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成果。1960年,全市有15个单位获50多项工具改革成果。但因当时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实践经验,忽视科技发展规律,许多科研项目半途而废,浪费人力物力。 

1977~1988年,全市列入省、地、市的科研项目共225项,推广新技术成果114项,138项科技成果分别获省、地、市科技进步奖。市科委连续两年被评为省、地科委系统先进单位。 

1992年,建瓯市实施省、地、市科研项目27项,“星火计划”37项,新办科研机构7个,新建科技示范乡镇2个,科技先导企业5个,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9个。实行农、科、教结合,建立和发展科技人才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向商品转化。当年,重奖2名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5名科研人员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年,建瓯市安排科研项目18项,其中:市本级4项;推广科技成果23项,开发新产品23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8项。有1项科技成果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8年全市立项各类科技项目2项(省级),争取项目资助资金95.4万元。推广科技成果25项。 

教育事业

建瓯市现有高中建瓯第一中学,建瓯市第二中学,建瓯市第三中学,建瓯市第七中学等重点高中。建瓯一中被确定为全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学校,并成功开办中澳合作实验班。 

截至2019年末,建瓯市有普通中学23所,教职工1915人,在校学生23947人,比上年增加1502人。小学60所(完小),教职工2123人,在校学生36239人,比上年减少119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0%。幼儿在园人数18057人,比上年减少1385人。 

医疗卫生

建瓯医药事业历史悠久,宋、元设惠民局,为“军旅往来遭疾者,给药疗之”。民国以前,多以中草药医疗为主。据明弘治六年(1493)《建宁府志》记载,地产药材品种有35种,特产药材泽泻以其优良品质著称全国,享有“建泽泻”的美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曾设“官医局”施医施药。 

建瓯解放后,原卫生院更名建瓯市人民民主政府卫生院,负责全市医疗、保健、防疫及卫生行政管理工作。1952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83个,病床位103张,医疗卫生工作人员590人。 

“文化大革命”时期,医疗力量削弱,规章制度混乱,乡镇部分医务人员被下放到大队医疗站。1976年后,医疗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医疗卫生管理,重视医疗队伍建设,医疗技术水平逐年提高。1992年,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4岁提高到69.6岁。 

截至2006年末,建瓯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08个,其中:医院17个,医疗站246个,个体站所9个,医疗病床位1202张,卫生技术人员1757人,其中:医师515人。 

其中建瓯市立医院是一个集医疗、教学、预防、科研为一体的具有先进的技术、完善的设施、优势服务的综合性医院。属于市医保定点医院,也是建瓯市唯一一所经卫生部、教育部批准的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的教学医院。96年3月正式被评为福建省首批“二级甲等”医院。

2018年末全市医院21个,医疗病床位2490张,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862人,其中:执业医师491人,执业助理医师76人。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67576人,参保率99.75%,征收医疗保险基金31328万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总医院挂牌成立,设置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所183所,建设达标村卫生所180所。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二期投入使用,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整体搬迁。 

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38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2%。

2018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4360人,增长3.2%,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557人,增长4.8%,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参保人数9424人,下降0.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43459人,下降0.4%;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350人,下降57.3%。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己保人数1296人,全年发放低保金751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己保人数9536人,全年发放低保金3624万元,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988人,发放优抚金1354万元。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14所,新建农村幸福院35所,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2张,增长146.0%。 

2019年,建瓯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20%,比上年下降0.7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1055人,增长7.1%,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6319人,增长5.1%,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参保人数9374人,下降0.5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42769人,下降1.6%;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472人,增长8.4%。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己保人数1176人,全年发放低保金705.8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己保人数8576人,全年发放低保金3692.6万元,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964人,发放优抚金1430.3万元。新建农村幸福院11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所。

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2018年,建瓯市全社会用电量97531万千瓦时,增长8.4%,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31.585万吨标煤,下降10.7%。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0%。

2018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6起,死亡11人,同比事故起数上升45.5%,死亡人数上升10.0%。其中,道路运输业事故12起,死亡7人,同比事故起数上升33.33%,死亡人数持平;工矿商贸及其他安全生产事故4起,死亡4人,同比事故起数上升33.3%,死亡人数上升33.3%,全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41,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1.204。另据事故直报系统统计,1—12月建瓯市境内发生高速公路事故4起,死亡4人;铁路事故1起,死亡1人。 

文化体育

建瓯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常结合年节、庙会、喜庆开展划龙舟、舞龙灯、打狮等活动。清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兴新学,各中、小学堂课程都设有体操科目,教习新式田径及球类体育项目,并且开展有组织的体育竞赛。 

建瓯解放后,1956年4月成立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政府配备专职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体育活动,经常利用节日、假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单项比赛和综合性运动会,组建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棋类等专项运动队,进行业余训练,提高技术水平,参加省、地比赛。 

据1992年统计,全市有综合篮球场212个,乒乓球台575台,旱冰场4个,棋艺室980个。 

2006年组织市级竞赛活动25次,参加比赛人数达3690人。体育人口比率达40.0%。向省体工队、省、南平市少体校输送4名体育苗子,有30人次在省、南平市竞赛中取得较好名次。 

2014年,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复查,新建9个文化信息工程共享服务网点,配备完善20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140场。被评为中国版画、中国根雕民间艺术之乡,文庙修缮完工并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瓯挑幡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苑茶制作技艺(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北苑茶)传承人刘成武,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2018年,小松湖头获评省级体育休闲基地,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1次,参加人数1千多人。

旅游

建瓯境内特异独秀的山峰众多,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称、海拔1822米的闽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万木林。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有福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佛教圣地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鼓楼),有宋敕茶神张三公庙及北苑御焙遗址,有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4处古城门,还有东岳庙、圆通寺、宋朝理学家朱熹主持开凿的艮泉井等名胜古迹,其中东岳庙和北苑御焙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建瓯挑幡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人物

建瓯名人辈出,人才荟萃。历史上出了1154名进士,6名状元(叶齐、徐奭、徐遹、翁德舆、黄硕、陈应行),10名宰辅,1位侯王,为中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有“千名进士县,六大状元乡”之称。五代的练氏夫人被誉为“芝城之母”;宋代理学家朱熹少年成长于建瓯;宋代重臣郑钰、明代宰相杨荣、中国十大史学家袁枢、外交家徐兢、文学家吴激、音韵学家吴棫、吏部尚书李默、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

练宇祯,又名练来,号彦本,宋朝建安(今建瓯)人,练表鹏胞兄,练干誉子,累试礼部不利,闭门著书,有《大易发微》、《二礼释疑》、《采野遗民集》。

练潜夫,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著名明朝官吏。明神宗熙宁间年间为祁阳令。曾作《笑岘亭记》。

练仪甫,建安县志记载(今建瓯),宋熙宁九年登进士第。

练诗传,字文开,建安(今建瓯)人,登宋开元(1205)年乙丑进士。任江南淮安府教授,调理山东直隶临淸节判,敕授文林郎,才名当时。

获得荣誉

2019年12月3日,被中共福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福建省司法厅评为“福建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市”。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电子商务百强榜排名92。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美食百佳县市。 

2021年1月18日,获“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8年—2020年度入选福建省级文明县城城市。[5]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9]

2021年11月,入选福建省卫生城市拟命名名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