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沿河城,因扼守几道山口水口古称“三岔(汊)村”、“沿河口”,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城后,始称“沿河城”。其隶属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所辖,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

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位于贵州省东北角,乌江沿岸。

中文名

沿河城

别名

三岔(汊)村

长度

约300米

东西长

约420米

景区简介

北京门头沟沿河城及敌台

概况

沿河城因扼守几道山口水口古称"三岔(汊)村"、"沿河口",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城后,始称"沿河城"。其隶属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所辖,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据大明天启四年(1642年)守备沿河口地方都指挥张经纬所立《沿河城守备府碑》载:"沿河口守备设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建于万历六年(1578年)","沿河以山为城,以河为池,乃京师咽喉之地"。此处当年与七座楼同属沿河城管辖,所以楼台都是"沿字第X号"标序。

沿河城[北京门头沟沿河城及敌台风景区]

大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冯子履所立《沿河口修城记碑》记载了建城的缘由:"国家以宣(今宣化)云(今大同)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荡荡,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虏阑入塞,民闻警溃散去,保匿山谷间"。"百姓未能贴席而卧也"。因此朝廷于此修建守御城池,"命吏具备锸积储□,期期而不具备之","凡数月告成事"。"无赤羽之警,藉公等策以期间,为此城也"。"故知设险守国,要惟在任人哉"。边城要塞,防御北方外族入侵,屯兵守备,历朝修长城,其初衷莫不如此。此碑原立于沿河城圣人庙,四百年风雨折毁去上半,其余部分文字也风蚀严重,难以辨认了。《沿河城守备府碑》《沿河口修城记碑》这两块石碑现存于沿河城办事处。

沿河城内城长约一华里,宽约半华里,分东西两门。东门名"万安门",可惜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只残留城墙和门洞尚可辨认。东门城墙上立有"沿河城"的石碑。

沿河城及敌台在门头沟区西北山上。为明代边塞城堡,屯兵要塞。因城靠近永定河,故名沿河城。

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条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城中有《沿河口修城记》石碑一座,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御史中丞张卤督建城防始末。

此城辖有分布于沿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公里山巅或险隘处的敌台15座,其中3座已毁。筑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三年。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宽10米以上。底层用石条铺砌,墙身砌砖;上层周围有垛口,上下层之间有梯相通。敌台上的石额都刻有编号(自沿字第1号至第15号),敌台之间有的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居险,彼此呼应,形成一道连续性的防线。

更为奇特的是在洪水口东侧梨园岭还有一座无编号敌台,其形制外观与编号敌台基本相同。吸引了广大的游客来此游览,游客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无尽的创造力,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和决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祖国的强大能不使你感动吗?

气候

最好是夏秋季。永定河畔,夏日可以避暑,秋日赏景,美不胜收

住宿

去沿河城可以咨询当地村民委员会。

沿河城农家院连凤农家院等。

环境

沿河城赋

吕秀玉

沿河城

第一次见到沿河城小城,就被他的古朴典雅所倾倒。真正的依山傍水,真正的古色古香,虽无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风雅韵致,但雄浑中透出婉丽,苍凉中蕴含质朴,在北方是极难觅的清幽闲逸之所在。

小城有悠远的历史,当年因地势险要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久而建成城堡,岁月的风雨使这座古老的建筑如一尊饱经沧桑的雕塑,虽伤痕累累但傲然挺立,雄风不减,在落日的余辉里愈发显得神秘而妩媚。

昔日的兵戎相见狼烟四起被今天的太平与繁荣所取代,祖先绝想不到为抵御外寇保家卫国而苦心构建的军事设施会有今日的变迁,它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思索。如今他已被世人所瞩目,修复工程也已开工。每年来此观光旅游寻幽探古,作画写生的络绎不绝。更有甚者,有人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流连忘返,在此买房置业,把这当成修身养性,颐养天年的理想场所,城市的喧嚣让他们厌烦疲惫,小城如画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们迷醉。

走近小城,你会惊叹造物的神奇,亦会感叹祖先非凡的创造力。崇山峻岭之中竟深藏这样一座气势恢宏,工艺高超,挺拔坚固,风雨不透的石头小城!按当时的条件,如此巨大的石料是如何运上这十几米高的城墙,后人无从知晓。东西城门如威风凛凛的铁甲将军昂首矗立坚不可摧。南北城门玲珑隐蔽,整座山城随山就势浑然天成。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永定河穿峡越谷,绕千岭过百涧似一条绿色的飘带,又如一位多情的少女奔小城款款而来,依依恋恋与小城深情拥抱,为小城带来无限的风光和灵气,在城外水势平缓,河面开阔,养育了两岸飘香的果园和浓郁的杨柳,远远望去宛若苏堤北移,幻如仙境一般。而“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景象小城每年都可领略。

小城太小了,方圆只有一里许,城里明清时期的建筑相当紧凑,除一条正街宽阔笔直通贯全城外,大多是四通八达的小巷,很少深宅大院,而做工精良样式讲究的小四合院随处可见,门楼或高大气派或小巧别致,磨砖对缝粗雕细琢。砖雕的鸿福字影壁,木雕的门窗家具,石刻的台阶门墩……无一不向后人展示着小城曾经的富足和辉煌。

小城的正房即南北房高大宽敞,由长辈居住,厢房多为两间也有一间,但不论大小,一样的样式一样的精工,五檩八柱,砖石土木结构实用坚固,冬暖夏凉,每个房子都有土炕柴灶,正房如有隔断则有两盘炕灶,取暖烧饭快捷方便,多年的生活实践使聪明的小城人把柴灶改进成连火灶,即小灶连大灶,一条火道支两口锅,外面小锅炒菜,里面大锅焖饭,比煤气还快,而且炕暖屋子热一举几得。小城人烧饭先用大火煮后用炭火焖,做出的饭格外筋道熟分,绵软透香;菜是先炒后炖,各种菜放在一起烧得入滋入味,随吃随盛再冷的天也不会凉,算得上真正的火锅。特别是冬闲,悠然的小城人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屋里弥漫着乳白色的蒸汽和饭菜的香味,吃着自家种的土豆南瓜小米饭,就着自己腌制的各式泡菜和炖“火锅”,真是绝妙的享受。小城人实在,不论你到哪家都会被热情地招呼入座,绝不虚伪,外人常会被这真诚淳朴打动而感叹人性的返璞归真,作为小城人这是极平常的事。小城还有一个习俗即家家都要养几盆花,没有名花异草,珍品佳木但体现着小城人的闲情雅趣,点缀着农家小院,渲染着他们的生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山傍水的小城人靠这里的山水繁衍生息,世世代代怡然自得。山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柴草解决了他们的燃料。在城外河岸有勤劳勤俭传统的小城人搬石垒堰在树缝石隙之间篱笆为墙围成了一块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菜园。哪怕只有笸箩大的一片也会被粗大的巧手侍弄得有声有色。肥沃的河泥丰厚的农家肥,纯净河水的浇灌使这里的蔬菜格外水灵,品种也五花八门,祖辈传下的,外面引进的自己培育的家菜、野菜“洋菜”有名的无名的应有尽有,它不仅是小城人的菜篮子,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观赏这些菜园,穿行在篱笆小巷里,既有曲径通幽的新奇,又有观赏风景画的惬意;蓝天白云下,南山碧水旁,一块块绿油油的菜园,平整的土地,笔直的畦子,五颜六色的蔬菜花,爬满豆角秧的荆篱芭,蜂蝶在园中快乐地唱歌跳舞,园外是静静的河水,小鱼自由地玩耍,河边有洗衣石和晾衣杆。主人侍弄完菜园把摘下的菜在河里洗净,收起晾干的衣服,柴门虚掩……一幅真实的世外桃源图。

淳朴的天性豁达的心胸,优美的环境和纯净的食品让小城人长寿,在这里八九十岁的老人随处可见。他们大多耳聪目明,神清气爽,下田劳动一刻不闲,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劳动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每天天不亮,惯于早起的小城人就起床了,女人烧火做饭,喂鸡喂猪,男人劈柴挑水或送粪浇园,城里鸡鸣狗叫,城门口人影绰绰也有一些人遛早散步,炊烟和晨雾中忙碌与安然构成了小城特色的黎明。

最美是小城的夜晚,大山里静悄悄,青山隐到黑暗里默默守护着小城,一轮明月挂在城外树梢上,顽皮的孩子枕着古老的童谣甜甜地睡去,梦里也要演练“狗刨”“鲤鱼打挺”。城外小桥,河边柳树是年轻人的天堂。夜幕里是谈情说爱捕鱼捉虾的最好时机,而城里戏台下古槐旁是老人们的乐园:小城的历史,祖上的荣耀,代代相传的神话典故,被他们不同的版本演绎得声情并茂。倘若说起自己当年扛枪打东洋的不凡经历更是慷慨激昂,不仅让年轻人热血沸腾,他们自己也仿佛又年轻了一回……老人不善熬夜,就像小孩子不愿早起,当一切归于平静,月挂中天,只有夜莺在唱,蟋蟀在鸣,如水的月光把深蓝的天空染成遥远的深海,静谧的小城沉睡在树影的婆娑里……

灵山秀水的滋养哺育使这里的孩子俊秀健美,眉宇间透出一股聪慧灵性,女孩清纯洒脱,男孩机敏活泼,他们身居小城心里都装着整个世界,他们知道天体宇宙,电子网络,当金发碧眼的大鼻子老外造访他们的家园,他们会用英语说“你好”、“欢迎光临”。

长大的孩子都走出了小城,求学、工作、入伍、经商,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身影。但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做什么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是小城人,祖先传承给他们的诚实善良,勤奋刻苦已渗透骨髓,是他们终生的财富。

游子总是要归来的,不管腰缠万贯还是失意落魄,小城都会用母亲博大的胸怀迎接他,这里有他们的童年,他们的祖坟,这里是赋予他们生命和翅膀的地方,这里是风筝的线轴,这里是他们的根呀!

他们会为小城带来些什么呢?

古老而年轻的小城,愿你的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