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长陵又名“长山”,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秦末率沛县子弟三千抗秦,后称帝,建立西汉王朝,是中国第一位“以布衣提三尺有天下”的皇帝。距市区四十华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这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同茔不同穴的陵墓。其地面建筑虽然早已毁坏,但陵园和陵邑的围墙保存得还不错,陪葬墓群中也还有六十三座墓冢可寻。国务院在1988年,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长陵

出土文物

瓦当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理位置

陕西省咸阳市窑店镇三义村北

景区等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适宜游玩季节

春夏秋三季

年代

西汉

别名

长山

地点

陕西省咸阳市

建议游玩时长

1小时

考古时间

1970年—1976年

陵墓主人

汉高祖刘邦,吕后

门票价格

20元

开放时间

8:00—18:00

墓葬简介

13万次播放08:13刘邦墓长陵是否被盗过?复原后的地宫什么样?纪录片《西汉帝陵》

长陵的陵址选在咸阳原的最高点,即秦咸阳宫的旧址之上,远望就像是山峰兀立,气势雄伟。南与未央宫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泾渭二水横贯陵区。在此可俯瞰长安胜景,自古以来就是关中著名的枢纽要地。1970年~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长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发现了大量的实物遗存。长陵是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合葬陵墓,陵园遗址至今尚存。陵园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西墙的正中发现了一座宽23米的城门遗址。西城墙的地面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600米、宽6米、高3米的夯土遗迹。陵冢位于陵园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50米左右。高祖的陵冢呈长方形覆斗状,高32米。在陵园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和沿南墙一带有六处大型的寝殿遗址。

长陵

长陵以东是陪葬墓区,绵延达15里。根据史书的记载,萧何、曹参、张耳、田蚡、周勃父子等功臣贵戚大都陪葬于此,唐代诗人唐彦谦有诗云:“长陵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这些累累连绵的坟冢,从某种角度再现了汉初文治武功的盛况。位于咸阳城东北16公里处渭城区窑店乡汉陵村。汉高祖刘邦墓。墓为覆斗形,底部周长600米,高31.94米。东边不远处有皇后吕雉墓,与高祖同陵园不同穴位。阙东有功臣贵戚陪葬墓63座,名臣萧何、曹参、周勃等葬于此。陵北怡魏村一带有邑城遗址。近年在长陵周围及其陪葬墓区发现了许多从葬坑,其中周勃父子墓旁1965年出土西汉3000兵马俑,对研究西汉初期的军队编制、雕塑艺术、贵族埋葬制度及人物服饰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汉高祖长陵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汉高祖长陵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汉高祖长陵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底部东西长153米,南北135米,高33米。汉高祖长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的安寝的地宫。

在长陵附近曾出土有“长陵东当”、长陵西当”篆文的瓦当,长陵“东西广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长安三十五里”。现在测底部东西长153米,南北宽135米,顶部东西55米,南北35米,高32.8米,与史籍记载相近。长陵陪葬墓有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王陵、张耳、纪信、戚夫人、田燃、田胜及平原君等人的墓。1966年。在长陵附近出土一批玲现精巧的玉琢小件,其中一件骑手驭马奔驰在刻有云纹的托板上,观之有天马行空之感。

古墓构造

长陵是汉代修建的第一座皇帝陵墓。史书记载,墓冢高三十丈,东西宽一百二十步。这是一座非常高大的墓冢。现在,这座黄土夯筑的覆斗形墓冢,仍高达三十三米。根据测量,墓冢的底部东西宽一百五十三米,南北长一百三十五米;墓冢顶部东西宽五十五米,南北长三十五米。

长陵

在长陵陵园东门外马路北侧,就是陪葬墓区。长陵的陪葬墓区,从西端的陵园开始,到东端的泾河南岸,绵延七公里。现在,这些开国元勋、朝廷重臣以及后妃等人的陪葬墓,尚存六十三座。

长陵陵园之北,就是当年长陵邑的所在地。长陵邑的南墙,也就是长陵陵园的北墙。现在,陵邑中的所有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陵邑南墙的长度还有一千二百四十五米,西墙长度为二千二百米,北墙残长二百米。东墙没有任何发现。这些墙的厚度,一般都为七至八米。由此可见,当年的长陵建筑,规模是多么的大,墙垣又是多么的坚固结实。

在刘邦陵北130米处、吕后陵北350米处,以及吕后陵正南、距南墙30米处,各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出土了许多遗物,如各种形式的卷云纹瓦当,印有“宫二”、“宫十四”等文字的瓦片等。这应当是当时寝殿、便殿一类的礼制建筑。寝殿是汉代皇帝或皇帝陵园中的主要祭祀场所,殿堂正中摆放亡者的神座,陵园中的宫人要象侍奉生前的皇帝、皇后一样,每天恭恭敬敬地送上四次饮食,这就是“日祭于寝”的礼仪制度。便殿是寝殿旁边休息闲宴的场所。寝殿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前后,众多的参与者可在此休息;另外便殿中还存放着皇帝(或皇后)生前用过的衣物,供四时祭祀。

长陵

坚固如石。北城墙多被破坏,断断续续保存着部分墙迹,最长一段为200米,宽7米。北墙与南门相对处有北门遗迹。《汉书·地理志》载,刘邦生时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冢于陵邑中,让其供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零五十七,人口达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近年在长陵邑范围内曾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和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荣景象。

陵园以东,是功臣陪葬墓群。在西汉诸陵中,长陵陪葬人数之多,陪葬墓格局之规整,在汉代帝陵中是绝无仅有的。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长陵。陪葬墓从陵园东门一直到泾河岸边,广延15华里。据说,当时陪葬的有100多人,现在尚可见到的还有70多个墓冢。每个墓冢占地不多,但墓冢之间前后左右的行列间距大致相当,排列得井然有序。陪葬者大都是跟随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和近亲王侯。最知名的有萧何、盲参、周勃,周亚夫、张耳等人。陪葬墓的封土较帝后陵小得多,形状有覆斗形、圆锥形、山形三种。

在陪葬墓区的中心位置,曾经出土“齐一宫当”、“齐园宫当”。“齐园”文字瓦当。这说明在陪葬区内还有“齐园”建筑。《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称帝后,封八子为王,“子肥为齐王,王七十余城”。刘肥是刘邦宠爱的次子,母曹夫人以子显贵,死后陪葬长陵,并为之建筑园寝。出土的“齐园”等瓦当便是曹夫人寝园遗物。

长陵的陵园为正方形,两座陵墓东西并列,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

历史沿革

长陵是汉代修建的第一座帝陵,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陵墓。

长陵亦称“长山”或“长陵山”。取名“长陵”或因与所在地古称“长平”或“长平阪”有关。也有人认为“长陵”是以西汉都城“长安”的第一个字命名的。实际上开国皇帝陵多名“长陵”,“长”就是“长”(zhang)的意思。

史书记载,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仿照西汉帝都长安建造,与长安城隔渭河遥相对峙。晴天丽日,站在未央宫前殿遗址的高台上,巍峨的“长陵山”清晰可见。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

汉长陵的营建规模虽不是汉代帝王陵墓中最大的,但其陪葬墓却是西汉诸帝王陵墓中最多的,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陵墓群。正如唐人彦谦《长陵诗》所云:“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

《汉书·地理志》载,汉高祖为了防止关东六国贵族作乱,生时就在长陵北建立长陵邑,将关东六国贵族和关内豪门大族迁入其中集中看管,让其供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零五十七,人口达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

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屠城纵火,转而发掘长陵,高祖陵和吕后陵均遭劫难。

关于刘邦

长陵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二零九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放称沛公。他与项羽起义军一起消灭了秦王朝。在楚汉战争取得胜利后,刘邦即皇位,是为汉高祖,定都长安。刘邦即位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以后便因他们谋反或借口他们谋反,先后将其中六个除掉。在他取得政权之前,尚能豁达大度,以大局为重,所以刘邦阵营,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取得政权后,就疑虑多端,生怕众臣谋反,容不下同他出生入死的部下。斩韩信、诛彭越、伐陈源,贬张良,故有歌云:“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玻,谋臣亡。”刘邦居帝位后,途经故乡沛县,设宴招待众乡亲,酒意微熏之际舞剑作歌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风歌》。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三尺宝剑,斩白蛇,进咸阳,取得天下的人。他在位期间,消灭英布、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了农业生产,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死后被谥为高祖,葬于长陵。在他晚年时因征讨英布,箭疮复发,在回军路上病例,吕后给他请来医生,他拒不就医,认为他的命运是由天安排,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病逝,终年六十一岁,谥号为“高皇帝”。

刘邦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而且也不愧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而转化为封建帝王,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吕后之墓

长陵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南280米,封土形状与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东西150米、南北130米,硕部东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西汉的帝后合葬,是所谓“同茔不同穴”,即埋在同一墓地,但各自起坟,而且绝大多数皇后是单独修筑陵园,只有长陵为帝后共用一个陵园。这可能是为了表明刘邦与吕雉这对昔日的患难夫妻生死相依,甘苦与共吧。吕后是刘邦微时之妻,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彭越惨败,刘邦落荒而逃,吕雉被俘,在楚营作了两年多的人质;刘邦建汉朝之后,仍南北征战不已。吕雉与萧何坐镇长安、她巧设计谋,诛杀了威震天下、对刘邦威胁最大的两员虎将—韩信和彭越,有力地支援了刘邦的事业。刘邦与吕后绝非一般的帝后关系可比,他们永相厮守,是很自然的。刘邦死后,吕后专权,立其子刘盈为帝(惠帝),剁去刘邦生前爱姬戚夫人手足,挖去双眼,置于厕中将其害死,又以鸩酒毒死其子如意。惠帝死后,吕后大封吕氏宗族,独揽天下。她称制八年,病死于长乐宫,合葬长陵。1976年,吕后陵附近出土“皇后之玺”一方,可能是吕后之物。

吕后所作所为引起朝廷大臣不满,两大势力展开斗争。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以周勃、王陵为首的汉室元勋抓住时机,一举诛灭了吕氏集团,拥立刘桓为帝,即汉文帝。由此,吕后的女皇梦破灭,结束了动荡的政局,汉代进入了“文景之治”阶段。

史书记载

《汉书·地理志(上)》记载:“长陵,高帝置”。可见刘邦生前已为自己选址,修了陵墓。长陵与长安城隔渭河遥相对峙,南北相距27里。晴天丽日,如果站在未央宫前殿遗址的高台上,巍峨的“长陵山”清晰可见。

长陵

史书记载,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陵园略呈方形,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长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三辅黄图》),折合今天长度为3150米。围绕陵园有高大的墙垣,东西南北四面墙均于正中开门。考古工作者据此对陵园四周进行测量,发现陵园平面为正方形,每边长780米,周长3120米。实测的结果与文献记载大体吻合。陵园的四面墙壁均有遗存,其中距高祖陵80米的西墙保存得最好,尚有高3米、长600米左右的一段墙赫然矗立。西墙下4米的深处,还发现了五条水道并列的一组排水管。这种房脊形的水道高宽各50厘米,为秦汉时常用的标准水道。现存长陵陵园南墙长225米,宽7米,西墙长200米,宽9米,北墙长600米,宽9米,经实测,陵园边长约为780米,周长3120米,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杖象生之具”,“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续汉书·祭祀志》),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

据《关中记》载:“长陵城墙有南、北、西三面,东面无城,陪葬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长陵东南200米处为吕后之墓。据《长安志》和《咸阳县志》记载,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人的墓也都陪葬于长陵周围,由于长陵建于渭水北岸的边缘,远望若山丘高耸,显得非常雄伟。

考古发现

长陵

1965年冬,在长陵陪葬墓中,出土了驰名中外的3000彩绘兵马俑。在陪葬墓区发现东西两排,两两相对的11个土坑,土坑内是排列有序的1800余步兵俑、580余骑兵俑,还有许多陶盾牌、兵器和车马饰。步兵俑葬于5个坑内,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44.5厘米,相当于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那么高。虽不是真人原大,但个个威武十足。他们身披各式用绚丽的红、白色描绘出甲片的黑色销甲,有手持戈或盾,左手握拳下垂。骑兵俑葬于6个坑内,他们身着红、白、绿、紫等颜色的服装,上面还有彩绘的图案,大多也披着黑色铠甲。所骑之陶马形象逼真,有的俯首贴耳,似安然待命;有的昂首嘶鸣,似急欲出征。这批兵马俑显然是殉葬用的。那么,它们究竟是为谁殉葬的呢?为揭开此谜,1970年,考古工作者对陪葬坑北边不远处的两个大墓冢进行了考古发掘,从中发现了钟、磬等乐器,彩绘漆木车、漆箱等用具。特别重要的是从两座墓中发现了两百余枚玉片,个别玉片的四角小孔里还有残留的银丝。可知死者大概是身穿银缕玉衣下葬的,身份相当高。有学者参照《水经注》的记载,认为这两个墓是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应当是可信的。周勃为沛人,从公元前209年便跟随刘邦起事。他为人质朴少文,深得刘邦信任。刘邦临终前预言将来“安刘者必勃”。果然,在诸吕图乱、刘氏之朝岌岌可危之际,周勃作为手握重兵的太尉,立即与丞相陈平谋划,诛灭了诸吕,迎立了文帝,为刘氏王朝立下了一大功劳。周亚夫也是一位勇冠三军的将领。文帝临终告诉太子刘启,若一旦有危急,可以周亚夫将兵。刘启(即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东方地区便爆发了七国之乱。周亚夫受命出征,三月之内平定了酝酿已久、声势浩大的叛乱。周氏父子对安刘定国,功劳可谓大矣!在汉代,重要的军事将领死后,朝廷给以隆重的礼遇。以军阵送葬。杨家湾庞大的陶俑群,正象征着为死者送葬的军队。以周勃、周亚夫父子的武功以及他们在汉初政局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得此威武军阵送葬,在当时该是名正言顺的吧!西汉灭亡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如今二千多年过去了,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古原上。中国第一枚皇后专用玺·皇后之玺。

在长陵附近曾出土有“长陵东当”、“长陵西当”篆文的瓦当,1968年在长陵附近出土一颗有“皇后之玺"篆文的螭虎纽白玉印,可能系吕后之印。长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安城南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方通体晶莹润泽的玉印,它高2.8厘米,重33克,印上部为螭虎纽,虎形呈伏卧状,头尾微向左边蜷曲,怒目张口,造型生动。玉印四周有线雕云纹。印面为正方形,边长各2.8厘米,上面赫然阴刻“皇后之玺”四个篆字,经考证其主人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专家认为它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迄今已发现的若干皇后印玺的主人中时代最早的,故极为珍贵,历史、艺术价值很高,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在长陵邑、陵园和陪葬区范围内均发现有汉代遗物,有汉代砖、瓦、瓦当、水管道、陶文瓦片和铁铲、铁夯头等,其中以瓦当最多。种类有圆形和半圆形,带字的和图案花纹等。圆形的以花纹图案为主,半瓦当多为素面。带字圆瓦当有“长乐未央”、“长生无极”、“长陵西神”、“长陵东当”、“长陵西当”等。陶水管有圆水道和五角水道两种。花纹砖为最常见的回纹和菱形纹,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花纹作几何形、菱形、柿蒂叶等。砖瓦上戳印的陶文有“官平”、“宫二”、“宫三”、“大三十”、“右三十”等。

长陵邑

陵园以北是长陵邑所在地,位于今咸阳市韩家湾乡怡魏村。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用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关中记》载:“长陵城有南、北、西三面城,东面无城,随葬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

今遗址处南、北、西三面城墙遗迹仍存,陵邑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故城南墙长1245米,现存残迹长1100米,宽9米,中段有门洞遗迹。西墙长2200米,现存残迹长1000米,宽9米,墙中间亦有西门遗址,门址宽15米,夯层坚固如石。北城墙多被破坏,断断续续保存着部分墙迹,最长一段为200米,宽7米。北墙与南门相对处有北门遗迹。

在长陵邑范围内曾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和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车马人熙的繁荣景象。

陪葬墓

长陵的陪葬墓区,从西端的陵园开始,到东端的泾河南岸,绵延七千米。这些开国元勋、朝廷重臣以及后妃等人的陪葬墓,尚存六十三座,最知名的有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王陵、纪信、田燃、田胜及王娡母亲平原君臧儿等。

文物保护

1988年1月13日,长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月1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调整周原遗址等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省政府决定调整汉高祖长陵等11处2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2012年2月23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长陵文物保护规划申报立项的请示》(陕文物字〔2011〕219号),原则同意长陵保护规划编制立项意见。

2012年5月1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汉长陵、安陵、渭陵、延陵封土抢救性修复工程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36号),原则同意对渭陵、延陵封土进行抢救性保护,暂不同意实施长陵、安陵封土抢救性保护工程。

2014年6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长陵保护展示工程立项报告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181号),原则同意西汉帝陵——长陵保护展示工程立项。

旅游指南

长陵

美食

臊子面

特点: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称,汤多面少,面条热得烫嘴,油要多。

简要介绍: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很驰名。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称。用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种调味品制成。

武功镇起花面

武功镇起花面一种面食。选用精粉制作,面条细而长,以大肉、鸡肉婉汤,蛋饼、黄花、葱白为佐料,酸味出头,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传统食品。

兴平醪糟

兴平醪糟为汤式食品。选用高级糯米,经筛、捡、淘、泡、蒸后,并拌入特制曲母,利用一定温度储封发酵而成。以气味醇香、清甜质绵、耐饥止渴、益脾健胃而著名。

永寿安宫桥大麻花

永寿县安宫桥大麻花主产监军镇安家宫村,生产历史悠久。采用细白面,经多次揉制,再用菜籽油两次炸制而成。成品长尺余,粗如手臂,个大色亮,香味扑鼻,干脆爽口,宜于存放,为馈赠、佐餐之佳品。

地理环境

张守节《史记正义》:“《括地志》载,长陵在雍州咸阳县东三十里。”

裴骃《史记集解》:“长陵山东西广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长安城三十五里。”

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以东约20千米的窑店街道三义村北,距西安市中心约30千米。陵址选在咸阳原的最高点,即秦咸阳宫的旧址之上,远望像山峰兀立,气势雄伟。南与汉皇宫未央宫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泾渭二水横贯陵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