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唱片(EMI,原名“电子与音乐工业公司”,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 Ltd,但通常简称为EMI Group)是一家跨国的音乐制作及唱片公司,原为世界第四大唱片公司。2012年被拆分收购,唱片部分被环球唱片收购,词曲版权部被索尼和Mubadala等财团集资收购。后环球唱片又将唱片部出售给BMG与华纳唱片,目前EMI唱片部大部分资产属于华纳。

2018年,索尼娱乐再次出手,合计占有EMI词曲版权部90%的股份,巩固其全球最大词曲版权公司地位。

外文名

EMI

组织形式

国有独资

创立地点

伦敦

总部地点

伦敦

公司名称

百代唱片

成立时间

1897年

成立日期

1897

简介

EMI

EMI唱片公司前身是1897年成立,于伦敦的英国留声机公司,是当今历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迄今已有百年。EMI的历史几乎就是整个唱片业的发展史,许多著名的唱片厂牌都与EMI有着剪不断的脐带关系。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EMI旗下的法国PATHE-MARCONT 唱片公司率先在上海成立公司。“百代”一词也是PATHE的译音口彩。诸如:周旋、胡蝶、龚秋霞等中国昔日巨星以及聂耳、冼星海等进步音乐家无不云集百代公司。

百代唱片易主

中国百代唱片易主事记

EMI百代唱片与合作伙伴Typhoon大风音乐联合对外公开声明,前任EMI亚洲区总裁郑东汉先生以Typhoon Group总裁的身份与EMI总公司达成协议,以9位数港币的巨资全面收购EMI在大中华区的所有股份。其中包括中国的台湾EMI唱片、内地步升大风音乐以及香港金牌娱乐,成立金牌大风音乐集团公司。

原先与EMI唱片签约合作的华语艺人合约将全数转移至金牌大风旗下,唱片海外发行部分则依然通过EMI唱片发行、推广。

2014年6月30日是华语流行市场历史性的一刻!在华语歌坛暌违5年之久的EMI唱片公司,当天正式宣布重返亚洲市场。这也是环球音乐集团收购EMI唱片公司之后,首度于亚洲举办记者招待会,该记者会中环球EMI亚太地区总裁乔治艾许George Ash正式宣布超级天后张惠妹a MEI加盟EMI,同时也透由天后a MEI现场加码宣告,带领罗志祥、杨丞琳两位华语超级巨星共同加入EMI,让EMI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音乐品牌,重返亚洲的第一天就拥有华语乐坛三位超级巨星。

发展

EMI

这也是在众多华语音乐公司纷纷引入外资的大环境下,首次由国际公司转型的华人音乐集团。郑东汉说:“我们将正式由‘金牌’转名为‘金牌大风’(Typhoon Group),而Typhoon仍会与原有台湾EMI的国际艺人于中国市场作出紧密合作,将业务扩展至整个大中华区,给予艺人全面发展机会。”金牌未来会全面推动华语市场,吸引更多具实力艺人,以及发掘有潜质的新人。

Typhoon Group(金牌大风)打算将娱乐事业版图扩大至音乐、电影、电视剧等不同领域,而原先与EMI唱片签约合作的华语艺人合约将全数转移至金牌大风,唱片海外发行部分则依然透过EMI唱片发行、推广,转移合约的艺人包括王心凌、陶喆、张惠妹、周笔畅、萧亚轩、罗志祥、Lollipop F(棒棒堂)、张芸京、郑中基、侧田、邓丽欣、许巍、胡彦斌、花儿乐队等众多明星。

2014年华纳唱片宣布收购金牌大风。

前景方向

21世纪以来,全球的音乐市场普遍不景气,金牌大风九位数的收购是否一种冒险?郑东汉表示:“实体唱片不景气是大家都知道的实情。可是我们的看法不一样,因为,虽然实体销售在下降,但是现在消费者在聆听音乐的方式更多样化了。计算机、MP3、手机等不同的平台,让音乐真正的做到了‘无所不在’。所以我们专业的团队、国际级的运作,相信远景是好的。”他还表示不管是在音乐或是电影以及戏剧领域,只要是好的艺人,金牌大风都希望能够继续发掘及合作。

起源

EMI的起源有两个。

起源之一

EMI艺人

一个Emile Berliner 在1897年创立的英国留声机公司 UK Gramophone Com pany。那个著名的小狗聆听留声机的HMV也是英国留声机公司旗下的一员;

起源之二

另一个是英国哥伦比亚公司 UK Columbia Graphophone Company。1929年。两者合并成立了Electrical And Music Industries (电气实业有限公司),简称 EMI。

合并

这一合并使EMI成了当时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除了英国的Decca、美国的Brunwick和德国的DGG,其余的厂牌全由EMI所控制。二战后,CBS率先推出了33转LP唱片和45转单曲唱片,但EMI仍死守78转的10英寸唱片老规格,导致不少旗下艺人跳槽离去。50年代初,本来由EMI代理英国及英联邦国家发行权的RCA、CBS也改与Decca和Philips合作。

柳暗花明

EMI艺人

1955年,EMI为了扭转不利局面而收购了Capitol 公司,希望通过它来打开美国市场。但 Capitol公司的 保守作风使EMI无法在50年代兴起的摇滚乐潮流中获益。进入60年代后,EMI才有了转机。先是旗下的Cliff Richard和Shadows的走红,然后是以The Beatles为代表的英国摇滚潮流的兴起。这股潮流中的大部分英国乐队都签在EMI的旗下,包括Gerry & The Pacemakers、DC5、Animals、Hollies、Herman's Hermits、Yar. birds等,而这股潮流的领头羊The Beatles 乐队更成了EMI30年来最大的“金矿”。但EMI的美国分公司Capitol却平白放过了发财的机会,不肯与这些英国乐队签约,结果这些乐队在美国都投到了Epic、 MGM等旗下。直到EMI强下命令,Capitol才施施然推出了The Beatles 的第二张专辑《With The Beatles》的美国版《Meet The Beatles》。60年代的好日子很快过去了。1970年The Beatles 乐队解散后,Capitol 立即面临了破产的困境。而EMI总公司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由于工党政府上台后禁止英国企业将资金用作海外投资, EMI开始陷入困境。1979年, EMI为Thorn(科艺)集团收购,但仍保持自主经营。同年,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上台,实行经济开放政策,EMI随即收购了美国的Imperial、Liberty 等公司。整个80年代,EMI的经营状况颇佳,David Bowie、Duran Duran、Queen、Pink Floy、Paul McCartney等为公司赚了大钱。1992年,EMI收购了英国著名的独立公司Virgin,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

当前签约艺人

中国区

内地:张咪

台湾:罗志祥、张惠妹[1]

其它国家

日韩:宇多田光、鬼束千寻、椎名林檎、矢井田瞳、气志团、美梦成真DREAMS COME TRUE、东京事变、SHINee(日本活动所属经纪公司)T-ara(日本活动所属经纪公司) IU(日本活动所属经纪公司)APINK(日本活动所属经纪公司) X JAPAN(制造与流通权)

专辑引进艺人:Se7en、柳真、李玟雨、申彗星、金贤政、褐眼超男子等

欧美:Lily Allen(英)Kraftwerk发电站(德),空气合唱团(法),原子少女猫(英),蓝色男孩(英国),化学兄弟(英),酷玩乐队(英),迈克尔学摇滚(丹),傻瓜朋克(法),电台司令乐队(英),辣妹合唱团(英),加斯布鲁克(美),赫柏特格罗纳米耶(德),珍妮杰克逊(美),乔丝史东(英),

凯莉米洛

(澳),琳恩玛莲(挪威),诺拉琼斯(美),赫诺(法),罗比·威廉姆斯(英),莎拉布莱曼(英),塔莉亚(墨西哥),杰西麦卡尼(美国),jessica brando(意大利)等

2015年5月,旗下歌手jessica brando成为法国俪丝娅RELLECIGA欧洲代言人之一,并在同年的6月30日身着RELLECIGA比基尼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声望

EMI艺人

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世界20世纪五大唱片集团之一。1897年成立,总部设在伦敦,在全世界146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其下拥有Captial, Apple, Virgin(维京唱片), Parlophone, Liberty, Blue Note等唱片品牌,是英国唱片业的龙头公司。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流行与古典领域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0年初,与新成立的AOL-Warner(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的华纳音乐合并,共同组成了新世纪全球最大的唱片集团。[2]

发展

在古典音乐领域,EMI的演绎阵容包括了BBC交响乐团,皇家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等知名乐团;指挥大师穆蒂,普列文,巴比罗利等;小提琴家梅纽因,帕尔曼等;大提琴家杜普蕾等;歌唱家卡鲁索,卡拉丝,施瓦茨科普夫等;钢琴家里帕蒂,阿什肯纳奇等;指挥大师卡拉扬,富特温格勒早年也曾与该公司合作。在流行音乐领域,EMI记载了流行音乐的整个发展历程,旗下拥有著名的The Beatles,Backstreet's Boys,Michael Learns To Rock,Richard Marx,Enigma,SexPistols,Beach Boys,Crowded House,Kraftwerk,Massive Attack,Kate Bush,911以及华裔小提琴家陈美,音乐剧皇后Sarah Brightman等众多著名流行音乐人,我国的著名歌星王菲,那英,林忆莲等也在该公司麾下。

历史

EMI

提起EMI的历史,也十分耐人寻味。那是在1897年,一个叫威廉·巴里·沃恩的英国律师作为美国留声机发 明人艾米利·贝林纳的全权代表前往英国设立公司销售刚刚问世没多久的留声机与唱片。1898年,他在伦敦的一家酒店签下合约,以5000英镑(也有说法是15000英镑)的资金买下了贝林纳的留声机在欧洲的专利权,并创立了一家叫Gramophone Company(留声机公司)的公司,业务内容依然是贩卖贝林纳的留声机与唱片。这家公司就设在著名的柯芬花园附近,他们的第一批生意就是向艾米利·贝林纳出口商品。很快,他们在德国的汉诺威拥有了自己的压片厂,这个场地也正是后来宝丽金的CD压片基地。此时,英国有一个画家法兰斯·布劳德画了一幅画,内容是一只叫Nipper的小狗对着爱迪生的蜡盘式唱机倾听声音。原先,他想将这幅画卖给爱迪生公司,不了遭到拒绝。1899年,这幅画被Gramophone Company慧眼独具的收购,价钱只有区区50英镑。当然,后来画家又得到了50英镑的版权费,并把原来爱迪生式的留声机改为柏林纳的盘式留声机,这样Gramophone Company便拥有了这幅画的版权His Master’s Voice(他主人的声音)。正是这幅当时很不起眼的画成为了今 天全世界乐迷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EMI和RCA两家唱片公司的“狗听喇叭”商标。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据说Gramophone Company以“狗听喇叭”为商标发行的第一张唱片的内容竟是唱片公司隔壁餐厅里的一名女侍的歌声。而第一个与Gramophone Company签约的艺人叫Albert Chevalier,据说他的版税少的可怜:每卖掉一打唱片才可赚一先令。1902年,一代歌王卡鲁索开始与Gramophone Company签约合作,版税可观了许多,但其数字在今天看来肯定也会让人笑掉大牙的。1909年, Gramophone Company 开始以“狗听喇叭”商标正式出版唱片;1910年,“狗听喇叭”商标完全取代了Gramophone。不久,于1900年成立的Columbia Phonograph(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便成了Gramophone Company最强大的竞争对手。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三十年,直到1931年,两家唱片公司决定强强联手,合并成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简称EMI。从此将英国的唱片工业带入了新的境界。短短几年功夫,EMI就在全世界19个国家成立了分公司,而且还包括中国。那是EMI所收购的法国Pathe-Marconi唱片公司二十年代在中国上海成立了分公司,录制过很多的中文流行歌曲,极为深入人心,当年如雷贯耳的周旋,胡蝶,聂耳,冼星海等昔日巨星和进步音乐家无不云集EMI。EMI在中国之所以称作“百代”,也是因为这家法国公司Pathe的音译。而且直到今天,位于上海衡山路上的中唱上海公司,其前身就是EMI当年在中国设立的这个分支机构。言归正传,EMI在全世界共设立了50座工厂,一举成为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唱片公司。1937年,指挥大师富特温格勒开始与EMI合作。此后,除了同在英伦的Decca,德国的DG,美国的Victor(RCA)和CBS之外,世界录音工业几乎全部掌握在EMI手中。二次大战后,EMI仍居唱片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1955年,EMI收购了美国Capital唱片公司,并于1957年在英国正式成立了EMI唱片有限公司。在50年代,EMI幸运的拥有一位唱片制作的矿世奇才瓦尔特·李格。这位伟大的制作人也是著名女高音施瓦茨·科普芙的丈夫。由于李格的高品位,使得EMI在这个年代留下许多价值绝伦的优秀唱片,他甚至一手捧红了当年因纳粹嫌疑而倍受调查的卡拉扬,使之渡过危难时期,一举成为欧洲乐坛的盟主。在60年代,EMI又培养出一对制作,录音的最佳排档:Christopher Bishop和Christopher Parker,这两个人配合上那时与Decca唱片公司合租的著名录音场地Kingsway Hall,为唱片迷留下了不少杰出的录音。那些具备天碟音效的唱片至今仍是发烧友收藏的目标。除此之外,当时全世界最出名的音乐家几乎都被网络在EMI的旗下,从卡拉扬,克伦贝勒到卡拉丝,The beatles等。

含金第一

EMI

EMI录制的唱片一直以其专精的音乐路线直指艺术尖断,在音乐价值的含金量上,几乎一致公认。只要“专业对口”,无论是学院里的老教授,抑或是街边前卫的摇滚迷都会对EMI的唱片竖起大拇指。也许正是因为EMI的唱片音乐太棒了,这家最早投身录音工业的公司,对于录音品质的要求显得并不怎嬷在乎。也许在他们眼里,纯粹的以发烧录音去标榜唱片,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的商业做法,对于伟大的音乐,十分小儿科。在50年代,EMI是最慢接受立体声录音的大唱片公司,相对于大胆创新的美国同行RCA和Mercury,以及英国的竞争对手Decca,EMI对于新科技的迟钝反映尽现英国贵族式的严谨和保守。60年代,EMI“黄金组合” Christopher Bishop和Christopher Parker总算为发烧友带来了一点点喜悦,他们炮制的唱片拥有一流的音色和绝佳的平衡度,不过比起RCA,Mercury和Decca的制作,似乎仍缺少音场无限深阔,动态无限庞大的Hi-Fi立体感。这些唱片宜细细品味,却没有让人顺时排案惊奇的烧爆效果。比起RCA的“Living Stereo”,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或Decca的“FFRR”,“FFSS”来,“双克里斯朵夫”所录制的天碟在数量上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没成多少气候。

苍茫

倒是1955年被EMI收购的美国Capital唱片公司可以勉强为EMI挽回一些面子。 Capital唱片公司成立于1942年,最初在流行和爵士领域名气响亮,1949年他们以“Full Dimensional Sound”为口号投入古典LP的制作,曾经发行过一些音效不错的单声道唱片。 Capital对于立体声录音的接受程度似乎比EMI要快得多,1956年他们在加洲为喜欢录音新技术的指挥大师斯托柯夫斯基录下了一些立体声录音,效果烧爆,名声大噪。此后,史坦博格,米尔斯坦,林斯朵夫,拉宾等名家将Capital的招牌烘托起来。到了1959年,Capital的总资产暴涨到8500万英镑,奠定了他们在美国唱片业中的地位。要知道,EMI当年以300万英镑买下Capital时,总裁Lock Wood还被董事会批评买亏了,现在看来,多亏Lock Wood有远见,才没有使EMI在TAS发烧天碟榜上全军覆没。其实仔细研究一下Capital当年的录音器材,你会发现它们几乎就是RCA录音室的翻版:Neumann U-47,M-49/50麦克风;Ampex 300 1/2英寸录音座,一件件都是黄金录音年代创造靓声录音的标准装备。然而在录音风格的塑造上,Capital似乎又和Mercury有点相似。他们的唱片都有音场向前的表现,木管色彩鲜明,铜管的动态冲击力惊人。只是的弦乐部分倾向于温暖浓厚的音色,较深的音场表现据说比Mercury略胜一筹。

不同音乐观

EMI艺人

40多年后的今天,EMI以将Capital当年的这批原版母带挖出来重新制成CD,满足新时代无缘享受LP的发 烧友。EMI再版的这批“Full Dimensional Sound”CD,对当年Capital录音时的麦克风架设详加说明。尽20张CD中包括有在TAS棒单上大放光彩的斯托克夫斯基的珍贵名盘。这位“以音乐为手段,音响为目的”的管弦乐大玩家,在Capital的这套唱片中尽现与众不同的音乐观,高贵庄严,平顺滑爽的音响美学以及震撼感官的魅力几乎可令全体发烧友拜服在地。

除了Capital,来自日本的“东芝EMI(TOSHIBA-EMI)”的一系列唱片制作均可引起发烧友的重视。“东芝EMI”的这批以2088为型号的CD唱片动用了20Bit/88。2KHz数码科技重整模拟录音时代的古典名盘,动态,细节均较普通CD高出一筹。原先EMI大部分录音中不太讨人喜欢的音色干,音场窄,堂音少的弱点在这批日本版的2088系列中大有改观。2001年,东芝EMI全新推出的“20世纪伟大大提琴家历史录音重制”系列再一次让全世界对其刮目相看!

脱离

在流行音乐发面,EMI拥有Hi-Fi史上尚堪称奇迹的发烧名盘 平克·弗络伊德的《月之阴暗面》,这张唱片在发烧榜单上差不多生了根!此外,学士合唱团,国王合唱团,WorldMusic团体阿迪马斯等在EMI留下的不朽录音也值得发烧友珍藏。在70年代后,大大小小的唱片厂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带来了一次次市场的重新分配和巨大冲击。EMI无疑已经无法独揽天下,但仍是唱片业不可忽视的巨人。1980年(也有说法是1976年)EMI与英国电机名厂索恩合并,改称“索恩-EMI公司”,顿显活力,规模倍增。1982年,与东芝公司合作在日本推出第一张CD唱片;1985年,EMI成立了自己的CD压片厂,已经增至七个;1990年,成立欧洲发货中心,统筹全球古典唱片的配销。1991年3月,EMI创立的专门的古典音乐厂牌;1992年废除了原来的“Angle(天使)”和“狗听喇叭”商标,改以新的EMI Classics商标;同年投入数亿英镑巨资购入英国Virgin唱片公司。1996年6月,EMI宣布脱离索恩-EMI公司。

只卖音乐

在资深发烧友心中,EMI永远是经典的代名词。他们囊括了本世纪前叶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乐家,以及当时三分之二的优秀录音曲目。在战后也集结了当时控制整个音乐时代命脉的老中青三代乐坛精英,是唱片工业的一代盟主。与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其下的DG,Decca,Philips等唱片公司一样,EMI出版发行了不少的“超薄小双张”比如“强音系列”,“红线系列”等都非常超值。1997年,EMI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旦,出版了11张珍贵的精选唱片。1999年,EMI又全新推出了“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世纪原音)”系列唱片,采用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最先进的ART母带处理科技,将自己早年各个时期的历史名盘再版成24Bit/96KHz格式的CD。2000年,EMI与华纳音乐集团合并,共同组成了规模超过环球音乐的唱片帝国。尽管随着前辈音乐大师们一位位的谢逝,以及包装和制作手段与对手相比较已显颇为保守,EMI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对于一个想找到最好音乐的人而言,EMI淡薄的商业味正好昭示出:这是一家只卖音乐的公司,货真价实!

排名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百七十八名。

历年大事

1906年出版的《沪江商业市景词留声机器行》中咏:“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社会宴宾堪代戏,笙萧锣鼓一齐鸣。”“买得传声器具来,良宵无事快争开;邀朋共听笙歌奏,一曲终时换一回。”最初,百代公司没有生产唱片的能力,为了打开留声机及唱片的中国市场,该公司在上海设立录音棚,邀请名伶和演唱戏班进棚录音,将声波灌制成蜡模后,再送国外工厂印制成唱片返回中国销售。随后,民间拥有留声机数量的上升刺激了唱片制造业的发展,1921年上海的百代公司改组为“东方百代”,并在贝当路(今华山路)设厂,直接在中国生产唱片。

1934年,总部设在巴黎的“百代”因经营失利而关闭,全部资产由英商电器音乐实业公司代理。于是,其在上海的工厂也改称为“英商上海电器音乐实业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厂被日军接管,并由“日本蓄音器株式会社”代管,战后产权复由原公司收还。

1949年,该公司退出上海,1952年改组为中国唱片厂,以后又先后改称上海唱片厂、人民唱片厂,今为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音像制品企业。

“百代”和老唱片

19世纪末,英商谋得利琴行(行址在南京路外滩)在上海推销留声机及唱片;20世纪初,主营电影唱片的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从此,留声机在上海逐渐普及。

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讲,留声机实在是一个新鲜玩意。于是各大商店门口都会放一台留声机来招徕顾客,婚丧礼仪中借一台留声机,既可以热闹气氛,也可以省去请“小堂名”(旧时的民间演唱班子)所花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