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决口,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将大量泥土带到中下游、使自己的河床逐年抬高、人们只有叠高两岸河坝来防止河水泛滥。中下游的人民称黄河为悬河。当遇到涝年头、黄河水位上涨、非常容易冲毁堤坝、泛滥南北两岸!冲毁的堤坝处,造成决口。

中文名

黄河决口

原因

1、由于上中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至下游淤积,致使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悬河。

2、受气候(湿润半湿润气候)影响,梅雨季节,雨季水流量暴涨,河水对河床的冲刷力度增强。

3、黄河中下游地带由于泥沙淤积严重,土质相对松软。

4、黄河下游植被破坏严重。

5、黄河下游多呈弯曲状,加强了水流的流速,也加强了对河岸的冲击力。

形式

黄河决口主要分为溃决、漫决、冲决[1]。溃决,是由于堤身或堤基有隐患,大堤偎水后,出现管涌、渗水、漏洞、班塌或抢护不及时而决口。漫决,是洪水位超出堤防高程,从堤顶漫水并冲垮大堤。冲决,是河势在两道大堤之间游荡摆动,出现"横河""斜河",主流直冲大堤,造成堤防坍塌而决口。

历史事件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决口泛滥和改道相当频繁。据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历史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这26次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区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1887年9月30日,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处决口,初30余丈,越三日至300余丈,夺溜南趋灌入贾鲁河,又东会涡河,南注周家口,入淮河,全河继流,灾情严重。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长期水利不兴,河道管理不善,1887年除北运河在通州平定(山童)决口数十丈、永定河在下游南七工(东安境)、芦沟桥、直隶武清、霸州等处先后决口外,黄河从7月21日已在开州决口,但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9月30日郑州黄河大决口后,统治者首先考虑的不是迅速抢堵,而是黄流横决,恐匪徒为患,命曾国荃、裕禄各回两江、湖广总督本任,以资防范。然后到10月15日,朝廷才发帑银10万两赈灾。至于应郑州河工及赈灾之费,16日乃命户部预筹,并且准备从各省洋药(鸦片)加征厘税来取得。直到11月9日,朝廷方命礼部尚书李鸿藻往郑州视察河工抢修情况。11月13日,清政府开启郑州河工捐例。由于决口抢修工程不够坚实,已成河工于次年6月30日复被水淘刷失事。直到1889年1月20日河口方才合龙。

解决方案

自古黄河难治,根在泥沙。流经地球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生态最为脆弱的黄土高原,黄河泥沙主要源于此处严重的水土流失。治沙,釜底抽薪之举,就是让黄土高原焕发绿色新生。

20世纪80年代初,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重建,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批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专项治理规划》,利用世行贷款实施的两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取得明显成效,启动了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

顶层设计与群众智慧相结合,国家投入与市场手段相配套,形成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的立体防护模式,创造性推进了治荒、治沙、治穷进程。

1997年后,党中央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在黄河流域提出并率先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千米,治理小流域2200多条,加固淤地坝1600多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相生,助力250多万人脱贫。

70年来,由“黄”到“绿”,黄土高原主色调变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不见了。通过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拦沙及调水调沙运用,实现水库冲淤平衡,有效减缓了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抬高。据统计,近20年来通过水利水保措施每年拦减入黄泥沙4.35亿吨。

从早期“宽河固堤”“蓄清排浑”,到如今“拦、调、排、放、挖”的立体防护模式,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黄河温顺了,它顺着中国这条独特的河流治理之路,流淌出绿的底色。[2]

修复生态屏障

上世纪90年代末,因枯水年份增多,沿黄地区用水无序,黄河断流危机加剧,1997年更是爆发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断流。

“行动起来,拯救黄河!”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空前的生存危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名院士联名发出呼吁。形势危急,刻不容缓。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授权黄委会对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1998年底,国家计委和水利部颁布实施《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1999年,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世界上大江大河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水量统一调度的先河就此开启。1999年至今,黄河干流再未出现断流。

20年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明水面积占比由原来的15%增加到现在的60%,自然保护区鸟类增加到368种。久违的洄游鱼类重新出现,河口三角洲再现草丰水美、鸟鸣鱼跃的动人景象。河水长流,生机勃勃的黄河形成了一条生态廊道。[2]

巧用水资源

作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全国15%的耕地,支撑了全国14%的国内生产总值,九曲黄河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源(600405,股吧)泉。

70年来,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溉面积已达到1.26亿亩,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倍。随着黄河灌溉面积不断扩大,通过引水甘肃、宁蒙等区域,昔日的沙荒盐碱不毛之地,变成了沃野良田。黄河水资源是“中国粮仓”丰实的重要保障。

近日,为改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水质,今年已从黄河向乌梁素海补水3.82亿立方米,预计全年补水量达5.6亿立方米,相当于约4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

2019~2020年度引黄入冀补淀调水也于日前开始实施,尽可能为白洋淀及华北地下水压采多供水。

同时,依托建设的水利枢纽,黄河水电资源得到有序开发,水电装机增长到2200万千瓦。黄河不仅是中华大地的“动脉”,也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电流”,为华北、西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西北丰富的光电、风电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了条件。[2]

推进数字黄河向智慧黄河升级发展

治黄初期,人们曾梦想通过蓄水拦沙让千古黄河变清。20世纪60年代初,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水库三门峡下闸蓄水,不料一年半后15亿吨泥沙淤积库区,回水倒灌关中平原,危及西安。水库不得不改变运用方式,连带着下游规划的几座大坝也被迫下马。后期的小浪底工程吸取了这一教训,从设计时就预留了75亿方的淤积库容,并通过在“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三条黄河”上的系列试验,最终成功利用小浪底工程实现对黄河调水调沙。

新时期,黄河治理委员会加快信息化赶超步伐,稳步推进“数字黄河”向“智慧黄河”升级发展。“黄河一张图”“一个数据库”等信息化“六个一”工程建设取得明显实效,“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的格局初步形成,推动了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科技进步及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水沙调控、水库调度、游荡性河道整治、水生态保护、水文测报等治黄关键技术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振动式测沙仪、堤防隐患探测等一大批先进实用的技术和设备得到推广。

滔滔黄河水,奔流万余里。从人水相争走向人水和谐,从传统治河走向现代治河,这条河,流淌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脉络。在新中国70年伟大征程中,“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也在华夏大地奔腾不息,源远流长。[2]

纪念诗歌

《黄河大决口》

美丽的你我想牵着你的手

一直走到地老天荒到白头

你是我这一辈子的追求

一生一世只想和你一起走

温柔的你我想你靠在我肩头

直到海枯石烂直到永久

你是我这一辈子的追求

今生今世只想把你拥在胸口

我对你的爱就像黄河大决口

汹涌澎湃爱火永不休

吞噬你的美丽爱你永不够

热热烈烈包围你左右

我对你的爱就像黄河大决口

万里奔腾来到你身后

吞噬你的善良放你在心头

坦坦荡荡映在你眼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