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翘[2],1916年7月7日出生于北京,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天体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主要研究流体力学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的工作带动了一代人的研究和探索。20世纪60年代起进入天体物理的研究领域。197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应用数学和数值分析奖;1979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个流体力学奖金;1981年获得小詹姆斯‘R·基里安学院成就奖。

2013年1月13日凌晨4时50分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7岁。

中文名

林家翘

外文名

Chia-Chiao Lin

性别

出生日期

1916-07-07

去世日期

2013-01-13

籍贯

福建省福州市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北京

出生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毕业院校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职位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职称

教授

主要成就

1951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林家翘教授

教育经历
时间院校专业学位
1933-1937清华大学学士
1940-1941多伦多大学硕士
xx-1944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
工作经历

1947年谋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的职位,历任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数学教授、学院教授、荣誉退休教授。

1966年当选麻省理工学院全学院教授。

1951年成为美国国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195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2年起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9年被清华大学聘为名誉教授。

1987年清华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和名誉教授。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1年11月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

2002年8月出任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个人生活

父亲林凯,母亲厦门大学首任校长,早期原北师大校长邓萃英的妹妹。

2013年1月13日凌晨4时50分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7岁。[1]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领域

主要成就科学研究应用数学在应用数学方面,林家翘重要的是发展了解析特征线法和WKBJ方法,他是当代应用数学学派的领路人。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入天体物理的研究领域,创立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成功地解释了盘状星系螺旋结构的主要特征,确认所观察到的旋臂是波而不是物质臂,克服了困扰天文界数十年的“缠卷疑难”,并进而发展了星系旋臂长期维持的动力学理论。

著作

《星系螺旋结构理论》(美)林家翘著、胡文瑞等译、1977.4

《自然科学中确定性问题的应用数学》(美)林家翘著、赵国英等译、科学出版社1986.05

社会活动

担任美国数学会应用数学委员会主席、工业和应用数学协会主席。

2012年6月29日出席清华高等研究院成立15周年院友交流会。

人物评价

林家翘是应用数学家,他的地位和声望是在不断与难题挑战中建立起来的。林家翘教授是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他一生横跨多个领域,在流体力学、天体物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科学报》评)

林家翘自1972年以来曾多次回国作学术访问,邀请众多美国知名专家来华讲学,接受多位学者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为国内培养了一批有造诣的学者,推动了应用数学与流体力学的许多新领域在中国的发展(新浪教育评)

获得荣誉

时间奖项全称具体奖项获奖作品颁奖机构
1981小詹姆斯‘R·基里安学院成就奖
1979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个流体力学奖金
1977美国国家科学院应用数学和数值分析奖美国国家科学院
1976应用数学奖金
1975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铁摩辛科奖(Timoshenko奖)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