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天说,起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代表作《张衡浑仪注》。在代表作中提到“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复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所谓:“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中文名

浑天说

代表作品

张衡《浑仪注》

起源

战国时代

主要内容

地球如同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

贡献

比盖天说进了一步

天文仪器

浑天仪和浑象

本质

宇宙学说,类似现代球面天文学

地区

中国

地位

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

基本内容

浑天说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由于古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像,来构想天体的构造。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复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所谓:“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

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浑天说采用球面坐标系﹐如赤道坐标系﹐来量度天体的位置﹐计量天体的运动。在古代﹐例如﹐对于恒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顺逆去留﹐都采用浑天说体系来描述﹐所以﹐浑天说不只是一种宇宙学说﹐而且是一种观测和测量天体视运动的计算体系,类似现代的球面天文学。

浑天说可能始于战国时期。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里的“圜”有的注家认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汉末的扬雄提到了“浑天”这个词﹐这是现今所知的最早的记载。他在《法言·重黎》篇里说:“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这里的“浑天”是浑天仪﹐实即浑仪(见浑仪和浑象)的意思。扬雄是在和“盖天”对照的情况下来说这段话的。由此可见﹐落下闳时已有浑天说及其观庖瞧鳌。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在一些人的想象中,地球就像一个蛋黄。

地位

浑天说提出后,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但是,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显然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释许多天象。

另一方面,浑天说手中有两大法宝:一是当时最先进的观天仪——浑天仪,借助于它,浑天家可以用精确的观测事实来论证浑天说。在中国古代,依据这些观测事实而制定的历法具有相当的精度,这是盖天说所无法比拟的。另一大法宝就是浑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体的运行,使人们不得不折服于浑天说的卓越思想,因此,浑天说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天地测试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使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

参考书目

郑文光,席泽宗.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