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中文名

素书·遵义章

外文名

sushu

别名

素书

形成时间

20世纪

创始人

道家思想

作品简介

相传为汉代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作品简析

《素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

遵义章第五篇、阐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作者提出‘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借鉴。

作品全文

建功立业,须遵循事物的自然之理,明辨事由的起因,判断事物的结局。

全章共分五节。第一节,是说欲立功立事,首先须明察自身的弊端,追本溯源。有过不知,迷而不返,以言取怨,政令不一,怒而无威,就是蒙蔽真象,惑乱真理,祸患来侵,毁坠背离的根由,对此不可不慎。再如,好直辱人,戮辱所任,慢其所敬,貌合心离,亲谗远忠,近色远贤,又是灾殃、危亡、凶败、孤独、死丧、昏暗的原由。

第二节,是畅述行事用人的弊病。女谒公行,私人以官,凌下取胜,名不胜实,略己责人,自厚薄人者,是事体混乱,浅浮不久,下者侵犯,主体耗散,乱而不治,弃废不救的因由。

第三节,是讲处事应酬,赏罚裁决的利害关系。如以过弃功,群下外异,既用不任,行赏吝啬,多许少与,既迎而拒,薄施厚望,贵而忘贱,念旧恶,弃新功,用人不得正,强迫用人,正是损失、淹没、疏散、阻止、生怨、背离、不报、不久、危殆、不畜、混乱、凶败的前因。

第四节,是说谋事的策略。如失其所强,决策不仁,阴谋外泄,厚敛薄施,战士贫,游士富,货赂公行,闻善忽略,记过不忘,又是劣弱、险难、失败、凋削、衰落、昏昧、残暴的起因。

第五节,是说明断是非,赏罚公平的道理。对贤者要用,不贤者不可用。以德化人,不可专尚刑法,小怨要赦,赏罚要合理,要知美谗仇谏,将有危亡之患。应得其所,禁忌贪人之有的残暴。

以明示下者暗;

老子

曰:“自见者不明。”意即:显示自己有知见的人,必有不明之处。

有过不知者蔽;

*:蔽:遮盖,掩蔽。

常言道:“人不知己过,蛇不知自毒。”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有了过错不知道,必不改悔,不改悔则继行,愈行愈错,其理愈蔽,正道愈闭愈塞,使其心性昏荒,行事糊涂。

迷而不返者惑;

失去了真常之性,恣情纵欲,迷于情妄,不自省悟,必愈迷愈深,以致心境昏冥,损伐性命,行事惑乱,伤害人伦。故张商英注曰:“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

以言取怨者祸;

既出言于己,就应按出言而行事,若言行不兑现,人必致怨,人怨必生祸端。如晋文公在秦出言广告割其地,归晋未曾兑现,故有秦怨兴兵之祸。

令与心乖者废;

*:乖:背离。

颁布的政令与存心不一致,再与行为背离者夕其政令虽严,人民则废弃而不用。故《中庸》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在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意即:文王、武王的心地仁慈,施以仁政,而万民尊服。文王和武王死了,后辈仍讲仁政。万民则不从,盖因出令人的心与政令不一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