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河,淮河流域南四湖(微山湖)支流,是山东省中部较大河流。古称泗水,为四渎八流之一。发源于新泰市东南太平顶山西麓上峪村东黑峪山,经新泰、泗水、曲阜、兖州、邹县、济宁、微山7县市,于济宁新闸南泄入南四湖,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2383.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85/1000。

泗河为古代著名的大川,南四湖形成后,泗河仅余从河源到鲁桥入湖的一段,建国后在入湖段另挑新河,改由新闸南入湖。

中文名

泗河

别名

泗水、洙泗河

发源地

蒙山腹地新泰南部太平顶西麓

落差

268.5 m

流域面积

2383.6 km²

主要支流

大黄沟、济河、石漏河、小沂河、蓼河

地理位置

山东省中南部

所属水系

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南四湖支流

河长

169 km

河口

山东济宁市石桥镇新闸村

流经区域

新泰、泗水、曲阜、兖州、邹城、济宁、微山等

河流介绍

泗河

泗河发源于蒙山腹地新泰太平顶西麓,原经鲁西南平原,循今山东南四湖(昭阳湖、南阳湖、独山湖、微山湖)流路,进入江苏省,干流长159公里,流域面积2361平方公里。泗河为山洪性河流,河水主要由降水补给,汛期洪水集中,常形成洪涝灾害。1949年后,为根治水患开发水利,先后修建了贺庄、华村、龙湾套和尼山等120多座水库,下游河道也进行了疏浚,基本上解除了水害。流域内煤炭资源 丰富,兖州煤田即坐落其中。泗河流域现有耕地9.6万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棉花、山丘区林果业也较重要。泗河流域是古代东夷族聚居之地,也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记载,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皋陶、大禹等出生或活动的地点,大都在曲阜及其以东泗河上游一带。泗河流域也是儒家文化的渊源。儒家五圣以及墨子、仲子等众多的先贤都生长、活动在泗河流域。清康熙、乾隆二帝曾十次驻跸泉林,并在泉林及县治北边的泗河北岸建立两处行宫。泗水县内文物古迹众多,古遗址查明的就有近百处。

古泗河原为淮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在鲁桥镇以南循今京杭运河至南阳镇,穿南阳湖而南,经今昭阳湖西,江苏省沛县东,又南至今徐州市东,东南经今泗阳县至今淮阴县码头镇(即古淮阴县)北入淮河。1128~1855年黄河夺淮入海期间,今徐州市以下河道被黄河侵夺。黄河北徙后失去入淮的流路。从此,泗河之称仅限于上游鲁桥镇以上一段。

泗河除雨季有些水外,其它时间基本处于干枯状态,加之上游工矿企业排污严重,生态环境已经相当恶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的“川”正是说的泗河。

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亦是在泗河边上所吟。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泗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传统上认为发源于泗水县东部陪尾山下的泉林,《水经注》引《博物志》曰:“泗出陪尾,盖斯阜者也。”。现代地理考证,泗河发源地在其上游新泰市东南太平顶山西麓上峪村东黑峪山,经新泰、泗水、曲阜、兖州、邹城市(原邹县)、济宁(任城区)、微山7县市,于济宁新闸(一作辛闸,属任城区石桥镇)南泄入南四湖,河长169公里(《济宁市志》《泗水县志》《微山县志》《曲阜市志》《兖州市志》《任城区志》皆记为159公里),流域面积2383.6平方公里(《泗水县志》记为236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85/1000。

  • 新泰段

泗河河源为放城河,位于山东省新泰市放城镇,新泰市境内河长15公里,最大宽度250米,最小宽度40米,一般宽度80米,流域面积112平方公里,比降1/250,经放城村、东石井等村南入贺庄水库。

  • 泗水段

泗河泗水县境内为上游,境内长52公里,比降为1‰,流域面积1015.54平方公里。干支流32条,总长360.4公里。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黄沟河、济河、石漏河3条。另有新泰市3条支流在放城汇合后,从青龙山东入泗,在卞桥东北汇入泗河干流。泗河在泗水境内段属泗河上游,为地上河槽,河道狭窄弯曲,坡大流急,致使两岸土地冲刷侵蚀,水土流失严重。每逢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泛滥成灾,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给人民带来灾难。

建国后,泗水县对泗河及其支流多次进行整修,裁弯取直,疏通河道。同时,又在泗河流域修建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74座及众多的塘坝,防洪抗旱能力增强。

  • 曲阜段

泗河曲阜过境段全长40公里,东由防山乡徐家村入境,西至陵城镇粉店入兖州。河床宽150~300米,红旗闸上、下游比降1/1100,进入姚村、时庄至金口坝比降为1/1400。境内流域面积648平方公里,占市境总面积的72.3%。河道曲折,在北陶洛、泗滨及坊上等河曲处有大面积河漫滩分布。河槽安全排泄量1900~2400立方米/秒。天然最大年径流量为10.2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为1.2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15亿立方米。泗河最大洪峰流量为4020立方米/秒。年平均输沙量达37万吨之多。属较大的季节性山洪河道。

  • 兖州段

泗河至兖州谷村镇龙湾店入境,经城东、南至王因镇前辛集出境。兖州境内长32公里,宽150~300米。河道比降,龙湾店引泗闸至金口坝为1/1400;安全泄水量为2200~3500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为4020立方米/秒(1957年)。河床较高,坡水不能排入。境内流域面积11.2平方公里,全为河滩地。建国前泗河经常泛滥成灾。据记载,仅明、清两代“泗溢入城”就达17次之多。1957年泗河洪水泛滥,为确保津浦铁路和城市安全,被迫在小沂河南岸和泗河西岸马家桥、郭家营处炸堤分洪。后对泗河进行多次治理,使沿河安全得到保障。近年由于上游水库、闸、坝增多,加之连年旱情严重,干旱季节水源枯竭,泗河境内段则成干河。

  • 邹城段

泗河自曲阜市韩家堂村入邹城市流经鲍家店、横河、刘家河口至龙庙西出境,在境内流程长15公里。大部为本县与兖州、任城区的界河。邹城市东北部和曲阜市东南部的山水,均汇入泗河。

  • 任城段

泗河于接庄镇东贯庄村东北进入任城区境,沿任城、邹城、微山交界处,经郑庄、栗河涯村,至石桥镇辛闸村(与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交界)南入南阳湖。境内段长18.6公里,对岸属邹城、微山所辖。境内无支流。

  • 微山段

泗河于马坡乡北苏庄村西入境,在鲁桥镇仲浅村北注入南阳湖。境内流长12公里,为山洪季节性河流,含沙量大。

河道特征

泗河由源地至泗水县苗馆为上游段,河长32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66/1000。泗河由源地西南流,经下峪、放城,至东石井,进入泗水县境,穿过贺庄水库,转而西流。至卞桥东,源于泉林泉群之水由左岸注入。泉林泉群是鲁中南山地区著名的泉群,最大涌水量856升/秒,涌泉大部集中在陪尾山两侧,《水经注》认为是泗水之源。泗河又西流,至小黄沟南,大黄沟河北来注入。大黄沟河源于新泰南官庄北,南流于西峰村南入泗水县境。又南流在右岸注入泗河。河长29.5公里,流域面积166.2平方公里。

苗馆至曲阜书院为中游段,河长65.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5.5/1000。该河段基本自东往西流,在泗水西立石村西,济河南来注入。泗河又西流,至曲阜孙家道口东,蓼河北来注入。

书院以下为泗河的下游段,河长71.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3.8/1000。河道蛇形弯曲于冲积平原上,很不稳定,若遭遇较大洪水,易决堤泛滥,曲阜、兖州、济宁等地,常受其害。泗河自书院西流至兖州龙湾店东,转而南流,经兖州城东南金口坝南,小沂河东来注入。泗河又西南流,汇入南四湖。

河道变迁

明朝中期以前,自泗水县西南流,历曲阜、兖州、济宁、邹城市(原邹县),过鲁桥、南阳,至谷亭东,折而南,经故胡陵城西,故沛县城东,故留城东,抵故茶城东,又屈东南,至徐州东北,东南行,至淮阴入淮河,全长850余公里。

金后,徐州以下段,为黄河所夺。入元后,鲁桥至徐州段,借用为运道,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黄河决溢,谷亭至留城段,几乎被淤成平陆。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凿成,泗水改行漕运新渠。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迦河通航,泗水随由新渠入迦河。从此,泗水之称,只局限于鲁桥以上段,以下段故道虽存,而名称已变,入清以泗河称之。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前,泗河由张桥过程堂、泗河涯、麦仁店,至师庄入运(后称西泗河)。乾隆十四年(1749年),总河顾琮以泗河下游董家口段,河槽淤浅,漫水横流,改董家口坝为砌石滚水坝,导漫水经东程楼、寨子、马坡,至圈里村东入白马河,是为新泗河(后称东泗河),形成东、西两条泗河共泄上游之水的局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河督姚□□,因董家口坝坝脊过高,宣泄不及,拆除董家口石坝,展宽孟家桥旧石桥,疏浚马坡以下尾闾,使上游之水全流由东泗河下泄,西泗河逐渐淤塞。[1]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泗河结束了作为京杭运河支流的历史,于市郊区石桥乡新闸村直接注入南四湖。

清光绪二年(1876年),因东泗河淤积严重,无法宣泄,又重新疏挖西泗河。上游之水,由西泗河下泄,东泗河又逐渐淤塞。

1927年5月,山东运河工程局调集民工疏浚东泗河,重建东泗河滚水坝,修筑总泗河及东、西泗河堤。因时局影响,7月停工。1932年,运河工程局再次治理泗河。东泗河在程家楼、马坡两处裁弯取直,其余沿原河线按万分之一坡度开挖子河一道;西泗河筑堤,高宽与东泗河同,共完成土方305万立方米,于是又形成东西泗河分流的局面。

1950年3月,尼山专署调集邹城市(原邹县)、滕州市(原滕县)、济北县(济宁市城北部,1951年撤销)、凫山(滕州市、微山县和邹城市交界1956年撤县)、兖州(原滋阳)等县民工2万人,开挖新泗河。上起张桥,经程堂北、辛闸南,至仲浅西北入南阳湖,全长6公里。同时堵塞东、西泗河,令泗河全流行新河,是为泗河改道。

历史

在黄河夺泗和元、明、清三代开挖南北大运河之前,沂、沭、汴、濉等河流均以泗河为干流而注入淮河。

泗河

当时,泗河发源于今山东省泗水县东部山区,向南流径曲阜、济宁、鱼台。其间,有洙、洸、菏等三条支流汇入。泗河折向东南,流至江苏省沛县境内,东侧有南梁和漷河两条支流汇入;西侧有泡河汇入。泗河在沛县境内的河流方向,大致由西北向东南流,然后,折向南流经铜山县北的土宅城东流至徐州市区东北与汴河相会。唐代散文家韩愈“汴泗交流郡城角”的诗句,也形象地叙述了汴泗两河在古城徐州城角下合流的情景。汴泗合流向东南流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西,有沂河汇入,向东南约20余公里 有沭河汇入,再向东南流至今宿迁市区西南又有濉河汇入。泗河一直向东南流至今天的淮阴县汇入淮河。

汴河大致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城西北向东南流经陈留、杞县东、考城县东南、宁陵县北、虞城县西南、安徽省砀山县和萧县,至徐州市区东北注入泗河。王国维《水经注校》提到留获渠和获水。实际与汴(沂)河是一条河流。因为,反水经考城县称留获渠。

汉代

在汉代,汴河是漕运的骨干河道,西汉武帝至宣帝间,每年漕运关东谷400万担至关中,其中大部分是经过汴河。西汉年末,汴河受到黄河决口影响,都城洛阳和淮河流域间的水路交通受阻。东汉初年不得不连年治理汴河。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又进一步对汴河运道进行了整修。到隋朝,在今杞县以西汴河分出一支折向东南,经商丘、永城、宿县、灵璧、虹县,至盱眙北入淮河。这支撇开徐州以下泗河径直入淮的河道,就是唐、宋时期的汴河,亦称新汴河。但是,原来的汴河仍有灌溉和航运之利。

沂、沭两河原为泗河左侧的两大支流,属于山洪河道,发源于山东省沂源鲁山一带山区,向东南经今沂水县西,折向南流,经沂南县东、临沂市东、郯城县西,再折向南流经邳州东,至睢宁县古邳镇注入泗河。

沭河发源于山东沂水县北部山区,与沂河平行南流,经莒县东、临沂县东南至沭阳县北40里分成两支,一支向西 南流,两汉时期于下邳注入泗河,到南北朝时干涸。另一支向南流经今江苏沭阳西100余里,至建陵山东又分两支,一支向西南至宿迁市区东南入泗河;一支向东南合木且水至东海县汇入游水(也称涟水)入海。公元520~525年,齐王萧宝寅在建陵山下沭河上修建大堰,截堵西南流入泗河的沭河分支而流入木且水。

濉河源头在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与鸿沟相通,向东南流经河南省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县、夏邑、永城县西北,再折向东流,经安徽省宿县北、江苏省睢宁县至宿迁市区西南濉河口注入泗河。

元代

元代,黄河由封丘南、开封东至陈留、杞县分为三股,一股由杞县、太康经陈州会颍水至颍州南汇入淮河;一股经鹿邑、亳州等地会涡水入淮河;一股经今商丘、徐州合泗水南下入淮河。汴河在杞县以上又成为黄河正溜,以下归德至徐州则变为黄河分支。明代前期,黄河在汴河故道南北迁徙不定。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基本归于一流。这时,汴河故道在虞城以上已全部淤垫,以下便成了黄河,经砀山,萧县至徐州与泗河相会南下入淮河。

明代

泗河

从明代后期(公元1506年)开始,由于弘治年间黄河在河南境内的北岸堤防形成,随后南岸也修了提防,黄河 由颍河入淮的河道于嘉靖初逐渐淤垫,河患自河南境内移至山东和江苏境内,集中在曹县、单县、沛县和徐州等地,加之明代统治者不惜一切代价积极“保漕”而消极“治黄”,所以,导致泗河水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明代前期的运河大致与元代相同。元代的运河即京杭大运河,它有三种不同河段:一是新开凿的运道,即今山东济宁市至今山东梁山县以北的济州河,梁山县到临清的会通河,通州到大都(今北京)的通惠河;二是利用宋以 前临清至直沽的御河,扬州到淮安的淮扬运河和杭州到镇江的江南运河;三是利用天然河道,即淮安至济宁的泗河水道。此时,徐州以南的泗河,既成为黄河水道,又兼为运河航道;徐州以北的泗河,则成为南北沟通黄河与济州河、会通河的运河航道。

水文特征

据1956~1979年同步观测资料统计,泗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38.7毫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240.4毫米,折合年径流量5.73亿立方米。根据书院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1542平方公里)实测资料,最大年径流量出现于1957年,为10.2亿立方米,最小值在1968年,为1.22亿立方米,最大值为最小值的8.4倍。泗河中上游流经低山丘陵区,集流迅速,洪水对下游威胁很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最大洪水发生在1957年,根据书院站实测,洪峰流量为4020立方米/秒。此次洪水造成曲阜书院至颜家村间、济宁郑家庄至栗河崖间多处决溢,并在兖州马桥、郭营分洪,以保护兖州城及津浦铁路安全,水灾造成的损失巨大。泗河含沙量较高,根据书院水文站1957~1979年实测资料,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1.56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为54.9万吨。

支流

小沂河

小沂河古称沂水,曾名庆源河、泗沂河,为别于临沂地区的沂河,亦称小沂河。是泗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邹城市(原邹县)城前庙子岭,流向西北,全长58公里,流域面积647平方公里,经过泗水县泗张、圣水峪乡的南部,注入尼山水库,至曲阜河头村金口坝汇入泗河。全河落差135米,比降平均2.3‰,大于干河比降。最大年径流量188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0.1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0.752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309立方米/秒。行洪能力鲁源坝一蒋沟河口段为360立方米/秒,蓼河入口处至金口坝为570.7立方米/秒。为季节性山洪河道。

济河

济河为泗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邹城市北部的张庄南岭,流向西北入泗水县境内后,先后流经泗张镇、圣水峪乡、济河街道、泗河街道,在西立石村流入泗河。流域面积177.5平方公里,全长33公里。河道上建有中型水库龙湾套水库,该库上游流域面积143平方公里。

大黄沟河

大黄沟河为泗河上游较大的支流。发源于新泰市石莱镇南官庄北约二公里之岭地(当地叫火石谷堆),全长26.5公里,流域面积167.5平方公里。流经新泰、泗水两县市,从石莱纳入赵沟河谷,趋向西南,至东西刘保进入泗水县境,经大黄沟乡汇入泗河。

石漏河

系泗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泗水县泗张镇柴禾山东侧。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159.5平方公里,全河落差133米。流经泗张镇、泉林镇、苗馆镇,在苗馆镇黄阴集村东入泗河。

泽沟河

泽沟河为泗河上游东部左侧一级支流,位于泉林东南部,发源于马家庄乡泽沟南,全长12公里,流域面积6平方公里,由东南向西北流经御驾道西、西泽沟东、马家庄、泽沟铺汇入贺庄水库。

韩家村河

发源于泗水县东北部的青龙山西,全长5公里,流域面积6平方公里,经韩家村,汇入泗河干流。

王家林河

发源于泉林镇马泉北,全长5公里,流域面积9平方公里,至泉林的张家庄于泗河北岸汇入干流。

柘沟河

柘沟河为泗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柘沟镇黄土崖村北,向南流经柘沟镇、杨柳镇,于杨柳镇仓上村南汇入泗河干流。全长15.5公里,流域面积65.5平方公里。

高峪河

高峪河为泗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高峪乡西头村,向南纵贯高峪乡,于高峪乡崔家庄西北汇入泗河。全长13.5公里,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

双泉河

发源于星村镇辛庄北岭,全长7公里,流域面积7平方公里,于星村梁家庄西南汇入泗河。

星村河

为泗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星村镇侯家庄北,流经星村,转向西南至星村镇南陈东,于泗河北岸汇入泗河干流。全长12公里,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全河落差206.7米。

苗馆河

为泗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踅庄乡尚岩庄东,流向西北,经松山、峙山庄、黄家岭、故安,在苗馆西汇入泗河干流,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39.5平方公里。

林泉河

发源于星村镇李庄东,长7公里,流域面积6平方公里,在泉林西汇入泗河。

鲍村河

鲍村河为泗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苗馆镇东独角村东岭,向西北流经苗馆镇、济河街道、泗河街道,在泗河街道徐家楼村东北汇入泗河。全长17.5公里,流域面积54平方公里。

北顶河

发源于星村镇王家庄北,全长18公里,流域面积43平方公里,于寺台东汇入泗河。

盛粮沟

发源于泗水镇长山庄东南,长4公里,流域面积9.5平方公里,至苗馆乡蒋家庄西,于泗河南岸汇入泗河干流。

河西河

发源于星村镇后河西北山,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于赵家庄南汇入北顶河。

李家庄河

发源于苗馆乡刘家南岭,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51.4平方公里,汇入石漏河。

丁庄河

发源于中册乡蒋家岭,全长5公里,流域面积8.5平方公里,于北岸汇入泗河干流。

故县沟

发源于中册乡侯家庄东,长8公里,流域面积9.5平方公里,于故县水电站西汇入泗河。

中册河

为泗河北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北老寨山,汇集珂 埠山、寨山前之水,西南流经徐家庄、中册前后侯,顺势南下,在东杨庄、西杨庄之间汇入泗河,全长11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

音义河

是泗河南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尖山村南磨石山北麓,大致南北流向,经玄帝庙、何家庄、高家庄西、韩家庄东、泗城西,至西音义东北汇入泗河,全长11公里,流域面积22.5平方公里。

碧沟河

又名李白河,发源于中册乡王家岭北之将军帽子,会集坡水与中册河平行南流,经大李白、石桥、宋家庄于北临泗东入泗河,全长7.2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

芦城河

发源于金庄镇西峪村西南,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金庄镇,于金庄镇官元村西汇入泗河。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53平方公里,总落差80米,河床平均比降1/144.

西里仁沟

发源于杨柳村东北,长8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于三角湾村汇入泗河。

三角湾河

发源于金庄乡大泉村南,长6公里,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于三角湾村东汇入泗河。

岳岭河

发源于柘沟镇圣府岭南小厂以西,长12.5公里,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经西柳庄西,在夏李庄东汇入泗河。

珠河

发源于新泰市(原新泰县)石莱上峪东黑谷山,全长16公里,流域面积148.7平方公里,于泉林镇卞桥东汇入泗河。

雷泗新河

发源于平邑县大殿王南峪,长20公里,在泉林镇卞桥东北汇入泗河干流。

玉沟河

发源于金庄乡乔家洼南岭,经北玉沟在南临泗西入泗河,全长5.5公里,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

丑村河

发源于星村镇鲍家庄北,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在高峪乡寺台西入泗河。

蓼河

蓼河亦称蓼沟,古为蓼水。1959年前,蓼河由红庙南转向西南流,在陵城镇程家庄西过铁路入邹城市(原邹县)而汇入白马河。1959年于陵城镇红庙南改道北入小沂河。其主支发源于邹城市(原邹县)葛炉山,全长30公里。在息陬乡刘家庄以南为近南北向,刘家庄至陵城镇古路套转为南东~北西流向。境内长21公里,流域面积131平方公里。为季节性山洪河道。

崄河

崄河古称崄水。其主支发源于宁阳县华丰镇的梧桐峪。西支源于境内吴村镇的九山东麓。全长28公里,境内长17.5公里,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近南北流向,于王庄乡孙家道沟东汇入泗河。入王庄乡后河道比降变缓,但仍为1/500~1/800,汛期洪水流速高达2.5米/秒以上。源短流急,迅涨猛退,为典型的宽浅、多弯季节性排洪河道。

米山河

米山河又名李家庄河,发源于苗馆镇刘家庄村南岭,自南向北于黄阴集村东流入泗河支流石漏河。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51.4平方公里。

泉水

泗河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支流,而且其上游地段还分布着大量的山泉,其中名泉14处,多位于泗水县泉林、城关、张庄、金庄、苗馆等乡镇,尤以陪尾山坡麓地带的“泉林”最为著名。泉林泉群位于泗水县泉林镇泉林村,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部为河谷平原,其成因为:北、东面新泰境内的山峪、万家峪、峡峪三条客水在放城汇合,经青龙山南麓渗入境内并大量入渗形成地下径流,至泉林处由于受第三系粘土质砂岩、页岩等不透水沉积物的阻隔,在局部寒武、奥陶系石炭岩断裂破碎带导水作用下,地下水经集压夺罅而出,上升成泉。1981年5月测定,泉林日涌量为117072立方米,平均流量1.36立方米/秒;其中,“石缝泉”日涌量38361.6立方米,平均流量0.44立方米/秒。另外较大的还有:黑虎泉、趵突泉、响水泉、淘米泉、红石泉、珍珠泉、石岔泉等。[1]

治理

黄河的夺泗,使汴(河)、泗(河)故道成为地上悬河,平均宽约3公里,高出附近地面3~5米,有些地段达8米。濉河被迫独流入洪泽湖。沂、沭、泗河归海出路淤垫,致使沂、沭、泗河在鲁南和苏北广大地区泛滥成灾。

新中国建立后,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总方针,沂、沭、泗地区实施了“导沂整沭”和“导沭整沂”工程,进 而实施了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对沂、沭、泗水系进行了全面整治。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中游利用南四湖、骆马湖和兴建石梁河水库调蓄洪水,下游以泄为主,开辟新沭河和新沂河。

新沭河是自山东省临沭县大官庄向东南开辟的一条人工河道,经临沭县大兴镇、江苏省东海县石梁河,向下至连云港市临洪河口入海。

新沂河是在骆马湖以东开辟的新河道,自嶂山经新沂县口头村会沭河,再向东横穿沭阳、灌云两县至灌河口入海。

“九五”期间续建了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将沂河、沭河、新沭河及中运河的防洪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

泗河上中游水库湖泊的兴建与利用,下游出路的开辟与扩大,为今后该流域的防洪、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生态环境的平衡,创造了基本条件,这一水系必将为本流域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中型水库

龙湾套水库,是泗水县第一座中型水库,位于县城南泗河支流济河上游。1958年11月开始兴建,1960年3月主体工程竣工。龙湾套水库流域面积143平方公里。主坝东西长850米,坝西端建溢洪闸1座,闸长84.9米,共6孔,孔宽10米,设平面钢板闸门,挡水高度8.5米,每扇3.5吨,用电卷扬机启闭。闸底高程141.36米,设计泄量3420立方米/秒,最大泄量4160立方米/秒。坝顶高程154.86米,最高洪水位149.71米,最高兴利水位148.42米。总库容5229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52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510万立方米,死库容191万方。设计灌溉面积8.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水库灌区有东、西、北3条干渠,长23.34公里;25条支渠,长42.15公里。建库以来,经过维修、加固与配套,工程不断完善,效益不断扩大,在防洪、蓄水、灌溉、发电、养鱼、解决山区吃水等方面得到综合利用,对抗御水旱灾害,发展农业生产,起到巨大作用。

华村水库,位于泗水县星村镇百家旺村北,泗河支流黄沟河上。流域面积129平方公里。总库容628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3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25.5万立方米,死库容190万立方米。坝长327米,最大坝高26.3米,坝顶高程158.59米。设计灌溉面积6.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65万亩。1959年11月开工,1960年5月完成主体工程。建库以来,在防洪、灌溉、发电、养鱼和抗御灾害等方面,均起到巨大作用。至1983年底,共浇地47.7万亩,发电154.2万度,养鱼总量达52吨。

贺庄水库,位于泗水县泉林镇泗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174平方公里。水库主坝1043米,副坝950米,坝顶高程155.96米。总库容8116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17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389万立方米,死库容55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1.4万亩,平水年实际灌溉面积1.28万亩。该库原按大型水库设计施工和管理,1984年降为中型水库。水库于1970年12月5日破土动工,1971年汛前大坝合拢拦洪,溢洪道泄洪,水库开始发挥作用。1971~1972年,完成全体工程总方量的70%。历经6年,至1976年全部竣工。由于水库原设计失误,来水面小,再加上工程质量较差,因此,建库以来一直蓄水很少,平均可利用水量只有1226.5万立方米,仅占兴利库容的17.6%,实灌面积只有0.73万亩。水库有可养水面5885亩,由库区队养鱼。电站设计年发电量40万度,累计发电仅7.0691万度。1984年降为中型水库。

小型水库

尹城水库,位于泗水县泗河支流芦城河上,金庄乡黑砚滩村南,流域面积34.6平方公里。总库容1685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80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9万亩,实际灌溉面积9400亩。水库于1959年11月动工修建,1975年8月竣工。该库由于多年来的岁修加固,使工程不断完善,效益不断扩大,保安全能力不断提高,发挥着中型水库的作用。

青界水库,位于泗水县泗张乡青界村北,济河上游,流域面积13.83平方公里。总库容515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337万立方米。1958年11月开工修建,1960年3月25日完成主体工程。设计灌溉面积5600亩,平水年实际灌溉面积4200亩。在防洪、灌溉、养鱼等方面得到综合利用。

陈庄水库,位于泗水县柘沟镇陈庄村北,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总库容167.5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0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500亩,平水年实际灌溉面积2040亩。1959年11月开工修建,1960年6月建成。1980年3月12日至1981年8月25日,在溢洪道上建成全县第一座自控翻板溢洪闸,灌溉效益提高75%。

西故安水库,位于泗水县苗馆乡西故安东苗馆河上,流域面积16.1平方公里。总库容18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84万立方米。1959年10月开工,1961年7月建成。1964年完成干支渠开挖配套。最大灌溉面积1965年达到2400亩,1972年只能浇地800亩。

西头水库,位于泗水县高峪乡西头村西泗河支流高峪河上游,流域面积5.5平方公里。总库容171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05.75万立方米。累计完成土沙方12万立方米,石方0.4万立方米,投资2万元。1965年11月开工,1966年4月建成。后经大坝加固、放水洞翻修和渠系配套,灌溉效益扩大到800亩。

王坟水库,位于泗水县中册乡王坟村西,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总库容16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700亩,平水年实灌面积1700亩。1965年11月动工,1966年7月建成。共完成土沙8.5万立方米,石方0.2万立方米,工日10万个,国家累计投资1.6万元。中册公社组织劳力施工,1979年进行灌区配套。开灌后,粮食亩产由过去的200公斤增至600公斤,一般每年可保浇2遍水。

张家庙水库,位于泗水县星村镇双凤庄西百顶河上游,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总库容132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8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500亩,平水年实际灌溉面积300亩。1965年11月动工,1966年7月建成。共完成土沙10万立方米,石方0.4万立方米,工日15万个。

石猪河水库,位于泗水县泉林镇曹家庄北,石猪河上游,流域面积7.85平方公里。总库容152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01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00亩,平水年实灌900亩。1959年11月至1960年5月建成。开挖土方14万立方米,石方4.6万立方米。建库以来,漏水严重,只能滞洪,效益不大。

1953年董家庄区焦沟村在郭泗河上兴建起境内第一座小(二)型水库,最大库容1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00亩。

尼山水库,位于曲阜东南部的尼山脚下,泗河支流小沂河干流上。1958年11月底开始施工。1960年5月5日,大坝合龙,1960年9月5日,完成了大坝的筑垒、溢洪道的开挖工程及其他收尾任务。尼山水库大坝全长1805米,主河槽段长400米,为宽粘土心墙沙壳坝,其余段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22.2米,坝底宽130米,坝顶高程130.52米,顶宽5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55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253亿立方米。兴利水位124.59米。相应库容6102万立方米;死水位116.19米。相应库容747万立方米。此后,不断续建加固。

粮船石水库,位于吴村镇北部,崄河上游,流域面积11.5平方公里。1964年3月兴建,1965年3月竣工。大坝为均质土坝,长380米,最大坝高17.5米,总库容28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00亩,溢洪道设在东副坝北端,底宽50米,最大泄洪量每秒120立方米。放水洞为无压拱涵洞,断面70×70平方厘米,最大放水量为每秒1.5立方米。1978年在坝顶上建防浪墙,1982年进行溢洪道加宽,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

河夹店水库,位于董家庄乡河夹店村东,拦截崄河上游3条支流,流域面积38.7平方公里。1965年11月动工,1966年5月竣工。大坝为均质土坝,长1564米,最大坝高10米。总库容28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000亩。溢洪道在主坝东端,底宽75米,最大泄洪量为每秒267立方米。放水洞为石砌半园拱无压涵洞,断面80×80平方厘米,钢板闸门,最大放水量为每秒2立方米。1975年在溢洪道上建交通桥一座,1982年对西副坝进行两次加固。

梨园水库,位于董家庄乡北部、崄河支流上,流域面积14.3平方公里。1966年10月动工,1967年6月竣工。投资22万元,完成土方15万立方米、石方0.6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长720米,最大坝高12米,总库容31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1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800亩。溢洪道宽60.5米,最大泄洪量为每秒128立方米。放水洞为石砌半圆拱无压涵洞,断面80×80平方厘米,铸铁楔形闸门,最大放水量为每秒2立方米。

胡二东水库,位于防山乡东部,拦截沂河上游支流,流域面积4.9平方公里。1966年11月调集全社1000名民工兴建,至1967年5月竣工。大坝为均质土坝,长445米,最大坝高16.5米,总库容143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0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900亩。溢洪道建在大坝北端,底宽21米,最大泄洪量为每秒92立方米。放水洞设在主坝南端,为无压石砌拱涵洞,断面80×80平方厘米,最大放水量为每秒2立方米。

吴村水库,位于吴村镇吴村北崄河支流上,流域面积16.4平方公里。1970年冬兴建,1971年6月竣工。总投资18万元,投工日15万个,完成土方20万立方米,石方0.2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长1250米,最大坝高11米,总库容11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900亩。溢洪道底宽93米,最大泄洪量为每秒317立方米。放水洞为无压石拱涵洞,长40米,铸铁楔形闸门,最大流量每秒0.5立方米。

白塔水库,位于吴村镇白塔村后汗马河上,流域面积6.9平方公里,于1971年10月兴建,1972年6月竣工。坝长1100米,最大坝高12.2米,总库容16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3万立方米。溢洪道设在西副坝北端,底宽45米,最大泄洪量为每秒96立方米。放水洞为浆砌石矩形无压涵洞,断面70×90平方厘米,铸铁楔形闸门,最大流量每秒0.62立方米。1976年对溢洪道又进行加宽,1977年对大坝作了块石护坡。

韦家庄水库,位于董家庄乡河夹店水库下游。由河夹店、梨园2水库溢洪蓄入该库。流域面积53.7平方公里。于1977年春兴建,1978年夏竣工。坝长1300米,最大坝高10.5米。总库容33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1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溢洪道底宽120米,最大泄洪量为每秒1150立方米。放水洞为石砌拱无压涵洞,断面80×80平方厘米,最大流量为每秒2立方米。

引水灌溉

建国后,小沂河、济河、大黄沟等泗河支流上游分别建有尼山水库、龙湾套水库和华村水库;同时还在泗水、曲阜、兖州河段兴建整修了金口坝、泗水泗河大闸、红旗闸、龙湾店闸、郭营坝等拦河闸、坝,非汛期可拦蓄河水450万立方米,用于农田灌溉和引水回灌。

泉林灌区,位于泗水县泉林以西,泗河以南,岚兖公路两侧,控制面积6000亩,其中自流5200亩,机灌800亩。泉林灌溉工程,是县内最早修建的大型灌区之一。该工程由泰安专署水利局勘测设计。1955年6月开工兴建,同年9月竣工。省、地、县抽调干部60人,组成泉林灌区施工指挥部,全县动员民工3682人,于1955年6月14日至6月25日完成干渠开挖,计土96935立方米。1955年7月13日至8月18日,共完成建筑物84座。灌区配套干渠1条,支渠15条,建筑物232座。工程累计支出12.86万元。开灌后,产量由过去亩产150公斤,增至亩产500公斤。

龙湾套灌区,总控制面积8.7万亩,有泗水县78个受益村庄。1959年冬兴建。到1984年底,建成东、西、北3条干渠,长35.9公里;支渠227条,农渠255条,全长375公里。修建各种建筑物911座。设计灌溉面积8.7万亩,实灌面积曾达到5万亩。

华村灌区,控制泗水县泉林、星村、高峪3个乡镇65个村庄的10.77万亩土地,实灌面积5.47万亩。灌区共有干渠2条,总长20.13公里;支渠14条,总长54.719公里。1964年冬,灌区开工兴建。经过1964~1965年、1972~1973年连续施工,完成全部配套工程。

贺庄灌区,原设计为泗水县县内大型灌区,计划串联贺庄、华村两大灌区,横跨泉林、星村、高峪、中册、柘沟等5处公社(乡、镇),设计控制面积11.4万亩,实灌面积7000亩。贺庄水库北干渠工程,1975年动工,到1979年底共完成大小建筑物125座。灌区配套工程,花费巨大代价,但因原设计不实,水库蓄水少,工程效益甚微。

尹城灌区,在泗水县金庄乡境内,有20多个村庄受益,控制面积26502亩。1964年2月动工兴建,开挖干渠3条,长13.325公里;支渠28条,总长29.85公里。灌区引水量2.5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2.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历年最大实灌面积0.935万亩。

鲍村灌区,位于泗水县泗水镇大鲍村东,距县城8公里,干、支渠共24条,是引鲍村泉进行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设计引水流量为0.42立方米/秒,灌溉面积7500亩。控制东立石、西立石、徐家楼、东曲寺、西曲寺、大鲍村、小鲍村、鲍东庄、穆家庄等9个村庄,实灌面积4000亩。鲍村灌区先由泰安地区水利局派员勘测,1956年泗水县划为济宁地区后,又由济宁地区水利局设计,当年5月开工,11月竣工。1980年以来,由于管理不善,工程损坏严重,已不能发挥效益。

历山灌区,位于泗水县马家庄乡,是平邑县唐村水库灌区的组成部分,在水库下游,距县城30公里。灌区东西长3.5公里,南北长2.5公里,控制历山、马连庄、马家庄、临湖庄、泽沟铺等5个自然村。设计灌溉面积16446亩,平水年实灌面积1万亩,保浇面积2000亩,并可解决以上5个村庄的人畜吃水困难。该灌区1963年10月21日报出设计,当年11月12日开工兴建,1964年4月30日建成。

杨柳灌区,位于泗水县中册乡故县村泗河北岸,为引河灌区。上游来水面积1008平方公里。原设计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年引水量1.07亿立方米。该灌区拦截泗河上游7条大河与华村、龙湾套等10余座水库的泄水尾水,可扩大杨柳、中册、柘沟3处乡镇3.2万亩农田的自流和提灌,根治灌区内万余亩涝洼地。原设计灌溉面积4.5万亩,其中自流灌溉2.5万亩,提灌2万亩。全部工程1964年11月16日开工,1984年6月初竣工。修总干渠1条,长22.5公里;支斗渠41条,长62.5公里;建筑物360座,提水站10处。

为拦截河底潜流和提高枢纽拦蓄能力,于1983年3月12日动工,兴建泗河粘土墙截潜工程,5月上旬结束。共完成截潜长1991米。在腰斩泗河截潜成功的基础上,于1984年10月建成泗水县自行设计、自营施工的泗河大闸。工期10个月,提前一年拦河兴利。

泉林引泉灌区,设计利用泉林泉、石缝泉两股水源,自流灌溉泗水县泉林、苗馆2个公社29个大队的4.77万亩土地。1976~1979年连续施工,投入大量财物,但水源不足,工程未发挥效益。

中册灌区,是1963年11月至1964年建成,控制面积3500亩。北庄灌区,1961年兴建,1964年建成。灌区包括北庄、南庄、东庄、小黄沟、演马坡、安乐等6个村庄的8000亩土地。

白村拦河坝南干渠:经王家庄、山、东位庄、驯小北山至东夏侯,长11.42公里,设计流量每秒2.88立方米,有3条分干渠,总长8.55公里;53条支渠,总长3.63公里。干渠上有两座较大建筑物,一是蓼河渡槽,长75米,高9.5米,共12孔,每孔净跨5米。二是桑庄倒虹吸,长45米。

白村拦河坝北干渠:经白村、余村、南辛、大胡、屯里至马庄,长10.52公里,设计流量每秒2.41立方米。有两条分干渠,总长6.05公里;36条支渠,总长4.45公里。干渠上有白村、大胡两大渡槽,长度分别为26米和55米;有屯里、马庄两大倒虹吸,长度分别为58米和84米。

红旗闸北干渠:经车庄岭,穿过崄河到达纸坊,长1l.7公里。设进水闸2孔,引水流量每秒5立方米。1982~1983年,干渠延伸21公里,到姚村镇入汗马河。1985~1987年,王庄乡政府组织民工对干渠和部分支渠进行清淤,在干渠上增设节制闸7座,桥梁26座,砌石竖井30眼。

陈寨拦河坝干渠:于1966年兴建。东起陈家寨,西至佃户屯,全长12.5公里,贯穿姚村镇全境,辅以9条支渠,22座桥涵,10座节制闸。1978年又开挖小孔村至陈家寨村北一段,与原干渠接通。两期工程共投资100万元,投工日43万个,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砌石2500立方米。吴村调水工程1981年冬至1982年春兴建,从孔村提水站起,经跃进岭、吴村南岭,由泉头村北穿越京沪铁路,干渠全长7.2公里,其中有浆砌石明渠2400米,无压混凝土四铰管道3570米,直径800毫米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1230米。总投资71.3万元,投工日11万个,完成土方15.75万立方米,砌石0.32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560立方米。渠道增设电动机2台,112千瓦、总扬程40米,上水流量每秒0.58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9800亩,还可解决l.2万人的饮用水困难。

丰兖渠,公元581年(隋开皇元年),薛胄在兖州城东5里,于泗、沂之交,积石为堰,遏水西流,灌溉农田,号“薛公丰兖渠”。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为引水济运,改建加固金口坝,掘筑黑风口,同时,修济河土楼、杏林两闸,灌溉兖、济农田。明清两朝亦曾多次整修利用,延续数百年。清末至民国年间,改为护城壕引水渠,引灌城壕保护城防,背离了引水灌溉工程之初衷。

泗惠渠,1942年春,日伪中日实业公司强迫万余名农民于兖州(原滋阳)南关村泗河转弯处,拦河筑1座滚水坝,长100米,坝右侧堤岸建引水闸1座,修干支渠经刘家岗、小官庄、戴家村、小马青、金家村、倪家村至竹亭洼,全长10余公里,称泗惠渠灌区。在余家桥西和寨子洼开发水田1200亩,始种水稻。次年夏拦河坝被泗河洪水冲毁,渠系逐渐复为农田。

泗河自流灌渠,1955年秋,随着农业合作化与农业增产运动的深入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复古灌溉工程。1956年4月报请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动工兴建泗河自流灌溉工程(称丰收渠),同年12月竣工,总投资37万元,其中省补助资金25万元。泗河自流灌渠,以泗河金口坝、黑风口为渠首,利用府河作干渠,开挖修筑一、二支渠及斗渠22条,总长74.4公里,配套桥、涵、闸建筑物288座,配水门450个,设计引流量1.5立方米/秒,灌溉城关、泗庄、王因等农田2.6万亩。计开挖土方63.54万立方米,实用工日22.1万个。1964年以来,因泗河上游建闸拦蓄,水量受到控制,自流灌渠工程逐渐报废。

郭营灌区,1960年,兴建郭家营泗河自流灌溉工程。在此之前,在郭家营与小疃间横跨泗河建拦水坝1座,长265米,坝两端各留冲刷闸1孔,右岸建涵洞式引水洞2孔,净跨1.5米,高1.2米。坝前最大蓄水深1.6米,设计流量3立方米/秒,并修建南、北两条干渠。北干渠挖筑一、二支渠,南干渠挖筑三、四支渠。灌区范围:东起王因公社郭家营村,西至黄屯公社蓼沟河左岸,北至兖州公社边界,南至王因公社柳沟、娄庄村,灌区控制面积4.5万亩。同时,在拦水坝东端堤岸建引水闸1座,2孔,宽1.05米,高1.3米。引水自流灌溉小疃村农田2000亩,农田曾改种水稻。1964年以来,由于泗河上游建闸拦截,旱时无水,自流灌溉工程废止。

拦河闸

红旗闸,位于防山乡北泗河干流上,是境内最大的拦河引水灌溉枢纽工程。1970年春动工兴建,1972年夏竣工。共投资92万元,耗用水泥3200吨、钢材110吨、木材180立方米。总投工日81.7万个,完成土石方37.9万立方米、砌石1.93万立方米、混凝土3915立方米。该闸长320米,净跨253米,65孔。其中58孔为水力自动翻板闸门,堰型为驼峰曲线式,堰顶高程74米,门高2.7米,净跨4米,开门水位76.9米;7孔提升式冲沙闸,闸底高程73.0米,闸门高3.7米。闸上壅水面积l.6平方公里,最大蓄水20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7.2万亩。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相应洪峰流量每秒2360立方米,校核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相应洪峰流量每秒3060立方米。闸上设交通桥,桥面宽3.5米。

陈寨拦河坝,1966年,姚村公社在孔村交通桥上建起18孔木制闸门,拦截泗河水,浇灌农田,获得好效益。该坝于1972年被冲垮。1978年3月动工新建,1983年3月完成大部分工程后停止施工。共投资70.4万元,投工日23.7万个,完成土方13.2万立方米,砌石0.81万立方米,混凝土0.11万立方米,抛石0.22万立方米。浆砌滚水坝长229.94米,设钢筋混凝土多铰自动翻板闸29孔,提升式钢筋混凝土冲沙闸12孔,每孔长6.1米,高2米。滚水坝顶高程62.3米,冲沙闸底高程60.8米。该坝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相应洪峰流量每秒3316立方米。

官寨闸,位于曲阜城西南沂河上,为地下水回灌枢纽工程。于1986年10月动工,次年7月竣工。总投资116万元,用水泥900吨、钢材73.6吨、木材222.3立方米。投工日10.3万个,完成土石方15.1万立方米,砌石624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及混凝土1430立方米。该工程包括拦河闸、交通桥及两岸各1座进水闸。闸长112米,由4孔长2.5米,高2.5米的冲沙闸和16扇长6米,高2米的多铰式自动翻板闸门组成。交通桥18孔,长112米,宽5米。进水闸为单孔,宽2.5米,高2米。官寨闸上游流域面积为48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895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有效提水量2400万立方米,灌溉保证率为82%。

金口坝,早在公元535年(东魏天平二年),兖州东泗河已开始筑坝,堵水西流,为金口坝雏形。《隋书·薛胄传》载:“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受禅,薛胄三迁刺史,先是在兖州城东沂、泗二水合面南流,泛滥泽中,胄遂积石堰之,决令西注,坡泽尽为良田,又通转运。”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整修金口坝。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将土石堰改建成固定性滚水石坝。渠首建引水涵洞。1317年(元延佑四年)都水太监阔阔,偕同僚王元、李克温等重修金口坝,堰以条石砌之,石条隙间以10斤之铸铁扣连接固定。1471年(明成化七年)都水主事张克谦受命重建金口坝,九月动工,次年六月竣工。堰东西长50丈,下阔3丈6尺,上阔2丈3尺,自平地石计5层,高7尺,用石3万余块,木桩8万余根,石灰百万斛。涵洞口3处,视水之消涨启闭。横巨石铁扣固定为桥,以便往来。堰北复作分水雁翅二,以杀水之势;堰南作跌水石直5尺,横40丈,以固堰基。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738年(清乾隆三年)、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分别整修加固金口坝。

1950年,县政府对金口坝进行加固整修,增加花岗岩石1层,高0.35米。1956年,开辟引泗自流灌区,为壅高蓄水位,整修坝前截流工程,在坝北沿边增砼子堰,高0.6米,为引泗自流灌区渠首。利用府河为总干渠,自流灌溉面积2.6万亩,水丰时可扩大到4万多亩。金口坝轴线在泗河桩号40+580,坝体为条石浆砌,条石间有铸铁扣连接(每件重约5公斤),以固坝体。坝长123米,宽8米,高3.3米,河底海拔高程48.5米,冲刷闸5孔,配提升式木制闸门板。起着调节水势、防止水患、拦蓄灌溉及便利交通之作用。

郭营坝, 1959年,在红旗人民公社(今王因镇)郭家营村北,泗河左岸金口坝下13公里处兴建郭营坝。坝长265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乱石筑砌。中间留疏水口,两端各留1孔冲刷闸。主要拦截泗河金口坝下及小沂河水,拦蓄高程44米,最大拦蓄灌溉面积4.5万亩。后因失去拦蓄引灌的作用,坝体毁坏,残缺不全。

水力发电

泉林小水电站,位于泉林主泉下游400米与石缝泉汇流处,是全省第一座小水电站,被誉为“山东省山区小水电建设的一枝花”,曾在省水电会议上作过经验介绍。1955年10月14日开工,1956年6月份建成,当年国庆节投产。由泰安专署泉林灌区工程指挥部施工,共完成土方1.33万立方米,砌石27.2立方米,工日4.5万个。电站原隶属泉林灌溉管理所。1959年划归泉林公社管理,1960年重归水利部门管理,现已不发电,1966年机房转交泉林电厂。

故县水电站,位于中册乡故县村西,1957年由专署水利局设计。1958年批准兴建,并确定投资7万元。电站工程于1958年3月开工,1959年10月试车运行,1960年5月供电。设计流量3.5立方米/秒,落差4.5米,出力100千瓦,装机容量200千瓦,年发电量66万度。

龙湾套水电站,位于县城南6公里的龙湾套水库。设计水头8.7米,最大可达13.6米,流量1.5立方米/秒,出力90千瓦,安装125千瓦发电机2台,总容量为250千瓦。1960年设计,当年冬季施工。机房由济宁地区水利专业队承包施工。土建工程由县组织民工完成,共完成土石方500立方米,砌石130立方米,工日2000个。1963年5月安装机电设备,由省建三处承包。1963年11月中旬竣工试车,月底正式投产。1964年8月30日与故县电站并联供电。1980年蓄水较多,全年运行,年发电量达到159.72万度,收入达到10.35万元。

华村水电站,建在华村水库坝后,设计水头6米,流量2.44立方米/秒,保证出力160千瓦。安装2台机组,容量为250千瓦。1971年10月开工修建,1978年4月竣工。

贺庄水电站,与贺庄水库一起设计,并列入水库重点施工项目进行施工。装机容量250千瓦,设计水头6米,流量2.99立方米/秒,保证出力160千瓦。修建10千伏输电线路16.73公里。电站于1971年冬动工兴建,1973年7月竣工。

尹城水电站,建于尹城水库坝后,济宁地区水利局设计,县水利局施工。安装2个电组,装机容量为80千瓦,保证出力50千瓦。1972年5月动工兴建,1980年10月建成。建站以来,由于蓄水量少,加之机电设备质量差,未能正常运行。

尼山水库水电站,1963年,在尼山水库兴建小型水电站:装机75千瓦,年发电量8万度。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 泗水县段治理

泗河段属泗河上游,为地上河槽,河道窄狭弯曲,坡度大,流速急,洪水严重侵蚀两岸土地,造成水土流失。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不关心人民疾苦,河道无人治理。每至汛期,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泛滥成灾,威胁两岸村庄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泗水县先后对泗河及其主要支流进行多次治理,提高了防汛抗洪能力。1957年夏,县内出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6月份连降暴雨,泗河、济河洪水暴涨,但由于河道得到治理,沿河两岸仅有少数村庄受灾较重。1950~1960年代,全县修建大批蓄水工程以后,泗河洪峰流量变小,洪涝灾害的威胁进一步减轻。沿泗河先后完成了贺庄护岸、卞桥护岸、泉林尤家庄调水坝、岳陵护岸、鲍村护岸、崔家庄上围墙、故县护岸、东杨庄护岸、济河调水坝和护岸、济河红旗拦河坝、后寨护岸等项治理工程。 [1]

  • 任城区段治理

1927年5~7月,济宁、兖州(原滋阳)、曲阜、泗水、邹城市(原邹县)、滕州市(原滕县)、鱼台7县出工,修筑泗河东、西两堤,因军阀混战的影响,仅投资10万元,除堵沿河缺口,筑堤仅完成工程的30%,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1932年6月,由运河工程局开办以工代赈工程,疏竣并裁弯取直泗河程家桥、马坡两段,境内西堤筑高3米,浚深3米,河口加宽至48米。共发放工赈小麦300万公斤,完成土方305万立方米。1947年4~12月,进行张桥至湖口段堵口复堤护岸工程,堵口8处,长1174米,复堤14.73公里,裁弯180米,砖石护岸3段373米,完成土方72万立方米,工赈面粉77.5万公斤。1950年3月,由邹城市(原邹县)、、兖州(原滋阳)5县出工2万人,进行泗河下游改道工程,将东、西两股泗河堵闭,开挖上起张桥村,下至新闸村南入湖新河6公里,完成土方108万立方米,工日125万个,投资29.9万元。1962~1963年,进行东贯庄至丁庄泗河堤石护岸工程,段长2公里,完成土石方2.8万立方米,工日3.6万个,投资23.2万元,补助粮食3352公斤。 

1966年6月,郑庄南口子门复堤加固2公里,完成土方3万立方米。1984~1986年,进行栗河崖至南贯集泗河堤石护岸及东贯庄石护坡翻修加固工程,段长1026米。工程标准:基底高程35~34.5米,顶高40~39.2米,完成土方9617立方米,浆砌石2763立方米,投资18.7万元。1986年7月10~20日,由郊区、邹城市(原邹县)、兖州、微山4县(区),出工1.3万人,进行泗河口清淤工程,段长2.45公里。工程标准:河底宽70米,河底高程33~33.4米,边坡1:2,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1989年7月25日至8月9日,进行丁庄砌石护岸工程,段长160米,完成土方1450立方米,浆砌石317立方米,投资3.46万元。1992年1~5月,实施从湖口至栗河崖段8公里拓宽工程。由郊区、微山县和7家水利施工企业施工,共上铲运机、推土机、自卸汽车、装载机221台,台班35315个。工程标准:按20年一遇防洪、50年一遇防涝,内堤距离800米,临水坡1:3,背水坡1:25,堤顶宽6米,堤顶高程43.7~40米。完成土石方179.74万立方米,投资807.25万元。 

  • 微山县治理工程

1953~1956年,展宽泗河,即由原来的堤距200米展宽至400~500米。1957年,培修加固堤防。

1959年3月,济宁专署调集兖州(原滋阳)、曲阜两县民工2.1万人,全面培修泗河堤,6月竣工。共培修干支流河道堤防129.5公里。同时,改建沿河主要桥梁和涵洞,修筑分洪堤和分洪口门,完成土方308万立方米,砌石3万立方米,用工日137.4万个,国家投资233.4万元。

1960年代初至1980年代末,治理泗河的主要工程是中、上游局部退堤、切滩、裁弯、截流;下游(境内段)新建、维修石护坡。 

相关

泗河古城

泗河

古城位于泗水县政府所在地居民区东北角。城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城内现亦建有民房,大部分为耕地。古城为方形,方位310。,周长1335米,城墙最高处达3.6米。城外有护城河,清晰可见。城西因百年前修泗河关帝庙取土时,就已把古城墙毁坏。城内地面遗物较少,只见到少量的布纹瓦,青砖残块和陶瓷残片。1983年文物普查中,采集到直径3厘米圆形铜佛牌一枚,似悬挂之物。据当地群众讲,此城有两个城门,西门仍为城内居民外出乡路之口,北门为乡民耕作之路。从城的型制和遗物来看,应是辽金时代的古城址。

保护范围:城内、城墙外延50米,严禁取土挖坑、埋坑、建筑房舍等。

泗河大桥

泗河大桥位于兖州城南泗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长约200米,宽8米,15孔,纯以巨石砌 成,气势宏伟,造型优美,有“鲁国石虹”之称。桥面两边石栏及护板雕刻精致,两端还有石狮水兽等装饰。据记载,此桥建筑耗银数十万两,历时五载,在当时为全国二十四名桥之一。数百年中此桥都是南北交通的要冲。清代康熙、乾隆、光绪时及1957年的大洪水中,该桥均有所毁坏,历经重修改建,基本上尚保持原貌,为兖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河夺泗

泗河

公元1558年,黄河在山东曹县和单县相继决口,分流多达十一支。其中,东北经单县段家口的一支分为大溜沟、小溜沟、秦沟、浊沟、胭脂沟等数股,皆至沛县冲入运河。鱼台县至沛县以南40里之间的泗河淤积。公元 1565年,黄河又在丰、沛两县泛滥,分南北两支,南支绕沛县栖山杨家集入秦沟至徐州;北支绕丰县华山东北,由三教堂出飞云桥,又分为十三股入泗河。为了保证南北漕运的通畅,明朝于公元1566年在泗河以东30里开挖了一条长140华里的南阳新河。即自鱼台南阳闸下引水经夏镇(今山东省微山县),抵沛县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与铜山县接界)再与泗河故道相接。公元1603年,黄河在单县和曹县决口,流入昭阳湖横冲运道,漕运进一步遭到危及,明统治者不得不下决心开加避黄。从1640年开始,在总河李化龙的主持下,上自夏镇李家口开河引水经韩庄湖口、台儿庄至邳州南直河口(今宿迁皂河口西)入黄河(泗河故道)。新开挖的运河(亦称泇运河)全长260里。

公元1623年至1624年,黄河危及直河口,另开通济河,在直河口以北的马颊口改道向东南于宿迁市区西的陈家口入黄河。明崇祯末年,又改从宿迁市西20里的董家口入黄河。清康熙初年,董家口被黄河淤垫。公元1679年,总河靳辅采纳陈潢建议,在董家口以西20里的皂河口开河筑堤,南北沟通加运河与黄河的联系。由于皂河口经常为洪水倒灌,公元1681年便向东开支河20余里至张庄(亦称支河口),使清水于张庄入黄河。公元1687年,靳辅自张庄运口经骆马湖口开河,经宿迁、泗阳至淮阴仲家庄入黄河。公元1699年,总河于成龙认为,泗阳至淮阴段中河南岸地势低下,难以筑堤,又自泗阳盛家道口至淮阴,弃中河下段改挑新河60里,以旧河北堤为南堤,重筑北纤堤,名为新中河。由于新中河浅狭,盛家道口河道弯曲,行运不畅。公元1700年在三义坝筑拦河堤,截用旧中河上段、新中河下段合为一河。至此,中河自宿迁张庄运口至淮阴县西黄河口门共长约157里。公元1703年将中河运口改至仲庄下游10里的杨家庄。

从此,泗河运道经过明、清两代的整治,除黄、淮、运交会口处外,运河与黄河完全脱离关系,结束了借黄行运的历史。

沂河本在今睢宁古邳镇流入泗河。加运河截断了沂河入泗河之路。沂河被迫滞蓄在骆马湖一带洼地。由于加运河与骆马湖仅一堤之隔,而且在堤上建有减水坝,每至汛期,骆马湖水位暴涨,加运河与骆马湖之间的大堤,随时都有溃决危险。为保护运道和宿迁城,明崇祯末年凿马陵山断麓,开拦马河(亦称六塘河)引水东注硕项湖。硕项湖淤垫后,公元1685年在硕项湖南北开挖南、北六塘河,在沭阳钱家集分别出武障河、龙沟河入灌河(亦称大潮河)东至灌河口入海。

沭河在明末清初,为保漕运在宿迁至今泗阳之间的黄河北岸兴建徐升、崔镇、古城、刘老涧、温州庙等减水坝,向东北方向分泄黄河洪水。沭河受到压抑和破坏,在沭阳境内分成五股:一股由涟河入海;一股入桑墟湖;其余三股汇入硕项湖。由于黄河北岸在宿迁与泗阳之间大量分黄,致使桑墟,硕项两湖淤垫,沭河无法入湖,同时,涟河归海出路全部淤垫,入涟河的沭河分支也无路可走。沭河只得转向东北经蔷薇河入临洪河至临洪口入海。

濉河原在宿迁小河口(即睢口)注入泗河。明代后期,黄河合为一流,泗河故道淤积严重,宿迁小河口随之淤垫,濉河向南改道于白洋河口入黄河。明万历年间,潘季驯治理黄河时,在小河口至白洋河口之间不筑黄河堤防,在归仁集至白洋河口之间筑了一道东西横堤,以逼濉水入黄河。同时,利用归仁堤与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作为黄河与濉河的滞洪区。天启、崇祯年间,濉河在孟山湖以下全部淤垫,改由孟山前经睢宁县南大李集、找沟集、祠堂湖至白洋河口入黄河。公元1685年黄河在睢宁县峰山口决溢。濉河在孟山湖以下被泥沙淤成平陆。次年白河口被黄河倒灌,归仁堤决口。康熙中期,在大李集南,自孟山湖东南开出一条新道经四山集、乌鸦岭沿归仁堤入黄河。乾隆中期,黄河河床不断淤垫,濉水无法注入黄河而分为二股,一股由谢家沟入洪泽湖;另一股经乌鸦岭出归仁闸由安河入洪泽湖。到咸丰年间,乌鸦岭出安河一股断流,濉水皆由谢家沟入洪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