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男,1935年3月2日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校长。

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2021年11月3日,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

王大中是国际核能领域的著名学者、战略科学家,致力于发展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先进核能系统。他带领产学研联合团队实现了中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整体发展过程,为中国在先进核能领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3]

中文名

王大中

性别

出生日期

1935-03-02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河北省昌黎县

出生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职位

清华大学原校长

所属行业

高等院校

职务

清华大学原校长

主要成就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

21世纪中国能源科技发展展望

专业

王大中早年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

获得荣誉

200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

职称

教授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时间院校专业学位
1949-1953南开中学
1953-1958清华大学核反应堆学士
1961-1962清华大学
1980-1982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博士
工作经历

王大中工作照

1970年任清华核能所党委常委、设计室主任。

1983年以来主持低温核供热堆,担任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负责人。

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

20世纪60年代参与领导了中国自行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主持领导建设清华大学反应堆热工试验基地,曾先后建成高压水热工回路,液态金属热工实验回路,高温氦气热工回路以及核供热堆自然循环两相流实验回路等大型实验装置。

7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积极倡导和主持领导了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发展工作。在西德于利希核中心从事高温堆研究时,提出一种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可使模块堆的单堆功率提高一倍以上,获德、美、日等国发明专利。回国后,主持领导863高技术计划项目——高温气冷堆研究。提出中国应采取发展模块式高温堆的技术路线,并领导研究和设计了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堆。该堆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并列为863计划重点项目,于2000年建成,2003年满功率运行成功。

80年代以来主持领导低温核供热堆研究,在中国开创了核能供热应用新领域。主持设计与研制成功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该堆是世界上第一座建成运行的壳式核供热堆,具有一体化、自稳压、自然循环冷却、非能动余热载出等先进特性。该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领导研制成功一种独创的反应堆水力学控制棒驱动系统,并成功地用于反应堆运行,该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主持领导200兆瓦大型核供热堆工程设计和技术攻关,国家已批准建设首座200兆瓦核供热堆。研究与发展了核供热堆综合利用技术,包括核能制冷,热电联供,核能海水淡化等,其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高度评价。

发表论文

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陈皓明,姚期智。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6):448-450

徐光宪,师昌绪,王淀佐,赵忠贤,王大中,.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钍和稀土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6):448-450

薄涵亮,郑文祥,董铎,王大中。水力驱动控制棒静态特性实验研究[J].核动力程,2001,22(1):11-14

王大中。冷却水钼系处理的技术进展[J].工业水处理.1993(04):3-6

王大中,马维国,赵锐锐。高炉密闭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设计[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0,31(2):16-18

王大中。学科建设是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12~15.

薄涵亮,郑文祥,王大中,姜胜耀,杨巾农,核反应堆控制棒水压驱动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2005,45(3):424-427

秦本科,薄涵亮,郑文祥,王大中。控制棒水压驱动机构水压缸步升压力变化过程[J].清华大学学报,2008(12):2118-2121

张作义,吴宗鑫,王大中。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技术的重要途径[J].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2008

王大中。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低碳能源技术发展[J].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2008

秦本科,薄涵亮,郑文祥,王大中。控制棒水压驱动机构水压缸步降过程运动阻力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43(4):435-440

张谨奕,薄涵亮,孙玉良,王大中。三维空间液滴运动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2013(1):96-101

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陈皓明,姚期智。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1-5

王大中。关于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6-10

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5-9

王大中。建设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创建世界一流大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3(1):1-8

出版著作

王大中.21世纪中国能源科技发展展望[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人才培养

截至2016年,王大中已经培养超过15名博士、11名硕士;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

社会任职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

社会活动

1969年至1979年从事热中子钍增殖堆及高温气冷堆研究,任反应堆设计室主任,反应堆工程总体室主任。

任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

荣获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和法国巴黎中央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2022年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将所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全部捐出,设立“王大中奖学金”。[6]

人物评价

在工作局面看似忙和乱的时候,他以清醒的思路和有序的安排把握住前进的方向。和他在一起,清华人强烈地感到:作为一校之长,他在前面拉自己,在后面推自己,他鼓励大家跳跃、奔跑,去摘取更诱人的果实。[5](清华新闻网评)

王大中校长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倾心、全心育人的教育情怀,丰富的教育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同时更是一位平易近人、具有学者气质人格魅力的领导者。[4](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评)

获得荣誉

时间奖项全称具体奖项
2021-11-3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7]优秀共产党员
2021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
2007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
1993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9北京市劳动模范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