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是阿拉善沙漠的主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银额盆地底部,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其中的巴彦淖尔、吉诃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

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竟然多达100多个。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迷人景观,每年吸引了上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1]

中文名

巴丹吉林沙漠

所属地区

中国西北

地理位置

内蒙古阿拉善沙漠的西部,在银额盆地底部

占地面积

49200km²

气候类型

温带干旱和极干旱气候

著名景点

必鲁图沙峰

适宜游玩季节

每年的8、9月份

景点类别

自然类景区

主要景观

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

获得荣誉

巴丹吉林沙漠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沙漠

海拔

1200m

旅游节

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

行政区类别

内蒙古自治区

其他信息

中国第二、世界第三大沙漠

地理环境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BadainJaranDesert),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东、拐子湖以南。位于北纬39°30’~42°,东经98°30’~104°,面积4.4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沙漠,其中西北部还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没有人类的足迹。是阿拉善沙漠的主体,位于银额盆地底部。

主要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东部小范围属阿拉善左旗。巴丹吉林系蒙古语,沙漠以一居民点而得名。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间,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必鲁图峰海拔1617米,垂直高度约435米,堪称”沙漠珠穆朗玛峰”。处于阿拉善沙漠中心,气候干旱,流动沙丘占沙漠面积的83%,移动速度较小。

巴丹吉林沙漠

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最高的达500米。以复合型沙山为主,为北30°~40°东方向排列,系西北风的强大影响所致。高大沙山的周围为沙丘链,一般高20~50米。沙丘和沙山上长有稀疏植物,西部以沙拐枣、籽蒿、麻黄为主;东部主要为籽蒿和沙竹,沙拐枣、麻黄等逐渐减少。边缘生长芦苇、芨芨草等,为主要牧场。有些湖盆边缘有淡水泉出露,为治理沙漠提供了条件。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

在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基本无种植业。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该地主要家畜,数量居中国各旗县之冠;次为山绵羊。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横穿腹部异常困难,中部及东北部基本为无水区。东南部的雅布赖盐湖盛产食盐,西部的古鲁乃湖及巴丹吉林庙附近的一些湖泊内有碳酸钠的沉积。

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堪称巴丹吉林“五绝”。受风力作用,沙丘呈现沧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观。巴丹吉林沙漠占阿拉善右旗总面积的39%,相对高度200~500米,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沙丘所在地。宝日陶勒盖的鸣沙山,高达200多米,峰峦陡峭,沙脊如刃,高低错落,沙子下滑的轰鸣声响彻数公里,有“世界鸣沙王国”之美称。

巴丹吉林沙漠

沙漠中的湖泊星罗棋布,有113个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淡水湖12个,总水面4.9万亩,湖泊芦苇丛生,水鸟嬉戏,鱼翔浅底,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誉。沙漠东部和西南边沿,生动记录狩猎和畜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岩画,被称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巴丹吉林沙漠

在阿拉善右旗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栖息着2.4万各族儿女,而在境内的2.8万多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生活着24户100多个牧民,他们世世代代善待沙漠,沙漠也给他们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创造了人与自然相安如初的大漠生态文化。一个湖泊、一个沙窝就是一个生物圈,就是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法、日、美、奥地利、新加坡等国家及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

1993年,中德联合考察队对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了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发现了鸵鸟蛋和恐龙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和旧石器,经考古分析,这里在3000~5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1996年德国探险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书,轰动了欧洲探险界。

沙漠中的绿洲

巴丹吉林沙漠图集(1)

沙漠因为缺少水而生成,因为缺水而被称为生命的禁区,但在极度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却有着沙山和湖泊共存的奇观,这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费解。高大沙山间的低地有144个内陆小湖,主要分布在沙漠的东南部。由于蒸发强烈,湖泊积聚大量盐分,湖水大多不能饮用或灌溉。

东南部一些湖泊的边缘生长芦苇、芨芨草等,可供牧业利用。某些湖盆边缘仍有淡水泉出露,可饮用,为今后治理沙漠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貌

地质构造上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广泛分布的戈壁和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图集(2)

在沙漠范围内,除东、南、北部有小面积的准平原化基岩和残丘外,广大地区全为沙丘覆盖,其中流动沙丘占83%。西部边缘的古鲁乃湖、北部的拐子湖、东部的库乃头庙附近有以梭梭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丘,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沙丘高大密集,其中高大沙山占沙漠总面积的61%,高度多在200~300米,最高可达500米,有叠置沙丘的复合型沙山、金字塔型沙山及无明显叠置沙丘的巨大沙山等3种形式,单纯的沙丘链所占面积较小。

仅在沙漠的东南部,沙山之间分布有许多内陆小湖(俗称海子),约有144个,面积一般为1~1.5平方公里,最大深度可达6.2米。多为咸水,不能饮用。湖周植物生长茂密,多为湿生、盐生等类型,常以湖水为中心与周围沙丘呈同心圆状分布,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现以沙生植物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堆。海子周围常为牧场及聚落所在。

沙山形成

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形成的原因国内外研究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巴丹吉林的东南部被雅布赖山遮挡,产生与雅布赖山走向垂直的重力波的扰动,这一地区又常年吹西南风,刮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积,重力波中的上升气流将沙子带到更高处,久而久之聚集成高大的沙山;也有人说,巴丹吉林一带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后,沙粒直接覆盖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

关于沙山成型的最新说法是地下水维持了沙山。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

质与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联合署名,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地下水维持高大沙山》的论文。

巴丹吉林沙漠

文章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数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于:表层沙子下20—30厘米处为湿沙层,沙子孔隙里含有大量水分,受下伏深大断裂带地下水上涌、水汽蒸发引起沙丘表面湿度增大、固定性增强,进而形成高大沙山。

另有说法是由于气候的干湿波动导致,当气候进入湿润周期,大量的降水使得沙丘中的碳酸钙形成钙结层,将沙子胶结、固定住。当气候进入干旱周期时,流动的沙子不断在钙结层上加积。如此反复进行,沙丘就越来越高大了。

湖泊形成

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形成的原因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大气降水加上凝结水(露水),这里的沙丘在晚上降温快,达到水汽凝结成水的温度,水就会凝结到沙丘上,进入沙里,这种凝结水一年的总量相当于这里年平均降水量约80毫米;也有人说,这些湖水都是气候湿润的时期残留下来的;也有人认为,这些湖水是从雅布赖山或祁连山,甚至是从阿尔金山的大断裂带过来的。

一种新的说法是从东南方过来的深循环水,深循环水是从地壳深处溢出来的,而且是温度较高且稳定的热泉水,它们在经过灰岩、石灰岩地区后,才能带来溶解的碳酸钙。这些水涌出地表后,温度、压力发生变化,二氧化碳气体逃逸,碳酸钙才重新沉淀下来,形成钙化。而巴丹吉林沙漠中常年有积水的湖泊有很多钙华。

气候条件

巴丹吉林沙漠属温带大陆性沙漠气候,气候极为干旱,降水稀少,且多集中在6-8月份,年降水量50~60毫米,年均温7~8℃,绝对最高温37~41℃,绝对最低温-37~-30℃,沙面温度达70~80℃,年蒸发量大于3500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0-80倍。夏季高温酷热,最高温度可达38-43℃,光照强烈,是内蒙古自治区光照最充足、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年均风速4米/秒,八级大风日为30天左右,主要为西北风。沙丘上植物较少。仅于沙丘下部或丘间低地生长有稀疏灌木、半灌木,除梭梭林外,还生长有沙拐枣、沙竹、霸王、木蓼、沙蒿、柽柳、沙葱等,覆盖率在5%左右,在沙山与湖泊间常出现有白刺沙堆。在沙漠中还有多处泉水涌出,水质清澈,甘甜可口,可供人蓄饮用。更神奇的是,该地湖泊严冬也不结冰。

自然资源

矿泉水

河海大学地球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建生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地下水深循环理论,认为在巴丹吉林沙漠中存在深循环地下水资源,可以解决当地群众的饮水问题。

2014年12月,依据河海大学地球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提出的地下水深循环理论,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寻找饮用水源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8口井,每昼夜近1万立方米的优质矿泉水喷涌而出。巴丹吉林沙漠发现了符合国家富锶型矿泉水标准的优质水源。

经检测,8口井的水质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水中富含锶、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诸多矿物质,既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又具有极高的商业开发价值。

根据深循环理论,在内蒙古高原造山带及周边地区的断裂带、火山口等地质构造中,就可能找到深循环地下水。依照这个理论,只要寻找到位于深层水循环“天然通道”上的火山口等导水构造,就相当于找到了水流的出口。陈建生说:“在沙漠中找到水,也证实了地下水存在着深度循环形式。”

植物资源

在广阔的沙漠之中,除了漫漫的黄沙,星星点点的湖水,还有美丽的绿色,为沙漠平添了几分生命的痕迹。在沙丘的背风处,在沙漠活化石胡杨树沙丘的底部、湖岸边、泉水旁,生长着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湖岸边的芦苇、芨芨草等植物可供造纸,梭梭、柠条、霸王、籽蒿、胡杨、骆驼刺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也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

沙葱是美味的菜蔬,莎草、莎米的果实可做面粉的替代品,沙枣的果实含有大量淀粉,可供多种用途,沙棘、白刺的果实富含维生素,可提取果汁、酿酒等。在沙漠之中还有多种药用植物,锁阳寄生在白刺身上,是珍贵的中药材,而肉苁蓉更有着“沙漠人参”的美称。

动物资源

沙漠狼多为患

在人烟稀少的内蒙古自治区巴丹吉林沙漠,这里居住着100多人,均以放牧为生。但是牧民谈狼色变,昼伏夜出的狼群成了这里畜牧业的“天敌”。巴丹吉林沙漠里的狼明显比以前多了,它们经常在晚上成群结队地袭击散养在野外的羊群和骆驼群,据不完全统计,在仅仅3年里,巴丹吉林某牧户已被狼咬死吃掉了300多只羊和近100峰骆驼。

辽阔而神奇的巴丹吉林沙漠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快乐地生活着狼、鹰、狐狸、沙蜥、大雁、野鸭和天鹅等几十种野生动物。近几年来,由于巴丹吉林沙漠生态的改善和政府大力实施禁猎措施,巴丹吉林沙漠里的野生动物种群日益扩大。尤其是狼,出现了量多为患的地步。虽然那里的居民都很恨狼,但听说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都不敢打。看见它来了,牧民只能骑摩托车赶,点火或者放鞭炮吓跑它。

为了减少狼患,当地政府要求牧民尽量改变牲畜常年散养的饲养方式,并加强看护。对于今后有重大狼灾损失的牧民,政府会适当地给予补偿。

沙漠新宠—

骡子

作为“沙漠之舟”,骆驼本是沙漠战力主角,但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骡子却正在逐渐取代骆驼而成为沙漠新宠。

在巴丹吉林沙漠,没有想象中的铃声丁当的驼队,倒是有时会看到骑骡疾走的人。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虽然38户牧民家庭中有10户有了吉普车,但只有集体出行或者运输一些重物时才用,对绝大多数牧民来说首选的交通工具却是骡子。

以前,沙漠里的骡子只是骆驼的配角,就颠倒过来了,骆驼只有在骡子不够用的情况下才启用。以前使用骆驼主要是为了长距离旅行或运输货物,有了汽车之后,它就完全无用武之地了,作为使用频繁的短距离旅行工具,它也被淘汰了,因为骡子比它吃得少,脚力好,走得快。

“骆驼,卖没人要,自家用还用处不大,牧民越来越不愿意养它了。”当地牧民表示,“骡子虽然没有骆驼那么耐饥耐渴,但它两天不吃不喝也没问题,我们一般出门在路上也就走一两天,所以养骡子骑最合适。”

生态保护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被认为是中国频发的沙尘暴的沙源,这里总体的生态现状还在进一步恶化。沙漠治理

巴丹吉林隶属于阿拉善盟,该盟境内还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雷克沙漠三大沙漠。阿拉善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可以用三个“1/3”概括---1/3沙漠,1/3戈壁,1/3荒漠半荒漠草原。当地有句玩笑话:电线杆子还比人头多。27万平方公里上,人口20万,也就是说,1平方公里养不活1个人。由于气候干旱、大风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巴丹吉林沙漠面积不断增大,并以平均每年15-20米的速度向腾格里沙漠靠拢,在两大沙漠之间形成三处明显“握手”。长约110公里的雅布赖山是阻挡巴丹吉林沙漠东侵的天然屏障。但巴丹吉林沙漠已经横跨雅布赖山南北两端形成倾泻而下的“决口”,决口而出的流沙形成长长的沙带,使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3处相连。阿拉善盟环保局和内蒙古航空遥感测绘院共同完成的一份检测报告指出:阿拉善盟的四大沙漠已有7处“握手”,土地沙化正在加剧,沙漠有连成片的危险,其中巴丹吉林的沙化速度最快,平均一天就扩大0.5平方公里。

2010年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雅布赖山段)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启动实施,标志着阿拉善盟三大沙漠综合治理工程进入了实施建设阶段。这项投资4.8亿元的工程主要是采取生物固沙与工程固沙相结合的措施,在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之间营造封沙育林带、人工生态绿洲带,建成封沙育林96万亩,人工造林40万亩,机械压沙12万亩,形成一道人工阻沙屏障。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已经下拨造林补助金150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有效遏制巴丹吉林沙漠的东侵南移,阻断与腾格里沙漠的“握手”。

沙漠援救其实已经展开。阿拉善盟境内正在实施一系列水调配计划,希望借此改善水环境。此外,国内不少科学家坚持认为,巴丹吉林底下藏有丰富的深层地下水,如果能够知道它们的具体走向并加以合理利用,沙漠绿洲就不会消逝。

旅游信息

旅游前景

1996年德国探险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书,轰动了欧洲。1998年3月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探险旅游博览会上中国唯一推出的项目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线路,引起外国旅游部门极大的关注。因此,巴丹吉林沙漠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旅游景点

必鲁图沙峰

巴丹吉林沙漠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必鲁图沙峰,有“沙海珠穆朗玛峰”之称,多少年来鲜有外人登攀。作为“世界沙漠第一高峰”,在一般地图上难以找到。它的地理位置大约是东经102度、北纬39度,海拔1617米,相对高度500多米,比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高沙峰还要高出70余米。

必鲁图屹立在茫茫沙海之上,峰尖高耸云天。由峰尖往下延伸着多条沙脊,沙脊之间形成许多沙窝。沙窝是沙漠生命的“摇篮”,一簇簇的黄蒿、沙米和骆驼刺在这里顽强地生长着。必鲁图沙峰峰顶,有芨芨草在随风飘摇。极目远眺,千里瀚海沙丘如波,层层叠叠,涌向天际,蔚为壮观。有人感叹,沙漠是最具有曲线美的地方。的确,随目望去,远远近近的沙漠地貌布满了象水波、象耳廓、象蜗牛壳一样的美丽景观,这都是风神的杰作。

登临峰顶,还能俯瞰到沙峰四周相隔着几公里的6个湖泊。它们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闪光,湖畔有袅袅炊烟升起。令人不禁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

沙漠奇泉

巴丹吉林沙漠有五奇,沙峰、鸣沙、湖泊、奇泉、古庙,其中当以奇泉最令人匪夷所思。

在一个叫庙海子的盐水湖边,有一处喷涌的泉水,泉眼粗若碗口,伸手探下去,深不及底,泉中有虾,通体透明,随喷泉翻涌的沙子被涤荡的晶莹剔透,喷出的泉水经年流入海子,在地上形成了一条深深的渠道。

在海子的北部,离岸边有5米远的湖水中,有一眼突泉,水柱如脸盆一般大小,水面上浪花翻滚,宛若莲花。当地人说,前些年有人在泉的四周围了围堰,想建个池塘,无奈沙漠中没有土石,用沙子堆起的围堰经不住水的压力,崩塌了。如今那个围堰早被泉水荡平,连痕迹也全然不见。

泉眼之多、之奇集中在叫音德日图的海子,这个海子号称有一百单八泉,“磨盘泉”就在海子中一块破水而出的大石头上,石头约有1米多高,顶部大致有3平方米,状如磨盘,其上泉眼密布,泉水披挂而下。据说这个泉的水被称之为“圣水”,旧社会王爷不让妇女靠近,当地人依旧遵守着这个习俗。

浩翰的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沙漠,这里降水量只有80毫米,蒸发量却有3000多毫米,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均匀地分布着113个海子,而且无论冬夏水位恒定,不增不减,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咸甜水相伴相生。

庙海子与“沙漠故宫”

庙海子蒙语称为苏敏吉林,意思是“有庙的海子”。海子边有座藏传佛教寺庙,建于1755年。这座白墙金顶汉藏混合的建筑背靠沙山,面朝湖水,庄严肃穆,幽静典雅,被称为“沙漠故宫”,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标,亦是牧民心目中神圣的殿堂。寺外还有一座白塔,在黄沙蓝水间显得格外抢眼。传说寺庙是汇集了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采用了雅布赖山和天山的石头做基石和栋梁而建成,是沙漠中唯一从始建保存至今的寺庙。夕阳映红了沙山,连同湖岸婆娑的柳树与古庙一起静静地倒映在水中,如梦似幻。

庙海子边有十几户牧民,以前靠放牧为生,湖里的卤虫亦是牧民的收入来源之一,据说卤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鱼、虾类幼体的最佳饲料,牧民称之为盐虫子,虫体通红形如虾。每当秋季,牧民捞起卤虫晒干,一公斤可卖200多元。近几年为保护沙漠生态限制放牧,年轻人多数出外谋生去了,年长者留守居住,政府补贴建房,在旅游季节接待游客食宿。旅游收入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庙海子是个神奇的湖。湖周围是沙山,这里一年的降水量仅有几十毫米,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湖水含盐量高,但却不曾枯竭,也不曾被风沙掩埋。湖中有淡水泉眼,还有一眼听经泉———每当寺庙颂经,泉水就会汩汩流出,颂经声一停,泉水也戛然而止。

这里的地下水丰沛,只需挖几米深,就有淡水了。这是巴丹吉林沙漠的神奇之处。据最新研究推测,沙漠之下可能隐藏河网,水源来自500公里外的祁连山,或者是更遥远的青藏高原的冰雪消融渗入地下流入暗河。

旅游节

节庆名字: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

节庆时间:每年的8、9月份

节庆地点:阿拉善右旗

节庆内容:在沙漠文化旅游节期间,除了可以近距离欣赏到世界最高的沙山、最大的鸣沙区、沙漠神泉等自然景观,还有赛马、赛骆驼、攀登沙丘等蒙古族传统体育竞赛,以及精彩的摩托车、吉普车越野赛,摄影、奇石展览活动,尽情展现独特的沙漠风情。

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广大中外游客,阿拉善国家沙漠地质公园的建成,又使巴丹吉林沙漠的美名进一步唱响国内外。

旅游指南

交通路线(仅供参考)

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区地处河西走廊旅游热线的延伸线上。可乘火车在兰新铁路的甘肃省金昌(河西堡)火车站下车,然后沿河(西堡)-雅(布赖)黑色公路行140公里,路边即是阿拉善右旗莎日台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大本营(又叫九棵树)。阿拉善右旗驻地肯呼格镇人们的一项经济活动正方兴未艾,那就是开越野车带游客进巴丹吉林看海子。乘四驱车驰骋在高大的巴丹吉林沙山上,或者骑上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翻沙越谷,个中情趣妙不可言。

旅游方式

巴丹吉林沙漠有很多种旅游方式,可选择乘坐越野车、骑骆驼、徒步穿越。到巴丹吉林沙漠最佳季节是8至10月份,平均温度约25℃,但早晚和中午温差较大,故需备风衣或长袖衣物,外出时备充足饮水,因干燥气候需补充体内水分。

装备指南

1、饮食相关:饭盒、勺子、筷子、方便面、火腿肠、压缩饼干、面包、巧克力等。

2、户外用品:防潮垫、帐篷、睡袋(或毛毯)、气枕、防沙镜(或纱巾)、冲锋衣裤、雨具、高帮徒步鞋(不要带网眼的)、炉子、手台、GPS、望远镜、手套、手杖。

3、数码产品:手机、相机(或摄像机,电池充足电备好)、充电器、电源插盘等。

4、药品:感冒药、黄连素、创可贴、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常用药、防蚊虫药(巴丹吉林中的蚊虫非常多)。

5、其他:人民币(至少1500元)、身份证、随身小包、太阳帽、太阳镜、口罩等。

饮食信息

阿拉善右旗有很多不错的当地特色小吃,口味主要以蒙古族特色为主。

牛肉面

唐明的牛肉面是右旗人的最爱,但是只有早晨和中午有,但是口味比较重,喜欢的旅客可以尽情品尝一下。

羊肉

有巴彦高勒的羔羊肉和黄焖羊肉、人和居的羊肉垫卷、东子羊肉馆的清汤羊肉和羊杂碎汤等,建议找当地人开的店,做得比较地道。另外,烤全羊和羊背子是规格最高的,一般小店没有。

蒙古小吃

要体验蒙古餐的话推荐“蒙古早茶”和“孟根贝拉”两家:有奶酪,其旦,羊肉馅饼,煎饺,炒米,酸羊奶,羊肉揪面,风干羊肉,风干驼肉等等。

当地特产

肉苁蓉是一种珍稀野生草本植物,生长在零下40至零上60度素有“死亡之海”称谓的干旱少雨之沙漠腹地。

《本草汇言》曰:“肉苁蓉,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要药也。男子丹元虚冷而阳道久沉,妇人冲任失调而阴气不治,此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号之‘苁蓉’”。

皮囊奶酒

自古以来,牧民视马奶酒为极珍贵的饮料。每当客人临门,总要用它进行招待。马奶酒清凉适口,沁人心脾,饮用马奶酒不伤脾胃,还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健胃、养脾、强骨的功能。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蒙古银器

早在元朝以前,蒙古族即以使用银器闻名。蒙古族银器品种有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壶、饮酒器皿、头饰银簪、各种马具鞍花等。其特点是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当地住宿

阿拉善右旗有不少提供住宿的宾馆,二星、三星的标准都有,服务设施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价钱也不贵(国庆黄金周价格可能会上涨不少),一般的在80元-100元左右,稍好些的100元-150元,有的挂三星的可能要200元以上。

文化活动

科学考察

由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等单位组织的科学探险考察队队员在成功穿越了世界上沙丘相对高度最大的巴丹吉林沙漠(包括北部1万平方公里的无人类活动区)后陆续返兰,实现了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北向南徒步穿越该沙漠的壮举。其中,包括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在内的9名队员全程徒步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实际徒步穿越距离逾350公里。穿越过程中,其他队员利用全站仪、探地雷达等共计测量8个高大沙丘,其中海拔最高的必鲁图峰经初步测算相对高度达430余米。沿途共计观测了46个湖泊的水文要素,采集湖水、泉水、井水、地下水、雨水样品65个,完成植被样方调查55个,采集植物标本30余株。

文化考古

2008年10月11日,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研究中心、阿拉善右旗文管所等组成的联合考古队继2007年之后,第二次进入巴丹吉林沙漠进行考古调查。此次调查已新发现遗址点26处,其中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必鲁图遗址是此次发现的最大的遗址。

26个遗址点均分布于沙漠内湖泊附近,面积从几千平方米到十几万平方米不等。遗址点表面散落着大量的石器和陶片。石器有细石叶、石核等,以燧石和玛瑙石为主,制作精美;陶片有夹砂红褐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等,另外还有不少彩陶片,以红地黑彩网格纹为主。专家分析,这些遗物年代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青铜时代,尤其是彩陶与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片面貌相似,年代应在同一时期。此外,考古人员还在这些遗址点上采集到属于西夏、元时期的部分瓷片,进一步说明这些遗址延续时间较长。

主要景观

巴丹吉林沙漠

试验靶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当地设有秘密军事基地,详细规模不得而知,已知至少有一座大型机场。1958年1月18日彭德怀指示在沙漠成立综合性导弹试验靶场,空空导弹试验部为第二试验部,地空导弹试验部为第三试验部,1959年4月组建了空军第三训练基地。中国国产第一、二、三代防空导弹都是在此研发,2003年-2005年间歼-10战机在当地实弹测试被多次目击,歼-7和歼-16也在当地有测试的公开照片曾经发布。据《解放军报》公开消息指当地又增设了电子战综合训练场,模拟复杂电磁环境作战实验。

2016年6月26日15时41分,长征七号搭载的返回舱成功着陆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东风着陆场西南戈壁区。

八道桥沙漠

额济纳旗八道桥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北缘部分。八道桥沙漠集“雄”、“秀”、“奇”、“险”、“幽”、“旷”为一体,是摄影艺术创作和沙漠探秘旅游的最佳选择去处。这里有大漠日出的雄浑壮美和夕阳晚霞的绚丽色彩,更能零距离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绝妙意境。

景观特色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

在巴丹吉林沙漠内,沙山沙丘、风蚀洼地、剥蚀山丘、湖泊盆地交错分布,并以流动沙丘为主,约占沙漠总面积的83%,流沙面积仅次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最高沙峰为必鲁图峰,海拔1617米,相对度500多米,是最高世界沙山,比撒哈拉大沙漠高峰还高70多米,俗称“世界沙漠珠峰”。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是巴丹吉林“五绝”。

受风力作用,沙丘呈现沧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观。宝日陶勒盖的鸣沙山高达200多米,峰峦陡峭,沙脊如刃,沙子下滑时的轰鸣声可响彻数公里,有“世界鸣沙王国”之美称。沙漠内还有一百多个星罗棋布的沙漠湖泊,多以咸水湖为主,最深的可达6米以上,湖畔芦苇丛生,水鸟嬉戏。

此外,在沙漠中还有多处泉水涌出,音德日图的泉水最为著名,被誉为“神泉”。该泉处于湖心,涌于石上,在不到3平方千米的小岛上有108个泉眼,泉水甘冽爽口,水质极佳。

著名的苏敏吉林庙是阿拉善最古老最有名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一,该庙建于1755年,建筑分上下两层,面积近300平方米,相传修庙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是靠人工运进的。在沙漠东部和西南边沿,茫茫戈壁一望无际,形状怪异的风化石林、风蚀蘑菇石、蜂窝石、风蚀石柱、大峡谷等地貌令人叹为观止。

在沙丘的背风处,在沙丘的底部、湖岸边、泉水旁,生长着许多沙漠植物和沙漠动物,是沙漠中的另一道风景。在沙丘的背风处,在沙丘的底部、湖岸边、泉水旁,生长着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这环境恶劣的沙漠之中,除了绿色的植物生命外,还活跃着许许多多的沙漠动物,它们已经习惯了那里的酷热、严寒与缺水,甚至身体的颜色也变得与沙漠相近,它们是沙漠中另一道流动的风景。

巴丹吉林沙漠

沙漠中部是高度约为200-300米的复合型沙山,形态复杂,高大密集,最高的巴彦诺尔、吉诃德沙山高度达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地表温度则更高,冬、春季大风强劲,是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一年中大风天数可达60天之多。虽然气候极为干旱,却不是人们的想象的那样没有一滴水,巴丹吉林沙漠内有着许多的湖泊。

据统计,在沙漠之中、沙丘之间,分布有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下的沙漠湖泊140多个,多以咸水湖为主,这些湖泊最深的可达水深6米以上,在沙漠的西部和北部,还有两个较大的湖盆,西部南北走向的古鲁乃湖约180公里长,10公里宽,北部的拐子湖东西走向,约100公里长,6公里宽,湖滨地带水分涵养较好。此外,在沙漠中还有多处泉水涌出,水质清澈,甘甜可口,可供人蓄饮用。

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与大量的硅、铝、铁、钙等矿物资源使巴丹吉林沙漠不是什么“不毛之地”、“死亡之海”,而是富庶的“聚宝盆”,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