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伙伴关系”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11月底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理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此后,习近平在公开讲话中多次提及“全球伙伴关系”这一关键词。[3]

提出背景

2014年11月底,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此后,习近平在公开讲话中多次提及“全球伙伴关系”这一关键词。[3]

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协商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也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要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我们要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1]

理论成果

“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作出了顶层设计,明确了目标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舞台,以深化务实合作、加强政治互信、夯实社会基础、完善机制建设为渠道,全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交往格局。目前,中国已经同9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全球“朋友圈”不断扩展,覆盖全球。

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世界各国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这是总结以结盟对抗为标志的冷战历史经验教训,探索出的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积极搭建全球“朋友圈”,背后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不懈努力。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三个关键词旨在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建立在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一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之上,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中国不断强化伙伴关系网络,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无论是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还是携手打造金砖国家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抑或是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中国希望与世界各国一道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将为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互动和联动发展机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