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液池,为唐代皇家池苑,是蓬莱池的考古发掘。蓬莱池,又名太液池,位于唐长安城大明宫的北部(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孙家湾村南)。

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其平面呈椭圆形,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东池平面略呈圆形,面积约3.3万平方米。池水当时应有2~3米深。

遗址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孙家湾村南,地处龙首原北坡下的低地上。可以从本文中的第二幅插图看出蓬莱池在大明宫的具体位置。

中文名

太液池

别名

蓬莱池

所属国家

中国

地理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孙家湾村南

占地面积

17.3万平方米

建造时期

唐代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景点简介

太液池

太液池始凿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时正式使用,直到唐末被废,后因历史变迁,终被淤塞和填埋为平地。太液池位于唐城内庭中心地区,是大唐王朝最重要的池苑。大明宫分为前宫和后宫,后宫是以太液池为中心而布局的,是宫廷的皇家园林景区。整个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其平面呈,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根据池岸和池底最低处落差判断,池水当时应有2~3米深。文献中记载太液池中有三座岛屿,即蓬莱岛多年前已经得到确定,而其他两座岛屿的位置未能得知。

太液池的池岸是由黄土与淤泥混合夯筑起来的,考古者称之为“淤泥夯”,夯筑面积不等,大小应是根据岸边建筑的需要确定的,在池西边表现出宽达100余米的遗迹。在太液池岸边发现了大量柱洞,都是沿着池岸密集分布的,判断是骑岸跨水的水榭建筑。《新》和《旧》中都有太液池岸周边有廊庑400间的记载,这次考古发掘印证此记载并非虚言。对太液池南部等地进行的发掘表明,处于低势的太液池与南岸的高地宫殿区在建筑布局上是有过渡的,过渡自然且讲究。从南至北的斜坡地势上建有大量廊庑及由其组成的院落。这些院落和组廊布局非常均衡规整。从已发掘的部分廊庑木桩洞遗迹看,廊屋有多排柱洞,形成多个建筑单元空间。此地呈露的土墙、廊道、水渠、水井、假山石等遗迹说明,这一坡地也被皇家以多种园林建筑手段点缀修饰。

太液池遗址发现出土的遗物丰富精美、数量众多,有砖瓦石构件、陶瓷器、铜铁器饰、骨器、玻璃串珠、贝雕残片、封泥残块,以及“”和“”等。其中砖瓦等建筑材料为数众多,有莲花瓦当、莲花纹方砖等,部分筒瓦是“青辊瓦”,少数为。有些砖瓦上还模印有工匠、、窑名、等,如“匠杨氏”、“昭七年”、“左策戊寅”、“天下太平”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太液池本汉代宫中池名,唐代长宏大明宫中亦有太液池。

古迹发掘

从底层堆积来看,太液池遗址西岸中部、北部的发掘表明,近岸处在耕土下层就见到晚唐时期文化层,而在离岸较远处的发掘区西部晚唐文化层却处于现地表下1.5m左右,这说明晚唐时期西岸地势或活动面是起伏不平的,总体来看是东高西低,近岸出略高。基本形态如下图所见。

保存状况

太液池

大明宫的池底发掘中表明近岸的部分池底,宽3~15.7m距岸面深1.5~2.2m,底岸较平等,略向池内倾斜。池内淤泥呈灰黑色,夹杂少量唐代残砖、石块和蚌等鱼类骨壳等。近底部泥粘而硬,杂有紫红色水锈。岸坡的发掘中,太液池西岸的迎水面呈斜坡状,南北陡缓不一,宽3~6m坡顶高出东侧池底2.2m。土色灰黑,较粘而硬,未发现砌砖石的现象。岸池结构以及顶面的遗迹现象。(结合上图太液池遗址考古发掘图)东段为临水池岸,宽约25m,由纯净黄土与少量池内淤泥混合夯打而成,现存厚度为1.8~2.2m,夯层极为明显。这一段池岸面上,清理出顺池岸方向的池边大道一条(L1).中段位于东段以西,宽约25m,是用黄土褐色土夹杂少量碎瓦稍加夯打而成,厚约1.8~2.5m,夯层不明显。这一段的夯土面上清理出房屋建筑遗迹。西段位于中段以西,距离池岸边约50~75m、宽约15m。多有纯净黄土夯打而成,厚达2.5m。质地较坚硬,夯层明显,厚5~8cm。

景点形状

太液池日落景色

在对水边建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有水上干栏式廊道建筑和水榭建筑。东区的中段壁上多有柱洞的残痕。再往北,再吃地青灰色淤泥上,也清理出多个磉墩坑,形状均不规则,坑壁和坑底都有柱洞残痕。尤其是位置离池岸最远的几个磉墩坑,分布比较集中,平面上围成一个长方形。在岸坡上和池底的磉墩坑内以及坑内附近发现了较多的烧残的建筑石构件以及大量的灰烬等火烧遗迹。根据上述以及情况初步推定:发掘区西南的池内建有一处干栏式的水榭建筑,池内围成长方形的磉墩坑可能就是该建筑的基础遗存;水榭和岸池之间有连接的廊桥,彼岸河岸上的磉墩坑应该是其基础遗存。

景点风格

太液池日落景色

通过对大明宫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含元殿以及太液池等建筑内部构建的分析,不难发现大明宫的建造体现着重要的我国古代所特有的营建思想,同时还有时代的特有风格。

大明宫除了遵循我国古代必循的中轴线对称布局设计的思想以外(从南到北依次排有丹凤门、御道、含元殿、宣政殿、以及内朝的紫宸殿等建筑,轴线东西两侧各配有左、右金吾丈院,中书省、门下省等)。我们通过对含元殿的坐落在三重台基之上,唐人李华在《含元殿赋》“太阶积而三重,因薄厚而顺高”。由于沿袭了高台建筑的传统,台基高与地面平均15m,高大巍峨,气象森严,主殿堂巍然耸立于三层台基之上,与传统的宫殿相比,显得更加气势恢宏。这种高的气势则体现了 帝王的唯我独尊的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文化才研究所奈良文化研究所联合考古队《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2003年第1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文化才研究所奈良文化研究所联合考古队《西安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的考古新发现》考古 2005年 第12期

《唐大明宫设计思想浅谈》文博 2006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