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所辖的一个县,是广西土地面积第一大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革命老区。地处南贵昆经济区中心,是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商品集散地。县域总面积5577平方千米,辖5镇5乡4民族乡165个行政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田林县常住人口为224828人。 [5]

县境交通便利,通讯网络健全。165个行政村已村村通公路,南昆铁路、324国道、357国道和G78汕昆高速公路穿越全境,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交通咽喉;宽带网络与移动通讯业务已完成全面覆盖。

2021年,田林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0亿元。

中文名

田林县

外文名

Tianlin

下辖地区

5个镇、9个乡

面积

5577km²

人口

224828人(2020年)

方言

壮语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地区生产总值

77.50亿元(2021年)

电话区号

0776

政府驻地

乐里镇

地理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

车牌代码

桂L

邮政区码

533300

机场

百色巴马机场

火车站

田林站

著名景点

三穿洞

行政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别名

林城

行政区划代码

451029

历史沿革

秦时,东南部属象郡,西北部属夜郎部落,西南部属句町部落。

汉时,东南部属郁林郡广郁县,西南部属群舸邴句町王国,西北部属夜郎王国。

三国时期,东南部属交州郁林郡,西南、西北部属益州兴古郡。

晋时,分属广州晋兴郡、宁州兴古郡句町县。

南北朝时,分属南宁州晋兴郡广郁县、宁州西平郡句町县。

隋时,分属郁林郡宣化县、南宁州总管府昆州统管。

唐时,东南部属岭南西道邕管田州如赖县,西北部属黔中道双城州、盘州。

五代十国时,属南汉,东南部属田州,西北部属大理。

宋时,属广南西路邕州右江道统管,分属泗城州(羁縻州)、利州、路程州、上林峒。

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两江道,分属田州路的利州、泗城州及来安路的路城(今潞城)州、上林峒、安隆峒。

明时,属广西布政使司右江道,分属泗城州、上林长官司和安隆长官司。

清时,属广西省右江道泗城府,分属西林县、凌云县和西隆州。

中华民国时期,1~23年(公元1911~1934年),隶属广西省,分属西林、西隆、凌云3县。24年冬,从西林县划出潞城、八桂、供央3个乡及者苗乡央边村,西隆县划出旧州、南角2个乡,凌云县划出乐里、浪平、百平3个乡共8个乡置田西县(四等县),属广西第五(百色)行政区,县治在潞城圩。

解放后,初期仍置田西县。1951年1月,凌云县利周乡划人,属第二区。1951年8月西林县裁撤,将定安、八渡、高阁、者苗4个乡划归田西县,置田林县,属百色专区。1953年3月起属桂西壮族自治区(后又称州)。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属百色专员公署。1969年属百色地区。2002年开始属百色市。

1996年,田林县面积5576平方千米,人口约21.4万人。

1999年1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1999]7号)同意撤销能良乡,设立六隆镇,镇政府驻原能良乡能良街。六隆镇的行政区域包括原能良乡的行政区域(除那色村的那色、六中、平母、巴塘、大平、六衣、六苗等7个村屯划归乐里镇管辖外);八桂瑶族乡八桂村的渭英屯,八江村的渭轰、八母、八三屯,平六村的板图、平或、渭华、六功屯;洞弄乡下为村的八务、大榄、平细、下为、渭宁、那农、平良屯;弄瓦瑶族乡谭合村的六隆、能提、渭密屯,周马村的周马、赖屯、领屯、岩亨、八忙、平林等屯的行政区域。

2003年,田林县辖4个镇、16个乡(其中6个民族乡)

2005年6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76号)同意调整田林县部分乡镇

田林县

的行政区划:撤销弄瓦瑶族乡,整建制并入八桂瑶族乡,八桂瑶族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龙车乡,整建制并入百乐乡,百乐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洞弄乡,整建制并入六隆镇,六隆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板桃乡,整建制并入潞城瑶族乡,潞城瑶族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平山乡,整建制并入浪平乡,浪平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福达瑶族乡,整建制并入八渡瑶族乡,八渡瑶族乡政府驻原福达瑶族乡福达村。撤并后新的六隆镇、百乐乡、潞城瑶族乡、八渡瑶族乡、八桂瑶族乡、浪平乡于6月25日举行挂牌仪式。

2017年9月27日,浪平镇举行撤乡设镇仪式。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黎朝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自顺,各县直单位及兄弟乡镇领导,浪平镇各村支书、村民委主任及优秀群众代表,浪平镇全体干部职工共200余人参加了仪式。

全县现辖5个镇、9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乐里镇、旧州镇、定安镇、六隆镇、浪平镇、潞城瑶族乡、利周瑶族乡、平塘乡、八桂瑶族乡、八渡瑶族乡、那比乡、高龙乡、百乐乡、者苗乡。县政府驻乐里镇。

行政区划

1996年,田林县辖3个镇、11个乡、6个民族乡。

2000年,田林县辖4个镇、10个乡、6个民族乡,能良乡撤并入六隆镇。

2005年,龙车乡、洞弄乡、弄瓦瑶族乡、福达瑶族乡、平山乡、板桃乡6个乡镇分别撤并入百乐、六隆、八桂、八渡、浪平、潞城6个乡镇。撤并后新的六隆镇、百乐乡、潞城瑶族乡、八渡瑶族乡、八桂瑶族乡、浪平乡于6月25日举行挂牌仪式。

2017年,浪平乡撤乡设镇,成立浪平镇。

田林县现辖4个镇、6个乡、4个民族乡:

乐里镇

辖:河南、新市、新昌3个居委会;乐里、新昌、新建、百花寨、新宁、风洞、文化、田平、弄平、启文、那光、那色12个行政村。

旧州镇

辖:旧州、板坚、那度、平满、者务、平林、广龙、央白、平保、南合、板仰、示甫、徕周、者念14个行政村。

定安镇

辖:定安、渭密、八新、那雄、那门、央荣、八来、常井8个行政村。

六隆镇

辖:能良、太阳、央光、百怀、粉屯、小榄、门屯、中屯、供央、下维、平细、六隆、周马、板图、六功、洞弄、列屯、上仁18个行政村。

潞城瑶族乡

辖:潞城、旺吉、红旗、营盘、丰厚、八洞、平板、弄读、各烟、丰防、渭祥、平合、三瑶、那帮、马逻、央郎、那马、东力、弄光19个行政村。

利周瑶族乡

辖:百达、爱善、福祥、凡昌、囊老、亮福、老山、平布、和平9个行政村。

平塘乡

辖:龙果怀、兴六、平塘、同祥、茅草坪、龙歪、毛坡田、渭各、六池、平吉10个行政村。

浪平镇

辖:浪平、弄阳、央村、塘合、委贵、弄陀、西华、小坳、江洞、平山、岩龙、坳停、香维、大保、红星、八号、达妹、弄鞋、弄坝、甲朗20个行政村。

八桂瑶族乡

辖:八桂、八修、渭标、六丹、平六、八高、八江、岩林、果卜、弄瓦、者达、谭合12个行政村。

八渡瑶族乡

辖:那囊、六章、那利、东朋、八渡、博峨、合塘、六林、那骂、顶孟、者塘、八桃、福达、弄当、平封、百六、那拉17个行政村。

那比乡

辖:六音、那比、六邦、普农、那腊5个行政村。

高龙乡

辖:者车、高郭、弄南、渭山、新寨、渭荣、达尧7个行政村。

百乐乡

辖:百乐、板干、根标、八洞、龙车、百华、三帮7个行政村。

者苗乡

辖:者苗、者化、八中、百隆、渭龙、八享、六恒7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县地处广西丘陵至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东北有青龙山,西北侧有金钟山,南面有六韶山作外围屏障。全境东北、西北、西南和中部较高。向东南、向北逐步倾斜。地貌类型县境以山地为主,由土山(砂岩与页岩)和石山两类组成。

县境范围近似正方形,都是山地,无一处平原,有海拔2026.5米的“桂西屋脊”岑王老山,也有海拔200米的河谷低地,垂直高度差异明显。整个地势,东北、西北、西南及中部高,河水向西北、北和东南分流。石山集中在县境东北部和西北部,多溶洞;其余为土山,山上林深草密;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0多座,层峦叠嶂,丘陵起伏。因地势、日照、辐射、热量、雨量的差异,形成温暖、温凉、高寒3个气候区。全县有“三最”:总面积5577平方公里,为自治区之最大;人均土地面积2.619公顷,为自治区之最多;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人,为自治区之最稀。

水文特征

全县河流全长866.3公里,河面宽30~100米,河床高2~6米,总流域面积5577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2388.48多公顷,多年平均流量57.14立方米每秒。河流多属季节性溪河,水量的补给主要来自降水,年际变动大,丰水期流量与枯水期流量相差大。丰水年(涝年)常造成涝灾,枯水年(早年)往往出现早灾。土山区地表径流多,岩溶地区地表径流少。境内河流分为右江和南盘江两大水系,有12条河流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

以下是田林县境内流域面积在50km²以上的河流:

河流途径乡镇
西江旧州镇、潞城瑶族乡、百乐乡
板坚河旧州镇
旧州河旧州镇
平林河旧州镇
根龙河潞城瑶族乡、旧州镇
展开表格气候特征

全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因处于低纬度,太阳辐射量较强,温度较高,热量丰富,雨量适中,气候温暖,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霜期短,雨热同季。但随着海拔的升高,地貌的各异,气候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较大,形成许多不同的小气候,为农林牧生产提供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田林现有20万亩八渡笋生产基地,年产干笋600吨以上,2009年被授予“中国八渡笋之乡”之美称。桐油产量居全国县级第一,全县现有油桐林面积60万亩,年产桐油4万吨左右,桐油产品免检出口。

田林生物物种丰富,有特有的田林姜花、田林细子龙、田林马银花(田林杜鹃)等物种。以野生灵芝为原料生产的灵芝酒、灵芝口服液系列产品远销国外。中草药材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少有的“天然药库”,境内有天然灵芝、杜仲、首乌等中草药材1200多种。

土地资源

田林县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

一、耕地24301.88公顷(364528.2亩)。其中,水田11956.35公顷(179345.25亩),占49.20%;水浇地1.19  公顷(17.85亩),占0.01%;旱地12344.34公顷(185165.1亩),占50.79%。水浇地主要分布在定安镇定安村、浪平镇浪平村。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2174.02公顷(32610.3亩),占全县耕地的8.94%;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5063.9公顷(75958.5亩),占20.84%;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6693.08公顷(100396.2亩),占27.54%;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5710.87公顷(85663.05亩),占23.50%;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660.01公顷(69900.15亩),占19.18%。

二、园地38442公顷(576630亩)。其中,果园4949.25公顷(74238.75亩),占12.87%;茶园2.18公顷(32.7亩),占0.01%;其他园地33490.57公顷(502358.55亩),占87.12%。

三、林地466500.85公顷(6997512.75亩)。其中,乔木林地375932.02公顷(5638980.3亩),占80.58%;竹林地9641.09公顷(144616.35亩),占2.07%;灌木林地16552.35公顷(248285.25亩),占3.55%;其他林地64375.39公顷(965630.85亩),占13.80%。田林县林地面积最大,占百色市林地的16.98%。

四、草地2160.41公顷(32406.15亩)。其中人工牧草地0.37公顷(5.55亩),占0.02%;其他草地2160.04公顷(32400.6亩),占99.98%。草地主要分布在浪平镇,占全县草地的61.03%。

五、湿地139.41公顷(2091.15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湿地均为内陆滩涂,主要分布在定安镇、八渡瑶族乡、利周瑶族乡及者苗乡。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572.45公顷(68586.75亩)。其中,建制镇用地598.05公顷(8970.75亩),占13.08%;村庄用地3576.54公顷(53648.1亩),占78.22%;采矿用地379.58顷(5693.7亩),占8.3%;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8.28公顷(274.2亩),占0.4%。

七、交通运输用地4942.63公顷(74139.45亩)。其中,铁路用地170公顷(2550亩),占3.44%;公路用地1868.11公顷(28021.65亩),占37.80%;农村道路2904.47公顷(43567.05亩),占58.76%;港口码头用地0.05公顷0.75亩)。港口码头用地为:龙滩电站。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069.08公顷(121036.2亩)。其中,河流水面4820.18公顷(72302.7亩),占59.74%;水库水面2631.37公顷(39470.55亩),占32.61%;坑塘水面60.57公顷(908.55亩),占0.75%;沟渠446.86公顷(6702.9亩),占5.54%;水工建筑用地110.1公顷(1651.5亩),占1.36%。[9]

动物资源

县境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森林茂密,适宜各类动物的繁衍,动物资源丰富。

兽类主要有斑鹿、猕猴、穿山甲、熊猴、短尾猴、华南兔、红腹、松鼠、花鼠、长吻、林麝、金猫、大灵猫、小灵猫、水獭、苏门羚、黑熊、金钱豹、飞虎、红春豹、芝麻豹、赤麂、小麂、野猪、野狗、果子狸、刺猬、扫尾箭猪、中华竹鼠、银星竹鼠、黄鼠狼、豺狼、猸子、狐、貉、香狸、黄狼、豹、猫、野山牛、黄麂等。

列为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林麝、穿山甲、金猫、猕猴、短尾猴、苏门羚、小灵猫、大灵猫、黑熊。熊、豹、虎由于猎捕过多,已濒于绝迹。近年来,各地滥捕野猫、蛇类取皮,影响生态平衡,鼠类繁生。

鸟类有原鸡、角雉、白鹇、白鹭、猫头鹰、红毛鸡、秋鸡、环颈鸡、钥鸡、金鸡、黑颈长尾鸡、苦恶鸟、山斑鸠、小鸦鹃、褐翅鸦鹃、翠鸟、蓝翡翠、红耳鸨、白猴臀鸨、白头鸨、棕背柏劳、黑卷尾、金翅、白腰文鸟、白脸山雀、家麻雀、树麻雀、黑枕、竹鸡、长尾雉、画眉、麻鸟、山雀、八哥、鹧鸪、乌鸦、喜鹊、啄木鸟、鹰、白鹳、水鸭、布谷、黄鹂等。

画眉、八哥、鹧鸪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原鸡、角雉、黑颈长尾鸡、白鹇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蛇主要有金环蛇、银环蛇、吹风蛇、眼镜蛇、南蛇、三线蛇、五步蛇、万蛇、山万蛇、索蛇、白花蛇、竹叶青、水律蛇、马鬃蛇、蜥蜴、蛤蚧等。蛤蚧、眼镜蛇、银环蛇、南蛇、金环蛇有较高经济价值。

虫主要有蜜蜂、黄蜂、马蜂、竹蜂、蝴蝶、蝉、螳螂、蟋蟀、蜈蚣、蜘蛛、蚯蚓、蜻蜒、蚁、蜗牛、埋葬虫、天牛。

鱼主要有鲑鱼、鲫鱼、木鲁鱼、花鱼、油鱼、水鱼、草鱼、鲤鱼、鲢鱼、塘角鱼、黄鳝、泥鳅、毛蟹、锯刷鱼、鲇鱼、斑星鱼、青背鱼、苏黑陵。水鱼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两栖动物主要有大鲵(娃娃鱼)、山瑞、青蛙、沙龟、鹰嘴龟、蚌、螺、蟹等,前五种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矿藏资源

县境内金属矿产有铅、锑、铜、铁、金等;非金属矿产有煤、水晶、石灰石等。部分品种储量尚未探明。

铅矿分布在那福、那祥、凡屯,储量约500吨。矿石品位:铅5%、锌7%、铜4%,银1立方米含156克,金1立方米含32克。

锑矿主要分布在八渡的六林,高龙,百乐的百地,板桃的那社,潞城的平红,龙车的百华,浪平的委贵、大洞子、龙猫、下火槽、水井湾,平塘的小地坝、渭各、渭洛,旧州的平林、那香,定安的渭密,乐里的新建和那比的普农等。以普农、六林矿点为最佳,在1立方米硫化锑矿石中含金属锑50%以上。各矿点储量尚未探清。

金矿在高龙、平山、八渡、利周、平塘等乡发现矿点30多处,分布零星,均为一级品位。这些矿点,为广西地质局第二地质队勘探发现。高龙的鸡公岩矿点于1989年开采,产量较为可观。

铜矿主要分布在八渡的那弄,浪平的上小号,储量不明,品位低。

铁矿分布在平塘的渭各、渭洛,平山的大保,龙车的三邦。储量不明。

锡矿在八桂乡府后面山发现有余脉,但尚未探明。

汞矿在利周乡百达村发现矿点,储量约20公斤。

煤矿主要分布在高龙乡高郭村、平塘乡的渭洛,储量21万吨,属C1级,但煤层薄。

铝土矿有大保、渭洛等矿点,储量约2万多吨,氧化铝只含金属铝25%。

水晶矿主要分布在浪平乡的西华、平山乡的大保及平塘乡的平塘,储量约10吨。

钛铁矿砂主要分布在六林、洞弄、者云,储量约10万吨,矿砂含量约30%以上。

石油资源蕴藏量待作进一步探明。

石膏在平山乡发现矿点。

钒矿分布零星,以一级为主,部分二级,发现于八渡一带。

辰砂矿分布稀散,以一级含量为主,发现于旧州压扭性断层附近。

石灰石主要分布在浪平、平山、龙车、高龙、平塘各乡。

冰洲石主要分布在浪平、平山、龙车、高龙、平塘等乡。

硅铁矿主要分布在高龙、利周、平塘、八渡等乡。

交通

公路

田林县纳入管养的公路干线、支线和地方公路总长724.1千米,所有乡镇、行政村通汽车,所有乡镇都有客车往返运行。

县境内主要交通干线有324国道、357国道和G78汕昆高速公路(隆百高速公路),其他道路有通往隆林县的217省道、通往西林县的321省道和通往乐业县的794县道等。

324国道、G78汕昆高速公路:途径乐里镇、潞城瑶族乡、旧州镇等;

357国道:途径利周瑶族乡、乐里镇、六隆镇、八桂瑶族乡、八渡瑶族乡后接321省道;

217省道(旧州至那腊公路):途径旧州镇、平塘乡、隆林县介廷乡、田林县那比乡接云南239省道;

321省道(平吉至八大河公路):途径潞城瑶族乡、八渡瑶族乡、定安镇等;

794县道(乐业至河口公路):途径乐里镇、利周瑶族乡、浪平乡等。

在建的对外交通有:田西高速公路。

铁路

田林现有南昆铁路,近期规划建设南昆铁路百色至威舍段增建二线,兴义至百色铁路(兴百客运专线,规划属昆深高速铁路一部分)正在进行规划前期工作。

人口民族

田林县行政区域面积5577平方公里,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县份。境内聚居着壮、汉、瑶、苗、彝、仫佬、侗、回、满、布依等民族。全县总人口25.07万。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田林县常住人口为224828人。[5]

乐里镇:

聚居着壮、汉、瑶等多个民族。总户数9358户3.6万人。

旧州镇:

聚居着壮、汉、瑶、回四种民族。全镇总人口21165人,政府驻地常住人口3500余人。

六隆镇:

聚居着有壮、汉、瑶、苗等四个民族。2014年,总户数为5240户,总人口为21691人,是全区最大的扶贫异地安置基地,安置的移民分别来自田东县、田阳县、隆林各族自治县、那坡县、德保县、凌云县及本县浪平镇、平塘乡等贫困的大石山区。

定安镇:

聚居着壮、汉、瑶、苗、彝等5个民族。共13912人。定安镇的央荣村和常井村为贫困村,贫困人口4327人。

浪平镇:

聚居着壮、汉、瑶等民族。2014年末,全乡总户数8041户,总人口32456人,全乡劳动力18834人。

潞城瑶族乡:

聚居着壮、汉、瑶、苗、布依、满等六个民族,6926户27565人(其中农业人口26256人),瑶族人口507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8.4%。

利周瑶族乡:

聚居着壮、汉、瑶三个民族,2014年全乡总户数3720户,总人口16940人,其中农业人口16581人,非农业人口359人,其中瑶族为5198人,占总人口30.6%。

八桂瑶族乡:

聚居着有壮、汉、瑶三个民族,2013年全乡总户数为3571户,1479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2013年瑶族人口3284人,占总人口的22%。

八渡瑶族乡:

聚居着壮、瑶、汉、苗四种民族,其中瑶族人口4972人,占21.33%,农业人口22880人,非农业人口427人。

高龙乡:

聚居着壮、汉、瑶、苗等4个民族,2013年末总人口8685人,其中,汉族占71.2%,农业人口1808户8425人。

那比乡:

聚居着壮、汉、瑶等民族。总人口8993人,其中汉族1281人,壮族6903人,瑶族786人,其他民族23人,全乡农业户数2115户8812人,劳动力5263人。

平塘乡:

聚居着壮、汉、苗三个民族,2014年全乡总户数3423户,总人口13779人,其中壮族5338人,苗族463人。

百乐乡:

聚居着壮、汉、瑶3个民族。2950户1.29万人。

者苗乡:

聚居着壮、汉、布依三个民族;共2546户9955人,其中农业人口9681人;2014年的贫困人口为3262人,贫困发生率为33.7%

民族

田林县境内居住汉族、壮族、苗族、回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和维吾尔族等民族。

1990年,全县共有1356个自然屯,各民族多是聚族而居,也有少数壮汉杂居、壮瑶杂居、汉瑶杂居。民族杂居的地方,历来和睦相处,相安无事,没有发生民族冲突。壮族村屯多分布在江河、溪涧阶地及低山丘陵地带,全县每个乡(镇)都有壮族居住。

瑶族多散居在海拔800~1000米林密草茂的高山峰峦间。主要分布在利周、潞城、八桂、弄瓦、福达、八渡等6个瑶族乡。其中以八桂乡最多,占该乡总人口30.6%,其次,利周乡占20.18%,潞城乡占25.20%,福达乡占21%,八渡乡占20%,弄瓦乡占18%。彝族聚居在定安镇的常井村,占该镇总人口的1.43%。回、满、蒙古、京、布依、仫佬各族则散居在潞城、乐里、旧州、定安等乡镇。

经济

综述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5.09亿元,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98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6181元,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718元,增长10.7%。全年共争取到各类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11.4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共签约22个项目,签约额41.56亿元,资金到位率31%。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1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0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3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7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4亿元。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7.8亿元,增长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4亿元,增长59.1%;财政收入达2.3亿元,非税占比由上年37%下降为29.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9357元,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54元,增长13.5%。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8.6亿元和22.7亿元,增长17.6%和25.1%。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1.7亿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9亿元,同比增长12.6%;财政收入完成2.45亿元,同比增长5.1%,非税收入占31%;财政支出17.04亿元,同比增长12.3%;全部工业总产值21.16亿元,同比增长5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亿元,同比增长2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亿元,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2135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746元,同比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的目标内。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8.89亿元,同比增长22.7%;工业总产值完成31.19亿元,同比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亿元,同比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4280元,同比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6501元,同比增长13.1%。

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1%,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2%。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呈现两位数增长态势,超额完成年度绩效任务。

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6.52亿元,同比增长12%,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36.17亿元,同比增长15.4%;财政收入3.71亿元,同比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99亿元,同比增长3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4亿元,同比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达到10286元,同比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41元,同比增长8.6%。

2018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60万亿元,同比增长11%;财政收入首次突破4亿元,达到4.16亿元,同比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3%、10%。 

2019年,初步核算全县生产总值(GDP)62.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0%,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48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17.61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23.34亿元,增长5.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5%、55.1%和18.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4:28.2:37.4。根据国家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8年田林县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2018年田林县生产总值最终核算数为53.34亿元。 

2020年,田林县完成生产总值(GDP)6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52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8亿元,下降2.2%;第三产业增加值26.75亿元,增长7.2%。 

2020年5月9日,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1年,田林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0亿元。[10]

第一产业

田西县建置后,设建设科,统管农、林、牧、水利等工作。农业生产以粮为主。民国24年(1935年)年总产量1381.92万斤,稻谷占71.65%,玉米占25.81%,人均有粮339斤;31年总产量2136.29万斤,人均有粮444.77斤。26年,创办田西农场、兽医防治所、苗圃。27年全县有天然公有林面积占全县总面积80%,人工造林870亩(据《田西县志》)。有大牲畜5000多头(匹),猪、鸡、鸭多数农户都喂养。

解放后,建立健全农、林、牧,水利各业的管理局,局以下设各种技术指导机构。此外,还设县农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农经站,指导、组织、协调农业生产。全县的农业生产,总的说呈递增趋势。但是,粮食生产在1955~1960年,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天灾人祸,粮食生产逐年下降,1960年跌至低谷,总产才0.1716亿公斤;1960年以后,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82年达0.79亿公斤;1984~1986年,由于忽视粮食生产,水利失修,两季稻变一季稻以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逐年下降到1986年的0.628亿公斤。尽管如此,还是粮食自给县。1990年,粮食总产又回升到0.79亿公斤。林业生产年年递增,1952~1985年,林业产值年均递增10.9个百分点;1990年,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26.31%。畜牧业生产逐年增长,1990年牲畜存栏牛77528头,马、驴、骡30470匹,猪122120头,羊2541头,产值1388万元,比1985年增长23.4个百分点,占农业总产值21.84%。副业生产从1980年起才真正列入议事日程,1980~1987年,副业产值年均递增5.3个百分点;1990年,副业产值687万元,比1987年增长14.12个百分点,占农业总产值的10.81%。渔业生产,1954-~1967年,产量逐年上升;1968~1977年,产量逐年下降;1978年以后,有了新的转机;1979年,鱼产量58350公斤;1980~1985年,鱼产量年均递增25个百分点左右,1990年,鱼产量182.1吨,比1979年增长2.12倍。土特产藏量丰富,已开发利用的有80多种,以桐油,八渡笋、云木耳为最著名,产量年年上升;1987年,产值892.7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1.65%;1990年,产值1817万元,比1987年增长1.03倍,占农业总产值28.6%。水利建设,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投入,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333.33公顷扩大到1990年的7373.33公顷,旱涝保收面积由1180公顷扩大到4994.13公顷,初步奠定了抗御灾害的基础。

201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9亿元,同比增长5.9%。5个30万亩示范基地建设成效突出,田林县林业产业示范园入围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县级示范区,乐里万亩芒果产业(核心)示范区被评为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新增畜禽规模养殖场243个,规范建设14个乡镇动物检疫申报点,创新开展“互联网+检疫出证”试点建设。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组建村民合作社168家,新增专业合作社52家、家庭农场21家。

第二产业

民国时期仅有季节性的手工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发展为食品、机械、建材、电力、采选矿、缝纫、印刷、造纸、化工、运输、木材加工、饲料加工等行业。1990年,有国营企业24个(县属23个),县属集体企业11个,乡(镇)集体企业15个。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值的23.18%,经济效益还比较低,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247.2万元,净值为1895.3万元;百元固定资产净值创销售收入为92.49元。

解放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把部分私营企业改造成为公私合营或合作企业。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把个体、合营(合作)企业全部划给公社、大队集体经营,成为公社、关队企业,并兴办一批社队企业。1961年后,经过调整,停办一批经济效益差的社队企业。“文化大革命”时期,社队企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队企业健康发展。80年代中期,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并把村办、户办企业纳入乡镇企业范畴。2017年,建县以来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百矿田林30万吨电解铝项目成功开竣工,40万吨阳极碳素项目落户开工,瓦村水电站项目加速推进。

第三产业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成立。1951年剿平匪乱,进行土地改革,恢复经济,保障供给,城乡经济复苏迅速。1952年设工商科,恢复乐里、潞城市场。国营商业、集体商业相继建立,纳私营工商业于正轨;1954年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鼓励合理经营,帮助25户原来从事粮油、棉布、食盐买卖的私营商户与国营公司订立合同,进行销、包购、加工定货。这年,经销、代销商品总额8.95万元,为私营商品总额136.76万元的13.15%。

1955年,贯彻中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的政策,对小商小贩采取组织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等形式,逐步纳入集体经营轨道,成立了合作饭店1个15户,合作经济小组3个11户。年底,国营商业占社会商品零售额35.12%,供销合作社占47.98%,私营商业占16.9%。

1956年1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全面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私商的百货业、杂货业、饮食服务业组成公私合营商店1个,门市部3处;公私合营饮食店1个,门市部2个。因种种原因,允许极少数小商小贩继续私营。至此,对商业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占主导地位。

1958年,实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取缔个体小商贩,私营商业绝迹,商品流通渠道单一。以后三年特大灾害,粮食紧张,商品短绌,人民生活困难。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允许农村社员有自留地,搞副业,一些小商小贩重新出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割资本主义尾巴”又禁绝一切小商小贩,市场供应全部由国营商业承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个体商业得以恢复。小商小贩活跃于城乡之间。1983年以后,木材市场招来大批区内外客商,小商小贩穿梭于农村圩市,收购云木耳,香菇,八角,药材,成衣,小百货,日用品小摊充斥市场,偏僻村屯的小卖店如雨后春笋出现旅店、熟食摊盛极一时,1988年以后,市场疲软,木材、云木耳土特产品滞销,外地客商稀少,旅店、饮食业大逊于前。

2017年,服务业扩面增力。新增规上服务和限上批零住餐企业21家。高铁无轨站开通运营。全年旅游综合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20%。

社会

文化事业

宋代,县内有了山歌。明代末期,有了说唱。清代初,有了舞蹈,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西林县(治在今定安)知事的王维淮在他的诗作中有这样的描绘:“高髻云鬟学舞腰”。乾隆中期,北路壮剧诞生。民国时期,群众以舞狮及唱土剧为高级的娱乐,常有男女对唱山歌。

清代及其以前,多为民间组织活动,间有庙会表演及祝贺新官上任的演出。

田西县建置后,政府开始建立文化设施,如图书室、阅报处,规模很小。无声电影曾到县内放映。

解放后,文化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种文化艺术管理机构相继建立,初步形成三级文化网络。由于有了这些机构的组织和引导,全县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传统歌圩恢复,演出活动频繁。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文化部门的活动从无偿服务转为有偿服务,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活动,增加了自身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

文物胜迹有八六坡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岑氏宗祠,有瞧崖千尺、鬼斧神功的钳牙峡,有美丽如画的犀牛塘和梅花山,有上下两层、奇景处处的三川洞,有仙境般的景物独异的仙人洞。

2017年,文体事业持续繁荣,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2017年“壮族三月三·吼敢”活动,戏曲进校园活动全面铺开;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壮剧《瑶娘》在南宁成功首演,被列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精品。

教育事业

县内教育事业起于明代。《凌云县志》(民国31年版)载:“明正德、嘉靖间(公元1506~1566年),南海庞一葵仕于桂及滇东二十余年,所至盘瓠之族,白黑二仲,倮倮之民,异音殊俗,尝编以三字经及圣文、明律关系人伦之大者,书汉字附注夷音,以发其蒙,使知仁义而服诗书,以无外于圣化,是为边隅蛮夷教育之权舆迄迄。”可以读书识字的,主要是土司及两个长官司治所附近村屯的岑、覃、潘、许四姓的子弟。

清顺治九年(1652年),有土司学校。康熙五年(1666年)改土归流后,土司子弟才能就近州县考试,“额取二名”。普通老百姓则还是“不读诗书,不通汉语”。不过,由于庞一葵大力推行识字,许多人已有文化。到二十年,旧州镇央白屯的八音班—岑黄班,已能用古壮字(借汉字音义、象形)写出说唱本《太平春》。这一年,定安始建义学,三十年改为学宫。但作为西林县边远地区的潞城,还不准人读书。四十三年,土司统治下的民众子弟中有“通晓文义”者,才准与汉人一起应试。五十年,旧州设儒学。雍正二年(1724年),定安建县学。而潞城直到乾隆二十年(1765年),一般人才得准考入学;到乾隆五十六年,才有庠生百余名。从雍正十年到光绪二十年,169年间全县只有进士6人,贡生24人,武举2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废科举、兴学堂以后,旧州、乐里、潞城、利周等地陆续兴办小学堂。

民国时期,学堂改为学校。24年(1935年),各乡都设立中心国民基础学校,大的村屯都有国民基础学校。26年,成立“四县联立中学”,后改为田西师范、百色师范、田西县立初级中学。38年11月,社会动荡,中小学无法开学。在民国时期的38年间,全县只有6个大学生。

解放后,950年因匪乱,全县只有潞城、乐里两所小学坚持上课。1951年,有5所学校上课,学生439人。1952年以后,社会安定,学校逐年增多。1953年,始办初中。1958年,“大跃进”开始,在潞城、旧州、定安分别创办一、二、三初中,县城始办高完中。1965年,有中学7所(含1所高完中),小学408所。1966年,各类专业学校相继建立。1969~1970年,不顾师资条件,公社办高中,大队办初中,学校猛增,教学质量剧降。1971年,开始压缩队办初中。1980年以后,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压缩高中,充实初中,加强小学,教学质量有所回升。

1987年,有高完中2所,初中16所,小学159所,教学点571个。1990年,有高完中1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中17所(包括民族中学),小学教学点696个。有县籍大学生397人,与民国时期相比,解放后40年的大学生数为民国时期的66.2倍。

2017年,开工建设田林光明幼儿园二期工程、第三小学教学综合楼等49个教育基础设施项目;田林高中“百高班”成功开办,中、高考成绩取得新突破,中考成绩A+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1]

截至2018年9月,田林有民办幼儿园共71所,其中县城民办幼儿园14所,乡镇民办园48所,村级民办园9所(已休园4所),已经确定营利性民办幼儿园20所,其余53所为非营利民办幼儿园。 

截至2018年9月,田林有53所运营中的小学/中心校以及15所运营中的中学:

小学/中心校(中心小学):
八渡中心校六隆镇供央小学合塘教学点平山八号小学
八桂中心校六隆镇中心校旧州镇中心校平山中心校
百乐乡中心校龙车中心校旧州中心校平塘龙歪小学
百乐小学潞城红旗小学浪平镇达告小学平塘兴六小学
板坚小学潞城十二桥小学浪平镇浪平中心校平塘中心校
展开表格医疗卫生

田林现有田林县人民医院、田林县中医医院和田林县妇幼保健院三所医院和遍布各乡镇的卫生院。

田林县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技术指导中心为一体的国家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属事业性、公益性医院。医院建于1945年,占地面积20062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24797平方米,2005年国债项目建成传染病房楼,2006年桂西项目建成了门诊综合大楼、2007年在广州海珠区的援助下建成了二门诊楼,2012年12月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建成了新住院大楼,2013年12月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建成了急救中心,现有干部职工38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8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99人,初级职称161人。实际开放床位380张,开设有儿科、产科、妇科、神经(含心血管)内科、呼吸(含消化、肾)内科、普通外科、骨科、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五官科、急诊科、二门诊、血液透析室等13个临床和手麻科、检验科、放射科、功能科、供应室等辅助科室。

田林县中医院成立于1990年,位于田林县和谐大道平么小区,医院规划根据国家二级中医医院标准设计,现有一栋门诊住院综合楼,占地面积1879.8平方米,建筑面积8642.4平方米,编制床位制床位138张,实际开放床位167张。现有急诊科、内科、儿科、妇科、口腔科、针灸科、理疗科、康复科、门诊治未病科、健康体检科、壮医科、瑶医科12个中医科室以及放射科、检验科、功能检查科(B超室、心电图室)、病案统计室、中、西调剂室,制剂室,中、西医药房等医技科室及其他业务科室。

田林县妇幼保健院是一所全民所有制医院,位于乐里大桥头,隶属田林县卫生计生局领导。其前身是田林县妇幼保健院站,于1957年7月成立,建院初期,有专职人员4人。同年潞城、八桂配备妇保人员,乐里、旧州、定安成立接生站,推广新法接生和进行接生员培训工作。1997年12月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批升格为“田林县妇幼保健院”。2004年,荣获自治区“爱婴医院”称号。现已拥有了全自动血红蛋白分析仪、生物显微镜、酶标仪、尿液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和电脑一系列的医疗设备。

文化

田林县民间文艺多种多样,有民歌、戏曲、故事、说唱、谣谚/歇后语、楹联、舞蹈、猜谜等。

语言

田林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有壮语、汉语、瑶语、苗语、布依语等。县内主要交际用语是壮话北部方言和西南官话。全县14个乡(镇、民族乡),除浪平镇不通行壮话外,其余乡镇全部通行壮语北部方言和西南官话。田林主要方言的使用情况:

(1)北壮语桂边方言分布在除浪平镇外的其它乡镇及县城。

(2)白话县城部分人会讲。

(3)平话分布在一些村庄。

(4)客家话分布在乐里、旧州、平塘、高龙、潞城5个乡镇的个别村落。

(5)西南官话分布在县城和浪平、平塘等乡镇,也是主要交际语言。浪平乡使用的西南官话与其他乡镇略微不同,浪平乡普遍使用浪平高山汉话(疑属西南官话-川黔片-黔中小片),其他乡镇使用的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桂柳片-桂北小片。

(6)勉语勉-金方言金门土语蓝靛瑶使用。

(7)苗语。

(8)布依语。

(9)彝语东南方言。

民歌

民歌分为传统民歌和创作民歌两种。传统民歌广泛存在于民间,一代传一代,口传心记;创作民歌系解放后见诸报刊的新民歌,多为七言四句。

壮族民歌宋代就有。父教子,母教女,老教少。一个传歌,听者甚众,一传十,十传百,流传广泛,老少皆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论日常生活,走村串寨,赶街集会,敬席贺寿,生养死葬,褒贬形势,都用歌来表达问候、爱憎、祝愿、尊敬;路遇,用歌代问;一个屯来了女的(或男的),晚上便去邀歌。盛大的歌节是。“吼敢”(hueugamj)[xa55kam"55],即歌圩。不少青年男女在“吼敢”时认识而成夫妻,都是以歌为媒。这种婚姻,最能白头偕老,永不离异。

壮族山歌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千百年来,壮歌经过不断创造、润色、提炼,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戏曲

田林县的戏曲以北路壮剧为主。北路壮剧,即流行于广西西北部壮语方言地区的壮剧,源于旧州镇。

“铜”乐

北路壮剧原叫“土戏”,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田林县旧州镇。它的形式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方戏、搭台戏等阶段。北路壮剧的音乐经过艺师的不断改革,已有三十六声腔。“正调”唱腔是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由旧州山歌发展而成,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优美,素来男女通用。北路壮剧的行当较齐全,主要有生、旦、武、丑四大行当。生角有小生、中生、文生、穷生、公子、老生;旦角有小旦、正旦、花旦、摇旦、彩旦;武角有武生、小生、老生、武旦;丑角有大丑、小丑等。壮剧用本地壮话演唱,不少民间谚语、俚语、格言脍炙人口,主要伴奏乐器马骨胡是壮剧独特的乐器。北路壮剧于2006年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田林还流行邕剧、粤剧、彩调、闹灯等戏曲。

故事

田林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和谐共处历史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神话

:这类故事多属创世的内容。壮族有《布碌陀和务碌甲》,瑶族有《依莫(兄妹)造世界》(又名《伏依兄妹》),苗族有《孟夏腰阿浆化霜呢》。

传说

:这些故事反映了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如“潘老爷”的凶恶与残暴,“渭好王陆阿龙”的勇敢和计谋,“郎姜王”如何抵抗宋朝的军队,侬智高的部队如何兵困风楼山,“十月木”为何在草木凋零的时候还长新叶发新枝,岑王老山因何得名,“娘艾”这只昆虫为何有瓢样的东西盖住脸皮(这个传说,有的地方叫“七姐妹”)。

寓言故事

:有《蝶吒》、《牛为什么到河边总屙屎》、《卜火》(又名《卜得》)、《老虎和穿山甲》、《喜鹊和短尾鸟》、《老虎·青蛙·猴子》等。

说唱

八音说唱是县内特有的艺术形式。初时用于娱神,后来用于娱人。

八音,指8种乐器,于明代初传人。后来,壮族组成八音班时,用下列乐器:唢呐(长短各一),笛子(横直各一),二胡(大小各一),琴(月琴或三弦),小鼓,小锣,小钹,铜铃一对。每班12人,只奏不唱。每逢红白喜事、欢庆、集会都有八音班在活动。常奏的乐曲有10多个,主奏乐曲是“闹场曲”和“八板头”。60年代,经县文化部门发掘,将“八音说唱”加以整理,定名为“八仙鼓”。

谣谚歇后语

居住在县境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创造出言简意骸、反映思想感情的口头文学一民谣、谚语、歇后语。它以简洁的语句反映火热的斗争和沸腾的生活,赞扬美好的事物,鞭笞丑恶的意识和现象,也有一些是思想内容不够健康的。由于它们哲理深刻,意味深长,所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谚语是群众语言的精华,多为一句或两句,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或鼓舞,或鞭笞,或警告,或晓以事理,或总结经验。读来使人警醒,深受教益。

楹联

楹联,素为群众喜闻乐见。每逢重大喜庆节日,群众都喜欢在家门或厅堂贴上对联,表示吉祥或抒发情怀。墓碑、挽幛、庙宇、祠堂、胜迹、戏班甚至天主教徒的中堂,都各有对联。最隆重的是春节,家家户户都贴对联,有自己写的,有请人代写的,有从市场上或书店里购买的。机关团体亦多有在庆祝、节日、会议等场合张挂对联,以增添热烈气氛。[2]

舞蹈

田林县境内有春牛舞、铜鼓舞、盘王舞、花扇舞、花灯舞和八仙贺寿舞等多种舞蹈。

春牛舞

这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既是模拟舞蹈,又是面具舞蹈。有音乐和唱腔,一般以北路壮剧的正调为主,兼有少量的彩调唱腔,演出多在节假日进行。演出时,先演一些短小的壮剧,然后舞春牛。由青年人操动牛头牛身(牛头用竹篾和纸编糊而成,牛身用土布染成灰色后缝制),作牛起伏状,边走边唱。歌词基本固定,内容以赞美牛的埋头苦干精神、激励人们积极生产、不误农时为主。道具还有几种纸灯:头灯、彩灯、小灯、鱼灯等,形状各异,持灯者服装和北路壮剧的服装相同。春牛舞一年只演三个月,也有的演五个月。演出结束后,将牛头烧掉,来年演出时再重新编制。

铜鼓舞

这种舞是木柄瑶特有的民间舞蹈,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流传于平山乡的老寨和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瑶怒屯。铜鼓是木柄瑶祖先迁徙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跳铜鼓舞是纪念先人、祈求丰收、欢庆节日的半祭祀半自娱的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至三十,是跳铜鼓舞的传统时间。春节一到,全寨人聚集在寨上空旷的地方,由族中长老主持,举行一年一度的“起宝”仪式,把誉为一公一母的两个铜鼓挖出来,摆上香案,供上供品。开鼓这天,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举行隆重的开鼓仪式。晒场上或堂屋里,木架上吊着一公一母、花纹不同、音响各异的铜鼓,一只巨大的桶形两面牛皮鼓也悬挂着。鸣鼓开始时,由护鼓人先打,开始动作缓慢轻柔,逐渐加快,最后如急风暴雨。两位敲牛皮鼓的是领舞者,他们边打边舞,时而正面打,时而转身打,时而把鼓锤在脑后、腰后、胯下、鼓面上轮流敲击,形成各种独特的舞姿。这时,场上的男女老少也纷纷加入舞蹈行列,场面壮观,热烈奔放,共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健康长寿。每年跳完铜鼓舞,又将铜鼓埋入地下,地点鲜为人知。

盘王舞

这是盘古瑶民间舞蹈,在“还盘王愿”时跳。舞分两种:一是还愿,一阵锣鼓响声以后,四个师公各执四支香进行“上香”,边舞边唱,每唱一遍插一支香,这就是整个“跳盘王”的开始,也是还愿的起头。二是度戒还愿。愿度戒者6、8、10、12人不等,由一位师公领着上香,一面起舞。这种舞蹈动作粗犷热烈,感情奔放,舞姿古朴。由于受道具的约束,上身活动幅度不大,主要动作在臂、腰、胯、膝、踝。其动作特征主要表现于身体的上下起伏,180度的旋转,膝关节有规律地屈伸,表情肃穆庄重,动作一丝不苟,体现了瑶族人民勇敢、勤劳、不畏强暴的性格特征。

花扇舞

这个舞是壮族舞蹈,起源于旧州镇板坚村。清朝嘉庆年间,板坚村有数十位姑娘为异姓姐妹,她们团结互助、亲密无间,遇到社交活动均结伴而行,平时扇不离手。与男青年对唱山歌时,习惯用花扇当作绣花圈,模仿绣花动作,转动花扇。此后慢慢规范化。后来,北路壮剧第三代台师岑会明(央白人)前去向黄彩玉请教,学会转扇动作,用到北路壮剧之中,成为旦角的贯串动作,因而北路壮剧有“文不离扇,武不离刀”之说。花扇舞经过历代师传、提炼、加工,形成花扇舞及北路壮剧的扇法。

花灯舞

这个舞是壮族舞蹈,也称闹灯。受邻近的凌云县花灯的影响,由利周老艺人闭必熙传入,产生于清朝同治年间。那时生产连年丰收,六畜兴旺,人们把这一切归功于神农,便举着彩灯走马游街,歌颂神农,跪拜观音,属半祭祀半自娱活动,慢慢地就演变成花灯舞。花灯舞一般不登舞台,只在平地广场表演。开始由密锣紧鼓伴奏,碎步走8字形或大圆场,然后分五个步骤表演:劳动竞赛,用山歌对唱形式;喜庆丰收,用舞蹈形式表现;祝贺丰年,用拜年舞和行灯走马形式表现;歌颂神农,用拜神舞表现;歌颂太平,用彩灯舞表现。最后用舞狮收场。

八仙贺寿舞

这个舞是壮族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一种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的自娱舞蹈。农历六月初六赶庙会时,数十名男女身穿盛装,佩剑持刀,手拿红布彩花,敲锣打鼓,抬着菩萨游行,各家各户呜炮迎接,意在驱魔赶鬼,祈求平安。晚上,城隍庙前灯火通明,人头攒簇。道长带领徒弟念经做道场,到高潮处,由8个人分别扮演吕洞宾等八位神仙手舞足蹈出场,手持红布和彩花,先共念道白:神仙下凡来,百花满地开,城隍喜日到,八仙上天台。然后自报姓名,将手中的红布、彩花组成“寿”字,载歌载舞。

地方特产150次播放01:29《八渡笋》 广西百色田林县八渡瑶族乡 #抖音助农 #优质农产品

八渡笋

八渡笋因以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八渡瑶族乡为代表正宗产地而得名,作为八渡笋竹之夏笋,是田林县历史悠久的著名传统特产。清代列为皇帝贡品。当时曾由西林县籍的岑春煊(清朝宠官,太子少保后任两广总督)家族每年专人到八渡乡博峨村采购送进京城。清道光年间,有广东商人逆珠江而上至田林县驮娘江一带收购八渡笋、云木耳,经水路销往东南亚各国。[3]

食用菌

田林县种植的食用菌质量优良、朵大柄短,现年产量约137吨。田林县比较有名的菌类主要是云木耳,云木耳简称云耳,是田林传统的出口特产,产品朵大肉薄、晶亮透明,质量好,主要用于食用、药用。各乡(镇)均有出产,但没有形成规模生产,主要为农户零星栽培和野生。现云木耳的年产量约为10吨。

旅游

田林有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导火索之一的震惊中外的“西林教案”(也称马神甫事件)遗址,大阳盘,周

洞巴电站

马峡谷,平塘老狼洞,平山三穿洞、仙人洞、“桂西第一峰”岑王老山原始森林风景区等。各族群众能歌善舞,“乖呀咧”曲调沁人心脾,壮族歌圩、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铜鼓舞、扁担舞、敬酒歌,汉族的山歌、唢呐、八仙、哭嫁歌,苗、彝族的婚嫁习俗,以及平塘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定安镇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等,构成了田林独特的人文景观。

钳牙峡

钳牙峡

“周马峡”位于流经田林县八桂瑶族乡弄瓦村的驮娘江上,从六隆镇的周马屯上溯七八百米便到。又名“鸳鸯峡”,土名为“内钳”。“钳”,壮语意为“陡峭”,又因其最险处的江流一分为二,水窄约1米的右支称“钳布”(公),有礁石能通航;水宽达3米的左支称“钳牙”(母),可以通航。以水宽可以通航的一支为名,便叫“钳牙峡”。峡长1.5公里,两岸石壁削立,最高处离水面约360米,左岸即为云南省地界。枯水期,江面最宽处10多米,最窄处3米。

三穿洞

三穿洞

位于田林县浪平镇大保村,百乐河第三次潜流洞下,因而得名。洞口直径约40米。洞分上下二洞。从洞外的麻青石阶进入上洞。下洞也有木板梯通至上洞。上洞宽敞平坦,可容上万人。又分明暗两洞:明洞有“天窗”;暗洞曲折直桶山腹。1895年,在明洞修建云帘寺,有庙宇楼台三座,暗洞有丁木佛数尊。

“西林教案”遗址

“西林教案”遗址

位于现田林县定安镇,1852年起,法国侵略者派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到田林县定安镇一带,以传教为名进行非法活动。马赖等人目无官府,肆意横行。1856年2月,西林县知事张鸣风顺应民心,依法将马赖及其忠实信徒白小满、曹贵(女)等三人在定安教场斩首示众,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西林教案”事件,也称马神甫事件。法国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借口,与英国侵略者串通一气,向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在西林县城定安镇建起规模较大的天主教堂,定安镇从此成为法国传教士宣传洋教的一个据点。

鉴于“西林教案”曾经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高潮的前奏的特殊历史意义,1994年自治区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4]

驮娘峡

驮娘江

驮娘江,在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境内,地处云、桂两省(区)交界。距富宁县城102公里,距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73公里。驮娘江左岸是一高大的原始岩林山,岩壁从江底直立千尺。此峡的凶险,清康熙五年,广西西林县知事王维淮在路经此峡时题《舟过钳牙》,对之作了描绘,整段驮娘峡长约3公里。

驮娘江流域已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自然生态保护区。

岑王老山

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和广西盆地接壤的斜坡地带,是中国阶梯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的过渡带,地貌属云贵高原外围的桂西山原中山地形,主峰岑王老山海拔2062米,是百色最高峰桂西之巅,广西第四高峰,地跨田林、凌云两县的利周、浪平、力洪、玉洪四个乡,东西长20.48公里,南北宽19.08公里,总面积18994公顷,距百色市80公里。保护区成立于一九五五年,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获得荣誉

2021年7月2日,成为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象。

政治

扶贫攻坚

2020年5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马山县等21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公示,田林县符合贫困县脱贫摘帽标准,拟摘帽退出。

2021年8月,入选《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