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Herba Artimisiae Sieversianae)是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二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单一,狭纺锤形,茎下部稍木质化,纵棱明显,多分枝,茎、枝被类白色微柔毛。

白蒿是一种多年生轴根小半灌木。春季返青早,生长快,3月中旬至4月开始生长,8月中旬开花,9月初结实,10月初成熟。

中文名

白蒿

双子叶植物纲

别名

蘩、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

拉丁学名

Leontopodium dedekensii (Bur. et Franch.) Beauv.

拼音

bai hao

植物界

春黄菊族、菊亚族

被子植物门

外文名

Herb of Sievers Wormwood

桔梗目

菊科

蒿属

功效分类

解毒药、补益药

性味

味苦、微甘、性凉

药材基源

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亚纲

合瓣花亚纲

亚科

管状花亚科

形态特征

白蒿(茵陈)

大籽蒿:一、二年生草本。主根单一,垂直,狭纺锤形。茎单生,直立,高50-150厘米,细,有时略粗,稀下部稍木质化,基部直径可达2厘米,纵棱明显,分枝多;茎、枝被灰白色微柔毛。下部与中部叶宽卵形或宽卵圆形,两面被微柔毛,长4-8(-13)厘米,宽3-6(-1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稀为深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常再成不规则的羽状全裂或深裂,基部侧裂片常有第三次分裂,小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10毫米,宽1-1.5(-2)毫米,有时小裂片边缘有缺齿,先端钝或渐尖,叶柄长(1-)2-4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及苞片叶羽状全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头状花序大,多数,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4-6毫米,具短梗,稀近无梗,基部常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开展或略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近等长,外层、中层总苞片长卵形或椭圆形,背面被灰白色微柔毛或近无毛,中肋绿色,边缘狭膜质,内层长椭圆形,膜质;花序托凸起,半球形,有白色托毛;雌花2(-3)层,20-30朵,花冠狭圆锥状,檐部具(2-)3-4裂齿,花柱线形,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多层,80-120朵,花冠管状,花药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等长,先端叉开,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长圆形。花果期6-10月。[1]

白蒿(茵陈蒿)

根系发达,在草场正常利用的条件下,主根可伸入100厘米的土层中,侧根和不定根多,大量集中在30厘米以内的土层中。根系入土深度超过株高的4~5倍,根幅大于冠幅2~3倍。利用过度,生境干旱程度加剧,植物地下部分则大于植株高度的10~20倍,主根作用减弱,不定根大量出现,甚至发展到以不定根代替主根的作用。另一特点是,枝条在适宜条件下能长出不定根,当枝条长出不定根,植株受践踏后,枝条脱离母株,亦能发育成新个体。在内蒙古高原上,它可向着由风力而形成的薄层沙地延伸。冷蒿属于温带旱生小半灌木。性耐干旱和严寒,适生于≥10℃的积温2000~3000℃、年降水量150~400毫米的气候条件范围内。在高平原、山地、丘陵、沙地或撂荒地的沙质和砾质土壤上,均能繁盛地发育生长,但不能进入低湿的盐渍化生境。[2]

分布范围

主要产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此外山东、江苏等地也有栽培。

下级分类

以下植物的异名为白蒿:

大籽蒿、戟叶火绒草、白叶蒿、猪毛蒿、南艾蒿、狭裂白蒿、暗绿蒿、毛莲蒿。

茵陈蒿的俗名亦为白蒿。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白蒿一般野生在河边、草地、荒地,它对土壤的要求不严,能在多种的土壤中生长,但是种植时已选择肥力充足、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宜。种植地最好向阳,有充足的光照,在种植前将土壤深翻25-30厘米,每亩施入1500-2000公斤腐熟的农家肥作为基肥,耙细整平后,做畦或起垄,同时挖好排水沟,以便排水和浇灌。[3]

白蒿

播种

白蒿的繁殖方法是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生产上一般使用种子繁殖,播种时间一般在2-3月,在畦面上挖沟或挖穴,将种子按1:2和细沙混合均匀后,均匀的撒入沟内或穴内,覆土浇水即可。在出苗后做好苗期管理,及时中耕除草以及间苗补苗,当幼苗生长到10-15厘米时即可进行移栽,移栽要控制株行距20-25厘米左右。

田间管理

在定植一周,白蒿基本已经成活,这时要及时查看,如果没有继续生长或者发现死亡的植株要及时补栽。在补栽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施肥,促进幼苗更快更好地生长,施肥要结合中耕浇水进行,这样既能避免浓肥损害到幼苗生长,还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中耕能疏松土壤,避免土壤板结,以免根系呼吸受阻,促进根系生长,能为植株吸收更多的养分,促进茎叶生长。

防治方法

白蒿的主要病害是根腐病以及菌核病,根腐病顾名思义是一种危害根系的病害,一旦不及时防治,就会导致根系腐烂,从而使植株逐渐枯死,对于它要做好水分管理,雨季要及时排水,发病时可用百菌清灌根处理。而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感染力较强,对于它可在发病初期,喷洒波尔多液防治。效果较好。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蚜虫等,危害植株的叶片、根系以及幼嫩部位,严重时会在短时间内将植株啃食干净,可用敌百虫、乐果乳、敌敌畏等药剂喷杀。[3]

白蒿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长年。还可治疗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等疾病。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去伏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等。

食用价值

嫩茎叶可供食用。

食用方法136万次播放03:44春天多吃白蒿,教你野菜团子做法,清香浓郁绵软好吃,营养又美味4万次播放03:13白蒿加鸡蛋这个做法太好吃,营养美味,一做一大盘不够吃8793次播放03:14野菜白蒿这样做太好吃了,农村到处随地可见,价值高,做法还简单

一、

凉拌白蒿

1、取白蒿的嫩叶洗干净,然后放入开水中捞一遍,等熟了之后,把水挤干、切碎备用。

2、将切好的白蒿放入一个大容器中,然后放入食盐、味精、白糖以及麻油等调料,搅拌均匀就可以吃了。

功效

:这道菜的颜色翠绿,香味扑鼻,口感甘甜爽口,食用之后还会有祛风明目以及利湿退黄的功效。

二、

白蒿炒肉丝

1、将白蒿的嫩叶洗干净,放入开水中捞一遍。然后将水分挤干,切成段状备用。

2、将猪肉、香葱以及生姜洗干净,切成合适大小。猪肉脯要放入食盐、味精、料酒以及生抽调味腌制十分钟。

3、在锅里放油,然后把生姜和香葱放入锅中爆香,然后再把猪肉炒到变色,放入一些酒提味。

4、将切好的白蒿放入肉中一起搅拌均匀,再加入食盐和味精调味就可以出锅了。

功效

:这道菜酱红透绿,猪肉的韧劲和白蒿的清脆可以让人胃口大开,具有健脾益胃、和中利湿的功效,非常适合饮食不佳和大便糖稀的人可以吃。[4]

理化性质

本植物的绿色部分含一种倍半萜烯类白蒿宁,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内酯和洋艾素。干植物含生物碱0.12~0.2%、焦性儿茶酚糅质0.499%、黄酮类0.831%、内酯类,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芸香甙、异槲皮甙。

地上部分含一系列的倍半萜类衍生物,内有:白蒿素(sieversin),4-羟基-8-乙酰氧基-8-乙酰氧基-1(2),9(10)-愈创木二烯-6,12-内酯[4-hydroxy-8-acetoxyguaia-1(2),9(10)-dien-6,12-olede],洋艾内酯(artabsin),洋艾内酯(artabsin),洋艾素(sbsinthin),白蒿宁(siev-ersinin),11-表洋艾素(11-epiabsinthin),11,10,11-表洋艾素(11,10,11-epiabsinthin),10,11-表洋艾素(10,11-epiab-sinthin),大籽蒿素(artesiversin),11α-二氢墨西哥蒿素B(2β-hydroxy-8-desoxy-11α,13-dihydroxrupicolinB),11α,13-二氢汉菲林[11α,13-dihydro-4(2)-hanphyllin],异戊酸,-(8-异戊酰氧基)橙花醇酯(8-isovaleryoxy-nerylisovalerate),2α,3α-环氧-11α,13-二氢去氢木香内酯(2α,13-dihydrodeth-drocostrslactone),大牻牛儿烯(dermacetene)D,右旋姜黄烯(cur-cumene),异戊酸橙花醇酯(nerylisovalerate),4-去羟亚菊素(4-de-hydroxyajadin,ludartin),安洋艾素(anabsinthin),球花母菊素(globicin),兰香油薁(chamazulene),兰香油精(chamazuleno-gen),蒿萜内酯(artemolin)等。还含木脂体类分合物:芝麻素(sesamin),e,a-阿斯汉亭(e,a-ashantin),e,e-蒿脂麻木质体(e,e-sesartemin),鹅掌楸树脂醇B二甲醚(yangambin,O,O-dimethyllirioresinolB),鹅掌楸树脂醇A二甲醚(epiyangambin,O,O-dimethyllirioresinolA)。又含黄酮类化合物:艾黄素(artemisetin),猎眼草黄素(chrysosplenetin),芸香甙(rutin),异槲皮甙(isoquercetrin)以及马栗树皮素(esculetin),咖啡酸(caf-feicacid)和具有抗炎作用的精油(essentialoil)等。

植物文化

传说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