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族是缅甸第七大民族,约有100万人(2004年估数),占缅甸总人口的2%。钦族多居住在缅甸西部山区,主要分布在钦邦、实皆省、马圭省、勃固省和若开邦。

钦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钦语支。

中文名

钦族

所属地区

实皆省、马圭省、勃固省和若开邦

隶属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所属国家

缅甸

简介

钦族

钦族人在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中,英勇善战,狠狠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英军占领钦族地区以后,在钦族人中间传播基督教,制造民族矛盾,企图把钦族同缅族分离开来。但 是,钦族人识破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阴谋,参加了彬龙会议,签署了代表民族大团结的彬龙 协议。1973年,钦族建立钦族自治邦。

钦族先民原本信仰原始宗教,1895年英国占领前后传来了基督教,改信基督教者众多。

因山水阻挠,来往断绝,钦族各支系的习俗语言等,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产生了差别。但10月下旬收种节,仍然是钦人共庆的新年,他们仍然坚持一生至少做一次功德,以表彰为钦族或为本村寨立功或做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男子爱在后脑勺留长发,南部女子有纹脸的习俗。男女老幼一般都酷爱烟酒。

详细介绍

钦族

钦族共有53个支系,即钦(Chin)、梅台(Metai)、克岱(Kath e)、萨莱(Hsalai)、克林都鲁些(Kalintaw-Lushe)、克米(Kami)、奥瓦克米(Aw-wakami)、润挪(Khawno )、康梭(Khaungso)、康塞钦(KhaunghsainChin)、卡瓦西姆(Khwahsim)、孔立(Khu n li)、甘贝(Ganbe)、贵代(Gweite)、阮(Nywan)、西散(Hsisan)、辛坦(Hsinhtan )、塞丹(Hsaintan)、扎当(Zataung)、佐通(Zohton)、佐佩(Zophei)、佐(Zo) 、赞涅(Zanhnyat)、德榜(Tapaung)、铁定(Tihtein)、德赞(Teizan)、达都(Tado )、多尔(Tawr)、定姆(Dim)、岱(Dain)、那加(Narga)、丹都(Tandu)、玛茵(M aryin)、勃南(Panan)、玛甘(Makan)、玛乎(Mahu)、米延(Miyan)、米埃(Mi-e) 、门(Mwin)、鲁鲜鲁些(Lushain-Lushe)、雷渗(Leimyo)、林代(Linte)、劳都(La unt-ht u)、莱(Lain)、莱佐(Lainzo)、巴金姆(Parkim)、华尔诺(Hwarlngo)、阿努(A-n u)、阿南(A-nau)、乌布(U-pu)、阿休钦(Asho Chin)、养突(Yaunghtu)等。

信奉

钦族

钦族人原先均信奉原始拜物教,也有信奉佛教的和信奉基督教的。

概况

钦族是缅甸的第七大世居民族,人口约122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钦族是一个横跨缅、印、孟三国国境的民族。缅甸钦族主要分布在西部钦山区,大部分聚居在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的西部钦山山脉一带;还散居于实皆省、马圭省、勃固省、若开邦等。

钦族人属蒙古人种,人体特征与孟、缅族相近。钦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钦族有自己的文字,但使用范围很小,行政办公用语及教学用语多用缅文。

钦族由于长期居住在山大林密,交通较为封闭的地区,从而形成许多语言和生活习惯不同的大小支系,主要的有44个。

缅甸学者按地区通用语言作为划分标准,把钦族分为三大支系,即南部钦(通用莱语)、北部钦(通用甘郝或比定语)、中部钦(通用莱索语)。

钦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但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阶段。山地钦族人主要以刀耕火种的轮作式农业为主;平原钦人主要从事定居农业,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芝麻、花生和豆类。

宗教信仰

今日的钦邦有四种比较流行的宗教。崇奉鬼神的人最多,其次才是基督教、镑景洪教和佛教。这里主要介绍镑景洪教的情况。

镑景洪教这个名称迄今仍鲜为人知,甚至连许多钦族人也可能未曾听说过。镑景洪教是用该教创始人的名字命名的,全称”莱比昂镑景洪“。镑景洪教反对迷信鬼神,禁忌宰杀牛、猪、鸡等牲畜和家禽祭祀鬼神,不准举行破费钱财的庆祝仪式。

1859年,莱比昂镑景洪出生在钦邦铁定镇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叫吴康良。父母都崇拜钦族人传统崇拜的神灵。镑景洪在童年时期帮助父亲放牛,成年后,被父母送到穆尔宾地区去学习军事和塔松语。学业结束后回家帮父亲料理农务。据说,有一天,巴香神显灵。他按照巴香神的启示,创立了镑景洪教,并帮助154个村子驱除68种恶神。镑景洪于1948年逝世,终年89岁。镑景洪教徒要在每年10月15-17日过新年,并举行感恩仪式。

镑景洪教徒大多数集中在钦邦北部钦山地区的铁定镇区和法兰镇区一带,钦邦南部地区则完全没有。

在钦邦,还有许多人崇奉护村神、祖魂、山神和树神。尽管不是到处都有神殿和神像,但在有一些地区能看到。例如,在一些村头和村里的平地上,能看到用石板垒成的祭坛,此外,能看到垒建在大榕树下的神殿和神龛,村子里有祭司,他们为村民除妖治病。作为报酬,他们收取牛、猪、鸡等祭品的最佳部位。

风俗习惯

在钦邦南部的敏达镇区和马图比镇区一带,妇女有纹面的习俗,图形因地而异。一般从7、8岁开始,直到14、15岁才停止。纹面的药物是用烟锅和一种叫作“额洛树”树叶的汁混合而成的溶液。纹面时用藤枝将药物刺进皮肉。

钦族认为,羌鹿、叉角鹿、豕鹿等兽类进村会带来火灾,因此,要祭神禳解。他们还相信随身携带虎骨、虎牙可以消灾避邪,因此,把虎骨、虎牙当作装饰品让小孩子佩戴,据认为,恶神纠缠在老虎身上,因此,他们把虎头仍在村外。钦邦南部的比力瓦镇区的钦人相信,在旅途中听见啄木鸟的鸣叫肯定会遇到危险。若听见啄木鸟用嘴尖啄木的声音是好的征兆,意味着会有人请喝糯米酒,他们会感到格外的高兴。

烟卷记号

缅甸钦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姑娘对来访的小伙子是用烟卷上的记号来含蓄地表达心意。常见的记号竟然有十几种之多:

(1)对一般客人,烟卷用白纸卷、缠白线。

(2)用白线绕烟卷一圈,表示你年纪太小,不适合我。

(3)缠三圈白线表示你已有女人,我不能再理睬你。

(4)用绿线缠绕,表示我想和你亲近。

(5)用黄线,表示我很想你。

(6)用红线表示我恨你。

(7)用花线表示我正来月经。

(8)用黑线表示我不爱你,而且我很悲伤。

(9)用蓝线表示你来吧,我可以见你。

(10)用头发缠绕,表示你任何时候都可以和我约会,或者我很想单独见你。

(11)把纸的一角先向内折,然后再向外折,表示我对你有情,我难于开口。

(12)卷烟纸的一边向内折,表示我像生命一样地爱着你。

传统节日仪式

钦族一般要举行吃新米仪式、宰猪仪式、迁居仪式、饮糯米仪式和庆祝新年仪式。饮糯米酒仪式是为了争面子、摆阔气,因此,场面最为壮观。按钦族的习惯,死人的骨瓮要埋在土岗或村边的磐石底下,在安放磐石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凡谷稻的产量要超过一百箩的个人或家庭都要举行庆祝仪式,但这种庆祝仪式只限于在家庭范围内举行。稻谷的收成超过一百箩的人,他的身价立即提高,大家会载歌载舞主动上门表示祝贺。

钦族的新年叫做“夸多节”,于每年的10月份举行。届时,青年男子要到山里把蜂巢端回来,少女们在村头热烈迎接,并以糯米酒款待他们。祭司当即为大家祈祷,祝愿村民们要蜂巢里的蜂群一样同心协力,努力工作。然后,欢乐的歌舞通宵达旦。

钦邦中部哈卡镇区的钦人在种植季节要宰杀牛、猪、鸡和大额牛祭祀树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敏达镇区、马图比镇区一带,靠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从事迁徙农业的钦人,从放火烧荒一直到收割期间,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敬神仪式。放火烧荒时,要在山顶上用鸡和糯米酒举行祭神仪式。

稻谷成熟时,人们举行“新菜品尝会”。男女青年不约而同的聚在一起尽情欢乐,借此消除一年间在田间辛勤劳动的疲劳。他们把这种聚会叫“菜肴交易会”或“新菜品尝会”。

服饰

钦族人的服饰多姿多彩。有穿短裙的,有穿长裙的。男子有将发髻留在脑后的,有留在头顶 的,有将发髻突出前额的。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只要上了年纪都要留长发。系山钦妇女,若在脑后打发髻,表示自己仍为处女。若让两条辫子从太阳穴顺着脸颊往下垂,在下巴处往前弯曲,表示已有丈夫,但尚未生过孩子。男人身披彩色的毛毯,发结绾在前额上。每当逢年过节,他们就在头上缠黑色条纹的头巾,并插上漂亮的羽饰。

泰春钦妇女穿黑色的筒裙和短衫。敏达和马图比一带的男人不穿纱笼,只围腰巾,以便于爬山。卡米钦妇女不穿衣服,她们像带绶带一样只用一块布遮住胸部。巴南钦妇女还把半个胸部袒露出来。马雅钦男子把头发剃光,只在头顶留下一小绺。绝大多数男女都戴木制的大耳环。他们每日吃三餐黍米饭。用对半切开的葫芦制成大勺,用篾片编制成大碗。

饮食文化

钦族习惯在屋内火塘上支锅做饭,他们认为被烟熏过的房顶更结实。炊具多为陶锅、铝锅,餐具有陶碗、铝碗、木饭勺、木盘子、竹盘子、葫芦瓢等。钦族人下地干活时一般用木制饭盒带饭,用葫芦带水。

居住在北部钦山区的钦族人一日三餐,早饭在下地干活前吃,时间是8至9点,午饭时间大约在中午12点至午后1点,晚饭大约在晚上6至8点干完活回到家里后吃。主食有小米、玉米、早稻等。菜肴基本为蔬菜或有家养的鸡、猪以及渔猎所得的猎物和鱼等。有些地区还以大薯、芋头、红薯、土豆为主食。盐是由平原地区运来的,油用得很少,一般用酱油代替,用油也是以猪油为主,喜吃辣椒。

钦族人喜欢喝米酒、抽旱烟。钦族家庭几乎每家都备有米酒。酿酒的主要原料是黍、冬米、穇和赤糯米。他们用酒敬神、待客,也把米酒作为一种强身健骨的滋补品饮用。米酒是钦族必不可少的一种良药,用来治疗发烧、眩晕、酸痛。在过度疲劳时,酒渣也当作食物。

有些地区喜吃槟榔,并习惯把烟叶加入其中。北部山区钦族人不吃槟榔,但喜欢抽旱烟。钦族人的旱烟锅上有一个接烟油的小壶。他们把小壶中的烟油收集起来后装在葫芦中,用以招待亲朋好友。

家庭习俗

钦族家庭中,父亲是一家之主,在家庭和社会经济活动中享有绝对的权威。母亲在家庭事务中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商量处理家庭事务的习惯。钦族家庭中,父亲作为一家之主,负责全家人的生计。母亲要协助父亲种地,要织布、带孩子、操持家务,负责全家人饮食起居。子女要孝敬父母和长者,要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钦族社会中只有男子才享有世袭权力。父亲的特权只有父亲一方的男子才能享有,女子和母系方的男子不能继承父亲的特权,父亲的特权一般由长子继承。但也有个别支系是由幼子继承的。若父亲去世时长子没有成年,则由母亲代为儿子管理财产。在处理家庭重大事务时,要有父系方最亲近的一位男子参加。

遗产方面,习惯上钦族只有长子和幼子才能继承遗产,其他儿子没有遗产继承权。遗产继承者在父母在世时必须与父母一同生活,并把所有财产都交给父母。但若得到父母许可,他也可以与父母分家。父母有义务为没有遗产继承权的子女提供结婚费用。遗产继承者在父母去世后还应负责父母财产的管理、分配以及债务的偿还。

婚姻习俗

钦族人认为,青年时期是钦族人最自由最快乐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地恋爱、亲密地交往。但在选择终身伴侣问题上,青年人都要尊重听从父母的意见。钦族人的择偶际准是品德好、有毅力、有勇气。以前,钦族有未婚青年住公屋的习惯。白天年轻人各自劳动,晚上集中在公屋里休息。钦族的公屋男女分开独立。公屋分别由伙子头、姑娘头管理。现在,钦族女子已经没有住公屋的习惯了。

钦族男子在15-16岁、女子在14-15岁时可以开始谈恋爱了。习惯上,如果小伙了看中了某位姑娘,他就会邀着同伴或者独自一人到姑娘家串门。这时姑娘的父母家人就会借故避开。由姑娘在火塘边招待客人。小伙子往往会对姑娘唱歌或婉转地表达对姑娘的爱意。经过几天的观察后,姑娘会用烟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如果姑娘不爱小伙就会给他装上满满的一锅旱烟,如果爱小伙就会只装半锅。青年男女相爱之后,要告诉自己的父母,请父母出面说媒提亲。提亲时男方要给女方父母送彩礼。双方家长同意后,再商定黄道吉日结婚成亲。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家要分别置办酒席招待来客。新娘白天要待在自家待客,晚上才由家人陪同前往新郎家完婚。有钱人家子女结婚时,要用毯子和筒裙铺在新郎和新娘家之间。迎亲时新郎新娘要喝着米酒慢慢地在上面走,送亲者挑着嫁妆跟在后面。有的地方在婚礼次日还要宴请宾客。婚后,夫妻一般与男方的父母住在一起。

铁定地区钦族在男女青年相爱之后,男方的长者就会送一坛米酒到女方家。如果女方接受了,就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双方就可以商量婚期,准备操办婚事了。在婚礼当晚六点左右,新郎家族中的几位长者要带着米酒到新娘家迎亲。新娘的父母会向新郎方索要彩礼。新娘被迎进新郎家门时,负责迎亲的长者要说“到了,丰衣足食的儿女们到了”,新郎的父母会在家里回应,请新娘进入家门。进屋后新郎父母要用米酒敬神,祝福新人白头偕老,儿孙满堂。之后再用米酒通宵招待客人。次日清晨五点左右,新娘要在女伴的陪同下回到娘家。新郎新娘要在各自的家中摆酒宴客。之后,才能算是正式的夫妻。

传统舞蹈

牛皮鼓、用竹筒作琴筒的胡琴、葫芦唢呐和铜锣是钦族的传统乐器。钦族善于因时而异地为歌谱配上新词,并即席同台合唱。他们的传统舞蹈很多,比较有名的有:男女分开登场的“冰咏佩凯舞”;一男一女挽手跳的“松喜舞”;少女们兜圈子跳的“蓝环舞”;用治丧歌曲伴唱的“沙兰舞”;充满刀光剑影、表示勇士尚武和好勇斗狠的“达克难舞”;有节奏地合拢又分开的竹杆之间跨步的“切弗洛舞”。总之,钦族舞蹈是非常吸引人的。

农业

北部钦山地区靠近印度边 境,土质肥沃,有水源,可以灌溉。这一带钦族人种植水稻、玉米、芝麻和棉花等,此外,还种植桑树养蚕。钦山山区主要种植山坡旱田,种植旱稻、玉米、小米等。钦族人生产力水 平低下,大部分地区至今仍然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历史沿革

先民史

钦族先民大约在公元2世纪前后从中国内陆南迁至缅甸户拱地区,随后继续向南转移,大约于13世纪到达亲敦江流域,几经辗转流徙,以后又于14--15世纪被迫迁至西北部山区钦山山脉定居,即今日缅甸的钦邦。一部份迁到了印度阿萨姆地区。是随藏缅语族南迁,较早进入缅甸的民族之一。

钦区(Chinland)位于缅甸联邦西部若开邦之北的狭长山地,在东经度92.15E-97E与北纬度18N-27.30N之间,西南靠孟加拉国,西北与印度曼尼布尔为邻,北与中国相望,面积3万6千平方公里。

钦区最高的山叫Khawnutum,最大的河流叫格拉丹Kaladan河,最大的湖是丽Rih 湖。气温夏季(4-5月)摄氏15-21度,冬季摄氏4-0度。年降雨量80-120英寸。南部常有孟加拉湾刮来的台风。

钦区原住民钦族属于蒙古人种,藏缅语系钦语支。千多年前他们随着其它藏缅语族辗转南迁,较早进入缅甸境内。

钦人大部分聚居在缅甸西部钦山脉一带,部分散居在若开山脉。1948年缅甸独立时称钦特区,1973年12月才开始改称自治邦。

由于自然环境山高水急林深,交通不便,所以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山区钦族至今还是刀耕火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村社的特点。

现在所谓的钦族7族群名称-- 1) Asho, 2) Cho or Sho, 3) Khuami or M’ro, 4) Laimi, 5) Mizo (Lushai) , 6) Zomi 等,其实是表示地理环境或位置:Aso意即平原居民,Cho是指南方人, Khuami是中部人,Zomi 或 Mizo是北方人。缅甸全国各地一律统称钦族为Chin或Chiang, Khyen等,但在印度阿萨姆(Assam)与孟加拉国地区,钦族(尤其Zomi族群)则被称为Kuki--意即“山民”,再朝西越过格拉丹(Kaladyne)河,钦族就被叫为“身毒”(Shendu),著名的蜀身毒茶马古道就是沿此而过。

钦族自称来自“Chin-lung”山谷(或“Chhinlung”, “Chinn-lung”, “Chie'nlung”, “Chinglung”, “Ciinlung”, “Jinlung”,“Sinlung”,“Shinlung”,“Tsinlung”等,方言不同,发音稍别),考古学家认为“Chin-lung”山谷,应在中国青藏高原一带--那是古羌族之发祥地。

米索(Mizo印度钦区)历史学家K. Zawla认为:钦族来自公元前225年秦始皇的秦国某山地,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史里的秦、晋、夏等国,与“钦”关系密切。缅甸钦族学者Lian Uk则认为“钦”意即“人”--与古汉语“人jen”的发音相似。因卡钦族、掸族皆称“钦族”为Khyan 或Khiang 或Chiang,加上1895年以前英国统治者与西方传教士等,都写“钦族”为‘Khyeng’, ‘Khang’, ‘Khlang’, ‘Khyang’, ‘Khyan’, ‘Kiayn’, ‘Chiang’, ‘Chi’en’, ‘Chien等,所以不少史学家深信“钦”就是“羌”。

查三千多年前的中国殷代甲骨文,会发现有关古羌人的记载,而炎帝神农氏就姓姜。古羌族人是中国大西北的最早开发者之一,是中国夏朝(4100-3600年前)的主要组成部分,羌方是中国商朝(3600-3100年前)的方国。古羌人主要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那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练就了羌族勇敢强悍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

春秋战国(2770-2230年前)时期,畜牧羌人由西北向西南逐水草沿河流而迁移,所以汉朝(前206-220年)学者说:“羌,西戎牧羊人也,从羊从人”。流传至今的东汉(25-220年)“白狼歌”,据考证是藏缅语族的羝羌歌。三国时期(220-280年)羌族兵强马壮,魏蜀都曾借羌兵进行战争。五胡16国时期(304-439年),乱华的五胡,其中两大胡就是羌族与羝族。

公元389年在中国自称“万年秦王”的姚苌,是道道地地的羌王。五胡16国中,统治甘肃宁夏西部的前秦(351-394年)与后秦(384-417年),就是羝族与羌族。宋代西夏国(1032-1227年),也是羌族一支。

随忽必烈征战的“西番”,是云南丽江一带的藏缅语系的羝羌族。

钦区近代史

英国1886年消灭了缅甸王朝,1895年进军钦区,1896年公布钦山区条例(Chin Hills Regulation),对钦区进行殖民统治。

1933年,钦区爱国志士成立钦民族联盟Chin National Union (CNU),要求脱离英属缅甸而独立。

1937年,英国分钦区为两部分:西部归当时英属印度,东部则由当时英属缅甸统治。

1947年,英属印度获得独立而成两个国家--印度与巴基斯坦,因而钦区的西部也被划为两部分:一属东巴基斯坦(现在叫孟加拉国),另一属印度。

1947年2月12日,钦族代表与克钦族、掸族、缅族等在掸邦召开彬龙会议,签订了彬龙协定,大家同意共组各族平等并享自决权的缅甸联邦,并参加了昂山将军领导的缅甸联邦宪法起草会议。

1947年5月20日,缅甸反法西斯自由同盟的111位成员制定了联邦宪法,5月23日获得一致通过。于是,1948年元月四日缅甸联邦就从英国手中获得了独立。

钦领导人痛心地对我说:“缅族政治家们不遵守彬龙协定,因而内战爆发”--同样的话,我也听到掸族、孟族、克钦族、克伦族、克伦尼族,甚至一些开明的缅族领袖等亲口对我说过。

1948年2月20日,5000多钦族人士在钦区法拉姆Falam市集会,团结一致地反对传统封建土司统治,要求民主体制--所以每年2月20日被定为钦民族节(Chin National Day)。

1961年8月16日包括钦族在内的所有非缅族(Non-Burman)政治家,在掸邦首都东枝(Taunggyi)集会,讨论1947年联邦宪法所存在的缺陷,大家要求真正的联邦制。

1962年3月2日,奈温为首的缅甸将军们就发动了非法政变,overthrow民选的吴努政府,悍然废除了1947年制定的联邦宪法,并以所谓的“革命委员会”,公然进行军事autarchy统治。

1964年钦民主组织(Chin Democracy Organization)转入地下进行抗争,要求恢复民主体制。

1971年,为了overthrow军事autarchyregime,恢复民主体制,钦民主党(Chin Democracy Party)在解放区宣告成立。

1972年,对“革命委员会”1968年12月5日第74号公告,70多钦知识分子和平地公开发表了不同看法,结果“革命委员会”送他们全部铛锒入狱。

1974年奈温为首的“革命委员会”,一手泡制了“缅甸联邦sh主义宪法”,实行一党专政。

1988年3月20日,钦民族战线( Chin National Front)成立,为恢复民族自决权与建立真正联邦制而坚持斗争。

1988年11月18日,钦民族战线(Chin National Front)加入缅甸民主同盟(Democratic Alliance of Burma)。缅甸民主同盟由18股民主力量于1988年11月14日组成,要求恢复民主自由,成立真正的联邦。

1989年2月,钦民族战线加入民族民主战线(National Democratic Front)。民族民主战线由非缅族(Non-Burman)的众土族于1976年组成,众土著团结一致地追求各族平等并拥有自决权的真正联邦。

1992年,以民族民主战线成员身份,钦民族战线参与克伦族解放区的Manepalaw会议,大家共同讨论与制定了真正联邦制。

1992年7月11日,与会的缅甸联邦四大力量--民族民主战线、缅甸民主同盟、全国民主联盟(解放区)、缅甸联邦民族联合政府等,共同签订了马尼巴罗协定( Manepalaw Agreement ),成立了缅甸联邦民族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the Union of Burma),大家誓言为恢复缅甸联邦的民主自由,誓要成立真正的缅甸联邦。

1993年6月9-16日,在钦民族战线总部所在地,召开了钦民族战线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钦区政府宣告成立。

1997年,钦民族战线与克伦尼族人民党(Karenni National peoples Party)、克伦尼族解放组织(Karenni National Liberation Party)、巴瓯人民解放组织(PaO Peoples Liberation Orgaization )、佤族组织(Wa National Organisation)、佤族团结联合党(United Wa Solidarity Party )、勃朗邦解放战线(Palaung State Liberation Front ) 、全阿拉干学生青年会(All Arakan Students' and Youths' Congress )、拉祜民主战线(Lahu Democratic Front )、新孟邦党(New Mon State Party )、阿拉干解放党(Arakan Liberation Party )、掸联军(前昆沙军 Shan United Army (Former Army of Khun Sa) 、掸联合革命军( Shan United Revolutionary Army)、掸民主联盟(Shan Democratic Union)、克伦族联盟(Karen National Union)等 一起,签订了梅达罗塔协定(Maetharawhta Agreement)。

1997年6月20日至7月8日,在维多利亚营(Camp Victorian)召开了钦民族战线第二次党代表大会。

2001年,钦民族战线代表钦民族,加入非代表国家与人民组织UN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