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州回鹘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北部的割据政权。唐大中二年(848年),率领西迁回鹘主要部分的庞特勤,在原唐安西都护府境内称可汗。他居住在焉耆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统辖今新疆东部地区。这是回鹘在这一带建立政权之始。唐咸通七年(866年),回鹘的大首领仆固俊从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出击,打败吐蕃,取得西州(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古城)、轮台(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附近)等城。他派手下的达干(官名)米怀玉朝见唐懿宗李璀,报告这一胜利。从此,这支回鹘逐渐以高昌为中心。

据《辽史》载,辽太祖元年(907年)十二月,“和州回鹘”向契丹进贡。和州即高昌。这表明在此以前,定都高昌的回鹘王国已经建立。五代时,该国与中原王朝联系,则以“西州”回鹘为名。后周广顺元年(951年)二月,西州回鹘派遣都督向后周贡大批方物,当时该国已有一定经济实力。

中文名

西州回鹘

都城

高昌

所属地区

亚洲

主要城市

北庭

人口

近百万

民族

汉人

面积

96万平方公里

建立时间

公元848年

政治体制

君主制

简称

高昌国

灭亡时间

13世纪初

国土面积

960000 km²

历史

据《宋史》载,高昌国即西州回鹘(故又称高昌回鹘)。其王的称号为阿厮兰汉,汉译名为师(狮)子王。

其疆域西面开拓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西阿克苏,乌什一带,与喀喇汗国接壤,西北界天山,北面包括准噶尔盆地,南隔塔里木盆地与于阗为邻,东直敦煌西与西夏分界,东南以阿尔金山与黄头回纥(居阿尔金山南,青海北部)接壤。

宋建隆三年(962年)、乾德三年(965年)以及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和983年,高昌回鹘皆遣使献方物于宋。981年其王向宋太宗上书时,自称“西州外生(甥)”。

北宋时期-西州回鹘(公元1001)

“阿厮兰汉”,《辽史》译作阿萨兰或阿思懒。高昌回鹘起先与辽朝的关系很密切,曾先后24次向辽进贡。辽天赞三年(924年)十月,契丹“遣兵逾流沙,拔浮图城,尽取西鄙诸部”。浮图城即北庭,在高昌回鹘境内。从此,高昌回鹘成为契丹(辽)“属国”。辽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二月,“回鹘阿萨兰(高昌王)为邻国所侵,遣使求援”于辽。《辽史·百官志》列有“高昌国大王府”。《辽史·兵卫志·属国军》列有“高昌”、“和州回鹘”,所指皆为高昌回鹘,是史官将同一国的不同名称重复列入。

981年五月,宋太宗赵匡义派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勋出使高昌。

宋雍熙元年(984年)四月,王延德等回京后,向宋朝报告了当时高昌回鹘的大概情况。师子王虽以高昌为都城,但夏季以“北廷”(即北庭)为夏都,前往避暑。伊州(今新疆哈密市)的州将姓陈,“其先自唐开元二年(714年)领州,凡数十世,唐时诏敕尚在”。伊州以西,即为高昌回鹘的辖境。它的南面隔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于阗(今新疆和田市)相望,北面为今准噶尔盆地中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面包括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以今新疆拜城县西的戈壁与黑汗王朝为界。它统辖的居民中有“南突厥、北突厥、大众熨(仲云)、小众熨、样磨、割禄(葛逻禄)、黠戛司、末蛮、格哆族、预龙族”等各部族,他们大都是说突厥语的古代民族。

宋代,龟兹回鹘是高昌回鹘的一部分,所以当地人也自称西州回鹘,称其地为西州龟兹。龟兹回鹘常单独向宋朝和辽朝进贡。从天圣(1023—1031)年间起,至景祐四年(1037)为止,龟兹向宋进贡五次。最后一次,宋朝回赐佛经一藏(经典的总称)。后来在宋熙宁四年(1071年)、1072年、绍圣三年(1096年),也先后遣使入贡于宋。

金天会八年(1130年),契丹皇室耶律大石在西征途中,曾得到高昌回鹘王毕勒哥的大力帮助

金天会十年(1132年),耶律大石建立西辽王朝后,将高昌王国收为附庸。西辽派少监驻在高昌监督国政,征收贡赋。以后,高昌回鹘处于半独立状态。其君主的称号以“亦都护”一名见于史籍。西辽末年,高昌回鹘的疆域大致为“统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之地,北至阿术河(今新疆北部阿察果勒河),南接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东至兀敦甲石哈(今新疆哈密市东乌纳格什湖),西临西蕃(指入天山南路之地)”。

经济

畜牧业

五代十国-西州回鹘、于阗等部(公元943)

回鹘在漠北时从事游牧,西迁以后畜牧业仍很发达。牧场大都在天山以北的草原上,主要养马。高昌王、王后和太子等各有马群,在平原放牧,前后相继长达100多里,以毛色分群,不知其数。好马每匹值绢一正。差的马供肉食用,每匹仅值绢一丈。贵族食马肉,平民食羊及野鸭、雁等。

回鹘迁徙到高昌一带农业地区以后,许多平民特别是贫苦牧民,转向务农。高昌一带基本上不下雨、雪,夏季酷热,人们都“穿地为穴”避暑。炎热的天气对农作物和瓜果生长有利。特别是从金岭(今新疆博格达山)上流下的丰富水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大好条件。回鹘人引水环城,灌溉田园,转动水磨。农作物除荞麦以外,其它五谷都有,并出产白(棉花)。白布(棉布)是输入内地的重要商品。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高昌回鹘送往后周的“贡品”中,就有白布1329段。

狩猎是高昌回鹘人的重要副业。野兽、野禽是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兽皮可供制衣。特别是貂皮作为“贡品”,大量送往中原王朝和辽朝。

951年一次贡给后周“白貂鼠皮二千六百三十二,黑貂鼠皮二百五十,青貂鼠皮五百三,旧貂鼠袄子四”其中4件旧貂鼠袄子显然不是进贡给皇上的礼物,而是用于贸易的商品。

手工业

高昌回鹘人“性工巧,善冶金银铜铁为器及攻玉”。当时冶炼业和玉器雕琢业已有一定水平。在951年给后周的“贡品”中有“白玉环子、碧玉环子各一,铁镜二,玉带铰具六十九,玉带一,玉鞍辔等”。采矿业也有初步发展。“北廷北山中出硇砂”。高昌回鹘将硇砂大量输入内地,用作药材。据924年至1077年间不完全统计,回鹘前后18次将药品和香料运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其中12次包括硇砂在内。当时还开采琥珀,如951年向后周贡“碧琥珀九斤”、“大琥珀”三十颗,1071年向北宋贡琥珀。织白布、绣文花蕊布、鞣皮等家庭手工业也相当普遍。纺织品有“兜罗、绵毛、狨、锦、注丝、熟绫、斜褐”等许多种。

贸易

高昌回鹘的贸易也比较兴旺,其中相当部分通过“朝贡”的形式进行。除了对中原地区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朝贡以外,高昌国向辽朝“三年一次朝贡,进献玉、珠、乳香、斜合里皮、褐里丝等。亦有互市”。辽朝回赐的钱数以万贯计。龟兹回鹘商人最为活跃,据不完全统计,从1001年至1096年,龟兹向宋贡方物15次,贡品包括马、独峰骆驼、大尾白羊、室刀、镔铁剑、弓箭、盔甲、玻璃器、瑜石、瑜石瓶、硇砂、玉石、玉佛、玉鞍勒、玉辔、玉带、玉越斧、琥珀、象牙、翡翠,真珠、胡黄连、香药、乳香(最多一次为124.5公斤),花蕊布、宿绫、褐、杂物等。另有龟兹僧人献梵夹、菩提印叶、念珠、舍利、佛骨等。龟兹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之一,当地回鹘商人实际上做了许多东西方贸易的中转工作。他们有时就和婆罗门(今印度)人、波斯(今伊朗)人一起到北宋京城进贡。

文化

高昌回鹘既有本身独特的文化,也颇受高昌地区传统汉文化的影响。当宋使王延德访问高昌时,辽朝派往高昌回鹘的使臣也承认:“高敞(昌)本汉土”。

有关这一地区汉文化的记载很多,如当时高昌国仍“用开元七年(719)历,以三月九日为寒食,余二社(春社、秋社)、冬至亦然”;当地有“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额,寺中有《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有敕书楼,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诏敕”;北廷有“应运太宁之寺,贞观十四年(640)造”。

历法

除唐朝开元历为国家规定的历法外,在高昌古城遗址中,曾出土高昌回鹘时期由当时摩尼教徒编制的粟特文日历残片,其中包括中国的天干和五行、粟特语的七曜日和十二支兽名(鼠、牛、虎、兔等)。十二支兽名历法,原为突厥人所使用。这种日历是汉、突厥、粟特三种文化融合的结晶。

文字

8世纪,回鹘人开始使用以粟特字母记回鹘语言的回鹘文。回鹘西迁后,这种文字在高昌境内延续使用至17世纪,回鹘文影响深远,辽太祖时,有一位回鹘人出使契丹,阿保机之三弟耶律迭刺向他学习回鹘文,从而创造出“契丹小字”。蒙古文最初亦是以回鹘文字母记蒙古语言而创制的。努尔哈赤的部下,又在蒙古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无圈点的“老满文”。可见契丹小字、蒙古文、满文都在一定程度上渊源千古回鹘文。

在高昌古城一带,曾出土许多从13世纪初起印刷的回鹘文、汉文、梵文、西夏文、藏文、蒙古文木刻印刷品,其中以前三种文字为主。在敦煌又发现1300年左右制作的回鹘文木刻活字。这种活字是模仿汉文活字而制成的。高昌回鹘在中国印刷术西传中起过一定作用。

宗教

高昌回鹘的宗教信仰前后有变化。西迁以前的回鹘信仰摩尼教,他们将这一信仰带到了高昌。高昌原为佛教盛行之地,回鹘迁入高昌地区以后,逐渐从摩尼教转信佛教。

宋乾德三年(965年)十一月,“西州回鹘可汗遣僧法渊献佛牙、琉璃器、琥珀盏”于宋。这表明当时高昌回鹘已以信仰佛教为主。高昌回鹘以西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长春真人西游至“回纥昌八刺城”(今新疆昌吉市),当地的“回纥僧”,告诉他:“盖此以东昔属唐,故西去无僧道。”这就是说,过昌八刺出了盛行佛教的高昌回鹘地区,再往西就不再有和尚与道士,而是信仰其它宗教的地区了。另外,回鹘最初在漠北信仰的萨满教,对高昌回鹘仍有若干影响;在高昌也还有少数景教徒存在。

艺术

在高昌古城和巴什力克发现了高昌回鹘时期的壁画,大都属于佛教画像,也有摩尼教壁画。所画人像有汉人、回鹘人、印度人和欧罗巴人种的画像。壁画的风格以中国式和希腊—印度乾陀罗式二者的混合为主,有明显的东西文化交融的倾向。高昌回鹘人喜爱音乐,“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高昌王宴请宋朝使臣王延德等时,“张乐饮宴,为优戏”;泛舟游湖时,“池四面作鼓乐”。龟兹乐当时仍在龟兹和高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