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戒(公元?年—公元约154年),字志伯,蜀郡人。东汉末年名臣,历仕汉安、顺、冲、质、恒五帝,五朝元老。父赵定,以游侠称。赵戒于汉顺帝、冲帝、质帝、恒帝之世历位三公,登特进。屡居公辅,免忧患于无妄之世。

去世日期

0154

出生地

蜀郡

志伯

人物资料

赵戒博学明经讲授,举孝廉,累迁荆州刺史。大将军梁商之弟梁让为南阳太守,恃胞妹梁皇后椒房之宠,不奉法。赵戒到州任职,立即上奏弹劾他。迁任河间相,以冀部难理,整厉威严。后迁任南阳太守,纠豪杰,恤吏人,奏免中官(宦官)贵戚子弟担任县令、县长贪污渎职的人。征拜为尚书令,出为河南尹,转拜太常,后转太仆[1]

汉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三月,司空郭虔被免职,赵戒特拜司空,名望益重。自汉顺帝永和六年至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赵戒共担任司空六年,期间三公中的太尉、司徒换了数任,唯赵戒屹立不倒。

本初元年(公元146年),赵戒由司空转任司徒。汉恒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九月,京师地震,太尉杜乔免职。十月,赵戒转任太尉,以定策迎立恒帝功,封厨亭侯。

建和三年(公元149年)六月,地震波及宪陵寝屋;七月庚申,廉县降下肉雨;八月乙丑,有星孛与天市,京师发大水;九月己卯、庚寅,连发两次地震,郡国五座山崩塌;十月,赵戒因灾异被免职,司徒袁汤继任太尉。

元嘉二年(公元152年)十一月,司空黄琼因灾异免。十二月,特进赵戒为司空。永兴元年(公元153年)七月,共有三十二个郡县遭受蝗灾,数条河水泛滥,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赵戒因灾异免职,由光禄勋清河房植继任司空。赵戒告归于蜀,薨于家。子赵典字仲经,袭封。

司空之殇

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大将军梁冀忌惮质帝聪慧,恐为后患,遂令左右鸠杀质帝。因议立嗣,太尉李固引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上书梁冀要求廷议皇帝继任人选。信中说:“天下不幸,近年之间,‘国祚三绝’,今当立帝,这是天下的大事,臣等明白太后的一片心意,将军操劳。望详择一人,务必继存圣明,臣等也是愚忠一片,非常挂念此事。按过去废立的老章程,立皇位继承人,未尝不询访公卿,广泛征求大家意见,使之上应天意,下合众望。古语说:‘以天下给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我朝历史表明,皇位继承人立得准,就兴;否则就要导致灭亡,这是最使人忧愁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岂可不深思熟虑?”最后李固大声疾呼地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梁冀得书,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大臣、列侯大议所立。李固、胡广、赵戒以及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刘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2]

按照梁冀的本意是要立已准备娶他妹妹的蠡吾侯刘志为帝,这时刘志也正在京师。而李固联合胡广、赵戒、杜乔坚持要立清河王刘蒜,博得大多数朝臣的赞同。梁冀一时还拿不出理由来排斥众议,然而颇愤愤不乐。这时,与刘蒜素来不和、老谋深算的宦官曹腾等人猜透了梁冀的心事,看准了时机,于是就在当天深夜访梁冀。他作为宦官权益的代表,以利害关系去说服梁冀,要当机立断,立刘志为帝。他对梁冀说:“将军累世为皇后至亲,统摄万机,并且宾客又那么多,又颇多过失。清河王严明,假如他即位做皇帝,那么将军受祸的日子必定不会长久了。不如立蠡吾侯,可以长保富贵。”梁冀何尝不知道曹腾所讲的这层利害关系,只是碍于群臣异议,一时还难于决断。经曹腾这一番煽动,就顾忌不得了。他怕夜长梦多,第二天重新会晤公卿。梁冀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架势,一开口说话就言辞激切,杀机毕露,不容冒犯,一定要立蠡吾侯为帝。公卿自胡广、赵戒以下无不为他的淫威所吓倒,都异口同声地说;“惟大将军之命是从”。只有李固和杜乔坚守本议。梁冀厉声罢会。唯独李固与杜乔还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与梁冀争辩。骄横不可一世的梁冀,当然恼怒得很,无容李固、杜乔辩驳,厉声宣布“罢会”。坚强的李固,并未因此而绝望。他知道朝臣之所以表示服从梁冀的意见是被迫的,内心还是向着他的,人心还是可以利用的,所以他又写信劝说梁冀。梁冀愈加愤怒,于是劝说梁太后先策免李固太尉职位,竟立蠡吾侯,是为汉恒帝。

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陷李固与刘文、刘鲔共为妖言,下狱。门生勃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鈇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据奏前事,遂诛之,时年五十四。

李固临死前给胡广、赵戒写了一封绝命书。他写道:“我李固既然受了朝廷的厚恩,就应竭尽全力,不顾冒生命的危险,立志扶持将要倾倒的王室,使它中兴起来。料想不到一旦遭到梁氏外戚的迷谬,你们这些人就屈从了,把个人的安危放在前头,颠倒了吉凶和成败,从此汉家的衰落也就无法挽回了。你们身居要职,享受奉厚的俸禄,眼见王室即将倾倒而不扶,难道还有比这再大的事吗?我相信公正的史学家,决不会出于畏惧之心,而放弃过它。我李固虽然死了,但是死得其义,没有什么好懊丧的。”胡广、赵戒得到书信后感到无比悲伤惭愧,都长叹流涕,后世亦以此讥讽胡广、赵戒二公。在世人看来,梁冀之所以斗不倒,就在于胡广、赵戒这一类人的软弱。

可怜老臣赵戒,他与胡广不同,胡广从进入仕途起就一直秉承中庸之道,是个能办实事却性格柔弱之人。但赵戒在青壮年时,是以公正廉洁、嫉恶如仇名闻天下的,结果到了晚年却因为立嗣之事晚节不保。也许赵戒有着卧薪尝胆,保存汉室,徐徐图谋梁冀的想法,但在朝堂上被梁冀淫威吓倒的事实,最终使得世人对他大失所望。

家族资料

1.[1]赵典,字仲经,赵戒次子。赵典少笃行隐约,博学经书,弟子自远方至。性明达,志节清亮。益州举茂才,以病辞。太尉黄琼、胡广举有道、方正,皆不应。建和初,四府表荐,恒帝公车征拜其为议郎,伺讲禁内,对策为诸儒之表,再迁为侍中。

时帝欲广开鸿池,典谏曰:“鸿池泛溉,已且百顷,犹复增而深之,非所以崇唐、虞之约己,遵孝之爱人也。”帝纳其言而止。父赵戒卒,赵典袭父爵,为厨亭侯。出为弘农太守,转右扶风。公事去官,征拜城门校尉,转将作大匠,迁少府,又转大鸿胪。

时恩泽诸侯以无劳受封,群臣不悦而莫敢谏,典独奏曰:“夫无功而赏,劳者不劝,上忝下辱,乱象干度。且高祖之誓,非功臣不封。宜一切削免爵士,以存旧典。”帝不从。顷之,转太仆,迁太常。朝廷每有灾异疑议,辄咨问之。典据经正对,无所曲折。每得赏赐,辄分与诸生之贫者。后以谏争违旨,免官就国。

会帝崩,时禁籓国诸侯不得奔吊,典慨然曰:“身从衣褐之中,致位上列。且鸟乌反哺报德,况于士邪!”遂解印绶符策付县,而驰到京师。州郡及大鸿胪并执处其罪,而公卿百寮嘉典之义,表请以租自赎,诏书许之。再迁长乐少府、卫尉。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灵帝宗赵典道懿,尊为国师,位特进。会病卒,使者吊祠。窦太后复遣使兼赠印绶,谥曰献侯。

2.[1]赵谦(公元?年—公元192年),字彦信,赵戒长孙,赵典之侄。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担任汝南太守时败于汝南黄巾军。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以光禄勋接替黄琬为太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献帝迁都长安,任命赵谦行车骑将军,为前置。旋以病罢免。

同年,赵谦复为司隶校尉。当时有车师王侍子为董卓所喜爱,数犯法,赵谦收监杀了他。董卓大怒,杀了都官从事,但因为董卓素来尊敬忌惮赵谦,所以没有加罪于他。

转为前将军,被派遣去镇压白波贼,因功封郫侯。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六月,李傕、郭汜等人攻陷了长安城,诛杀司徒王允并灭其族,于是以赵谦代王允为司徒,八月病罢,不久拜尚书令。同年卒,谥“忠侯”。

3.[1]赵温(公元137年—公元208年),字子柔,赵戒次孙,赵典之侄,赵谦之弟。初为京兆丞,叹道:“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归蜀郡。适逢家乡遭遇大饥荒,赵温慷慨施放家中积粮赈救饥民,所救活万余人。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献帝向西迁都,赵温时担任侍中,同舆辇至长安,因公勤被封为江南亭侯,拜太常。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十月,司空杨彪因灾异免,赵温代杨彪为司空。同年十二月,因灾异被免职。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正月,起任卫尉;九月,司徒淳于嘉被罢免;十月,赵温担任司徒,录尚书事。

当时,车骑将军李傕挟持献帝迁移到北坞,外内隔绝。李傕素来怀疑赵温不与己同,于是囚禁赵温与坞中,又想转移献帝于黄白城。赵温以书切责曰:“公前托为董公报仇,然实屠陷王城,杀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见而户说也。今与郭汜争睚眦之隙,以成千钧之仇,人在涂炭,各不聊生。曾不改悟,遂成祸乱。朝廷仍下明诏,欲令和解。上命不行,威泽日损。而复欲移转乘舆,更幸非所,此诚老夫所不达也。于《易》,一为过,再为涉,三而弗改,灭其顶,凶。不如早共和解,引军还屯,上安万乘,下全人民,岂不幸甚。”李傕大怒,想要派人杀了赵温。幸好李傕从弟李应,是赵温旧时的掾属,一连劝谏了李傕数日,赵温才幸免于难。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赵温跟从献帝车驾迁都许昌。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辟曹操之子曹丕为掾,曹操大怒,上奏赵温辟臣子弟,选举不实,免赵温官。同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六月,曹操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为丞相。

赵温自汉献帝兴平元年至建安十三年,其在司徒之位共居十五年而以寿终,虽有名无实,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