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是藏区雪域神山中稀有的“天木”,佛经中有诸多记载,天木香是佛教礼佛供养之上品,是显密典籍中记载著名的五种殊胜供香之一。藏医称天木为小沉香,据藏医典籍记载:天木纯净无染,为养生疗病之良药,辟秽化浊,除恶防虫,通络疏窍,熏治毒疮怪病,袪散山瘴邪气之效。藏香制作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此后便有了吞巴村老百姓家家户户制作藏香的传统,沿袭至今。藏香配料考究,制作精湛。虽然藏香历史悠久但是藏香的制作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一门很神秘的技艺,弘慧小编就为大家揭开藏香制作的神秘面纱。

2008年6月7日,藏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藏香制作技艺

批准时间

2008年

遗产编号

Ⅷ-141

历史渊源

藏香制作(图片3)

做藏香的安多汉子叫龙日江措,是优敏芭藏香的第9代传人。配药、制药、磨料、挤香,每道工艺江措都烂熟于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江措曾一度放弃这门祖传的手艺。

江措选择出国做生意,13年里走过全球20多个家。1995年,江措回到拉萨,意外收获了一件宝贝,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拿在手中仍然能够嗅到淡雅的芳香。直到今天,江措也没能琢磨出这截藏香的配方。从它身上,江措感受到藏香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觉得应该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经过5年准备,2000年他重拾家传秘方,开了一个制香作坊。

2008年,藏香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豁然开朗,西藏自治区政府也加大了对传统技艺的支持力度。8月,江措的作坊被政府请进了达孜县工业园。江措的优敏芭藏香在全20多个城市设立了专卖店。

10年时间,尽管生意越来越忙,但江措拜师学艺的工作却从来没有停下。江措又有了新的打算。在厂房后面,一座藏香博物馆正在建设中。

60年前,西藏民族工艺传承全依赖家庭小作坊,60年后的今天,西藏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十一五期间,西藏累计安排53.4亿元,保护和发展西藏民族文化。藏戏和“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藏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6个,传承人1177名。[1]

工艺效果

藏香制作者(图片2)

2008年6月,直孔(贡)藏香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好的藏香应该能防病治病。我们的直贡藏香(当地称直贡藏香)严承直贡噶举派创始人觉巴·吉天颂贡大师特制的《七支法》秘方,采用无污染雪域高原珍贵植物药材和纯天然植物香料精心配制而成,最大的特点是无动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纯天然,对人体无害。”阿贡活佛谈到直贡藏香的时候非常自豪。

制作技艺

藏香制作技艺传承人(图片4)

止贡梯寺坐落在拉萨东部的墨竹工卡县,是藏传佛教止贡噶举派的祖寺,以历史悠久的天葬台闻名于世。

贡觉伟色18岁入寺为僧,一直与藏香打交道。2008年6月,藏香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贡梯寺的安宫仁波切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近千年历史的直贡藏香由此戴上了"护身符",注册了专门商标,开始由寺院自给自足走向市场。"我非常高兴,因为政府的保护、扶持,就是我长久以来传承文化遗产的愿望。

藏香制作技艺

但从长远看,光有重视和投入还不够,藏香要想形成产业,自身更要选择可持续发展之路。"贡觉伟色说。众所周知,藏香之所以独特,除了手工制作,主要在于原料天然,且大多为青藏高原珍贵的药用植物。出于长期的习惯,人们采摘相关植物时往往连根拔除,一旦需求量扩大,就会对植物种群和相关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还有一些藏香品种追求名贵,除 了珍稀植物,还加入了麝香、穿山甲等动物成份。贡觉伟色认为,对这些传统应该"扬弃"。因为根据藏传佛教教义,万物平等,人类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让别的物种灭绝,"那将是一种悲哀"。同时,国家来一直在倡导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竭泽而渔。贡觉伟色所在的止贡梯寺在加工制作藏药、藏香过程中,已改连根拔除为采摘植物的茎叶,并对总量加以控制。[1]

传承人

旦增格西说,由于传统的曼仲藏香香气过于浓郁,旦增格西和朋友们一起研制新的配方,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调配出多种能让大众接受的藏香。旦增格西和他的团队正在筹建西藏首个藏香体验馆,他想通过藏香体验馆,打造属于自己家乡的藏香文化旅游线路

旦增格西是个爱笑的小伙,有时会因为普通话表达不流利而害羞。他是藏医学世家曼仲庄园的第十四代传承人,从小那袅袅的藏香就一直萦绕在他的身边,甚至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12年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之后,他并没有选择考公务员,而是回到曼仲庄园所在的小村子——尼木县吞巴村,他想传承祖辈留下来的味道。旦增格西说:“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做,毕竟尼木藏香已经很出名了,怎么让我们的曼仲藏香更加有名,就要好好想想了。”旦增格西热情地将大伙儿请进曼仲庄园,刚进门,一股清新的香气扑面而来,几个工人正在忙碌着。[2]

藏香传人

“吞巴”——对于熟悉西藏,特别是喜欢藏香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在制作藏香,这里的人以制作藏香为荣、以制作藏香为生。次仁家就是藏香制作世家,至于传到自己是第几代了,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祖父、父亲都是藏香制作艺人。

次仁告诉记者,他10多岁就开始跟父亲学做藏,已有40多年。

64岁的阿贡活佛已经用了大半辈子时间从事直孔(贡)藏香的制作。为了使这种不可多得的藏香制作技艺不失传,他在弘扬佛法的同时,开公司、跑市场,用一种入世的方法传承先辈的衣钵。

藏香是藏族传统的手工艺品,也是藏传佛教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因为其含有多种天然香料和藏药成分,具有清心健脾、杀菌消毒的功效,多年来受人青睐。

次仁多吉出生在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家里世代都会制作藏香。走进次仁多吉的家中,院子里摆放着正在晾晒的藏香和香砖,空气中弥漫着藏香的淡淡清香。次仁多吉盘腿坐地,正在制作藏香,妻子曲尼旺姆在一旁捆扎已晾晒干的藏香。

“我从小跟父亲学习制作藏香,赶上国家的好政策,这门技艺不但得到国家的保护,还让我们家富了起来。家里六口人,父亲、弟弟、妻子和两个儿女同住在现在这一套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这套房子是2006年新盖的,盖房子花了13万多元。而这些钱都来自藏香的收入。”次仁多吉一边制作藏香,一边说。

技艺流传

在西藏拉萨尼木县吞巴乡,几乎家家有制作藏香的作坊或制作藏香的工匠。扎西桑珠只是村里一名普通的制香人,从祖辈的手里继承了制香的本领。

“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制作藏香的,我做藏香也有30多年了。”53岁的扎西桑珠技艺娴熟,说话时也没闲下来,左手握住牛角,右手大拇指挤压香泥,线条状的香泥从牛角的小孔里挤压出来,被扎西排成笔直的线条状。再经过晾晒,一排排藏香就算做成了。

尼木藏香被誉为“雪域第一藏香”。相传1300多年前松赞干布七贤臣之一的吞弥·桑布扎发明藏文后,对印度所学熏香技术进行改进,发明了藏香,并教会藏民水磨制香。1300年来,吞巴人一直采用水磨磨制木浆制作藏香,形成一条由250多座水磨组成的数公里长的水磨长廊。

在北京展团的北面,分别是西安展区和西藏展区,在西藏展区藏香制作技艺、藏医药等非遗项目陈列其中,不时有游客驻足观赏。同时在A1展区内陈列的省区分别有青海、四川、新疆等展区。

从A1展馆西门出来之后,可以直接从A2展区的北门进入到A2馆。在北门进入之后,左手侧天津展区的“天津益德成鼻烟”展区一侧如真人般的蜡人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留念。A2馆一楼展区,分别设置有天津、广西、河南、吉林等诸多省区市。游客乘坐电梯可以到达A2馆的二层,在该展位分别设置有河北、安徽、内蒙、云南等11个省区的非遗展览项目。

所获荣誉

2021年6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