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鼓舞,云南省瑞丽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鼓舞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水鼓舞表演时,用手击鼓,敲打时,将水鼓挎在脖子上,鼓身在前,人身向后倾斜,边敲边跳,再配以大铓、大钹。其敲法是右手持鼓槌敲大头,左手掌拍打小头。击出的鼓声音色深沉、庄重,发出的音响不长,但气氛浓烈。有舞姿多变、节奏感强的特点。

2014年11月11日,水鼓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28。

中文名

水鼓舞

外文名

Water inspired

风格

水、鼓、舞相结合的群众舞蹈

流行地域

德昂族

发源地

云南

批准时间

2014年11月11日

申报地区

云南省瑞丽市

遗产编号

Ⅲ-128

起源

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舞蹈

种类

德昂族

德昂族是中国云南省的特有民族,也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在中国境内的德昂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瑞丽、梁河、陇川、保山、永德、耿马、澜沧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德昂族是古代接受汉文化较多和较早的民族之一。元明清以来,与傣族人民交往密切,特别共同信仰小乘佛教,因此,受傣族文化影响较深。

水鼓舞是德昂族的舞蹈,舞蹈时,将鼓挎在脖子上,鼓在身前,边敲边跳,大硭、大钹伴奏。鼓声深沉、庄重。可以单独跳水鼓舞,也可大家跟随水鼓节奏起舞

苗族水鼓舞

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独有的水鼓舞节时,当地苗族群众在水中所跳的一种传统舞蹈,苗语称“zuk niel eb”,zuk niel意为踩鼓。eb意为水。

“水鼓舞”是苗族人民一种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与村寨平安的群众舞蹈。苗族“水鼓舞”作为我国目前发现最为独特的一种民族原生态舞蹈——在水中跳的舞蹈,以其奔放的舞姿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被中外专家和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水鼓舞”表演时集声、水、泥为一体,演绎出振奋人心的舞风和鼓韵,给观众目不暇接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

现代打击乐

2008北京奥运会,圆了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北京凤乐团不断挖掘、传承和创新,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时尚视觉艺术相结合,独创水鼓、水晶鼓,辗转水立方、英东游泳馆、举重馆、篮球馆等奥运赛场,演出百余场,为奥运健儿鼓与呼,并见证了中国第一金的诞生。深受奥组委赞赏及国际友人的好评。

水鼓集声、光、水景为一体,激昂的乐曲,鼓动的节奏,激情四溅的水花,优美的舞姿,魅力无限的灯光频闪效果,演绎出灿烂振奋的舞风和鼓韵,给观众目不暇接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攀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情结和生生不息的群体精神风貌。

大稿午水鼓舞

历史

根据口碑资料并结合文献研究,水鼓舞节至少有五六百年以上的历史。据说一年久旱不雨,某夜村中告翌仲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幸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托梦给子女说:“这个地方很好,就让我在此长眠。”子女们便带上香纸前去“坟”上祭奠,随后便普降甘露,日后相沿成俗。还有一个传说是:某年大旱,河水断流,唯寨脚今天起鼓的地方有一水潭不干,小孩们便到那里拊水嬉戏,但见潭中两龙相斗,顿降大雨,方解燃眉之急,此后即变成节日。

水鼓舞节

水鼓舞节分两部分举行。每年阴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起鼓”仪式,即如开幕式。人们抬着酒、肉、鸭、香纸等结队到河边,祭祀完毕后,男人们身着女人衣裙,倒披蓑衣、脚踩草靴或赤足在河中一边踩鼓,一边喝酒吃肉,一边拊水掷泥嬉戏。女子们在河岸高唱飞歌助兴。第二个丑日,全村的男女老少在寨边坝子里踩鼓,相邻数十个村寨的群众都来参加。活动持续三天,其间姑妈还须挑着鸭子和酒等礼品回舅家来祝贺。水鼓舞和水鼓舞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苗族水文化与鼓文化的反映。据苗族创世史诗《苗族史诗》记述和专家考证,在苗族传统哲学中,水是世界的本源。苗族先民原居地在临近江河湖海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深厚的水崇拜。大稿午苗族之所以在水中踩鼓,是苗族水文化传统与人类在自然生存中离不开水的体现。鼓是苗族的“重器”,被认为是祖先灵魂的安居之地,《苗族史诗·寻找木鼓》中说:祭了鼓大家才更富有繁昌。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大稿午的鼓文化与邻近的其他苗寨不尽相同——这里行的是没有什么禁忌的“白鼓藏”,而他寨多行“黑鼓藏”,有非鼓社祭之年不允许随便敲鼓、踩鼓等清规戒律。同时,在许多苗族社区传统观念中,还有春播至秋收之间,不吹芦笙,不敲木鼓的禁忌,大稿午在其他社区禁笙鼓期间踩鼓,反映了她独特的鼓文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将鼓与水结合在一起,成为全国苗族中绝无仅有的,在其他民族中也不多见的水鼓舞文化。苗族稻作文化的反映。稻、棉、枫是苗族的植物“三宝”,而稻居其首,当地苗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稻作文化。从汉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苗族先民稻作文化源远流长,清朝爱必达《黔南识略》卷十三记载:今台江、剑河一带“苗人惟食糯米”。大稿午地处革东千亩大坝的中心区,历来以水稻为生,举行水鼓舞的农历六月,是水稻打包灌浆的关键时节,如果缺水,将直接影响收成,关系到村民们的粮食安全,因此,这里的苗族群众便选择在这一关键时期,举行水鼓舞节,以祈上天普降喜雨,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水鼓舞两个来源的传说,均以祈雨为主题,反映了苗族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苗族原始崇拜的反映。《苗族史诗》认为,雷公在天上掌管“雨事”,所以水鼓舞祭祀时,主祭要高呼:“下雨来,雷公!”传说龙蛰伏时水波不兴,一旦翻身则大雨滂沱,在水中击鼓跳舞,惊动它就会下雨。据说,每次举行水鼓舞活动后,马上就会雷声大作,普降喜雨,这是苗族雷、龙(自然)崇拜的体现。日常生活中,苗族既崇拜共同的祖先,也崇拜本支系、本宗族以至家庭的祖宗,在水鼓舞来源的第一个传说中,专门叙述了对告翌仲老祖公祭祀后,上天普降甘露的细节。从中管窥到祖先崇拜的“信息”。苗族社区团结教育的体现。每次大稿午水鼓舞活动期间,村行政组织或有名望的老人都要号召,各家各户都会积极主动贡献出香纸、酒、肉等公共的祭品在河边共同祭祀,而且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参与,这种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村内的团结,增强了凝聚力。节日期间,周边群众也会云集参加踩鼓等活动,亲友还要送带上礼品前来祝贺,亲如一家;旧时还有赛马、对歌、斗牛等活动,如今则有篮球赛等,有时少则万人,多则两三万人,有效地促进了各村寨之间的团结。苗族传统历法文化的反映。苗族人民历史上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历法系统。根据《苗族史诗·铸日造月》研究发现,苗族曾实行十二辰纪日。水鼓舞节以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起鼓仪式,第二个丑日举行盛大的踩鼓活动,这充分反映了苗族传统历法的现实作用。以至于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水鼓舞节被列入了“岁时节令类”。

舞蹈

2009年10月31日,在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文组决赛中,剑河苗族《水鼓舞》获得金奖。《水鼓舞》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奖项,除了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外,她深邃的文化内涵也是夺冠的重要原因。

水鼓舞

历史渊源

据口碑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考证,水鼓舞至少已有不下五六百年的历史。

有一个传说是:某年大旱,河水断流,寨脚今天起鼓的地方有一水潭不干,小孩们便到那里拊水嬉戏,但见潭中两龙相斗,顿降大雨,方解燃眉之急,此后即变成节日,每年举行仪式祭祀。

在1949年建国前,《水鼓舞》只在:“进洼”、“出洼”、“做摆”等宗教节日里跳,主要用于祭祀。后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演变为自娱性舞蹈。每逢重大喜庆节日,庆典活动,德昂族群众都要聚集在佛寺广场或村寨跳起水鼓舞。

舞蹈特色

动作特点

舞者自己持打击乐,边敲边跳。舞蹈由敲象脚鼓者领舞,鼓手、铓手、钹手位于内圈,青年男女围在外圈,踏节起舞。水鼓舞由于鼓身大而沉重(直径约50厘米,长约80厘米,重约50多斤),左手扶住小头鼓面,右手持槌。水鼓舞所用的打击乐除水鼓外,还有大钹、铓锣。通常是一桶水鼓配一副或两副大钹,一面大铓,三者要求配合默契,以水鼓为中,钹迎面,铓随鼓行。

表演水鼓舞时,每三人为一组,往往有几组同时舞蹈,全体舞者时而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转圈,每一动作,均面向圈心跳一遍,然后背向圈心跳一遍,如此反复。

活动流程

过去,水鼓舞一般只能在过水鼓舞节时才能跳。节日分为三个阶段,现在简化为两部分。每年阴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起鼓”仪式。即如开幕式,这是水鼓舞的核心。

“起鼓”仪式庄重而神圣。首先是一老人右手拿刀,左手提鸭,一边吟颂祭词,一边杀死鸭子,并把鸭血洒向四周,以祭先人,同时众人焚香烧纸,顿时整个田野人声鼎沸,烟雾缭绕。然后两名男人抬着木鼓置于小河中央,或找几砣石头架在水中,大家就在河中一边依着鼓点踩鼓,一边拊水掷泥嬉戏。“起鼓”仪式过去只有男子参加,现在妇女也参加拊水打泥巴仗或在河岸上唱歌助兴。

敬过祖先,便喝酒吃肉为乐。酒过三巡又到河中踩上几圈,又不时从附近田中抓来稀泥打起泥仗。喝酒吃肉—踩鼓—打泥仗交叉往复,直到酒酣人累,日渐西下,方才收场。

活动的第二阶段在第二个丑日举行。大约日过三竿,全村男女老少和邻近各村专程来“看热闹”的亲友云集寨边坝子,此日最为热闹。相邻的台江、镇远、施秉、剑河等地数十个村寨的上万人都要穿上盛装前来踩鼓。木鼓放在踩鼓坪中央,由鼓手敲击,人们围而舞之。内圈多为姑娘和新媳妇;其次为穿着长衫、戴着墨镜的中老年人;外圈则为身着家机布衣的青年后生,还有那些年仅几岁的小孩也争先恐后。虽然是同一个鼓点,但妇女、青年和中老年人的舞姿却大不一样,各显千秋。

妇女少则三五圈,多则七八圈,人人均为盛装,光彩照人;动作轻盈,跨度较小,速度缓慢,在她们的一步一趋之中,身上银饰互相碰撞,丁丁作响,是整个踩鼓场的亮点。中老年人步法稍快,转身较多。最粗犷、激越的是青年们,他们或高高抬腿,或迅速转身,或大步向前,或两手剧烈摆动,还不时伴以高亢的“喔……喔……”声。场边或赞美善舞者或讽刺蹩脚者或邀请观望者参与的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服饰道具

水鼓舞的服饰为舞者头缠黑布包头,包头一端垂于左肩,穿黑布大襟衣,普通长裤,有鞋穿鞋,没鞋赤脚。道具水鼓,形制同“佛鼓舞”的“佛鼓”。鼓腔为将木挖空,高约70至80厘米,大头鼓面直径约40至50厘米。

水鼓舞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大稿午水鼓舞具有全国唯一性、文化多样性、活动连续性、群众参与性等特点,它反映了当地苗族社区农耕、原始宗教、服饰和历法等方面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当地人民开朗向上、幽默风趣的精神风貌,对促进社区团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承状况

由于剑河县城已整体搬迁到该村一带,水鼓舞的文化和自然生态已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村前的小河两岸改成水泥护堤,河道十分狭窄,已无水踩鼓和打泥巴仗的条件,水鼓舞已面临着“无水、无地、无泥”的危险。

保护措施

水鼓舞

2018年4月9日,在仰阿莎街道稿午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训基地,由水鼓舞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方芳负责组织培训工作,长期组织开展苗族古歌、苗族飞歌、苗族水鼓舞、苗语培训班工作。

2019年6月6日,瑞丽市文化和旅游局、瑞丽市教育体育局主办,瑞丽市文化馆、瑞丽市民族中学承办,各乡镇文化站、传承学校协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在瑞丽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民族中学开展,主要通过发放非遗宣传册、传承人展演、技艺展示、有奖问答等活动,生动地展示出我市四级(市级、州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瑞丽市文化和旅游局杨金局长、瑞丽市教育体育局常春副局长、瑞丽市文化和旅游局赵云副局长、以及各乡镇中心校长参加了此次活动,人数达2000余人,发放宣传册1000多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瑞丽市文化馆获得“傣族孔雀舞、水鼓舞”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荣誉

2009年,在“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大赛中,《水鼓舞》以其原始、古朴和丰厚的民族文化沉淀而荣获铜鼓奖。

2009年10月,《剑河苗族水鼓舞》获得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众创作表演舞蹈金奖。

重要展出

2011年7月6日,2011贵州·剑河仰阿莎文化节在贵州剑河县城隆重开幕,贵州剑河千人苗族同胞身穿节日盛装向中外游客表演被誉为“原始舞蹈活化石”的苗族水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