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嘹歌,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壮族嘹歌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中心区域在平果县,其中比较集中分布在平果县的马头、果化、太平、耶圩、新安、海城、同老、旧城、坡造、四塘等乡镇的100多个行政村、1300多个自然屯。

2008年6月7日,壮族嘹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Ⅰ-82。

中文名

壮族嘹歌

起源时间

2008年6月7日

类别

民间文学

所属国家

中国

起源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

遗产编号

Ⅰ-82

历史渊源

嘹歌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以前,晚期作品则产生于“改土归流”时期:嘹歌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郑超雄将嘹歌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发展期,即从壮族文明社会出现到明朝;第二个阶段是规范成熟期,指的是明朝到民国时期;第三个阶段则是新嘹歌时期,是指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壮族(嘹歌)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载于《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第94~102页)

第一阶段是嘹歌的起源发展期,据研究,从某些《嘹歌》的章节可以看到春秋时期古越人歌的内容、结构和形式。汉朝刘向《说苑》曾记载过春秋时期楚国“鄂君子晰之泛舟于新陂之中”,听到越人拥楫而歌,因不解其意,“乃召越译”。有趣的是,韦庆稳后来将《说苑》里记录的这首越人歌与壮语进行比较研究,先根据音韵学家对汉字的上古音结构,把歌中每一个汉字的中古音和上古音用国际音标标记出来,然后分别与壮语词逐一对照,结果发现这首两千多年前的《越人歌》用壮语翻译出来的意思和古译的意思完全一致。除此之外,另有研究发现,《越人歌》的一、三、五句押脚韵,二、三、四句押腰韵,这恰恰又是壮族嘹歌的特点。通过对壮族歌手的采访,郑超雄也发现,《越人歌》中的“今夕何夕兮”即是壮族山歌中常见的“今日什么日”“今晚什么晚”,并在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越人歌》就是《嘹歌》的源头,或者说《嘹歌》是《越人歌》的延伸”j

第二阶段是嘹歌的规范成熟期,指的是明朝出现了歌书之后一直到民国时期这一段时间。歌手一般都以歌书为依据,对歌遵循一定的系统和程序。之所以这样断代,郑超雄的依据是:第一是古壮字在民问的广泛使用;第二是嘹歌的成熟作品《贼歌》所描述的战乱社会背景;第三是专业民间艺人的出现?古壮字起源于唐朝,而在民间流行应是明朝年间。关于《贼歌》所描述的战乱究竟具体是什么事件,不同学者各有所见,但都认为《贼歌》最初产生于明朝中叶,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又经过一定的加工和增补,甚至有民国时期的痕迹:但无论如何,以明朝作为嘹歌发展阶段的分水岭是有理据的,

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这一时期的嘹歌在内容上体现了新的时代音符,没有了战争的苦难和封建统治下的各种枷锁。

文化特征

嘹歌一般为五言四句,四句分别为两联,句意环环相扣,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即便是长篇的嘹歌,也以五言四句为一个基本单位。每一句的头一个字称为“头”,最后一字称为“脚”,中间三个字则称为“腰”。押韵以押腰脚韵为主,也有押脚头韵、脚脚韵的。不过,也有第一句为二言或三言的变体,但其韵律与五言四句的母体句式相同。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嘹歌不仅仅是某一个历史时期的作品,同时也是壮族古代民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嘹歌已经深深地影响到壮族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甚至还影响到壮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发展等等。在嘹歌进行传播的地方,壮民族的每一个人,在他们的一生当中几乎都参加过嘹歌的活动,其中也包括掌握汉文化的壮族知识分子在内的壮族各个阶层人民,都曾关注并参与到嘹歌的活动中来。

嘹歌采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抒情的气氛中展开故事情节。有的时候虽然也在描写景物,可却是为了抒隋的需要而演唱出来的,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符合壮族人民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性格特征。同时,这种抒情还赋予了壮族长诗情真意切、缠绵悱恻的特殊艺术格调,从而让嘹歌成为了壮族文学上的一个瑰宝。不仅如此,壮族嘹歌还给后人学习、研究和借鉴壮族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承现状

当代壮族嘹歌的活态传承环境正面临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严峻挑战,危机日深,亟待保护。

社会影响

2007年10月21日晚,世界著名的悉尼歌剧院音乐厅,一场名为《友谊的使者——中国民歌演唱会》大型文艺演出晚会在这里举行。广西歌舞剧院著名黑衣壮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黄春艳以及5位俊朗的壮族小伙子把广西著名音乐品牌——平果壮族“嘹歌”送上了这个世界著名的大雅之堂,壮族民歌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