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6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河南省科技厅主管,依托河南农业大学组建,2000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命名。

中文名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时间

1996年

依托

河南农业大学

主管

河南省科技厅

中心简介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6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河南农业大学组建,其成员单位为河南省农科院和河南工业大学。2000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命名挂牌。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67名,其中,高级职称37人,具有博士学历的25人,博士生导师8人,客座研究人员12人,工程化开发人员19人。中心设有小麦生理生态、遗传育种、生育调空与生物技术等研究室和品质分析实验室等,组建有“河南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优质小麦加工实验基地”、“农业智能化研究所”的等下属企业和20余个试验基地。

机构设置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设科学研究部、开发经营部、办公室以及小麦生理生态、小麦生育调控与生物技术、小麦遗传育种等研究室和品种分析实验室,并建有河南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优质小麦实验加工基地、农业智能化研究所等下属企业和20余个试验站和示范基地。

科研成果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中心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科研总经费突破7500万元,取得科研成果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670余篇,出版学样专著20多;在GENBANK登陆新基因30多个,并获转基因抗穗发芽和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系8个;培育小麦新品10多个;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20余名。中心主持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2006年创造了小麦平均亩产717.2公斤和小麦、夏玉米两熟亩产超吨半粮(1628.3公斤)的超高纪录,1100万亩项目区小麦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产20%以上,3年累计增产粮食338万吨,为小麦持续增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开发为重点工作。始终坚持以行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先后主持承担“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863”、国家9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专项等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80多项;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在GENBANK中登录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小麦新基因,发表学术论文6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5部;培育出小麦新品种14个,研制开发出小麦专用粉、优质挂面、缓释肥、土壤养分速测仪等科技新产品10个系列、30多个品种,在全国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120余名,为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小麦技术骨干人才。

交流合作

近年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对外开放与学术交流。成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十余次,与美国Chicago大学、California大学、康奈尔大学、智利南方大学、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等20多个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关系。中心将按照国家科技部“四个一流”、“三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国内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继续努力,加速小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风采

胡廷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经济学家、小麦栽培专家,河南现代小麦栽培学科主要奠基人,河南农业科研与生产领域优秀领导人.1931年1月3日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市.1950—1953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54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经系。曾先后担任河南农业大学小麦研究室主任、农经教研室主任、河南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底成本研究推广协作组组长、国家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1983年起担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系河南省第五届至第九届人大代表,河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现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郭天财,男,1953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现任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小麦栽培生理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共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书记,中心副主任,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北方小麦栽培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河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省优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麦类作物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小麦栽培学组第一副组长、河南省种子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小麦产业化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小麦良种补贴专家督导组副组长、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智力引进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科协六届委员会委员、国家粮食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尹钧,博士,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1957年10月生,山西运城市人,中共党员;1982年1月山西农业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12月获硕士学位,1999年南京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85年山西农业大学任教,1986年晋升讲师,1991年越级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1991~1994年先后在英国Wales大学和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留学;1994年任硕士生导师,1998年任博士生导师。2000年到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任中心常务副主任,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河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北方小麦栽培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理事、河南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小麦专家组成员;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山西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劳动模范和郑州市劳动模范等。

王晨阳,男,1964年5月生,河南省方城县人,博士、研究员,小麦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555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中国北方小麦栽培研究会理事。曾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国家及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河南省星火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鉴定科技成果2项;出版科技专著8部;在CN刊物上发表论文88篇。2002年被河南省人事厅、河南省科技厅联合授予“河南省实施国家重中之重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先进工作者”,2004年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科技部“粮食丰产工程”子专题、国家星火计划及河南省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8项。

范濂(1919——)云南巍山县人,著名小麦育种专家。1944年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1949年获美国阿华州大学硕士学位。1972年开始杂交小麦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1982年与北京农大蔡旭教授共同发起全国小麦杂优利用研究协作攻关。1988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990年受国家教委表彰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担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农学会会长等职。

李永春,男,1971年4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7月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遗传育种专业获博士学位。2005年3月调入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先后主持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转基因植物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鉴定科研成果3项,获河南省教育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