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吹歌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传统吹奏乐演奏形式,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的组合,大约起源于商周时期,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中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超化吹歌大约起源于北朝,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组合的宫廷音乐

中文名

超化吹歌

国家

中国

解释

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传统吹奏乐演奏形式

时间

1500多年的历史

地区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新密

分类

音乐

背景

超化寺吹歌

超化吹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4000多年前,兴于1500多年前 的南北朝宫廷,曲谱记录方式世界独一无二,以竹管为主演奏。千年来演奏者以口述传承。由于供奉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河南新密超化寺名震一时,是明朝香火旺盛的大寺院。明朝景泰年间,一位祖籍密县的翰林告老还乡后,前往超化寺参拜,将吹歌传授给僧人。清朝初年又由超化寺的僧人传给当地百姓,从此流传民间。[1]

变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当地的尖山乡沙古堆村、袁庄乡姜沟村、超化乡超化村都有“吹歌社”。最享有盛名的还是超化村“吹歌社”。超化吹歌队由16人组成,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萧、韵鼓、大铙、碰铃等乐器,堪称我国古代的交响乐。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音乐,超化吹歌建制由14人组成。所用乐器管子、十八笛笙均系祖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十八笛笙,音优美、清脆、洪亮,在同类乐器中实属罕见。演奏风格质朴、明快、高雅,常服务于节庆、娱乐,不参与婚丧嫁娶。超化吹歌的曲牌有30余首,其中以传令、五六上、清河令、撞倒墙、神童子、爬天桥、观灯、满州、小虫闹、圆簧、双叠翠、剪剪花、凤凰三点头等演出较多。在演奏过程中以组曲形式任意反复,形成一种独特演奏风格。

2006年11月份。“超化吹歌”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南省此次入选的传统音乐类中8项名录之一。[2]

新密超化吹歌口授心传,念的还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工尺谱,它不同于西洋的五线谱,也不同于现代中国常用的简谱

2013年2月,“超化吹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

2013年9月2日,有中国音乐古化石之称的新密“超化吹歌”出现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的国际军乐节上,本届莫斯科军乐节历时8天,一天内有不同国家的文艺表演,而“超化吹歌”破例天天演出。“超化吹歌”演奏的曲目有:古代军乐《雷霆战鼓》,古代宫廷音乐《繁华胜景》,古代祭祀音乐《天地祥和》,民间音乐《千年华韵》。[3]

特色

超化吹歌不同于一般传统民间鼓吹乐。

首先在于它不是自然成熟于民间的东西。只有多方面的音乐元素经过了专业的融合创造,它才可能兼有丰富的层次和典雅的风格。

其次在于它所包含的梵乐元素。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原,北魏时达到鼎盛。南朝梁武帝曾把佛教定为国教,前后四次出家为僧。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十几位帝后出家为尼。在宫廷与佛教联系密切的这样一个时期,宫廷礼乐与佛教音乐相互熏染浸润,是可以想见的。

鼓吹乐与超化地方的密切联系,也是藉由佛教建立的。超化寺建于东汉,兴于北魏,盛于唐。唐开元年间西迎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分十九座寺院修塔藏之,超化寺是其中之一,列为“名刹拾伍”。超化吹歌作为地域音乐形式,就是随着寺院的建立和兴旺发达,先在北魏时期以宫廷鼓吹曲的形式走进寺院,成为佛教法乐;后在唐代借助以歌舞音乐为标志的音乐艺术的高峰式发展,经过充分的涵育,成为兼具宫廷格调和梵乐韵味的成熟音乐。

也许正是经历了这样的逶迤跌宕,超化吹歌才有了江河一样的隐忍与浩瀚。[4]

历史考证

郑州是中国商代的国都,再看新密市超化这个地方,流淌了几千年的溱河和洧水孕育出太多的文明,超化吹歌就是在这片独特环境下产生的。

吹歌乐器

钱 林申,退休前是新密市文化馆馆长,长期从事超化吹歌研究工作,他说:“北魏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好多乐奴被贵族家庭遣散,有的乐奴生活没有着落就到寺庙里。因为寺庙要宣传他们的教义,这些乐工就到寺庙落脚,所以寺庙里就有大型乐队,保持了宫廷音乐风貌。”

当地史志记载:“超化吹歌师承于唐宋时期的宫廷音乐。明朝景泰年间,一位祖籍密县的翰林告老还乡后,前往排名中国名刹十五位的超化寺参拜,将吹歌技艺传授给这个寺的僧人。明朝末期又由超化寺中僧人传给了当地百姓,从此流传民间。”中国十年动乱期间,超化吹歌面临失传,老艺人张振恒想尽一切办法,在老伙计们的帮助下,将乐器保存了下来,可是前前后后,超化吹歌18年没有演奏过。1978年钱林申重新发掘、整理,让吹歌死而复生,对超化吹歌他可谓情有独钟。

吹歌的主要乐器叫“管子”,翻开《辞海》,书中对管子的解释是:商代就有,以木制、竹制为主,唯独超化吹歌的管子以纯黄铜精铸而成,专家将它称为“古代中国民族乐器活化石”。

超化吹歌队伍中要同时有两支管子,一个高音,一个低音,这在全中国的吹歌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传承现状

超化吹歌的传承,得上溯到明末宋大运那一代,到现今已经是第10代。

“在中国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西南一个叫超化的小镇,吹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民间流传了300多年。这个源于4000年前的商周时期、出自宫廷,被誉为中国民族乐器活化石的古老音乐,因为苦涩难学,因此后继乏人,因为其严格的行规,所以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老一辈

村里人说,流传下来的管子,只剩下三根,其中一根因为传人不愿意拿出来,管子再也没露过面。

现在只有两名管子手,吹高音的叫王国卿,他17岁开始学吹管子,如今已经42岁了。

吹歌管子乐器

仔细看看他的管子,长16厘米,上粗下细,不同于中国传统管子的上细下粗,正面7个孔,背面1个孔,每个孔同时能发出3个音,用力大小不同音高不同,粗的那端插了枚哨嘴,大约4厘米长,芦苇做的。这么小小的乐器能吹出什么样的声音呢?您听听……

“演奏有一定难度,靠气流控制。这根管子有300多年了。”

“300多年了!”

“马上断代了,现青黄不接。”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里面奥妙很深,不容易学。”

“管子是最难吹的,年箫月笛当下笙,三年管子不中听……”

“年箫月笛当下笙,三年管子不中听”,队员说,”管子难学,三年还吹不成句呢。“难怪现新密只有两个会吹这种管子的,难怪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管子专家胡子厚试试这种管子,也只能摇摇头。

管子同祖传的十八苗笙、笛子、箫、鼓、云锣、铙、钹等乐器配起来更具韵味,可惜紫竹做的同样有300多年历史的十八苗笙坏了,送到许多地方没人会修,如今只有用现代十四孔笙来代替了。

新一辈

“青黄不接了”,超化吹歌队队长宋俊忠说。

新密吹歌的行规很严,为了保持音乐的高雅,不能为婚丧嫁娶服务,只用于拜会朋友、参加祭祀典礼、庙会和娱乐。300多年来,吹歌队始终恪守这项规矩,队员们只能凭着自己的爱好,偶尔“玩玩”。

16个成员中,除了上了年纪的,每个人基本都有生意。吹管子的王国卿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厂,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生意上。宋俊忠说,他们家是世家,费多大力气他都会把吹歌传下去,“好在小孙子喜欢这个,算是有了接班人。”

上了一节课就请假来练习的宋星辉,抹了把脸上的汗,就鼓着腮帮子开始吹笙。

宋星辉7岁,是超化吹歌最小的乐手,学吹笙才半年多。

他很认真地看了看爷爷宋俊忠:“我是爷爷接班人,不能让吹歌失传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