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雅(1870—1920),字子豳,慈利县溪口人。历任宝宁县知县、富州厅通判、赵州直隶州知州、广南开化府知府、蒙自道台、贵州按察使等。辛亥革命后任湘西镇守十营统领,湖南第四区守备队司令,澧州镇守使等,驻军澧州。

出生日期

1870年

出生地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

人物简介

王正雅(1870—1920),字子豳,慈利县溪口人。入赀为云南通判,历迁升宝宁县知县、富州厅通判、赵州直隶州知州、广南开化府知府、蒙自道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2月3日,他会同宜昌军司令唐牺支围攻荆州。民国成立后,王正雅任湘西镇守十营统领,湖南第四区守备队司令,澧州镇守使,驻军澧县。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通电表示拥戴。次年派兵攻打罗剑仇在大庸组织的反袁军。1917年“护法”战争期间,王投靠北洋军阀,所部被吴佩孚改编为陆军第六混成旅,他任中将旅长,仍兼常澧镇守使。冯玉祥部进驻常德,改任澧州镇守使。冯走后王复原职。他先后在澧9年,强化辖区治安,也较重视教育,自兼澧县中学督办,私人捐资创办九澧文学专修科。1920年,驱张(敬尧)运动胜利后,各派军阀纷起争夺地盘。王正雅在各军进逼下,率部退保慈利。不意遭常澧镇守副使卿衡扼险抗拒入境,7月22日他单骑往说卿衡部驻猫儿峪营官,于归途中被乱枪击毙,时年50岁。

投身仕途

王正雅,幼读诗书企图科举入仕,青年时代赴澧州赶考,却名落孙山。当时的考官宁乡县李瀚昌爱惜其才华,才将他收为附生。

1898年,通过打点经营,王正雅以附生的身份被授予云南富州宝宁县知县。

富州属云南广南府,地处边徼,民情复杂。王正雅胆魄过人,到任后,以凌厉手段剪除匪恶,屡建功勋,由宝宁知县升富州厅通判,继而擢广南开化知府,十年后晋升至蒙自道道员,统领边防各军。不久,又授贵州按察使之职。

就在授贵州按察使的次年,王正雅的母亲去逝,他值此丁忧,回到家乡慈利溪口,买田置地,大筑亭园,已有归隐休息之意。

举兵反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为了防备湖南新军效仿武昌起义,余诚格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丁忧在籍、素负武略文韬声誉的前云南蒙自道员、贵州按察使王正雅。所以他赶紧电召王正雅赴省协助,希望王能在此危难时刻效仿曾文正为栽培他的朝廷尽力效忠。余诚格奏请清庭起用王赴鄂,王正雅奉诏来常德募兵,以攻打武昌革命军,时常德革命党人欲将他捉拿处死,一时气氛十分紧张。李执中与王相识,知道他也同情革命,年纪又轻,便制止说:“此人尚可用。诸位相信老夫,就交给我处置。”李执中和王正雅畅谈形势,指陈国是、讲三民主义、讲人民共和,说得王正雅心悦诚服,欢笑声溢于户外,三日后王正雅降服,尊李执中为前辈。李执中遂邀他至长沙,向谭延闿推荐,王被委为荆州安抚使,且拨湖南巡防两个营交给他俩。王李率兵回常德,又在常德、澧州召募两个营,取道湖北公安,直指荆沙。他们又与荆宜鹤招抚使唐牺支联合,共同围攻荆州,切断清军支援武汉之路。十二月十二日,王正雅率革命军隐蔽北门,不幸流弹中足,鲜血汩汩,包扎后仍大呼向前,手斩旗营中军一人,指挥部下递人梯进城,大部分清军不予抵抗。旗营副将恒龄见大势已去,遂自杀身亡。都统连魁、副都统松鹤开城投降。武汉革命军闻报,士气大振。王正雅以少胜多,打败了清兵,攻克了荆州。一时“王统领打荆州”传为佳话,因此,王正雅被授少将加中将衔。

荆州战役的胜利对于减轻武昌革命军队的压力,稳定全国革命的大好形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王正雅将军居功至伟,孙中山先生因此夸奖他是“能战之将”。攻克荆州以后,由于湖北方面少数人出于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嫉妒王正雅部缴获甚多,害怕常澧部队“反客为主”,接连制造事端。王正雅将军以大局为重,谢绝了黎元洪的挽留,率军返回湖南。[1]

经营澧州

1912年春,王正雅将军自湖北回湖南,任湘西镇守千营统领。革命军实行改编后任湖南第四守备队司令,统辖五个营的兵力,驻守常德和澧州。1913年8月9日,王正雅将军就任常澧镇守使,防区包括今常德市除汉寿县以外的全部,张家界市全部,益阳市的南县和湘西自治州的永顺县,镇守使署设在澧州。

王正雅将军担任常澧镇守使期间,颇有政绩。据《慈利县志》记载:“(王)在镇九年,敬教劝学,各众丰财,虽洪宪之祸,护法之争,湖南列县糜烂,而澧一隅安然。”他捐出私人财产,开办九澧女师,同时担任澧县中学督办。澧县中学和九澧女师都是今澧县一中前身。他还捐资兴办了大专层次的澧州文学专科学校。一次扩建教室,他便捐资7000元大洋,约合今人民币35万元。他几乎把九澧各县的学术顶尖人物都收罗到了澧中和女师的教师队伍。他的思想引导者、参谋长,曾在清华学堂任教的李执中被任命为澧中校长。慈利吴恭亨是全国知名的对联学家,柳亚子先生主持的“南社”重要成员,也被他聘请到女师任教。他每逢过年过节,都宴请澧县中学的老师,席间亲自敬酒敬菜,执礼甚恭。他经常深入教室、操场、食堂和学生寝室,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他还从其它方面挤出资金,补贴学生伙食。他常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和师生一起行动,保护师生的安全,维护师生的利益。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在一次学生毕业典礼上,他说:“我愿诸君,做生利之人,不做分利之人;做造福之人,不做享福之人。”在王正雅主政时期,澧属各县的教育事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他的长子王育寅先生,拿出自己的全部存款,并将全部地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创办溪口澧西中学(即今慈利三中)。抗战时期,许多澧县学子在该校求学。

除了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外,道路修筑,湖田开发,矿物开掘以及商业网络的完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王正雅将军十分注意维护民族利益。1914年,德国人兰格士欲与石门雄黄矿山主私下订约,租借雄黄矿开采权99年。王正雅将军得知后,立即予以制止。[1]

不幸身亡

1913年7月12日,“二次革命”爆发,蒋翊武衔孙中山之命,由日本归国,任湖南讨袁军总司令,将讨袁总指挥部设在常德,令林德轩为湖南讨袁军左路总指挥,指挥所设在沙市,王正雅将军开始时有点求稳怕乱的思想,不主张“贸然行事”。但在李执中先生的劝导下,他很快就表明了支持“二次革命”的态度。王正雅、林德轩和李执中招募常澧义兵千余人,取道公安,直攻荆州。在已将荆州团团围困的情形下,却由于谭延闿的暗中破坏,常澧健儿“二打荆州”之役未能进行到底。

由于时代与个人经历的局限,王正雅将军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和失误。其中最突出的是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初期,他曾发表通电拥护。其实这也事出有因:当时,澧水流域执政人物都有着共同的苦衷:他们被湖北当政者视为“客军”,而湘东军阀集团长期把持的湖南当局又认为他们是“异己”,“北不靠鄂,南不靠湘”。这样,他们只有依靠强大的中央力量才能维护地方的稳定。正因为如此,王正雅对袁世凯称帝采取了表面应付的态度,但始终没有和孙中山先生直接指挥的革命力量正面对抗。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亡不久,王正雅很快就宣布“反正”,与袁党余孽划清界限。由于与吴佩孚同为“秀才将军”,王、吴两者之间私人关系较好。但是,王正雅将军并没有因此站到孙中山先生的对立面,孙中山先生也始终关怀和爱护王正雅将军及其余部。[1]

1917年6月,面对谭延闿的步步紧逼,王正雅将军邀请冯玉祥部共同防卫常澧地区。由冯玉祥任常德镇守使,防区为当时的常德、临澧和桃源三县,王改任澧州镇守使。三年后,冯部北撤,王复任常澧镇守使。

1920年7月6日,冯部撤出常德不久,谭延闿便无端发起讨王之战,指挥省内各军围攻澧州。王正雅将军为了避免生灵涂炭,主动撤出澧州,退往慈利。[1]1920年7月22日谭延闿令陈嘉佑、李韫珩、李叙彝等部进攻澧州镇守使王正雅,王率部退慈利,途经猫儿峪时,被卿衡部营长喻光明枪杀。27日,王正雅之子王育寅以其父被杀,誓以“倾家复仇”,统领王的旧部,号称常澧护国军并自任司令,在江垭起兵攻打卿衡,卿部向津澧败逃。

王正雅将军遇难之后,孙中山先生致电哀悼,并派遣林修梅将军指挥他的余部继续斗争。三年后,王正雅将军的灵柩由慈利迁来澧州安葬。“津澧百姓缅怀王正雅推翻清廷时立下的功绩,伫立宝塔湾至津市大洼沿河两岸,迎接护送船队经过”,燃香点烛,蜿蜒十多里。

今天,王正雅将军的历史功绩已经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津市市准备全面修复王墓。澧县一中大力弘扬老督办王将军倡导的“要生利不要争利,求造福不求享福”的精神,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从校园中宏伟壮观的“正雅楼”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