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为秦岭北麓黄土台原的一部分,海拔约750米,原上地势平坦,面积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

五丈原为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战场。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中文名

五丈原

外文名

WuZhangYuan

类别

旅游景点

气候类型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平均海拔

750

地貌

黄土台原

所属地区

秦岭北麓陕西省岐山县

文物遗迹

斜峪关、诸葛亮庙

票价

35元

南北长

-4km

东西宽

-1.8km

最高峰海拔

750m

海拔

约 750 m

地质地貌

五丈原,位于陕西省岐山县棋盘山北麓,南连秦岭浅山,东、西、北三面均为悬崖陡坡,沿山宽0.5公里,北部宽1公里,南北长2.5公里,原面呈“琵琶”形,向北倾斜。

五丈原属黄土台原(塬),位于渭河阶地两侧,山前洪积扇前缘。渭河南岸可能由于阶梯断层所致,形成了梯状古地貌,至今仍呈阶梯黄土原地貌景观。其组成物质,顶部为上更新统时期及中更新统时期黄土组成,并夹有14层古土壤(地表可见到9层),底部约120米以下为下更新统时期河冲、洪积物质。主要是亚粘土或亚砂土夹砂或砂砾石层。

五丈原西,为秦岭北麓浅山地带,海拔550~2160米,面积102.7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2%,含落星乡的爱和平、寺峪、鸡坡、龙泉原、八米原,曹家乡的甘秦、齐鸣、金家磨、曹家村、郑家堎、安岭、西沟、鱼龙村及县属五丈原林场。区内耕地25745亩,占全县总耕地4.24%。有824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0.3人。本区山高,谷深,坡陡,石多。深山一般海拔1200~1800米,坡度大于35°,浅山海拔800~1200米,坡度较缓,在25°~30°之间,山前丘陵地带海拔550~800米,总趋向是向北倾斜。除山前丘陵及河谷土层较厚,土质较好外,大部分土层薄,可耕性差。是县境内发展林牧业的良好基地,区内主要山头从西到东有:

西凉庐山,在县南25公里处,五丈原西南。山峰陡峭,草木葱郁。

五丈原石头河川地貌

棋盘山,在县南25公里处,北连五丈原,海拔1112米,山顶 岩石平坦,形似棋盘,故名。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屯兵五丈原曾在此玩棋休息。

东凉庐山,在县东南35公里,山脚下即为古褒斜道北口斜峪关。

五丈原东为石头河川道,东至眉县界,南至斜峪关,北至渭河,长15公里。南窄北宽,南高北低,相对高差170米,地势平坦。大部分土壤为水稻土,水源丰富,水利设施齐全,气候温暖、湿润,素有“小江南”之称,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粮食商品率居全县第一。含安乐乡、落星乡的落一、落二两个村委会及五丈原镇的东星村委会辖区。

气候特征

五丈原所在的岐山县地处内陆,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3至5月)大地回暖,降水增多,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日较差大,易出现寒潮、大风、霜冻和春旱天气;夏季(6至8月)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大,光照充足,但因地形和热力作用的差异,降水分布不均,夏初和伏天多旱,后期常有大风、暴雨、冰雹出现;秋季(9至11月),初秋阴雨连绵,气温缓降,湿度较大,光照减少,后期秋高气爽,气温猛降,干旱少雨,季风显著,大陆性强。冬季(12月至来年2月)气候寒冷,干燥少雨。

政治经济

五丈原,20世纪末为岐山县五丈原镇的五丈原,曹家乡(镇)的原新两个村委会辖区。2011年区划调整,撤销五丈原镇、曹家镇、安乐镇并入蔡家坡镇,镇名蔡家坡镇,镇政府驻地凤凰西路西段。

土层厚,质地中壤,肥力高,地下水资源差,曾有“有女不嫁五丈原,吃水还比吃油难”的说法。1958年引石头河水上五丈原,开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1995年3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陕西省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责管理岐山县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安乐镇四镇208.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等经济事务。面积208.5平方公里,可建设面积131平方公里,中心规划区50平方公里,人口20.76万,区内的蔡家坡镇是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2011年,蔡家坡经开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生产总值108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经营总收入267亿元,开发建设规模、经济总量、整体影响力列全省省级开发区前茅。[1]

水利工程

梅惠渠渠首

梅惠渠,创修于清康熙六年(1667),有东、西二渠,可灌田千余顷,为眉县知县梅遇督凿,故又名梅公渠。梅惠渠引石头河水,南起斜峪关,北至渭河,西达五丈原下,东到眉县金宁原。灌区南北长14公里,东西宽13公里,灌岐、眉两县154000亩农田,岐山灌安乐、落星两乡九个村的26500亩田地。工程原由陕西省水利厅领导,1984年移交石头河水库管理局。

五丈原渠道,位于石头河西岸,系无坝自流引水工程,主体工程由进水闸、450米隧洞、10公里原边干渠、落马沟渡槽及洪沟倒虹组成。进水闸位于斜峪关石头河西岸,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灌区修建支渠3条,长10.06公里,斗渠39条,长17.16公里,抽水站4处,渡槽5座,桥梁234座,退水9处。工程由五丈原渠道管理站管理,受五丈原、曹家两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五丈原渠道,五丈原渠道于1958年3月开工兴建,共投工8.8万个,移动土石方43万立方米,至6月26日试水成功,使原上2万余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12月,高店公社社长李俊代表五丈原渠道的建设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会议,受到国务院嘉奖。1964年,灌区进行维修,配套,投工1.45万个,国家投资1万元,衬砌原边干渠4.6公里,修建支渠1条,长3.05公里,斗渠11条,长9.5公里,建筑物30座,移动土石方1.2万立方米。1983年再次整修扩建。投工5.7万个,国家投资12.72万元,乡村筹资3万元,完成土方2.55万立方米,浆砌块石0.29万立方米,混凝土0.17万立方米,扩建干渠9.74公里,加大引水渠道断面,引水流量由0.5立方米/秒增至1立方米/秒。

文物遗迹

诸葛亮庙

关于五丈原,《通鉴·地理通释》云:“五丈原高平广远,行军者必争之地。”《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公元234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足……是以分兵屯田……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主要遗迹有:

诸葛亮庙,创建于元初,明清屡经重修增建。民国十八年被土匪烧毁,翌年,西北民军某部首领刘得才会同当地群众修复。1980~1983年县博图馆全面进行维修、彩绘。为本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庙内重要古建有:

山门,北向,三间,面阔9.7、进深7.6米。两侧各跨耳室一间。九脊歇山顶。

献殿,五间,面阔16.9、进深9.2米。硬山五脊顶。其前檐使用五间通檩,是其特点。

正殿,三间,面阔11.1、进深14米。其西侧有杨仪庙一间,东侧有姜维庙一间。三殿均为五脊硬山顶。

八卦亭,在献殿、正殿中间,平面呈八角形,边长3.3米,中心直径8米。攒尖顶。建筑工艺精巧,饶具艺术价值。

钟楼,在山门与献殿之间西侧。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通高7.3米。重檐十字歇山顶。楼上悬挂大钟一口,重1350公斤,系清嘉庆十三年所铸。

鼓楼,在山门与献殿之间东侧,与钟楼左右对称。同式同大同高。

此二楼本已残破倾圯,不堪修补。县博图馆先将其绘图、录迹,然后全部拆除,照原式重建如初。

诸葛亮庙与五丈原以其名闻于世,故游客络绎不绝。1982年,中顾委黄镇游览时题七绝一首:“巍巍平坦五丈原,诸葛当年恨绵绵。天下三分势难改,呕心沥血汉祚延。”

斜峪关

斜峪关,五丈原东南约2.5公里处的斜峪关,即亮传 中所称褒斜道“斜谷”之北口(南口叫褒,在勉县东北)。斜水(石头河)由斜峪关流出,北注渭河。其两岸据说就是诸葛亮分兵屯田,军民杂耕之处。

五丈原东麓之落星湾,旧县志据亮传斐注引《晋阳秋》:“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之记载,将其列为古迹,目之以“诸葛武侯长星坠处”。

五丈原东10公里处之葫芦口,相传就是诸葛亮伏兵火烧司马懿的战场。

位于五丈原北麓渭河南岸的高店镇,相传是魏延驻防之地,叫魏延城。

渭河北岸的三刀岭,正好与五丈原南北对峙,隔河相望,传说就是司马懿驻扎帅营之处。

位置境域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南,秦岭北麓,海拔约750米,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