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无危陆生动物杂食性简介猪獾(学名:Arctonyx collaris)又称沙獾、獾猪、猪鼻獾,是食肉目鼬科猪獾属哺乳动物[8]。猪獾外形和大小酷似狗獾,体重7~14千克,体长55~70厘米,尾长12~17厘米。鼻吻部狭长,鼻子像猪,鼻垫与上唇间裸露无毛,眼小耳朵也小。身体肥壮,四肢短粗,前爪强大锐利,尾短毛长。头部从鼻尖经前额到颈背有一条白色纵纹,两颊在眼下各有一条污白色条纹,下颌及喉部白色。整个身体为黑白两色混杂呈不均匀变化,一般呈黑褐色,尾白色或黄白色。[3][5][6][9][4]

猪獾栖息在草原、丘陵、山区和热带雨林中,在全球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即孟加拉、印度、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在中国,猪獾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华北及西北等地。[5][6][7]

2000年,猪獾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1]2015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猪獾被评估为易危物种(VU)。[7]

中文名

猪獾

别名

沙獾

体重

7~14千克

外文名

Hog Badger

鼬科

脊索动物门

猪獾属

猪獾

拉丁学名

Arctonyx collaris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拼音

zhū huān

亚科

獾亚科

亚种

6亚种

保护级别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

食性

杂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保护级别

无危

动物界

食肉目

哺乳纲

体长

55~70厘米

命名者及年代

Cuvier, 1825

分布区域

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

形态特征

猪獾体型肥壮,四肢短健,前爪锐利,尾短毛长。体重7~14千克,体长55~70厘米,尾长12~17厘米,雄性比雌性大。[5][6][9]

猪獾标本图

猪獾毛色因地区不同常有变化。一般体毛黑褐色,间杂灰白色针毛,背毛基部白色,中段黑棕色,毛尖白色。身体颜色从深灰色到棕色、尾巴的颜色从白色到浅黄色呈不均匀变化。四肢、腹部与身体同色。头部从鼻尖到额顶中央有一条短宽的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颈背,两颊在眼下各有一条污白色条纹,向后延伸接近肩部。[3][6][9][4]

猪獾头部特征

猪獾外形和大小与狗獾非常相像,主要区别为猪獾鼻垫与上唇间裸露无毛,吻部狭长、鼻子像猪;狗獾的鼻子像狗,鼻垫与上唇之间有毛;猪獾下颌及喉部为白色,狗獾颈下是黑色的;猪獾的爪子是浅色的,而狗獾的爪子是黑色的。[4][6][10][12]

狗獾和猪獾区分图

物种对比2109次播放01:28景区来了只“小可爱” 长得似猪非猪 似犬非犬,它到底什么来头?

对比维度

猪獾狗獾鼬獾
外观

体长55~70厘米45~55厘米35~40厘米
体重7~14千克10~12千克1~1.75千克
分布区域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广东省、陕西省、河南省、江西省、吉林省等地中国大陆长江以南地区、中南半岛东侧、印度东北部、中国台湾本岛、爪哇岛、和婆罗洲的绿地
食性杂食性杂食性杂食性
展开表格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猪獾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在全球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中国、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等国家和地区。猪獾在中国遍布于中国华东、华南、西南、华北等地区,包括河北、辽宁、西藏、江西、福建、甘肃、广东、浙江、贵州、山西、四川、湖北、云南、陕西、湖南、江苏、山东、河南、青海、安徽、广西和宁夏。[3][5][6][7]

猪獾在全球的分布图

猪獾在中国的分布图

栖息环境

猪獾生活在草原、丘陵、山区、热带雨林、热带常绿和半常绿森林中,自平原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上都有,主要栖息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2][4][6]

生活习性

穴居习性

猪獾的生活习性与狗獾基本相似,喜欢穴居,多挖洞于荒丘,或栖居岩石裂缝和树洞之中,或侵占其它兽穴。洞穴简单,洞口1~2个,多设在阳坡山势陡峭或茅草繁密之处,洞穴清洁干燥,卧处铺以干草。[3][4][14]

节律行为

为躲避人类的伤害和其它兽类的侵袭,野生猪獾白天一般于洞中休息睡眠,晚上出来寻觅食物。[14]

野生猪獾一般于立冬前后即隐伏于洞中休眠,于次年开春前半月出洞活动。[14]

觅食行为

猪獾是杂食性动物,以植物根、茎、果实或爬行类、鱼类、小鸟等小动物为食,亦吃昆虫。尤其喜欢吃动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泥鳅、黄鳝、蝼蛄、天牛和鼠类,有时也偷吃玉米、小麦、白薯和花生等农作物。它们视觉弱,但嗅觉灵敏,通过鼻子来觅食,用鼻子和下巴拱食地下的食物。而且它们性情较凶猛,会用锐利的爪子捕食一些小动物。[6][3][4]

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猪獾在觅食

性情喜好

猪獾性情凶猛好斗,会游泳,嗅觉与猪相似,特别敏感,但视觉较差。受侵犯时可发出似猪叫的声音,也能挺起前半身以牙和爪作猛力回击,有时能将猎狗咬伤。[13][14]

生长繁殖

发情与交配

猪獾在春季发情,雄性的发情期早于雌性。发情时雌猪獾会主动追逐配偶,向雄猪獾献媚,这种现象在其他动物中是非常罕见的。发情时雄獾非常凶猛,吼叫撕咬,食欲下降,活动时间延长。发情期过后,性情温顺,食欲正常,食量增强,活动时间正常。交配前,雌雄獾相互调情、亲昵、嬉戏、追逐,雄性对雌性主动性交配。[5][13]

发情期的猪獾

怀孕与产仔

雌獾怀孕后,食欲较发情期正常,随着妊娠期延长,食量逐渐增加。怀孕期较长,达245~260天。猪獾每年繁殖1次,每胎3~5仔。[13]

哺乳与生长

刚出生的猪獾幼仔体重约1千克,身长20厘米左右,刚出生的幼仔双目紧闭,盲目哺乳,耳壳外露,四肢伸展,侧身躺卧,受到干扰,摇头摆臀。幼仔1个月后睁开眼睛,哺乳期约3个月。3年后性成熟。幼獾能出洞穴时,有的在灌丛中行走,有的在地面奔跑,同窝数仔常在一起打闹、玩耍、嬉戏,但活动及捕食能力均不如成体。[13][5]

未成年猪獾

猪獾的寿命大约为10年。人工饲养的猪獾平均寿命为14岁。[5][6]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调查评估,猪獾种群数量呈递减趋势,成熟个体数量持续下降。在其分布范围的东部地区,尤其是越南和老挝,平均每15年下降数量可能超过50%,越南有该物种记录的区域数量很少,这表明即使在假定最佳栖息地中,也可能发生急剧下降,并且可能会发生灭绝。在西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它们可能无法达到近危的数值标准。因此,种群递减趋势是全球平均水平,但没有理由预计下降速度会放缓。特别是在缅甸和柬埔寨,在日益富裕和市场连通性的推动下,猪獾种群递减的速度可能正在加快。柬埔寨的情况特别有可能恶化。分布在苏门答腊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猪獾种群下降速度可能低于平均水平,可以忽略不计。[7]

中国江苏省境内的猪獾资源处于萎缩状态,苏州平原已难觅獾迹,西部山区的数量也在减少。[5]

致危因素

猪獾的致危因素最主要的是人为猎杀。在越南和老挝贸易驱动的狩猎造成猪獾种群数量快速下降。人类的发展使得猪獾栖息地变化对猪獾种群的间接威胁还有待证明。因为在其分布范围内的东部大片森林中该物种的密度也很低,这表明那里的主要威胁还是狩猎。在印度的卡齐兰加国家公园,周期性洪水泛滥可能造成部分猪獾死亡,或自然栖息地日益破碎可能导致更高的死亡率,但这些对于物种的整体衰退率可能微不足道,并且只是局部的潜在威胁。在欧洲,猪獾毛可用于制造剃须刷,但是否来源于该物种野生种群尚不清楚,更有可能来源于中国的大型养殖种群。[7]

受伤的猪獾

保护举措

2020年10月,中国国家林草局发布通知,明确对64种在养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对于猪獾这种野生动物,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但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1]。此外,猪獾被中国江苏省列为重点保护动物[5]。猪獾在泰国和印度受到法律的高度保护。[6]

2022年6月17日,在阜城县码头镇张贯庄村,成功妥善处置一只野生猪獾,已送往衡水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15]

保护级别

1996年,猪獾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列为无危物种。[6]

2000年,猪獾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1]

2015年,猪獾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列为易危物种(VU)。[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