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因素逐渐兴起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

但是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裂痕,英国继续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区居民强烈不满。从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国正式诞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美国独立后积极进行领土扩展,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最终是北方领导的资产阶级获胜统一全国。

1865年开始了重建时期,逐步废除奴隶制,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制订了民主的进步法令,标志着民主重建的结束。

后来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增,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霸主的地位。冷战开始后和苏联平分天下。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美国经济情况仍较平稳。

进入90年代,美国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全球的高科技信息产业,开拓了新一代的产业革命。

中文名

美国历史

国家

美国

建国前期

前殖民地时代

美洲原住民画像

在两万多年前,有一批来自亚洲的流浪者,经由北美到中南美洲,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约有2000万,其中有大约100万人住在加拿大和美国中北部,其余绝大部分住在如今的墨西哥和美国南部。又有另一批亚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这是后来的爱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维京人,他们是一群喜好冒险的捕鱼人,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殖民地时代

16-18世纪欧洲列强纷纷在北美建立殖民地。法国人建立了新法兰西(包括圣劳伦斯流域下游大潮区,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处);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广大地区)。[1]

十七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移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艰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

“五月花”号邮票

1607年,一个约一百人的殖民 团体因为寒冷被迫回到英国,1687年又来了91个男人17个女人,9 个孩子,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了詹姆士镇,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在以后150年中,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区,其中大部分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和其他国家。到达殖民地的大多数是西欧贫苦的劳动人民,也有贵族、地主、资产阶级,以英国人、爱尔兰人、德意志人和荷兰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战祸和宗教迫害者,有自愿和非自愿的“契约奴”以及乞丐、罪犯;还有从非洲被贩运来的黑人。[1]

1620年,他们乘“五月花号(Mayflower)”到北美并在船上制定《五月花号公约》。在11月21日于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与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签署共同遵守《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订法规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础。

在殖民地时代,伴随着与北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长期战争,严重的劳力缺乏产生了像奴隶和契约奴役这类的非自由劳力,而英国政府的放任政策则让特有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得以发展出其独特性。万恶的黑奴贸易在美国盛行起来。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殖民者先后在北美洲东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2]在十八世纪中期,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殖民地议会仍信奉英王乔治三世,不过他们追求与英国国会同等的地位,并不想成为英国的次等公民,但是此时英法的七年战争结束,急于巩固领土,使向北美殖民地人民征租重税及英王乔治三世一改放任政策,主张高压手段。因此引发殖民地人民反抗,如“没有代表就不纳税”宣言、“波士顿惨案”、“不可容忍的法案”等。于1775年4月在莱克星顿和康科特打响“列克星顿的枪声”揭开美国独立战争的前奏。[3]后来,这些殖民地便成为美国北美独立十三州最初的十三个州。

建国时期

独立运动

参见:

独立战争、

独立宣言

• 北美独立运动背景

签署《独立宣言》

英法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掠夺殖民地 而进行的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告终。英国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对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强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为王室产业,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并征收重税,严厉缉私,限制经济活动,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经济利益。从1619年弗吉尼亚建立议会起,各殖民地相继成立议会,与英国相抗衡,1765年9个殖民地举行抗议印花税大会,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纪中叶,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扩张,使他们产生某种自觉,自觉到英国的迫害,而萌生独立的念头。

18世纪70年代英国进一步执行高压政策,1770年波士顿惨案发生。1773年通过了茶税法,引起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颁布了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诸如封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讯委员会,领导抗英斗争。

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亚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1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和英国断绝一切贸易关系的决议,继而通过“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向英王呈递请愿书。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国国王,并接受处分。

• 发表《独立宣言》

波士顿美国独立战争纪念地民兵塑像

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顿附近的列克 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爱国者打响了反抗的枪声,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5月,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并起草有名的《独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来打这场仗,这也是最后致胜的要素。 1776年7月4日,宣告了美国的独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乔治·华盛顿发表了《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由托马斯·杰佛逊起草,1776年7月4日经大陆会议专门委员会修改后通过,并由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汉考克签字生效。《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地阐明,一切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天赋权利;淋漓尽致地历数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在美洲大陆犯下的罪行;最后庄严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脱离英国而独立(7月4日这一天被美国定为独立日)。《独立宣言》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文献。通过《独立宣言》的这一天也成为美国人民永远纪念的节日,定为美国独立日。完全脱离英国,目的是为“图生存、求自由、谋幸福”,实现启蒙运动的理想。

• 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开始时,双方实力悬殊,战争进行了8年。

1776年8月到1777年9月美国人民在华盛顿将军的领导下英勇抗击 英国,保卫新大陆。而后来的萨拉托加大捷,促成美法于1778年订立同盟。西班牙和荷兰也加入反英战争的行列,削弱了英国封锁北美海岸的力量。英、美双方力量趋于平衡。1778 年接替豪任英军统帅的H.克林顿在南方发动攻势。1780年5月攻陷查尔斯顿。克林顿以为南方胜局已定,率军返回纽约,派康沃利斯固守查尔斯顿。但北美游击队配合大陆军,在金山地区考彭斯和吉尔福特重创英军。

1781年4月大陆军开始战略反攻。格林率领大陆军南下转战南卡罗来纳,迫使英军退守海岸线。康沃利斯于4月25日北上弗吉尼亚,追击拉法耶特侯爵率领的一支大陆军。拉法耶特摆脱了英军的追击。康沃利斯移守约克镇(一译约克敦)。华盛顿利用康沃利斯的战术错误,制定了从陆上和海上协同围歼英军的计划。华盛顿说服法国海军司令德格拉斯伯爵,将法国28艘战舰由西印度群岛调来,进入切萨皮克湾。华盛顿部大陆军和罗尚博部法军在弗吉尼亚与拉法耶特部大陆军会合,包围约克镇。

到1781年10月,美、法联军攻下英军最后据点约克镇,8000名英军投降。美军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英国议会被迫赞成议和,战争事实上停止。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这也充分展现出了美国人民面对殖民统治而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

组成新政府

参见:

杰斐逊、

权利法案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

在战争过程中,大陆会议制订了邦联条例,1781-1787年13州组成了邦联国会,宣布成立美利坚共和国。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经过争论,同意每州均选出两名参议员;在蓄奴制问题上,北部对南部作出了重大妥协,默认奴隶制存在,在征税及分配众议员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的人口计算。[4]会议最后制定了宪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1788年6月由9个州批准生效。根据宪法,美国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联邦制国家。后又增加了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即以“权利法案”著称)。该法案于1791年12月,经11个州批准生效。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4月,华盛顿就任 美国首届总统(1792年连任)。在国内外政策出现分歧的过程中,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派组织了联邦党,主张中央集权,外交上亲英,控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国务卿杰斐逊派主张维护国内人民民主权利,同情法国大革命,组织了民主共和党。[4]1793年华盛顿在欧洲列强联合干涉法国大革命时,采取中立政策。次年11月,联邦政府和英国签订了损害美国主权的《杰伊条约》。亲英和亲法成为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在内政方面,联邦政府制定关税条例,建立银行,稳定经济。

1801年,民主共和党杰斐逊出任总统。杰斐逊政府废除上述4项法令,削减开支,减轻税收,取消酒税,鼓励农产品出口。1803年从法国手中购买了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国一直不甘心丧失北美殖民地。英舰在公海上继续拦截美国船只,强制征用美国海员。为维护航海自由,1812—1814年美国进行了第二次对英战争。除海战外,优势在英军方面。1814年8月,英军曾攻占华盛顿首府,焚烧总统府及国会。但随后美国取得胜利。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时的根特签订和约。这次战争使美国得以摆脱英国政治上的控制和经济上的渗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南北战争

参见:

南北战争

西进运动

参见:

西进运动、

密苏里妥协案

西进运动

19世纪上半叶,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数以千计的人,越过阿巴拉契亚山,向西移动,有些开拓者,移居到美国的边界,甚至深入属于墨西哥的领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的俄勒冈。美国由反抗殖民侵略一步步地变为新的殖民者蚕食周边地区,给临近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久久无法弥合的创伤。[2]在这期间,美国人和美国本土印第安人之间有过许多战争,但是印第安人节节败退,最后只能退到最西边。南北冲突

在领土扩展的同时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北部发展海上贸易,扩大航运业。进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早在1790年就在罗得岛建立了第l座棉纺厂。此后,陆续出现其他工厂。从19世纪初期起,大量资金投放于工商业,工业生产得到发展。在大力引进西欧科学技术的同时,鼓励创造和发明。19世纪50年代,工业化迅速推进。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4位。2/3的制造品由东北部生产。[5]西欧移民大批涌入,并向西迁移,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力。但在南部,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不断扩大,由大西洋沿岸各州扩展到得克萨斯境内。在西部新开辟的地区,是推广自由劳动制还是奴隶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争执不休,成为全国政治斗争的主题。1820年北部对南部作出让步,达成《密苏里妥协案》,双方争执暂时乎息。

内战爆发

参见:门罗主义

、废奴运动、

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

约翰·布朗起义

随着南部和北部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斗争的激化和黑奴反抗 的不断掀起,群众性的反奴运动广泛开展。1840年,主张废奴运动的“自由党”成立。1848年,废奴主义者,民主党和辉格党内反对奴隶制的人组织了自由土壤党,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为宗旨。[4]1850年,双方经过争执,达成妥协,国会通过严峻的逃奴追缉法。1854年国会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隶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线,也就使密苏里妥协案随之废除,遭到北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1854年成立了共和党,以反对奴隶制为宗旨。1856年。民主党布坎南当选总统,此时实际上民主党已成为代表奴隶主利益的政党。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决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隶制的规模推向全国。1859年布朗领导的反奴隶制的武装起义被镇压。1860年总统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林肯获胜。蓄谋叛乱已久的南部奴隶主集团决定脱离联邦,并于1861年2月另行成立宣布维护奴隶制的南部同盟。

1861年4月,11个南方的州脱离联邦,不宣而战,占领萨姆特炮台,南北战争爆发。[6]北方则表示,为了统一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战争初期从人口、工业、铁路网和粮食方面来看,北方实力大大超过南方,而南方几乎没有工业,铁路也很少。[7]但南方有充分的军事准备,拥有装备及训练都较精良的军队。而且,内战前夕布坎南总统(奴隶主的代理人)曾设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钱输送到南方去。在内战第一阶段,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在1861年7月马纳萨斯和1862年夏的半岛战役,北军损失惨重。北军虽然在西线取得一系列辉煌战果,从南军手中夺取了几个重要战略据点,但是这些战果都被东线的惨败所抵消。在北方军事上屡次失败的情况下,共和党内部的激进派及社会上的废奴主义者提出解放奴隶和武装黑人的主张。林肯也意识到解放奴隶的必要性。

解放宣言

参见:宅地法

、解放宣言

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总统林肯

1862年5月,林肯颁布《宅地法》,允 许耕种西部土地5年的农民,在缴纳10美元证件费后获得160英亩土地的使用权,使在西部垦殖的广大农民,站在废奴派一边,孤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的《解放宣言》生效,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被视为自由人,允许参军,短期内即有18.6万名黑人参加联邦军队。

1863年,北方在军事上出现转机。同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成为内战的转折点。战场上的主动权转到北方军队手中。1864年,北方最高统帅采用新的战略方针:在东、西两线同时展开强大攻势。在东线以消耗敌人力量为主要目标;在西线用强大兵力深入敌方腹地,切断“南部同盟”的东北部与西南部的联系。

1864年9月,谢尔曼将军摩下的北军一举攻下亚特兰大,两个月后开始著名的“向海洋进军”,在进军中彻底摧毁了敌人的各种军事设施,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经济力量,使南方经济陷于瘫痪。在东线,格兰特将军统率北军把敌军驱逼到叛乱“首都”里士满附近。1865年初,奴隶纷纷逃亡,种植场经济濒于瓦解。北方海军实行的海上封锁,几乎断绝了南方与欧洲的贸易。同时,在南方内部也出现反对派,许多小农加入“联邦派”从事反战活动。南方逃兵与日俱增。粮食及日用品匮乏。1865年4月9日,南部同盟军总司令李将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胜利宣告结束。[8]

这场战争,打了四年,南方遭到严重的破坏。从此美国恢复统一,而且,从此全国各地不再施行奴隶制度。

重建时期

参见:美国重建时期

南北战争以联邦胜利宣告结束。1865年4月14日;林肯遇刺,副总统约翰逊继任总统。开始了重建时期。[8]

重建时期是指南北战争结束后对南部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改造与重新建设时期的通称。其历史任务是用政治和立法手段巩固和扩大内战成果,在南部各叛乱州重新建立忠于联邦的州政权,恢复南部各州同联邦的正常关系,重建并巩固联邦的统一。林肯早在1863年12月8日就在《大赦与重建宣言》中提出宽大和解的重建纲领,并于1864年春到1865年春之间,在路易斯安那、弗吉尼亚、阿肯色和田纳西4个州开始付诸实施。[9]

重建纲领

1865年,约翰逊就任总统。同年发表《大赦宣言》,后又相继发表关于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密西西比、亚拉巴马、得克萨斯和佛罗里达等7个州的重建宣言。任命了各州的临时州长,要求依据1860年选举法选举制宪代表大会,修改或制定州宪法,选举州议会,建立新的州政府。根据约翰逊重建纲领的精神,除得克萨斯州稍晚外,其他南部各州都在1865年夏秋之间先后由白人选民选举了制宪代表大会和州议会,成立州政府,并同时选举了准备参加将于1865年12月4日召开的第39届国会的参众两院的议员。南部各州有许多前同盟政府的官员又重新操纵了各州的议会和政府机关,并采取一系列反动措施,力图保持和恢复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各州先后制定《黑人法典》,剥夺黑人的选举权。[9]

三K党成员在参加点燃十字架仪式

南部各州被战败的奴隶主阶级相继组织了“三K党”、“白人骑士团”、“白人兄弟会”等 组织,专门针对黑人、激进共和党人及其支持者进行各种暴力恐怖活动。约翰逊重建纲领的实施造成了南部政治的反动,引起广大黑人和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共和党激进派领导人则在国会内积极开展反对约翰逊重建纲领的斗争。1865年12月18日,宪法第13条修正案获最后批准,同年12月26日,国会建立了以激进派共和党人为核心的重建联合委员会。1866年国会又先后通过了公民权利法案和体现这个法案精神的联邦宪法第14条修正案。[9]

1867年3月2日,国会通过共和党激进派的重建法案。为了限制总统的权力,国会同时通过了《官吏任期法案》和《赦免法案》。约翰逊无视《官吏任期法案》的约束,于1867年8月和1868年2月两次下令罢免国会重建法案的支持者——斯坦顿陆军部长的职务。于是激进派共和党人发动弹劾约翰逊总统的运动。弹劾案最终以一票之差末获成功,但约翰逊及其所代表的保守势力却遭到严重打击。[9]

民主重建阶段

1867年3月正式推行激进派共和党人的重建纲领,南部进入民主重建阶段。10个叛乱州(田纳西州已为国会所接纳,不包括在内)被划分为5个军区由联邦实行军管。在联邦军事当局领导下,南部各州在1867—1870年之间,先后在确认黑人选举权的基础上,重新召开制宪代表大会,制定新宪法并选举州议会,建立了以激进派共和党人为核心的黑白人种混合民主政府。各州相继宣布废除奴隶制度;承认联邦的统一,并陆续批准联邦宪法第14条和第15条修正案,恢复了在联邦中的平等地位。各州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1877年2月,共和党与民主党就1876年总统选举问题达成《蒂尔顿—海斯协定》,民主重建遂以南北双方的妥协宣告结束。[9]标志着民主重建的结束。[8]

内外政策

参见:美西战争

1889年美国召开泛美会议,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击败了西班牙,夺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关岛及菲律宾群岛,接着合并了夏威夷群岛。1903年美国夺取了巴拿马运河区。在远东,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双方经过谈判,于1908年签订了罗脱—高平协定。在1912年总统选举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威尔逊上台。威尔逊以“新自由”作为号召进行改革,降低关税,建立联邦储备银行制度,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1914),征收累进所得税。该时期美国在对外政策上,对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国进行了武装干涉。[10]

两次世界大战

工业革命

参见:第二次工业革命

托拉斯帝国主义

美国的工业化

19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工业化,而内战之后,则步入成熟阶段。在从内战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机器代替了手工,产品大量增加。全国性的铁道网,增进了货品流通。应大众的需要,许多新发明应市了。银行业提供贷款,促成工商业经营的扩大。故从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所谓"进步时期",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美国终于被卷入大战漩涡中,并且在世界上尝试扮演新的角色。

图册来源:

[5]

一战后

参见: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不久又对协约国进行贷款。1916年,威尔逊当选连任。1917年,美国在德国潜艇击沉美国船只后,于4月6日对德宣战。大战期间由于国外移民中断,黑人大量北移,并人伍出国作战,开拓了视野。[11]

1918年11月,威尔逊签署对德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战后,美国由欠60亿美元的债务国而成为贷出100亿美元的债权国,美国成为最富有的国家。[12]1921年共和党哈定执政,正值美国陷入全面经济萧条。他提出“工业正常化”和”抢救资本主义”政策;1923-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进人相对稳定时期。美国国内由于固定资本更新,建筑业兴起,汽车和钢铁工业等扩大以及商品和资本输出激增,1923年美国工商业出现了新高涨。[11]

与此同时,美国第2次企业“合并浪潮”(即进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银行业、工业部门,特别是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甚至扩展到零售商业部门。共和党人柯立芝执政时期是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私人垄断资本大为发展。但由于国内新兴工业畸形发展与生产过剩,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消费脱节,农业长期陷于慢性危机,1929年10月美国首先爆发经济危机,随后资本主义各国陆续陷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11]

大萧条时期

参见:

大萧条、

罗斯福新政

、睦邻政策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大萧条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大萧条影响的不只是美国,世界各国都受到牵连。经济大恐慌使上百万的工人失业,大批的农人被迫放弃耕地,工厂商店关门,银行倒闭,一片萧条。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他主张政府应拿出行动来结束经济大恐慌,随后推出一系列政策暂时解决缓解了许多困难,比如实行了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广泛干预、调节的“新政”,整顿金融,复兴工农业,举办救济事业等,挽救了美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并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33年11月,美国与苏联建交,对拉丁美洲采取“睦邻政策”。1937年新的经济危机再度出现。次年,罗斯福采用扩大赤字开支的办法,使这次危机有所缓解;1938年秋末起,经济又开始回升。罗斯福政府在1938年6月25日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13]1938年2月16日通过第二个农业调整法,以代替被判违宪的第一个《农业调整法》。[13]到1939年,国际局势紧张,国家重点转向扩军备战。罗斯福注意力日益集中于国际事务,新政告一段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重振军备,才使经济得到恢复,走向繁荣。二战期间

参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西洋宪章

联合国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罗斯福于1941年3月签署《租借法案》,向与德意日作战的国家提供物资。8月14日,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9月24日苏联政府声明同意其基本原则,接着召开莫斯科三国会议,奠定了美英苏战时合作的基础。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次日,美英对日宣战。英美在开始时接连败退。1942年5月,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击退日军。同年底至次年初,美国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击败日军,美军由守势转为攻势,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军插上国旗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8月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同年7月,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9月在意大利南部登陆。10月意大利投降。

1943年 11月,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举行德黑兰会议。1944年6月,英美等国的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逝世,杜鲁门继任总统。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美英就处理德国、波兰等问题与苏联达成协议。美英中发表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美苏就苏军对日作战取得了一致意见。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9日美军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国驻日最高统帅,美军进驻日本,实现了由美国独家控制日本的局面。

冷战时期

参见:

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轴心国的战败、英法实力的衰退,美国和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世界被分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美苏及其各自阵营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各方面加紧准备,一如战时。这种状态,被称为“冷战”。

两极格局

参见: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两极格局下的美苏领导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扩军参战,并大量供应盟国军火物资,美国成为盟国的兵工厂,出现了战时经济繁荣,国家垄断资本有更大发展。美国利用参战的机会,控制了世界许多重要战略据点,建立了军事基地;杜鲁门政府对外推行冷战政策,提出杜鲁门主义,制订马歇尔计划,筹划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在内政方面,杜鲁门提出“公平施政”纲领,但收效甚微。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以结束朝鲜战争的许诺当选为美国总统。1953年7月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

艾森豪威尔政府在1953-1954年经济危机的侵袭下,为缓和国内外紧张形势,在内政外交方面作了调整,扩大了社会保险法的实施范围,加强科研工作的国家化,进一步发展宇航事业。1955年7月美、英、法、苏四国首脑会议召开,国际形势有所缓和。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向美国尖端科学领先地位进行挑战。1958年,美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从而使美苏军备竞赛进入宇宙空间竞争。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月球着陆。

黑人民权运动

参见: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古巴导弹危机

美国历史自1960年以来,许多方面仍是战后发展的延续。经济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气,仍旧是不断膨胀;从城市移居到郊区的人口继续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过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问题成为美国内部最主要的问题。

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演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朝鲜战争期间,由于有黑人参加作战,军队中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这一事实推动了国内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1954年最高法院作出“布朗控诉教育局判决案”,宣布长期统治教育领域的“隔离但平等”原则为违宪。1955年12月,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黑人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进行长达381天的抵制乘车方面种族隔离的运动,黑人又在餐馆展开静坐运动,以抗议这方面的种族隔离,民权运动蓬勃兴起。60年代民主党肯尼迪和约翰逊相继执政,实行长期财政赤字政策,扩大军费开支,增加福利费用,经济持续上升。同时,由于他们卷入越南战争,支付巨额军费,消耗了美国大量财富,使美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而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60年代,由于越南战争不得人心,国内社会动荡不宁。1961年黑人和白人公民共同展开“自由乘客”运动,1963年4月,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发动了大规模游行、请愿、静坐和示威运动,8月,25万黑人和白人一起为抗议种族歧视,举行了向华盛顿的进军示威,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的演说。在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国会于1964年6月通过民权法。

中美关系正常化

参见:尼克松主义

、中美关系正常化

尼克松访华时,与周恩来亲切会面

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美国陷入越战泥淖 不能自拔,经常性的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军费开支,加剧了通货膨胀,处于内外交困境地。1969年起,尼克松以“伙伴关系、实力加谈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新战略。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副总统福特即就任第38届总统。1975年5月,正式宣布越南战争结束。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生效,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在美苏关系方面,尼克松提出新“和平”战略后,两国加强了对话。[14]1972年5月,尼克松访苏,签署了限制战略武器条约。80年代,美苏军备竞赛从数量方面转向质量方面。1985年以来,美苏经过不断谈判,终于在1988年6月1日,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交换了中程导弹条约的批准书。美苏关系进一步趋向缓和。[15]

石油危机

参见: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

美国和苏联的冷战至这段时期仍未停止。其间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连串的太空竞赛,苏联派出了世界首个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国则派太空人首次登陆月球。[16]

七十年代越南爆发战争,北越与南越开战,美国为阻止苏联和共产势力扩张,毅 然介入越战。其间美军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最终北越统一了越南,美国的企图未能实现。[17]

70年代初期,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是历来最严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一度复苏。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现通货膨胀。

1973年10月以色列与中东一系列国家关系恶化,触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对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1974年美国还要派发汽油定量配给票。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在这段期间就下降了4.7%。

过了数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

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美国在冷战中最终拖垮苏联。1981年4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将人类又带入另一个太空新纪元。

经济平稳发展

参见:

里根、

星球大战计划

第40任总统里根,在其执政内逐步拖垮了苏联

在经济方面,1980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1981年里根任总统后,推行高赤字财政政策,用大规模减税和增加国防开支来刺激经济、鼓励投资,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198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转入低速增长。1987年10月虽发生股市暴跌风潮,美国经济情况仍较平稳,但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仍是美国经济的隐忧。

1986年11月,美国爆发了“伊朗门”事件,披露里根政府(成员)绕过国务院并隐瞒国会,于1985年至1986年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以换取美国人质,并将其中所得款项,转移给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1987年,美国以保护海湾通航的名义,派遣军事力量去海湾,同伊朗多次发生军事冲突。1989年1月布什就任美国第41届总统。

1990年爆发海湾战争。美国出兵伊拉克。迫使其退出科威特。[18]1992年,民主党人克林顿当选总统。其间美国及多国部队多次空袭伊拉克以制止其研制核武器。

冷战后至今

苏东剧变

参见:

苏东剧变

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两大阵营之间意识形态的壁垒也被打破了。

进入90年代,美国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全球的高科技信息产业,开拓了新一代的产业革命。90年代末,在美国领导下,北约东扩。 1999年初,美国领导北约向南联盟发动空中打击。

反恐战争

参见:

反恐战争、恐怖主义

进行反恐战争的布什

2001年发生于纽约和华盛顿的“9·11事件”对美国及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次事件是人类历史上 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这起事件促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将对付恐怖主义威胁作为焦点之一。美国政府开始了反恐战争和行动——阿富汗战争,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于该年12月份建立起阿富汗临时政府;又在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的政权,建立伊拉克临时政府。[19]由于美国对于当地政府过于强势的态度及军事力量,引发所驻兵地区人民的担忧。美国在反恐驻兵过程中,因为各种机遇而发生了一些广为流传的虐囚丑闻和袭击无辜平民事件,如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20]维基解密公布的美军屠杀伊拉克平民录像以及美国设在世界各地的黑狱等等,受到当地人士及世界多国的强烈谴责。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宣誓就任第44任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

2011年5月1日,制造9·11事件的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被美军海豹部队击毙。

金融海啸

参见:

金融危机

自2008年底至2012年,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经济一度遭受重创,已经进入复苏期,失业率也已从最高峰的百分之十开始下滑。不过,整起次贷危机对于美国的世界强国地位依然未有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