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96年-179年)字灵真,汉族,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张良之后,张道陵长子,张鲁、张卫、张愧之父。东汉末年道教派系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第二代天师(称嗣师)。

永寿二年(156年),袭教,居于阳平山。

光和二年(179年),去世,时年八十四岁。

中文名

张衡

性别

出生日期

0096

去世日期

0179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丰县

信仰

道教

毕业院校

私塾

职业

天师

灵真

所处朝代

东汉

主要成就

道教派系天师道第二代天师

人物生平

《三国志·张鲁本传》云:“陵死,子衡行其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简称仙鉴)说: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大名于天下。精修至道,不与世接。时皇帝闻其有道,欲征为黄门侍郎,辞而不就。袭教后,居阳平山(今四川彭县)以经箓教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言约理明,闻者有感。光和二年(179)正月,以祖传印剑付给张鲁,与妻卢氏得道于阳平山。嘱付儿子张鲁:汝祖以天地为心,生灵为念,诚敬忠孝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害。嗣吾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国,非孝无以事亲(见《汉天师世家》)。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道教称嗣师。

后世道家一般认为在张衡死后,天师道教权曾一度落入张修之手,中平元年(184年),张角起义时,张修改进天师道为五斗米道,并响应张角的起义。刘焉入蜀时,镇压了蜀中的起义军,收编了张修的五斗米师,封张修为别部司马。后刘焉令张鲁与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张鲁与张修掩杀蘇固后,断绝斜谷,张鲁复袭杀张修,利用张鲁祖(张道陵)、父(张衡)两代的威信,夺回了教权。

家族成员

除正史《三国志》、《后汉书》及其他常见野史以外,家族资料多出于《汉天师世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历代神仙通鉴》、《张氏全谱》。

世系

张良一一张不疑一一张高一一张通一一张无妄一一张里仁一一张觉一一张起一一张翳(字大顺)。

关系人物备注
先祖张良字子房,留侯,有子名不疑,不疑次子高,高子通,通子无妄,无妄子里仁,里仁子觉,觉子起,起子大顺。(《历代神仙通鉴》为:里仁子浩[一作皓],浩子刚[一作纲],刚子翳),张陵乃大顺之长子也。
祖父张翳字大顺。张陵之父,按《张氏全谱》云生有三子:道陵、道圣、道宏。
父亲张陵或作“张道陵”,字辅汉,张大顺之长子,张衡、张权之父。天师道创始者,正一真人,第一代天师。
母亲孙氏贞女,一云雍氏,名不详。张陵之妻,生有二子四女。子为:衡、权;女为:文姬、文光、贤、芝。
叔叔张道圣张大顺子,仅记于《张氏全谱》,与张道宏的长幼不明。
展开表格

史籍记载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九·张衡传

嗣师张衡,字灵真,张正一真人长子也(一云字子平,颇精元象,学道。继出,仕汉为陇西刺史,迁侍中)。少博学,隐居不仕,有大名于天下。时,帝闻其有道,征为黄门侍郎,不就,不关世务,吐纳不食。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己未正月二十三日,以真人之法付子,师与妻卢氏得道阳平山,白日飞升。

《汉天师世家》张衡传

二代嗣师,讳衡,字灵真。精修至道,不与世接。被征为黄门侍郎,不就。永寿二年,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录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言约理朗,闻者有感。汉光和己未年正月(179年),以印剑付子鲁,曰:汝祖以天地为心,生灵为念,诚敬忠孝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为民害者,是以亲遇圣师,建立大教。嗣吾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君,非孝无以事亲。汝其递相传授,世承人伦,世遵成训。于是率诸弟子拜日:祖师志愿弘博,因家立教,永世为宗,绿与道符,身为法嗣,承先启后,厥任为难,敢不只勤用弘玄化。言毕,与妻卢氏于阳平山,白日上升。大元至大元年,武宗皇帝制曰:盖闻古先哲王,莫不以清静宁民为本。公孙有大院之访,陶唐有汾水之往,所以博求至理,在囿天下也。朕甚慕之。天师正一之教,其几是乎。今有司以嗣师位号为请,惟师嗣守道器,遗荣冲引,尚安事名。然继宗开绪纳俗安善之边,不可不表也。宜有显称,以致遐仰。可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钞道真君。

张天师神像彩绘佛像摆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