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毛井位于台湾嘉义市东区,于2008年12月23日公告为历史建筑,为嘉义市内留存最久的古迹,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诸罗山社开凿的水井,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兰井泉甘”之名列入“诸罗八景”之一,而在2001年的历史建筑百景征选活动中,该井获选为第63名。

介绍

原本红毛井一带因此井而设有“兰井里”,在2010年2月1日时该里与文昌里、镇南里、祐民里(部份)合并成民族里(因里内有民族小学)。此外嘉义市有一条兰井街,亦是因此井得名,是位于安和街与林森西路之间的东西向街道。

沿革

红毛井又名兰井,为荷据时期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于1655年首次于诸罗山社派驻专任政务员及牧师后,因派驻人员日渐增多,为因应需求及改善水质而于1657年开凿的大井。井址选定于诸罗山社聚落中心:“中央广场”,广场附近即为政务员与牧师的房舍群。

而后在明郑时期曾由镇守当地的部将吴智武所整修。据清代《台湾府志》记载,该井井栏原为方形,而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时,诸罗知县卫克堉因该井井水味美,闻名全县而以“兰井泉甘”之名列入诸罗八景之一。而在日据时期初期,该井依然为当地居民所使用。但日本人类学家伊能嘉矩于1909年踏查时发现,当时官署已在水井贴上“不适于饮用”的告示。1928年12月11日,报纸报道红毛井已被砖石填满,“秽水差池,以仅见古迹,委之废坠,殊可惜也”。

二次大战后,嘉义市长许世贤于1970年重修此井,并在井上架设铁栏、立“红毛井整修纪念碑志”纪念。而在1997年时,嘉义市政府又重修圆形井栏,并在周围增加意象铺面的设计。

其他

金龙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蔡荣顺在研究红毛井相关历史后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其他地方所开凿的水井多为圆井,但嘉义红毛井在日据时期到1998年整修成圆井前可确知为方井,至于荷兰时期的红毛井为圆井或方井则还要再加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