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乐录》是南朝陈代沙门智匠所编,共十二卷。原书虽已亡佚,但《乐府诗集》等引录其文颇多。它是研究汉魏六朝乐府诗的一部重要著作。《古今乐录》中并没有辑录《木兰诗》。《木兰诗》是初唐才出现的民歌。

中文名

古今乐录

创作年代

南朝陈

作者

释智匠

书籍评价

《古今乐录》对汉魏至南北朝乐府叙述较为周详,凡郊庙、燕射、恺乐、相和、清商、舞曲、琴曲等曲调以至乐律、乐器等方面,均有涉及。原书十二卷,大约除叙述外,兼录一部分歌辞,实为唐以前叙录乐府诗最完备之著述。《乐府诗集》引用其文最多,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正史乐志,大抵详于雅乐、略于俗乐,此书于相和、清商等通俗乐曲,记载详明,弥足珍视。

历史疑问

《古今乐录》并没有辑录《木兰诗》

《古今乐录》已经记录了《木兰诗》,这是“北朝说”者的"有力证据"(详见王运熙、王国安著《汉魏六朝乐府诗》)。这"证据"应来自南宋中期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因为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今已失传。《古今乐录》是不是已经记录了《木兰诗》呢?为弄清这个问题,还是先看看郭氏在《乐府诗集》中的有关叙述。郭氏在《乐府诗集》中,有两处提到《木兰诗》,一处是卷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的解题,一处是这一卷末的《木兰诗》题注。

先看郭氏的解题。

《古今乐录》曰:"梁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琅瑘王》、《钜鹿公主》、《紫骝马》、《黄淡思》、《地驱乐》、《雀劳利》、《慕容垂》、《陇头流水》等歌三十六曲。二十五曲有歌有声,十一曲有歌。是时乐府胡吹旧曲有《大白净皇太子》、《小白净皇太子》、《雍台》、《胡遵》、《淳于王》、《捉搦》、《东平刘生》、《单迪历》、《鲁爽》、《半和企喻》、《比敦》、《胡度来》等十四曲。三曲有歌,十一曲亡。又有《隔谷》、《地驱乐》、《紫骝马》、《折杨柳》、《幽州马客吟》、《慕容家自鲁企由谷》、《陇头》、《魏高阳王乐人》等歌二十七曲,合前三曲,凡三十曲,总六十六曲。"江淹《横吹赋》云:"奏《白台》之二曲,起《关山》之一引。采菱谢而自罢,绿水惭而不进。"则《白台》、《关山》又是三曲。按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也。

这一处是解题后郭氏加的按语提到《木兰诗》。

据《古今乐录》(以下简称《乐录》)的解题和郭茂倩的按语,对照《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所载梁鼓角横吹曲及曲题,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一,《乐录》"曰"的梁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等三十六曲,没有《木兰诗》;《乐录》列举的乐府胡吹旧曲曲题有《大白净皇太子》等十四个,也没有《木兰诗》;《乐录》另列举的乐曲有《隔谷》等二十七曲,仍没有《木兰诗》。二,《乐录》对纂录的梁鼓角横吹曲的具体情况--《企喻》等三十六曲中有歌有声的,有歌无声的,乐府胡吹旧曲中有歌的及亡佚篇的数目都说得清清楚楚,但都没有提及《木兰诗》。三,《乐录》"曰"的梁鼓角横吹曲是"总六十六曲",《乐府诗集》纂录的也正是六十六曲,并没有少录一曲。四,郭茂倩发现,《木兰诗》既不是梁鼓角横吹曲,也不是乐府胡吹旧曲,于是他发生了"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也"的疑问。

根据《乐录》的题解和郭茂倩的按语,力主北朝说的萧涤非先生也认为"《乐录》虽未载其诗,然已录其题"(《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乐录》"未载其诗",萧先生的这个看法是令人信服的,它是事实。所以王氏二先生认为《木兰诗》已被记录于《乐录》是没有根据的,或者说根据是虚假的。

再看郭氏的题注:

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

这个题注,是北朝说者的立脚石。但题注句读不明,表意含糊,后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首先,这段话怎么句读?句读为"《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吗?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的版本就是这样的。但这样句读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陈释智匠是怎么把生活在盛唐的后人韦元甫(卒于公元771年)的续作附入《乐录》的呢?句读为"《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吗?这样句读疑问仍多。第一,《乐录》既如前文所证并"未载其诗",它有什么必要说,又怎么会说"木兰不知名"?第二,附入韦氏续作的是谁?是郭茂倩吗?应该不是,因为他明说了"《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也",怎么会出尔反尔,又把时代明确的韦元甫续作"附入"呢?第三,如果真是郭氏附入的,作为南宋人,他为什么没在韦氏的官衔前加上"唐"字,以避免读者对人物时代的误解呢?还有,《木兰诗》为什么处在该卷第二部分并被置于文人仿作后面?

其次"木兰不知名"是什么意思?木兰是姓吗?可《木兰诗》里的四个"木兰",第一个可说是他称,但后三个都是明确的自称,而且符合话语中对人自称名的礼貌要求,它显然不是姓。再说,诗有木兰名,《乐录》又说"木兰不知名",这岂不是教人摸不着头脑!

郭氏题注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揭开这个谜,还得先弄清"木兰不知名"中这个"名"的意思。

题注中的这个"名",应该是"姓名"的意思,指《木兰诗》的作者。不是吗?彭叔夏《文苑辨证》卷五说:"韦元甫《木兰歌》(指《木兰诗》),按刘氏(次庄)、郭氏乐府并云'古词,无姓名。'"很清楚,这个姓名指的是《木兰诗》作者的姓名,"无姓名"即没有作者姓名,亦即不知道作者的姓名,而且彭叔夏说的"郭氏乐府"应就是《乐府诗集》,那么由此可知,郭氏题注中的"木兰不知名"应理解为《木兰诗》作者的姓名不清楚。如此,这五个字则应句读为"《木兰》不知名。"

另外,人们知道,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前,诗文传播多靠笔录传抄,诗文纂集除雕版印刷外,靠笔录传抄的也多,而且古人读书认真勤苦,就是有印刷读本,也有人要"手自笔录"(明代宋濂语),不惮费时费事。明人张溥七录斋的故事就是人们熟知的。其实抄书的古人并不少见,彭叔夏在《文苑辨证》序言里就谈到过自己幼年抄书的经历,直到现在有胡三省注的《通鉴》版本,有的也是据手抄本影印的。

明白了以上两点,郭氏题注是怎么回事就显出眉目了。开始,唐人在抄写《乐录》时,看到流传的《木兰诗》,很喜欢,但无作者姓名,形式像古风,内容像"军中之乐",属梁鼓角横吹曲一类,就决定把它抄在《乐录》上,以丰富其内容。抄写时,觉得韦元甫《木兰歌》是续写《木兰诗》的,又决定一并抄入,并加以说明:"古词,无姓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后来,或许有人又根据这个抄本作雕版印刷。到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时看到了这个抄本或雕版本,由于说明是写在《乐录》上的,他误认为《乐录》原本就是这样,于是在撰抄"说明"时加上了"古今乐录曰"五字。为了表达的方便,他又把"古辞"抽出另置,便撰抄成了现在这个疑雾重重的题注。

弄清了郭氏题注由来的眉目,以上所谈及的几个疑问就都可以找到答案了。

《木兰诗》为什么会处在《乐录》该卷的第二部分,并被置于文人仿作之后?原因或者是抄入者知道它不是《乐录》的曲目,也不是梁代或梁前的作品,只会这样处置。或者是郭氏弄不清《乐录》有《木兰诗》的缘由,也弄不清《木兰诗》的时代,只好,也只能这样处置。

题注中韦元甫官职前为什么没有标明时代的用字?因为这句话是"'附入'说明",它不是郭茂倩写的。"附入"者另有其人,据行文口气,这个人应是唐人,甚至是与韦元甫为同一时期的人。

"'附入'说明"既然是唐人写的,为什么前有"古今乐录曰"五字?因为唐人的说明是写在《乐录》上的,郭茂倩误以为这是《乐录》的原说明,于是他在撰抄时就加上了这五个字。

《木兰诗》中四次出现了木兰名,为什么题注还说"木兰不知名"?因为这"名"不是指木兰的姓名,它是指《木兰诗》作者的姓名。这句话的意思是《木兰诗》作者的姓名不清楚。如此,郭氏题注的正确句读应该是:"《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

从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木兰诗》既没有记录于《乐录》,"木兰不知名"前的"《古今乐录》曰"也属于鲁鱼亥豕之类。因此,萧先生说《乐录》"已录其题"也是误解。

其实,《木兰诗》不是北朝作品,它未记录于《乐录》,还有一些间接证据。例如,徐陵和智匠都是梁陈时人,徐陵编撰的《玉台新咏》(以下称《玉台》)署名前的官衔是"陈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陈书·徐陵传》载:太建三年(公元571年)徐陵迁尚书左仆射,后主即位(公元583年),迁太子少傅。《古今乐录》编成于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据此,《玉台》撰成于《乐录》后。当今有人认为《玉台》当成书于梁末。即便如此,《玉台》同《乐录》编撰的时间仍相距不远,《玉台》也只是略前几年。《玉台》是专收女性作品和歌咏女性的作品的。它把有关女性的乐府名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都辑入了,可就是不见辑《木兰诗》。陈光大二年后,《隋书·经籍志四》集部目录有隋秦王记室崔子发所撰《乐府新歌》十卷,还有隋秦王司马殷僧首所撰《乐府新歌》二卷,也都没见人说它们录有《木兰诗》。近据齐天举、方舟子等人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关于《木兰诗》的最早记载是吴兢(盛唐人)辑录的《古乐府》,他们说原书已失,是从宋人曾慥所辑的《类说》中看到的,题为"木兰促织"。这些事实说明什么?它只能说明隋以前是没有《木兰诗》的,《木兰诗》出现在隋朝至盛唐之间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