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易危亚洲陆生动物植食性简介獐(学名:Hydropotes inermis):是偶蹄目、鹿科的哺乳动物,是一种小型的鹿,比麝略大,体长91-103厘米,尾长6-7厘米,体重14-17千克。两性都无角,雄獐上犬齿发达,突出口外成獠牙。无额腺,眶下腺小。耳相对较大,尾极短,被臀部的毛遮盖。毛粗而脆。幼獐毛被有线色斑点,纵行排列

栖息于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独居或成双活动,最多3-5只在一起。行动时常为窜跳式,迅速。生性胆小,两耳直立,感觉灵敏,善于隐藏,也善游泳,人难以近身。雄性是领地性很强的动物,会用尿液和粪便来标记自己的领地。主食杂草嫩叶,多汁而嫩的植物树根、树叶等。

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1870年代被引入英国和法国。比麝略大。《本草纲目》说注:“獐无香,有香者麝也,俗称土麝,呼为香獐”。分布于中国长江沿岸以及朝鲜。

中文名

别名

獐子、黄子、香獐、马獐、麝、土麝、河麂

保护级别

易危(VU) IUCN标准

同义学名2

Hydropotes argyropus Heude, 1884

同义学名3

Hydropotes kreyenbergi Hilzheimer, 1905

英文名称

Roe Deer

鹿科

动物界

偶蹄目

脊椎动物门

哺乳纲

獐属

分布区域

上海市、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安徽省等地

拉丁学名

Hydropotes inermis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同义学名1

Hydropotes affinis Brooke, 1872

亚纲

兽亚纲

亚目

反刍亚目

亚科

獐亚科

亚种

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Swinhoe, 1870

食性

植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原产地

亚洲

保护级别

易危

物种简介

HydropotesinermisSwinhoe,即麞,又称河麂、牙獐。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小型鹿类。体长约1m,肩高约0.6m,重约15kg。体棕黄色,腹部白色或淡黄色。雌雄均无角。雄性上犬齿发达,外露形成“獠牙”。故名牙獐。尾短而不显。多栖于芦滩、旷野等地。独居或成对活动。性温和,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游泳。以青草为食。5月前后产仔,每胎4~6只。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省。现存数量不多,为中国二类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獐观察环境

獐为小型鹿,体重约15千克,体长约1米,肩高与臀高大致相等。雌雄均不具角。雄兽上犬齿发达,突出口外。耳基部有两条软骨质的脊突,顶端稍尖。四肢壮而有力,蹄粗钝。尾短。在鼠蹊部有鼠蹊腺1对。毛粗而长,体侧及腰部之冬毛长达40毫米,呈波状弯曲。体背及体侧颜色一致,为棕黄色。耳背棕色,耳内侧灰白色,下颏和喉上部白色。腹部中央和鼠蹊部淡黄。四肢棕黄。

獐四肢粗壮发达,肩高略低于臀高,尾甚短,几乎被臀部的毛所遮盖。体毛多棕黄色、灰黄色、浓密粗长,体侧及腰部的冬毛长达30多毫米。无额腺,眶下腺小。耳相对较大,尾极短,被臀部的毛遮盖。毛粗而脆。幼獐毛被有线色斑点,纵行排列。毛粗硬,体侧和臀部毛长约4厘米;背和体侧毛色沙黄,毛尖黑色,头顶灰褐至红褐色,颏、喉、嘴周围和腹毛白色;幼獐背部有白斑和白纹;上犬齿发达,雄兽的尤其长而大(约5厘米),略弯,呈獠牙状,露于口外,雌雄均有腹股沟腺(鼠鼷)。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麂属
外观

分布区域上海市、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安徽省等地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
食性植食性植食性
鹿科鹿科
偶蹄目偶蹄目

栖息环境

生活于山地草坡灌丛、草坡中,不上高山,喜欢在河岸、湖边等潮湿地或沼泽地的芦苇中生活。栖息于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它们选择附近有水的草滩或稀疏灌丛生境。善游泳,能在岛屿与岛屿和岛屿与沙滩间迁移。在山丘、岛屿,獐虽能在灌丛栖息,但更多选择草丛。在舟山,凡灌木茂密的生境多麂而无獐,茅草山坡或稀疏林区多獐而无麂。在鄱阳湖草洲獐选择较矮的苔草丛者占79.3%,较高的芒草丛为20.7%。《本草纲目》曰:秋冬居深山、春夏居泽。活动范围

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沿岸以及朝鲜。

獐幼崽

文献记载的地点有:江苏省的镇江、泰州、苏州、无锡;

上海市及奉贤县;浙江省的桐庐、富阳、宁波;安徽省的泗县芜湖;湖北省的宜昌,广济;湖南省岳阳和湘南郴州一带,。80年代的分布范围处于24°~34°北纬及东经110°以东范围内。南至广东乳源、仁化、乐昌、连县,广西的桂林,福建的宁德、晋江,莆田,漳平,北至江苏盐城及滨海地区、安徽蚌埠;西至湖南,湖北;东至浙江舟山诸岛(盛和林等,1975、1985、1992)。广西天峨县和南丹县,上林和武宣县也有分布,其分布区向西推进到106.5oE,23oN(Caoetal.1993)。但谷地的獐现已呈隔离点状或小片状分布。盛和林和陆厚机(1984)年估计,獐数量较多的地区有:江苏洪泽湖地区和盐城以南的滨海地区,估计分别有300-500和500-1000只;浙江舟山群岛估计尚有1500只左右;江西鄱阳湖地区1987年推测有2000-3000只,但1988年再次调查时,已难发现,现有种群少于1000只;安徽滁县林场于1982年调查时大约在200只,1993年调查,数量已有明显增长,包括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在内估计有500只左右,Shen克andOhtaishi(1993)年估计全国总数量估计约在1-3万只。

李拥军等(2003)年调查认为中国野生种群约10,000只。孙孟军和鲍毅新(2001)调查认为浙江省獐的资源量约6000余只。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对江湖沿岸的野生獐更是雪上加霜,獐的现有种群数量不容乐观。

生活习性

休息中的獐

不结大群,居或成双活动,最多3-5只在一起。行动时常为窜跳式,迅速。獐生性胆小,两耳直立,感觉灵敏,善于隐藏,也善游泳,人难以近身。

雄性是领地性很强的动物,会用尿液和粪便来标记自己的领地。当别的雄性入侵时,如果威胁无效领地内的雄獐会向对方发起进攻。争斗中双方都会使用自己的獠牙来试图刺伤对方的头部,颈部或者背部。打斗通常在其中一方低头认输或者逃跑的情况下结束。雌性獐在繁殖季节以外不具有很强的领地性,但是在小鹿出生的前后这段时间母鹿会显示出攻击性,把靠近小鹿的其他母鹿驱赶走。

獐喜食植物,主食杂草嫩叶,多汁而嫩的植物树根、树叶等。受惊扰时狂奔如兔。以芦苇、杂草及其他植物性食物为食。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中国;、韩国和朝鲜。引进:法国和英国。

分布于中国长江沿岸以及朝鲜。文献记载的地点有:江苏省的泰州、镇江、苏州、无锡;上海市及奉贤区;浙江省的桐庐、宁波;安徽省的泗县芜湖;湖北省的宜昌、广济;湖南省岳阳。20世纪80年代的分布范围处于24°-34°N及东经110°E以东范围内。南至广东乳源、仁化、乐昌、连县,广西的桂林,福建的宁德、晋江和浦田,北至江苏盐城及滨海地区、安徽蚌埠;西至湖南,湖北;东至浙江舟山诸岛。广西天峨和南丹县,上林和武宣县也有分布,其分布区向西推进到106.5°E,23°N。但谷地的獐已呈隔离点状或小片状分布。

生长繁殖

獐每年繁殖一次,11月至翌年1月左右交配,高峰期在12月,翌年5月底至7月底产仔,每胎1-3仔,偶有4仔。妊娠期168-170天,1龄獐平均2.17仔,成年獐平均2.73仔。

獐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常用眶下腺的分泌物和粪尿等来标记。有明显的繁殖季节,但发情期却随着地点和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发情交配多集中在冬季。在中国,交配发生在11月到翌年的1月之间,高峰期在12月,孕期6个月左右,大多数幼仔出生在5月底和6月。在欧洲的动物园中,交配通常发生在5月。此时雄性会跟踪雌性,根据气味判断雌性是否发情。多数交配会发生在雄性的领地内。

雌鹿的妊娠周期通常为170-210天,每年5月到7月为产仔高峰期。雌性分娩时通常会单独离开平时活动的区域,会选择开阔地带分娩,每胎2-3仔,多者达8仔,比其他任何种类的鹿都多。然而,在对动物园的调查中,发现通常每胎只有2个后代,偶尔有3个。1龄獐平均产2.17仔,成年獐平均产2.73仔。在野外雌獐产下小獐后,就会将它们带到植被茂密的区域隐藏起来。幼仔在最初的几周内一直处于隐蔽状态,只有在母亲来哺乳时才会出现。幼仔出生后10余分钟就能站立,体重为870克左右,胎毛细软,全身为灰褐色,杂有浅棕色斑点,1个月以后随着胎毛的脱换和夏毛的生长而消失。

哺乳期持续数月,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雌性鹿都处于繁殖期或哺乳期。相反,雄性在交配季节之前的几周内,要通过竞争获得雌性的机会。雄性在5-6个月达到性成熟,雌性在7-8个月达到成熟。寿命约为10-12年。

亚种分化

獐(2亚种)
中文名称学名命名者与年代
1獐高丽亚种HydropotesinermisargyropusHeude,1884
2獐指名亚种HydropotesinermisinermisSwinhoe,1870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1987年11月3日普查时,獐有百万余只,1988年冬季几乎全部捕尽,1989年后已很难发现有獐。獐在许多分布区内消失。1987年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开始獐的饲养研究,1989年3只雌獐各产仔3只,全部成活。同年9月运往上海长兴岛,现已在长兴岛建立了近万头的种群,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恢复。

据说,在其本土范围内的大多数地方,獐的分布密度相当低(2006年),但很少有原始数据支持这一点。迹象(脚印、粪便)和目击表明,2000年至2004年,朝鲜中西部(平安北部和平安南部省份)的数量较低,崇川平原的半自然栖息地持续存在高密度,尽管不能排除人为野外释放的种群的一些补充(2008年)。在朝鲜另一个拥有这种物种的地区,库沃尔山(MountKuwol黄海南部省),尽管当地农民报告说大量的物种仍然存在,但是1999年还是很难找到这种物种的迹象。1999-2004年,在明阳山脉(北平安省、平港南省和查岗省)反复搜索,没有发现该物种的证据,但适宜的栖息地非常有限。在平壤市郊很容易观察到獐,但据推测是放归者和/或放归的后代。据报道,在朝鲜至朝鲜低地的其他地方仍然存在合理的数量(2003年)。

韩国境内有獐,据说“相当普遍”,特别是在西海岸以及南北韩之间的非军事区内(2005年),但无法估计其数量。

在中国,1990年估计,长江下游的个体数量不到1万只;江苏沿海地区为1200-1500只;浙江舟山群岛为600-800只;鄱阳湖地区为1000只。1998年,估计江苏沿海地区有500-11000只,舟山群岛15只,江西100只,鄱阳湖地区约1000只,安徽省约500只。

2006年提供了一张地图,显示了与已知的历史范围相比,獐的分布显著减少,并将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描述为“剧烈的”。地图显示,该物种不再出现于中国的吉林、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河南或福建省,而在湖北、湖南和浙江省变得更为罕见。然而,距离缩小的时间段并不精确。2006年还提供了一些数据,表明中国最东部的浙江省和江苏省(和最密集的)种群中的獐保持了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尽管舟山群岛的种群与大陆的种群有一些差异。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内,它们的地理分布在20世纪80年代至2001年间减少,并变得更加分散(Zhuetal.2004年)。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4年ver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1]

致危因素

河麂的自身优越条件招来了杀身之祸,河麂受到乱捕乱猎,被剥皮取骨卖肉,危害最严重的是在每年5-7月份的繁育期,偷猎幼河麂,获取“獐宝”。原本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河麂分布区已大大减少,加上如此过度捕猎,加剧了河麂资源的濒危。野生河麂的濒危状况和保护问题一直来得到野生河麂分布地区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制订颁发了关于保护河麂资源的法令,加强了野生河麂的保护管理工作,并增强了打击非法猎河麂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

生境改变及过度捕猎是导致獐数量下降,以至在一些地区绝迹的主要原因,江、湖沿岸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又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主战场。原来多高草丛和芦苇的湿地,大部被垦为农田;残留芦苇,在冬季全部割尽,破坏了獐的栖息环境和隐蔽场所,加上农民为吃其肉而过量捕猎,其主要栖息地在平原、江湖岸边、海滩或低丘林缘,易被人追捕杀绝。

保护措施

在獐分布区内,已有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皇甫山自然保护区,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等。但包括保护区内也未受到真正的保护,因其繁殖力较高,只要环境不被破坏,当前并不存在绝灭的危险。如在舟山星罗棋布岛屿间和鄱阳湖草滩间有较充分的回旋余地,能在岛屿间作数公里的游泳,逃避猎民的追捕。

2011年11月4日,8雌4雄12只獐落户滨江森林公园,开始野化训练。

全国人工养殖獐的单位有37家,分别位于浙江、上海、江苏和四川,其中有7家无养殖许可证,有总养殖规模1,912只,计划规模为37,700只。

建议

1、獐分布区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栖息环境的改变,因此首要任务是保护现有獐栖息地生境免遭破坏。

2、江西鄱阳湖(可结合鸟类保护区)及江苏大丰海滨(可结合候鸟自然保护区),作为禁猎保护区。獐及其他动物和鸟类在上述保护区内的偷猎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应予严格制止。

3、严禁在獐产仔期(5-6月)使用猎犬捕杀幼獐取其未消化的奶块(民间用于制药)。在舟山及大丰等地,每年被捕幼獐不计其数,应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