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碛,又称冰碛丘陵,是指任何一种冰川消融之后,在表碛内碛中的碛几乎都沉流到冰川的谷底,和底碛合称为基碛,这些冰碛沉积物随着时间流逝,跟着谷底的地形和强风,逐渐变成高低起伏的大小丘陵,因此称为“冰碛丘陵”。冰川越大,丘陵就越大,如大陆冰川。

中文名

冰碛

外文名

Moraine

分类

中碛

学科

地质学

形成

冰川堆积作用

别称

冰川沉积物

简介

冰川终碛

水冻结成冰,体积要增加9%左右。当融化的冰雪水在晚上重新在岩石裂缝里冻结时,对周围岩体施展着强大的侧压力,压力最大可达2吨/平方厘米。在这样强大的冻胀力面前不少岩石都破裂了。寒冻风化作用不仅在山坡裸露的地方进行,在冰川底床也能进行。这是因为冰川底床有暂时的压力融水,融水渗入谷底岩石裂缝里,冻结时也产生强大的冻胀力。寒冻风化作用不停地在山坡上和冰川底床制造松散的岩块碎屑,山坡上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滚落到冰川上,底床里的碎屑更容易被冰川挟带着一起流动。冰川挟带的碎石岩块通称为冰碛。

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块称为表碛,冰川内部的叫内碛,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冰川两侧的是侧碛。侧碛靠近山坡,碎石岩块的来源丰富,因而侧碛又高又大,象左右二道夹峙着冰川的巍巍城墙。到冰舌前端,二条侧碛大多交汇在一起,连成环形的终碛。终碛象高大的城堡,拱卫着冰川,攀登冰川的人,必须首先登临终碛,才能接近冰川。我国西部不少终碛高达二百余米。并不是所有冰川都有终碛的,前进迅速和后退迅速的冰川都没有终碛,只有冰川在一个地方长期停顿时,才能造成高大的终碛。两条冰川汇合时,相邻的两条侧碛合为一条中碛。树枝状山谷冰川表面中碛很多,整个冰川呈现黑白相间的条带状。

冰川中碛

冰川侧碛

由于冰川具有堆积作用,冰川直接堆积的物质叫冰碛物,它是冰川消融后,以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而成。它实质上是未经其他外力特别是未经冰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

冰川的堆积作用是指冰运物的堆积过程。冰川搬运力随其消融而逐渐减弱时,冰运物便逐渐堆积下来。向下流动的冰川,当其能量逐渐减弱,流动变慢,最后在冰川末端停滞。而上游段冰川冰所携带的岩屑随着冰川运动而源源不断被输送,在冰川消融下,冰川末端大量冰川岩屑脱离冰体而堆积下来,形成不同形态的堆积体。

冰碛是冰川搬运和堆积的主要物质,也是冰川改变地球面貌的证据之一。[1]

分类

根据冰碛物在冰川体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表碛、内碛、底碛、侧碛、中碛、前碛和终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在冰川内的叫内碛,分布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分布在冰川边缘的叫侧碛,两条冰川汇合后,侧碛合并构成中碛;位于冰川边缘前端的冰碛物,叫做前碛;随着冰川向前推进在冰川末端围绕冰舌的前端的冰碛物,叫终碛(尾碛)。

特点

冰川底碛

冰川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过去常称为泥砾层,其特点如下:

冰川内碛

1.皆由碎屑物组成;

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明显;

6.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

7.根据扫描电镜观察,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尖锐;表面具有碟形洼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

8.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如寒冷型的植物孢子等。

随着冰川的衰退,冰川携带的冰碛物就相应地被堆积下来。当冰川的冰雪积累与消融处于相对平衡阶段时,冰川边缘比较稳定,冰川源源不断地将上游的表碛、中碛、内碛等各类向下游运送,直至冰川末端堆积,部分底碛还沿冰川前缘剪切滑动面上移,它暴露冰面,当冰体消融后也堆积于冰川边缘地带若冰川迅速消退,冰体大量融化后,表碛、中碛、内碛等各种冰碛物就地坠落,即运动冰碛转化为消融堆积冰碛,从而形成了各类冰碛地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