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是成都平原里华阳县属的一块丘陵地,她的南北直径四十公里,东西约二十五公里,约占华阳县全面积三分之一。因两晋之际,五胡乱华,再及唐末,元初,曾作三次的民族大迁徙,所以江南诸省遍满了他们的足迹,尤以岭南山地(粤东北部)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

外文名

Dongshan guest

位置

成都平原里华阳县

性质

成都平原里华阳县属的一块丘陵地

基本介绍

东山客族的来源

:在当地望族如廖,范、钟、张各姓之族谱中,记载颇为详明;其入川动机,徙族谱及其传说看来,不外三点:一,前清雍乾间粤东连年灾荒;二,明末张献忠残破四川后,田园荒芜,资源弃地。三,仰慕巴蜀之富庶。所以在清初康雍乾间,客人由粤东陆陆续续地率眷西上,及到川后,又先后在川东南各县垦殖,继之再迁,始到蜀北,开基立业,及到现在,这儿肥沃的丘陵地所住居的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由粤东迁来的。客人(按:原文如此),他们到蜀已二百余年,聚族而居,少与四周汉人通婚,所以仍保持其原有的习俗。并且他们的迁徙,大抵以村落为单位,所以到东山区后,如龙潭寺的客人,大半由梅州五华迁来的,西河镇的客人十之八九都是兴宁人;他们从迢遥的岭南,不辞劳苦地来到这里,仍能同在一区一镇居住,真是一件不易的事,由此可看出,客人的团结精神。我们只要走到客属地带以后,所得到的观感,除了语言以外,最显著的就算风俗了。据我所知道,客家人的风俗很纯朴的,如果用新一点名词,那么,他们便是新生活运动中的标准的民族。他们的优点很多,如像:

勤俭

客人是最好勤俭的一种民族,它们住居的地方通通是丘陵地;耕耘方面,较坝田所费的劳力多得多,但他们特别的耐苦,每天多是戴月披星地在田间工作,约二小时后早餐,一直做到夕阳西斜后,尚不肯休息,晚饭后还要作一二小时的工才睡眠。周年如一日,毫无偷闲的事;不是特穷人家如此,就是大户人家也是一样。而且无论是红颜娇女也好,或白首老翁也好,全多习于勤劳,像寄生虫似的坐食山空的人,极少看见。所以西人常说,”客人的忍耐力较一般汉人为强。“只要你到东山去走一趟,就可以说明这一句话是不错的。他们还有一种习惯就是不用洋货,不讲时髦,吃的是自己耕种的粮食,穿的是自织的粗布棉衣。若以他们的经济来说,尚属丰裕,他们不照顾银行,所有的积蓄,全交给宗族里组织的田园会,三千五千的数字不等,假好规定二千元的会,每年则缴六十元,但只缴八年,在十六年内可陆续取得,如无田产或其他契约作抵,待会毕时方可取出,这会组织规则极严,绝无中途崩溃的事情发生。

清洁

客人最讲究清洁,他们每天必洗澡,尤以衣裳穿得洁白为荣,如果他们一天不洗澡,两天不换衣,一定就要给人家骂为臭狗或猪了。每逢宴会或特别季节的日子,他们往往都爱穿新衣,这样才表示着是有能力的人。而他们的厨房,也极洁净,每当节日的前一二天多举行大扫除一次,这全是妇女的工作。“客人”因讲究卫生的关系,他们的身体是很壮的。同时他们尚有一种特性,就是爱好着白色的衣裳。当榴花如火,或梧桐落叶的前后,无论在三叉路旁,或十字街口,往往看见他们一群一群的素衣人川流不息着。从这里我们就可知道,他们是如何的爱好雅洁了。

建筑

客人的住房,是很坚实的建筑,所谓”二堂八厅,四横五井”,结构谨严,全不脱离与普通四合式的建筑,全不相同。屋子的内部四通八达,一连数十间,用土砖砌成,所以很坚固。屋顶上以盖陶瓦的居多,其次就是盖麦草,又高大,又整齐,壁上多涂洁白的石灰,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斜的时候,假如你从远处遥望那丛林中的白屋,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别有一番风味!他们的上堂屋是供神的地方,南北厅是宾客招待所,两边上下厅及横屋五间,是宿舍厨房,后两边上下厅及横屋五间,或作仓库,或作仆人的宿舍,或放器物等,晒坝两侧屋子,多供牛圈猪圈或厕所之用,大门两旁俱属花园,屋后为大林园,景致秀丽,飞鸟成群,一幢幢的都是精美的田舍。他们这种建筑,最适宜于大家庭的居住,因他们的传统政策是”耕读传家”,所以他们的经济基础多建筑在农村上,平均估计在八人以上的,占绝对多数。他们有二句俗话道:”人多好耕田,人少好过年”,而他们这种建筑,既利居住,又便农作。他们的房屋虽多,而外面的门总是同时有两座门,一座大门和两座小门,这一点和别处疏疏落落的小家庭式的建筑颇不相同。

礼教

客人原是中州礼仪之邦的民族,他们一切都是唯礼是尚,对祖宗成法,尤为崇拜。观钟氏族谱的祖宗誓词云:”山有来龙水有源,后代儿孙凭祖先。若然不认当雷打,象贤瓜瓞福绵绵。”从这些字句里反映出他们的重家法了。他们在家庭中一切均听命于家长,自幼时家长则教以怎样努力读书,怎样为人作事,怎样效法先贤,以及祖宗创业之艰巨等语以相勖勉,使幼辈深切地了解。在纯客人的小学校里,那些小学生多半是彬彬有礼的,平时极少看见打架斗殴,或互相吵嗓的事情,只要你到东山去视察一下,立刻就可感觉到较普通一般的小学生富于礼让,这都是由于他们家庭教育甚严的关系。同时他们常有一种特性,就是爱墨守成法,如冠婚丧祭和日常生活的礼节,是很讲究,但大都与四周汉人的礼俗不相同。

妇女

客家人的妇女最劳苦莫过的,他们一般的体格都很健康,在未出阁时,读读书习习?,有时协助母亲烹饪,或学纺织,一天到晚忙个不休,待结婚时,有种礼节很特别的,男家到过礼那一天,由媒人送”严驾祖”到女家去,翌日又由媒人随花轿送回男家来。供”严驾祖”的用意,是监护新娘在途中可不致受其他一切精神上的刺激。这迷信,一贯奉行着。他们习惯了劳动,并不以为苦。所以客家妇女,刷洗了寻常一般妇女依赖的耻辱,她们不特别依靠丈夫,大都能独自经营家庭生活的,如穿衣,则自己种棉,自己纺织,自己制缝;食的问题,也是一样的解决,纯粹按着”自耕而食,自织而衣”而生活,再加上从事副产工作,如养鸡、鸭、鹅、蚕或喂兔、羊、猪等,每年的收入也非常可观。他们的经济,满可自给自足。清晨,旭日方升的时候,只要你到三家村去散散步,那机杼之声和弦歌之音,不绝于耳,令你在不知不觉中起了一种敬佩的心情!他们勤奋工作,常年如是,从未听见一句怨言。男子虽聚了婚,并不见得增加若干负担,他们夫妇和谐,离婚事件从未听过,总是幸福的过着愉快的日子。

歌谣

前面曾经说过,客属是一个礼仪之邦,这从什么可以看得出来呢?歌谣确是一个很好的材料。他们当在花月之前,或江边或田野,引吭高歌,一唱一和,词意双关,非常动听,而每一首歌词中,没有一句不是从心灵深处流露出忠孝、仁爱、信仪、和平、真率、诚恳、勤俭等的词句来,不怕他们是信口开河,却处处合乎自然的音节。

文学解释

1.泛指隐士。

例文

《送綦(qí)毋潜落第还乡》

作者: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

东山客

,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解释:东山客

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

出处

《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作者简介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汉族。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公元383年,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东晋8万士卒一举打败了前秦80多万大军,不仅使国家转危为安,而且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这就是淝水之战。运筹帷幄,夺取这场胜仗的指挥家便是东晋宰相谢安。

那么,在谢安四十岁之前,隐居东山,根据《晋书·谢安传》中说,东山在会稽,也没说明在会稽具体哪个地方,当时的会稽不包括杭州临安。然而在今杭州临安有个谢傅东山,根据《临安县志》记载西径山之北有山名东山,苍崖浚谷,清幽宁谧,史载东晋宰相谢安)曾隐居于此。现留有“东山再起”的摩崖石刻,李白、苏东坡等历代名人都曾多次踏访西径东山故地,并留下传世诗文,让东山的悠悠情怀亘古流传。特别是李白,他对谢安非常仰慕,写了很多关于谢安和东山的诗歌,如:“不到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他自散,明月落谁家。”又如:“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

东山到底在那,已无从可考。晋时的衣冠虽已不在,但昔时江左风流的人文风物依然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