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的祖父名恩普(1846年5月22日-1904年11月23日),字寅宾,号翼臣,排行第四,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即1846年5月22日,毛翼臣也是一个为人老实厚道的庄稼人。

自从1878年与哥哥毛德臣分家后,他随父亲从祖居地韶山东茅塘搬到上屋场居住。他不善经营,虽然家庭负担不重,但一生清贫,常常为生活无着而摇首长叹。毛翼臣的妻子刘氏,生有一子二女,子毛顺生,即毛泽东的父亲,长女适张,次女适贺。

1904年11月23日(即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七日)去世的,享年59岁。

人物生平

毛翼臣与妻子刘氏和儿女们相依为命,过着贫困的生活。1885年,文七妹与毛顺生正式结婚。儿媳临门,毛翼臣十分高兴。毛翼臣的妻子刘氏,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八月初二(1846年9月21日),卒于光绪十年四月二十六(1884年5月20日),葬于东茅塘回阴堕尖峰下。

文七妹一连生了两个男孩,都没有养活。

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才生下了第三胎,取名泽东,字咏芝。毛翼臣此时47岁。

1896年,文七妹又生下了第四个儿子,取名泽民,字咏莲。

毛翼臣是1904年11月23日(即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七日)去世的,享年59岁。此时,毛泽东已经11岁,正在关公桥毛润生门下读私塾。

个人生活

为子聘亲

毛翼臣与妻子刘氏和儿女们相依为命,过着贫困的生活。毛翼臣与湘乡唐家㘪的文芝仪时有往来。唐家㘪与韶山仅一山之隔,约十多华里。文家生活也非常穷苦。文芝仪的父亲文作霖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劳动艰辛,27岁就离开了人世。文作霖死后埋在韶山冲龙眼圾,距南岸不到一华里。前人埋在这里,扫墓、拜坟,需要一个落脚的地方,文芝仪便欲与毛翼臣结为亲家,将自己的女儿文七妹许配给毛翼臣的儿子毛顺生。毛翼臣虽见儿子才10岁,但也想早些讨个儿媳妇,便表示同意。这样,文七妹来到了毛家,当时她才13岁。到毛家后,她经常回娘家哭诉,说毛家人少,又是一个山冲,家务事、田间劳动,里里外外都要做,其实,文七妹这时还未正式成为毛家的媳妇,直到5年后(即1885年),文七妹18岁时才与毛顺生正式结婚。儿媳临门,毛翼臣当然十分高兴。此时他虽然才39岁,却与乡里百姓一样抱孙心切。

弄孙之乐

文七妹一连生了两个男孩,毛翼臣很喜欢,但可惜孩子都没有养活,他深感痛惜。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才生下了第三胎,取名泽东,字咏芝。毛翼臣此时47岁,喜得孙子,绵亘香火,真是不亦乐乎。

毛泽东出生后,他母亲鉴于以前两个孩子均未带活,欲将儿子带回娘家抚养。毛翼臣对儿媳的想法表示支持。这样,毛泽东便由母亲带着去了唐家㘪外婆家,拜了个“石头干娘”,才保住了“根基”。

日子转眼过去了很久,毛翼臣见到孙子长大成人,喜不自胜,便叫儿子毛顺生将儿媳和孙子从文家接回来,每日抱孙,享受含饴之乐。这时,毛泽东家一共四个人,即毛翼臣、毛顺生、文七妹、毛泽东。几年后,即1896年,文七妹又生下了第四个儿子,取名泽民,字咏莲。于是,家里便有了五个人。

全家五口人,缺少劳力,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幸亏毛顺生经营有方,精打细算,辛勤操劳。一家人就靠着他,艰难地过着日子。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斯诺谈话时,曾谈到:“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

“这时我家有十五亩田地,成了中农,靠此田并可以收六十担谷。一家五口一年共吃三十五担——即每人七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二十五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七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那时候我家每年可以收入八十四担谷。

“我十岁家中只有十五亩地的时候,一家五口人是:我父亲、母亲、祖父、弟弟和我。我们又买了七亩地以后,祖父去世了,但又添了一个弟弟。可是我们每年仍然有四十九担谷的剩余,我的父亲就靠此渐渐富裕起来。”

这就是他们家过日子和发家致富的情况。

离世

毛翼臣老人是1904年11月23日(即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七日)去世的,享年59岁。此时,毛泽东已经11岁,正在关公桥毛润生门下读私塾。他已经懂事了,对于祖父的去世,他是清楚的,心里是很悲痛的。多年后,他还深深地记得祖父的形象。

悼念

毛翼臣去世后,葬在山陡路险的滴水巾大石鼓上。毛泽东在家时每逢清明时节,常与弟弟去墓地悼念。民国8年(1919年),他的父亲毛顺生带着毛泽东三兄弟为祖父毛翼臣立了墓碑。

毛翼臣的安葬地,地势险峻,是一块“风水宝地”。左有龙头山,暗有虎歇坪。大石鼓就在虎歇坪上。这里山高林密,风景优美,有诗云:“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矫如镇几重天。”对于祖父的安葬地,毛泽东一直非常留恋。1966年6月,毛泽东南巡到达湖南,回到韶山,在滴水洞别墅住了十几天,虽未能登临虎歇坪拜谒祖父坟墓,却时常在山下散步仰望虎歇坪。他很想上去看看,却因山高路陡,荆棘丛生,无法上去。有一次,他朝右边的虎歇坪陡峭的山路上走去。工作人员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连忙说:“没有路,有荆棘,不好上去。”毛泽东才打了回转。离开滴水洞前往武汉时,毛泽东还坐在坪里的石坪上,不停地朝山上仰望、环顾,良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滴水洞。

后世纪念

墓葬

毛泽东祖父的墓地虽然在滴水洞,但坟头究竟在何处,墓碑在何处?多年来一直是个谜。毛翼臣去世后,葬在山陡路险的滴水巾大石鼓上。民国8年(1919年)他的父亲毛顺生带着毛泽东三兄弟为祖父毛翼臣立了墓碑。大革命失败后,湖南军阀何键派来特务,假扮风水先生,暗中打听毛泽东的祖父安葬在何处,并多次派兵闯入挖坟。韶山的父老乡亲利用滴水洞山高林密的地理优势,深夜把毛翼臣的墓碑取下来,掩埋在附近的虎歇坪大石鼓地下,并把坟墓填平,栽种了花草,又在毛翼臣坟墓的旁边修了几座假坟。这样,毛泽东祖父的坟墓和墓碑才被保护了下来。

解放后,韶山的乡亲们多次提出要为毛泽东的父母、祖父修坟,毛泽东均未同意。1953年冬,毛泽东的堂弟毛泽嵘去北京与他会面时,曾提出要求政府为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修墓。毛泽东说:“不要修了,还是保持老样子好。”

1986年9月韶山辟为国家旅游区后,为使旅游者饱览滴水洞风光,开始修建滴水洞别墅通往虎歇坪的游山便道。同年12月28,当便道修至虎歇坪大石鼓时,在一个长满荆棘、杂草丛生的地方,发掘出一块高三尺、宽一尺、厚约三寸的墓碑。挖出的墓碑棱角分明,完好无损,质地为祁阳石,细腻滑润,类似汉白玉,碑文字迹清晰。经考证,此碑即系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恩普)的墓碑。

墓碑上刻着:

中华民国元年夏月吉镌(竖排右)

显考毛公翼臣老大人之墓(竖排中)

内辛山外戌山(竖排左)

男贻昌孙泽东铭淋敬立(竖排最左)

墓碑落款上的“内辛山外戌山”,符合《毛氏族谱》上“辛山乙向”的记载;“贻昌”即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泽铭”即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泽淋”应是其小弟毛泽覃。

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之墓已得到恢复,人们都常来此游览、观瞻。站在大石鼓上,远眺韶山冲,近观滴水洞,领略这“虎踞龙盘”的意境,确实是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