犏牛,属于偶蹄目牛科的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西藏和青海一带。

中文名

犏牛

体征

躯体高大

食性

植食性,主食牧草

牛科

动物界

偶蹄目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牛族

犏牛

分布区域

西藏和青海为主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

兽亚纲

亚目

反刍亚目

亚科

牛亚科

亚属

牛亚属

犏牛的类型

藏酷役犏牛

食性

植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牛属

物种简介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杂交的一代种。[2]分为犏牛(公)和犏乳牛(母)具有明显杂交优势,肉、乳生产能力、役用能力接近于牦牛。[1]产奶量一般3.5~5.5公斤/日,饲料补充好,可提高2~7公斤左右,但奶质跟牦牛相比较差。在一定条件下,产肉量比牦牛要高,肉质差于牦牛。中国和苏联用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其种间杂种一代犏乳牛,不仅体型增大,役力更强,而且产奶性能也大大提高。但犏牛的不育问题迄今尚未得到解决。

犏牛

形态特征

外貌介于双亲之间,躯体高大,整体结构匀称,公牛多有角。被毛短,绒毛较少,毛色多倾向父系,适应高海拔、低气压、冷季长的生态,也能适应海拔较低和气温较高地区。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犏牛牦牛
外观

分布区域西藏和青海为主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等地
牛科洞角科
偶蹄目偶蹄目
生长繁殖

普通牛与牦牛杂交,所产生的F1代公牛无生殖能力,虽有发育的第二性征,性欲表现,但睾丸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回交的二代杂种公牛也不具备生殖能力,只有到7~8代以后才有正常的精子,但精子中仍有少数畸形精子;所产生的杂种母牛再与双亲的任一亲本公牛交配,都具有生殖能力,以海福特、夏洛莱、利木赞、安格斯和西门塔尔等公牛为父本,以F1代母犏牛为母本进行杂交,在受胎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等方面都优于以母牦牛为母本。

主要价值

产奶性能

母牦牛产奶受气候、生态、饲草料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产奶量极低,但如果牦牛与黄牛、肉牛、奶牛等杂交,则能极显著地提高产奶量。高景福采用藏黄公牛与牦牛杂交,其F1代母犏牛一胎次183d的挤奶量共达到了659.39±41.34kg,比同胎次的母牦牛提高了1.65倍;二胎次183d的挤奶量共计达到834.45±27.69kg,比同胎次的母牦牛提高了2.98倍;魏雅萍等在青海的共和县和玛沁县等地采用含1/2荷斯坦牛或西门塔尔牛血缘的杂种黄牛与牦牛杂交,结果两地F1代犏牛150d的产乳量分别为620.96kg和618.80kg,极显著高于同条件下的牦牛。

犏牛的产乳量虽然提高了,但乳中蛋白质和脂肪等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高景福的测定表明,杂种藏黄公牛与牦牛杂交的F1代母犏牛的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分别为(4.71±0.66)%和(5.41±1.18)%,荷斯坦牛与牦牛杂交的F1代母犏牛的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分别为(3.99±0.52)%和(5.31±0.55)%,均低于牦牛。伍红等研究发现,四川红原、阿坝及若尔盖等地的母犏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为5.09%,低于红原和阿坝县的牦牛,高于黄牛、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等;母犏牛奶中的脂肪含量为5.31%,低于红原县、阿坝县及若尔盖县的牦牛,高于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等;母犏牛奶中的乳糖含量与牦牛、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和黄牛等的差异较小;另外,母犏牛奶中的氨基酸含量也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降低。

肉质风味

牦牛与其他牛种杂交后,虽然杂种公牛表现为不育,但杂交F1代犏牛的杂种优势在屠宰率、胴体体重、产肉率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付永等研究表明,犏牛的胴体重达到73.25±8.65kg,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等均高于牦牛;丁凤焕等研究发现,1.5岁犏牛的胴体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79.30±16.13kg、43.79%±3.08%和31.90%±2.97%,分别高于牦牛的64.67±6.43kg、42.50%±3.62%和31.67%±1.27%;代吉文毛等研究发现,青海犏牛的胴体重和屠宰率为80.30±15.76kg和43.01%±2.86%,均分别高于牦牛的48.57±7.39kg和42.47%±0.92%,犏牛的净肉率(32.20%±3.02%)与牦牛的净肉率(32.54%±1.26%)比较接近。

主要品种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奶牛等普通牛种通过种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犏牛是青藏高原地区具有藏酷特色的畜牧产业。根据牦牛在杂交组合中是扮演的角色不同,分为“真犏牛”和“假犏牛”。牦牛扮演母本所生的叫“真犏牛”,公牦牛扮演父本所生的叫“假犏牛”。这里所谓真与假,只是个称呼而已。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犏牛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奶犏牛、肉犏牛、役犏牛等等。藏酷犏牛是肉奶兼用型犏牛,藏酷化改良是牦牛杂交改良的一个方向。

青藏高原地区地域生态类型是多样化的,人们对牦牛产品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这些经济社会需求推动着牦牛不断改良进步,于是就形成了这些多种生态型的衍生牦牛种群。犏牛就是牦牛的衍生牛种,是牦牛种群不断创新结出的果实。在青藏地区的发展史上,犏牛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犏牛的作用和贡献甚至超过牦牛。可以说,如果没有犏牛,牦牛的价值,牦牛的贡献,牦牛对青藏高原经济社会的作用都会大打折扣。

1、藏酷役犏牛

在青藏高原地区,牦牛是难以替代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被称为“高原之舟”。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工具的需求,牦牛就与黄牛杂交生产役犏牛。役犏牛不仅具有同牦牛同样的对高原气候环境的适应力,还具有较温顺易驾驭的优点,并具有适合成群集队而行的优势。在这些用于交通运输的牦牛中,牦牛与黄牛杂交而来的公犏牛是主力军和排头兵。

2、藏酷奶犏牛

在青藏高原的大中城市,由于人口集中,牛奶消费需求量大,仅靠产奶量较低的牦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社会消费需求的刺激下,牦牛就与奶牛杂交生产奶犏牛。于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奶犏牛就应运而生了。奶犏牛比牦牛产奶量大,产奶周期长,满足了青藏高原地区大中城市对牛奶不断增加的需求。这是牦牛对经济社会需求做出的积极反应,对社会需求的主动适应和积极满足。

3、藏酷肉犏牛

在肉犏牛方面,西藏自治区山南等农区利用海拔较低的地理条件,利用农作物秸秆等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对牦牛进行肉用方向的杂交改良,通过发展肉犏牛,提高了牦牛的肉用生产性能。青藏农区靠犏牛还提供了大量的牛肉。事实表明,牦牛采取犏牛方式在不断满足经济社会需求,同时也提升了牦牛的价值。

农繁牧养犏牛

青藏牧区以牦牛为代表的畜牧业谋发展,不能再围绕牧区兜圈子,要跳出牧区求发展。只有把农区与牧区统筹起来互补发展,才能找到出路。把农区与牧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生产系统,牧区牦牛生产才能摆脱当前困境。由于牦牛繁殖需要较好的饲养条件和营养保障,要把牦牛繁殖生产由牧区转移到饲草料充足、暖棚条件好的农区。然后由农区为牧区提供用于育肥的公牛犊,并提供用于繁育的基础母牛。

一、在青藏农区建犊牛繁育场为牧区提供育肥犊牛

青藏牧区畜牧业生产有许多不可控因素,经常处于起伏波动的不稳定状态中,长期处在畜草矛盾尖锐的生态环境之中。青藏牧区冬季缺草少料天寒地冻,不具备牦牛繁殖生产的条件。

牦牛繁殖与生长不同,需要较好的饲养条件和营养保障。由于牧区环境条件严酷恶劣,不适合牦牛进行繁殖活动。农区有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农区有较好的暖棚条件,能够满足母牛繁殖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棚圈条件。可以把牦牛的‘繁育阶段’与‘生长阶段’进行分拆,把牦牛繁殖生产由牧区转移到饲草料充足、暖棚条件好的农区。在公犊牛离乳后进入生长育肥阶段时,再由农区转移到牧区进行生长育肥。

青藏高原地区除了拥有广阔的牧区,还有饲草料资源丰富的农区,需要推行‘减畜’的是草原牧区,并不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为了给草原牧区减负,为了支援牧区顺利进行减畜,可以把牦牛冬季繁育活动从牧区转移到农区进行。将母牦牛冬季繁育活动由牧区转移到农区,将育肥牦牛犊在暖季盛草期转移到牧区进行,对不同生产环节在季节上进行适应性调整,对农区与牧区实行地域上的时空兑换。

农区与牧区相比较,饲草料资源充足丰富,暖棚资源数量多条件好,推广普及的基础好。如果把牧区冬季的繁育生产转移到农区去,可以充分利用农区的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条件,利用农区居住集中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利用农区暖棚资源充足的优势条件,在农区进行牦牛繁育生产。然后由农区对牧区进行牛源支持,提供用于育肥的公牛犊,提供用于繁育的基础母牛。形成以农区带动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局面。

如果将农繁牧养模式推广成功,牧区在暖季里进行育肥的公牛犊,就可以由农区来提供。牧区所需要的基础母牛,也能够通过农区来解决。如果这种想法成为现实的话,牧区就可以把那些失掉种用价值的公牦牛杀掉,把那些生产性能低的母牦牛减掉。由于繁育生产任务大量地安排在农区,牧区就可以把多余的种用公牛减掉。由于可以从农区获得部分基础母牛,牧区即使少养一些母牛,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二、青藏农区西门塔尔与野血牦牛杂交生产犏牛

青藏农区的西门塔尔改良牛,是已经本土化的西门塔尔牛,具备对青藏高原的高度适应性,还具有较高的乳肉生产性能。是用来生产‘犏牛’的最佳母本,是青藏高原地区不可多得的优势牛种资源。利用大通野血牦牛冻精与青藏西门塔尔牛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既具有良好的青藏高原适应性,也具有较高的肉用和乳用生产性能。

缩短牦牛出栏周期,就是转变牦牛生产方式,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杂交改良来实现,还需要通过农牧区域结合来达到。由于牦牛是一个原始牛种,具有生长发育缓慢的遗传特征,缩短牦牛出栏时间需要进行杂交改良。由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寒缺氧的严酷环境,对低海拔牛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壁垒,这是杂交改良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

如果从低海拔地区引进良种牛对牦牛进行杂交改良,往往因难以适应青藏高原牧区高海拔的严酷环境而失败。因此,只有选择青藏高原本地化牛种对牦牛进行杂交改良,才能克服杂交后代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障碍。。

犏牛是一个新创意出来的牛种,是一个以青藏农区西门塔尔牛为母本,用野牦牛做父本进行杂交改良的后代牛。它们都是青藏高原本地化牛种,能够很好地适应青藏高原高海拔严酷环境,还能够大大提升牦牛的乳肉生产性能。

1、以青藏农区西门塔尔牛为母本

西门塔尔牛是世界最优秀的乳肉兼用牛。多年前,青藏高原的畜牧工作者,历经千辛万苦将低海拔地区的西门塔尔牛引入青藏高原。经过多年培育驯化积累,已经成长为‘青藏西门塔尔牛’,已经成为本土化的西门塔尔牛。‘青藏西门塔尔牛’已经具备对青藏高原的高度‘适应性’,所以,它是宝贵难得的优势畜牧资源。

近年来,青藏农区不断加大黄牛改良力度。青藏农区在黄牛改良过程中,培育出了农区西门塔尔改良牛,并得到快速大量的推广,已经在青藏高原农区扎根落户。成为青藏高原本土化的西门塔尔牛种,是一个极具开发价值的优势牛种资源。要对这一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做进一步的开发利用,让它为青藏高原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来服务,让它为当地牧民增收服务。

2、用野血牦牛冻精做父本来源

野牦牛与家牦牛同源同种,野牦牛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经过严酷的自然选择,把弱势个体淘汰掉,把生长性、适应性、抗逆性等优良性状保留下来。所以,对家牦牛改良具有重要价值。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历时二十余年,育成了含1/2野牦牛基因的大通野血牦牛。野血牦牛生长发育速度快,其杂交后代产肉性能比同龄家牦牛平均提高20%以上。用大通野血牦牛冻精与青藏农区西门塔尔牛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也具有较高的肉用和乳用生产性能。

3、犏牛的优点与用途

用野血牦牛冻精对农区西门塔尔牛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就是犏牛,由于犏牛中含有50%野牦牛血液,具有较高的青藏高原环境适应能力。由于犏牛中含有50%的西门塔尔牛血液,提升了肉乳生产性能。将农区繁育的犏牛输送到牧区饲养,既拥有较高的乳肉生产性能,也有较强的青藏高原环境适应能力。

三、把犏牛公犊提供给牧区进行二年育肥出栏

在青藏农区繁育的犏牛,由于含有50%的野牦牛血液,对青藏高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也由于犏牛中含有50%的西门塔尔血液,大大提提升了肉用生产性能。犏牛公牛犊生长快个头大,肉用性能较好,可以把它由农区转移到海拔更高的牧区去,当做快速育肥牛来饲养。二年就可以实现育肥出栏,大大缩短饲养周期,既提高了生态效益,也提高了牧民的收益。

青藏草原暖季盛草期极短,而冷季时间漫长达八个月左右。青藏高原地区冬季天寒地冻,又缺草少料,黑灾白灾频繁发生,牦牛每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季,都要大量损失活重。越冬的次数越多,损失浪费的活重数量越大。缩短公牦牛的育肥时间,对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意义重大。公牦牛犊实现快速育肥出栏,商品畜就减少了越冬次数,就可以摆脱了缺草少料天寒地冻的冬季,就省略了消耗掉膘减重的冬季。

公牦牛通过快速育肥提早出栏,需要越冬的牲畜数量大大减少,仅有少量繁殖母畜和短期育肥的商品畜需要越冬,相应减少了冬季对棚圈草料的需求。牦牛缩短了饲养周期,既能保护脆弱的青藏草原生态,还能促进牧民增收增效,收到的是双赢效果。可以说缩短牦牛出栏时间,就是转变青藏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方式。牦牛是青藏草原的主体畜种之一,解决了牦牛的发展模式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青藏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问题。

青藏农区利用本土优势畜牧资源,以农区西门塔尔改良牛为母本,用大通野血牦牛冻精做父本,通过杂交繁育获得的‘犏牛’,由于含有50%野牦牛血液,提高了对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含有50%的西门塔尔血液,还提升了肉乳生产性能。可以将‘犏牛’转移到海拔更高的牧区,当做快速育肥牛来饲养,实现二年育肥出栏。这对青藏高原牦牛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对青藏草原减畜增效,对保护建设青藏草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的农区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也可以大面积地种植产量更高的牧草作物。由于农区饲草饲料资源比较丰富,还有较好的暖棚设施条件,海拔也比较低。在这些优越条件下,母牛营养条件好,能够较早地及时地发情,可以提早采取人工授精方式进行配种,牛犊也可以较早地出生,获得一个完整的青草季节。可以在青草返青之后,及时地将‘犏牛’的公犊转移到牧区去放牧饲养,进行快速育肥实现二年育肥出栏。

为保护脆弱的青藏草原生态,需要采取措施对牧区牦牛进行减畜,如果青藏农区能够为牧区繁殖育肥用的公犏牛犊。牧区牦牛就用进行繁殖生产,不再需要用公牦牛进行本交,牧区公牦牛就成为多余之物,就可以把种用的公牦牛减掉。政府可以把农区的公牛犊买下来,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转移到牧区由牧户做架子牛来饲养,通过快速育肥实现二年出栏。这样,农区就成了牧区的繁育基地,实现了‘农区繁、牧区养’。优化了畜群结构,减轻了草场压力,提高了生态效益,也提高了牧民的收益。

四、用犏牛母犊对繁殖能力低下的母牦牛实行替代

青藏高原草原生态问题是什么?是青藏草原的退化沙化鼠害问题,其主要人为因素是牲畜的超载放牧问题。保护脆弱的青藏高原草原生态,关键性措施就是禁牧和减畜。只有下决心把超载的牲畜减下来,才能逐步达到草畜生态平衡。由于牦牛是青藏草原畜牧业的代表畜种,所以,减畜要针对牦牛来实施,重头戏是围绕牦牛采取减畜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草原承载力过重的问题。

当前,在青藏草原上的牦牛群中,饲养着大量的繁殖能力低下的母牦牛。许多母牦牛已经失掉了饲养价值,白白消耗着宝贵稀缺的饲草资源,它们应该是减畜的重点对象。对牦牛实行农繁牧养生产方式,将牦牛繁育活动安排在农区,提高了母牛的繁殖效率,。由于农区为牧区提供用来育肥的公犊牛。这样,就可以减少牧区母牦牛的饲养量。

在青藏农区繁育的犏牛母犊,由于含有50%的野牦牛血液,对青藏高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犏牛含有50%的西门塔尔血液,其乳用性能与牦牛相比有很大的提升,还具有优良的母性,是不可多得的基础母牛资源。可以将部分犏牛母犊留在农区补充基础母牛,将部分犏牛母犊提供给海拔更高的牧区做基础母牛,对繁殖能力低下的牧区母牦牛实行替代,同时满足牧民的喝奶需求。

但是,即使可以把繁育活动由牧区转移到农区,农区也可以为牧区提供育肥牛源,牧区的母牛饲养量可以大大减少。尽管如此,牧区还需要少量养一些母牛。因为牧民有喝奶的习惯,不养母牛自家没奶喝,牧民接受不了。由于犏牛含有50%的西门塔尔血液,可以充分满足牧民喝奶的需求,同时还能喂牛犊提供半奶或者全奶,有利于牛犊的生长于发育。

牧繁牧养犏牛

当前,青藏草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沙化问题,其中,牲畜超载过牧是重要原因。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说,需要给草原减负,通过减畜来减轻草原的压力。实现减畜增效目标,必须通过强化育肥缩短饲养周期,让犏牛公犊由7-8年出栏变为2年出栏。犏牛的杂交改良方案,能够改善青藏高原的畜群结构。犏牛杂交改良后代是犏牛。因公牛雄性不育,公牛无种用价值,只能作商品肉牛进行育肥。犏牛杂交改良采取人工授精冻精冷配,公牛就成为多余之物。放弃本交配种,完全可以省略大量饲养的公牛。公牛减少了,载畜量自然就下降了,大大减轻对草场的压力。

藏酷公牛犊快速育肥出栏,畜群结构就能够优化,超载过牧就可以逐步缓解,畜牧生产也就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犏牛实现二年育成出栏,必须大大提升育肥公牛的生长性能。对增重速度来讲,黄牛种间杂交大大优于牦牛种内杂交,野血牦牛尽管生长性能有很大提升,但与藏酷西门塔尔牛相比仍有差距。利用杂交优势提高家畜产肉性能,已成为全球肉业发展的主要手段,特别是远缘杂交效果更为显著。西门塔尔与野血牦牛双父本交叉轮交,也采取了种内杂交改良作用,利用野血牦牛提升牦牛血液的比例,提升其抗逆性和适应性。

一、种间杂交与种内杂交结合生产犏牛

用西门塔尔等良种肉牛,对家牦牛进行杂交改良,生产犏牛的技术,在我国已有多年悠久的历史。其后代活重量、产肉量、产乳量均显著提高。用野血牦牛对家牦牛进行改良复壮,在我国也已取得成功。用西门塔尔和野血牦牛做双父本杂交生产犏牛,是将二者集成在一起。把种间杂交与种内杂交组合在一起,使二者互相取长补短,实现集成创新。

1、用西门塔尔和野血牦牛做双父本

利用世界著名的乳肉兼用牛西门塔尔,通过种间杂交方式生产西杂牛,肉乳生产性能获得显著提高。公牛犊能够实现二年育肥出栏,提高了青藏高原的生态效益,也增加了牧民的收入。但是,到第二代之后,西杂牛对青藏高原严酷环境的适应性降低,生活能力下降。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引入野血牦牛做并列的双父本,进行种内杂交生产犏牛。由于野血牦牛种内杂交的参与,既提升了牦牛种群的生活力,还继续保持了较高的肉奶生产性能。

对家牦牛进行犏牛方向的杂交改良,为什么要选择西门塔尔做父本?并且还是做第一父本。其理由和根据是,西门塔尔牛是世界上最最著名的乳肉兼用牛,它的乳用性能好,肉用性能也是强项。西门塔尔牛与家母牦牛杂交效果是好的,其后代(F1代)生长发育快,产肉量提高50%左右,产乳量提高2倍左右。用西门塔尔牛做父本改良藏牦牛,能够做到乳肉双收,乳肉皆优。

2、用野血牦牛做并列父本生产犏牛

用野血牦牛进行种内杂交,对家牦牛进行改良复壮,经我国牦牛科学家的多年努力,已经获得巨大成功。据文献报道,导入野血后牦牛的各期活重,产肉产奶生产性能明显提高,生活力与抗逆性也明显提高,有效地阻止了家牦牛的退化。

由于利用西门塔尔杂交生产的西杂犏牛,到了第二代之后,生产性能与生活力都急剧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犏牛杂交改良方案,吸收继承了野血牦牛种内杂交技术成果。在引入西门塔尔提高肉乳生产性能的同时,也安排野血牦牛做并列父本,进行交叉轮交。及时提升牦牛血液比例,使之不降低到30%以下,能保持其后代在高寒草原的适应能力。

二、犏牛二年育肥出栏达到的目的

1、犏牛能满足群众对乳品的需求

藏民同蒙民一样,有饮奶习惯,奶是生活必需品,在生活中不能离开奶。为满足牧民对乳品的生活需要,内蒙草原的牛是乳肉兼用型,青藏高原的牛也必须是乳肉兼用型。所以,犏牛不仅要产奶,还要通过乳肉皆优的西门塔尔牛,来提高奶的性能,增加奶的产量,充分满足藏民对奶制品的需求。

2、犏牛能满足牛犊对母乳的营养需要

为确保公牛犊能够在二年育成出栏,需要让犊牛吃上母奶。需要采取增量的办法来解决。由于西门塔尔是乳肉兼用牛种,有较好产乳性能,其杂交后代产乳量显著提高,除满足牧民食用外,还能剩余大量乳汁供犊牛食用。

3、犏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

在牦牛产品中,牦牛肉占整个牦牛的生物链比重大,特色显著商业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牦牛肉加工、储藏、运输能够采取工业化方式,进行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因此,需要突出牦牛的肉用价值,把肉当作主攻方向,作为主导支柱产品。

通过犏牛产业化,缩短饲养日龄,在二年内出栏,保证了牦牛肉鲜嫩的优秀品质。从而对世界屋脊藏酷牛高端品牌产生有力支撑,进而实现品牌溢价、产品增值的目标。

三、犏牛二年育肥出栏技术要点

1、推广普及人工授精技术

由于杂种公牛雄性不育,牧民放弃饲养本交公牛,必须采取人工授精技术。不论用西门塔尔做父本,还是用野血牦牛做父本,都需要使用商品冻精进行冷配。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在肉牛行业已是成熟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全球的优秀肉牛种子,得到高强度大范围的利用。

内蒙古草原牧区对土种牛的杂交改良,普遍实行冻精冷配,放弃了本交自然交配。这项技术在蒙族牧民中能推广普及,在藏族牧民中也一定能够推广成功开花结果。因此,成功地在牧民中推广普及人工授精技术是关键点,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在基层建设人工授精站是突破口。

犏牛产业体系建设,离不开杂交改良方式,利用商品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放弃本交自然交配,各地就不必建设数量众多的种牛场,用来繁育父本公牛。西门塔尔冻精国内外供应充足,青藏高原二万头野牦牛,是家牦牛复壮的遗传资源,野血牦牛冻精有青海大通种牛场来保证,基础母牛利用现有的家牦牛,将来还可以直接利用杂交牛的后代,无论处于哪个代次,双父本的西门塔尔与野血牦牛,都能与之对应衔接。

2、提早在七、八月份进行配种

实践证明,犏牛产业化效果好坏,关键在于对配种期的掌握。最佳配种期是7月份,这样,犏牛犊可以在4月前后出生,出生后离乳时即能吃上青草,获得当年完整的青草期。犊牛能够在气候温暖、氧气充足、青草茂盛的暖季,获得充足的营养,利用这个难得的条件实现生长发育。

待寒冷冬季来临时,犏牛犊已经提高了抵御寒冬的能力,为来年更快更好地生长发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藏酷犊牛到第二年冬初屠宰时,获得了两个完整的青草季节,加之第二年的补偿生长作用,还有藏酷犊牛吃上了母乳以及舔砖补饲等措施,即可实现犏牛犊两年育成出栏。母牛产犊后也利用这个较长的青草期,补充营养恢复体力,为再生产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利用暖季的天然草场,低成本地放牧饲养,畜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提早在七、八月份进行配种,使母牛能够在翌年四、五月份产犊。这样,商品育肥牛在生长期内,可以获得两个完整的青草采食季节,实现二年育成出栏。

3、对母牛进行催情补饲

由于高寒缺氧的生存环境,也由于缺草少料的营养条件,母牦牛容易出现不发情或假发情,受精率低,保胎率低等情况,影响冻精冷配的效果,制约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

因为母牛不发情或假发情,配种率低,流产率高等现象,都与营养缺乏密切相关。母牛在配种前,要进行催情补饲。母牛除了在催情期进行补饲,还要在怀孕期、哺乳期进行补饲。

针对青藏草原缺少豆科牧草,蛋白质含量不足的特点,提高繁殖母牛的营养水平,要补饲非蛋白氮的尿素和糊化玉米。冬季采取“暖棚+青干燕麦草+舔砖”,暖季为“昼夜放牧+舔砖”。在青藏高原补饲精料,以营养舔砖最为合适,其料量小。料形整齐不零散,使用、储藏、运输都方便,易于推广普及。

3、让犏牛犊吃全奶

当地牧民为了食用,对母牛过多地进行挤奶,由于人从牛的口中夺奶,致使犊牛难以吃到全奶,处于半饥饿状态。牛犊在低营养水平状态下,影响了生长发育,限制了生产性能潜力的发挥。处于营养贫乏状态下的牛犊,生长速度慢,活重小,死亡率高。

让牦牛缩短饲养周期,实现二年育肥出栏,需要通过杂交改良,引入高生产性能的遗传基因。但这些遗传基因潜力的发挥,也需要一定的营养条件来保证。没有营养条件的保障,西门塔尔也好,野血牦牛也罢,它们的乳肉生产性能都无法发挥出来。根据专家研究结果,母乳哺食量的多寡,导致牛犊断奶体重的差异巨大,两者是成倍的悬殊差距。

牦牛犏牛都具有早期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因此,犏牛犊吃母乳特别是吃全奶,对缩短饲养周期实现二年出栏意义重大。为解决人畜争奶的矛盾,在存量方式难以解决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增量办法来解决。

西门塔尔是乳肉兼用牛种,有较好产乳性能,其杂交后代犏牛产奶量比家牦牛提高两倍之多。除满足牧民食用外,还能剩余大量乳汁供犊牛食用。吃到母乳的犊牛营养得到保证,可以在二年内育肥出栏。

4、对犏牛犊进行补饲育肥

青藏草原缺少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豆科牧草,这里也不具备种植玉米、大豆的自然条件,缺少玉米豆粕等精饲料。从外地调运又受运费成本制约。从成本的角度,不能照搬内地的做法,用大量精饲料来搞牛羊育肥。只能补饲非蛋白氮、糊化玉米等精料,如同给庄稼追施化肥。

青藏草原草种结构不均衡,缺少富含蛋白质的豆科牧草,同时能量也不足。犏牛也要补饲精料,同藏羔羊一样,也要补饲“膨化尿素+糊化玉米”。膨化尿素有针对性地廉价地解决了蛋白营养缺乏问题,糊化玉米提高能量饲料使用效果问题。

5、在暖季对育肥牛实行昼夜放牧

根据青藏高原草场季节性强的特点,犏牛的生长育肥,一定要抓住暖季,充分地利用暖季。暖季气候温暖,适合牛羊迅速生长发育。暖季是高寒草场牧草的生长季节,暖季牧草生长旺盛,产草数量多。牧草质量好,草场承载能力强,能满足牲畜大量采食的需要。草鲜嫩营养丰富,是犏牛生长育肥的黄金季节。在青草生长期,除精料补饲外,还要在青草期实行昼夜放牧。延长放牧时间,增加采食量,保证其在二年内育肥出栏。

四、犏牛二年育肥出栏效果展望

1、通过减少公牛数量优化畜群结构

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都已成为成熟技术,西门塔尔和野血牦牛都有商品冻精,都能满足生产需要。在生产实践中,牧民可以利用冻精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生产繁育。放弃了本交自然交配这一传统繁殖方式。不再饲养多余的公牛。

草畜承包到牧户后,牧民的种公牛多在本群中选留,近亲繁殖严重。良种公牛少,公牛利用不合理等,导致了家牦牛体格变小、生长增重缓慢等退化现象。由于杂种牛雄性不育,杂种公牛无种用价值,因势利导地将其作为肉用商品牛,在二年内育肥出栏。

这样牧民就优化了畜群结构,牧民饲养的都是基础母畜,还有育肥过程中的商品畜,杂种公犊就成为青藏高原肉牛生产的主体。通过二年育成出栏技术措施,使草原载畜量下降,减轻了高寒草原的压力,保护了脆弱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2、用犏母牛犊做牧区的基础母牛

西门塔尔不仅是良好的父系品种,也具有良好的保姆性和哺乳能力,它的杂交后代也是非常好的母系。杂种犏牛母犊继续留作基础母牛,供繁殖使用(杂种牦牛仅雄性不育,母牛仍有正常的繁殖力),不会造成母牦牛数量的减少,能保持牦牛种群数量的稳定。

犏牛模式,由于各代次杂种牛,都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对母系的性能也进行了提升,积累储备了较好的改良效果。犏牛模式,会逐步地把家牦牛种群转型为改良牛群。

经过若干代次之后,青藏高原牦牛种群,将成为既适应高寒草地特殊的生态环境,又具有较高生产性能,同时商品率也较高的改良牛群。届时,犏牛的性成熟早、繁殖力高等优点,也会显现出来,受胎率、成活率会提高,而难产率会自然下降,逐渐成为一个优良又成熟的种群。

3、犏牛二年育肥出栏有利于牧民增收

在寒冷缺草的冬季,实行牦牛季节性减员,让牦牛犊实现二年出栏。饲养过程中仅经历一个冷季,有效地利用了二个暖季生长,减少了冬季消耗,降低了活重损失,提高了出栏率和商品率,有利于牧民增收,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犏牛二年育肥出栏有利于生态保护

由于推广普及人工受精技术,用人工受精替代公牛本交,把多余的公牛转型为二年育肥的商品畜。缩短了牦牛的饲养周期,优化了青藏高原畜群结构,有效减轻了草原放牧压力,保护脆弱的草原生态。

5、犏牛二年育肥出栏提升了产品价值

犏牛取食世界屋脊草原上的天然牧草,青藏高原紫外线照射强。藏酷牛取食的牧草,都经过紫外线严格消毒。所以,藏酷牛肉是绿色有机食品中的金牌冠军。犏牛公犊二年育肥出栏,肉质变得鲜嫩,品质得到提升,价格得到提高。

生产问题

1犏牛养殖管理亟需加强

的犏牛养殖模式依旧延续过去牦牛放牧模式进行,养殖效益较低。犏牛产犊后生产负荷较重,在其本身生长速度较快,营养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得不到充分的饲料和矿物元素保障,导致冬季死亡率较高。

2设施设备落后

针对犏牛饲养管理的设施设备较为落后,巷道圈、挤奶机等设施设备普及率较低。犏牛在产奶量较高的情况下,增加了牧民的劳动强度。此外,集中饲养的舍饲圈舍、牧草种植基地缺失,饲草料的收割、粉碎、搅拌、投喂设备等在藏区犏牛饲养中配套不完善,亟需加强引进。

3改良品种较为单一

使用的改良品种主要是荷斯坦冻精和西黄牛自然交配,这两种模式的后代犊牛初生重都在20kg以上,与牦牛10kg左右的初生重比大了很多,导致难产率提高。可以通过引进一些小型牛种冻精进行改良,如:娟姗牛和黑安格斯牛。

4改良技术还需改进

牦牛人工授精技术较为成熟,牦牛与黄牛在发情期,发情鉴定,生理生化指标上均有差异,在牦牛改良过程中使用的同期发情技术效果不明显,配怀率较低。此外针对牦牛的早期孕检技术还不准确和完善,亦或是操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需要加强研发针对牦牛改良配种过程中的轻简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