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憾(Abraham/Wahrām;公元616-710年),又称瓦赫兰、亚伯拉罕大帝。出身于波斯王族,是波斯皇帝伊嗣俟之子,后统领波斯,被唐及武周人称为“波斯国大酋长”。

阿罗憾的名字,在伊朗钵罗婆文中,正是传说中的救世英雄瓦赫兰,遂众望所归,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被众人视为神通广大的瓦赫兰。作为波斯萨珊王朝残存势力的代表,其功绩闻名西域,唐高宗派出使臣邀请他入唐。到唐都洛阳后,任右领使将军,又充拂林国(东罗马帝国)诸藩招慰大使,于东罗马西界立碑,得到西方各国的爱戴,保持了西方的长久安定。

693年“亚洲大战”爆发,阿罗憾肃清西方诸国势力,居功甚伟。694年,为武则天召集世界各国元首,建造“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四月一日,去世于洛阳私宅,享年95岁。葬于建春门外大街东端的波斯王陵区(今洛阳偃师高龙镇高崖村南)。

清朝末年,《阿罗憾墓志铭》出土于河南洛阳,后流入日本,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被列为顶级文物。

中文名

阿罗憾

别名

Wahrām(瓦赫兰)

性别

出生日期

0616

去世日期

0710

民族

波斯族

国籍

波斯帝国

所处时代

隋唐

主要成就

出使罗马,建造天枢

身份

波斯国大酋长

谥号

亚伯拉罕大帝

陵墓

洛阳波斯王陵

人物生平

生于波斯

阿罗憾是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皇帝伊嗣俟的儿子,出生于公元615年。公元651年秋,波斯国伊嗣俟阿姆河战败,殉难于木鹿城。王子阿罗撼统领波斯王族和余部逃到吐火罗(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此后,波斯与吐火罗联军对阿拉伯军团进行反攻,一度夺回波斯东北地区。

阿罗憾是波斯萨珊王朝残存势力的代表之一,出身于王族,被众人视为神通广大的瓦赫兰。阿罗憾力主与唐帝国结盟以推动复国运动,从而对抗大食(阿拉伯帝国)。

受邀来华

唐高宗李治显庆年间(公元656年—661年),因阿罗憾“功绩有称,名闻西域,出使召至来此”。阿罗憾到达唐都洛阳后,被任命为右领使将军。

这样的待遇是非常罕见的,一般多是西域国家遣使中国,很少中国遣使邀请异国王族来华。这是由于在《赞德·瓦赫兰·耶斯恩》中,千年之末会有一个名叫瓦赫兰的英雄降生,帮助救世主乌希达尔。阿罗憾的名字在钵罗婆文中正是瓦赫兰,遂众望所归,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又力主与唐朝结盟以推动复国运动。这正符合唐朝当时倚重波斯王族,号召乌浒水至印度河流域的民众,建立羁縻体制的战略构想。

出使罗马

公元663-668 年,东罗马迁廷意大利。大致在这五年间,阿罗憾担任拂林国(东罗马帝国)诸藩招慰大使,奉命出使东罗马帝国,其目的是联合东罗马,共同抗击阿拉伯人。

阿罗憾沿着隋代裴矩《西域图记》所记载的北路西行。

由于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二世在阿拉伯军队的攻击下,一度将宫廷从君士坦丁堡迁到意大利,阿罗憾大概在意大利宫廷见到这位东罗马皇帝,并立碑纪念——即“于拂菻西界立碑” 。阿罗憾在东罗马西界立碑,得到了西方各国的爱戴,保持了西方的长久安定。阿罗憾拜访罗马皇帝

建造天枢

693年,武周长寿二年,第一次亚洲大战爆发,西突厥、吐蕃、后突厥、窒韦入侵武周,而阿罗憾则肃清西方诸国势力,使之没有卷入战事,居功甚伟。武周延载元年(694年),阿罗撼“为则天大圣皇后召诸藩王,建造天枢”。天枢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建于洛阳皇城端门外,位居世界三大纪功柱(中国武周王朝天枢、罗马帝国图拉真纪功柱、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之首,标志着中国古代国际地位达到顶峰,是武周帝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统领万国、协和万邦的见证。

天枢的建造在世界冶金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 1900-1995)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他把天枢视为宏伟的纪念碑。

逝世洛阳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四月一日,阿罗憾去世于洛阳私宅,在世享年95岁。葬于建春门外大街东端的波斯王陵区(今洛阳偃师高龙镇高崖村南)。

亲属成员

父亲:伊嗣俟

弟弟:卑路斯

儿子:居洛(库思老) 、俱罗

轶事典故

救世英雄

阿罗憾的事迹,在伊朗钵罗婆文宗教文献中,融入了千年之末救世英雄瓦赫兰的传说中。

在伊朗传本《本达希申》中,瓦赫兰出现在伊嗣俟之子败亡之後,他是作为第四千年末的救世英雄出现的。但是实际上这些描写反映了龙朔年间(661-662)的中亚形势。

阿罗憾的名字在钵罗婆文中正是瓦赫兰,遂众望所归,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赞德·瓦赫兰·耶斯恩》中关於瓦赫兰的传说,可能被萨珊王族利用作为政治宣传,目的是为伊朗合法君主的复辟制造舆论。利用启示录之类的宗教文献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也见於其他文化传统,比如犹太人当中就有这种情况。

瓦赫兰作为宗教预言中的救世英雄,应在阿罗憾身上,使阿罗憾得以在帮助唐朝设置吐火罗诸羁縻府州的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争议

人物身份

学者认为阿罗撼恰是卑路兹的亲兄长瓦赫兰。在拜火教的文献里,有首诗献给瓦赫兰,即《奇迹般的瓦赫兰就要到来》。

不少学者认为阿罗憾的原名当为Abraham(亚伯拉罕)。

1958年,罗香林先生认为阿罗憾即景教碑“所云于武则天时为景教效力之僧首罗含”,盖同名异译。朱谦之教授等人亦赞成此说,若果真如此,《阿罗憾墓志铭》的重要性,就不是一般景教信徒墓志可比的。

宗教信仰

阿罗憾墓志刊布以来,引起诸多讨论,主要焦点在于阿罗憾是否是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徒。

赞成阿罗憾是景教徒的中外学者,包括日本东洋史学家羽田亨、佐伯好郎、桑原隔藏、石田干之助,张星垠、向达、罗香林、蒲立本、饶宗颐、谢海平、朱谦之、方豪、朱杰勤、姜伯勤、林梅村等;

反对或质疑的则包括复一雄、岑仲勉、伊藤义教、富安敦、达菲纳、塞雷蒂、吴昶兴等。

当然,《阿罗憾墓志铭》主要不是谈及他的宗教生活的,而是像普通碑铭一样追述墓主人的生平,彰显其辉煌事迹。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倾向于其与景教有关,所以谨将其墓志译出,以便对其内容有更多的了解。

后世纪念

陵墓

阿罗撼的儿子俱罗等人,将其葬于建春门外大街东端的波斯王陵区(今洛阳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南)。

墓志铭

《阿罗憾墓志铭》创作于唐景云元年(景龙4年)(710年)。

出土于清朝末年洛阳东南郊楼子村附近。后流入日本,现存于东京上野日本国立博物馆。

1909年,端方在《陶斋臧石记》卷二十一中首次将墓志录文公布。这方墓志字迹不是很清楚,录文缺少了7个字。

1917年,罗振玉辑《芒洛冢墓遗文》收入此墓志录文。日本史学家羽田亨、桑原骘藏、张星娘、向达、朱杰勤、林梅村等先后撰文论及此墓志。

1995年,林梅村先生发表的论文,根据上下文补录其中的五个字,用()表示林先生的补字。墓志共18行,每行约17字。这是一方比较重要的墓志,不仅许多学者认为其与景教有关,更因为墓主的特殊身份引人遐想。

《阿罗憾墓志铭》

《阿罗憾墓志铭》原文:“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君讳阿罗憾,族望波斯国人也。显庆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绩有称,名闻(西域),出使,召至来此,即授将军北门(右)领使,侍卫驱驰,又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宣传圣教,实称蕃心。诸国肃清,于今无事,岂不由将军善导者,为功之大矣。又为则天大圣皇后召诸蕃王,建造天枢,及诸军立功,非其一也茑。此则永题麟阁,其于识终,方画云台,没而须录。以景云元年四月一日,暴憎过隙,春秋九十有五,终于东都之私第也。风悲垄首,日惨云端,声哀乌集,泪(落)松干。恨泉扁之寂寂,嗟去路之长叹。呜呼哀哉!以其年□月□日,有子俱罗等,号天罔极,叩地无从。警雷绕坟,衔泪(刊)石,四序增慕,无辍于春秋。二礼克修,不忘于生死。卜君宅屯,葬于建春门外,造丘安之,礼也。”

人物评价

精神支柱

即使在阿罗憾离开中亚、返回唐朝,卑路斯、泥涅师师相继败亡以後,伊朗族裔还可以把阿罗憾的业绩融合进瓦赫兰的神话中去,继续作为鼓舞他们抵抗大食人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