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

五言绝句

主题

抒怀

主题

无奈

主题

孤独

主题

宫怨

写景

月亮

四季

秋天

作品赏析

本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受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在艺术上有幽邃深远之美。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首两句“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写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以至冰冷的露水浸湿了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三国魏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洛神赋》)的意境。

末两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仇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已夜深了,怨也深了,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下来以后,却更难消受这凄苦无眠之夜,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形容水晶帘之透明,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功力,以隔帘望月,衬托了人之幽怨。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乎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导读者步入诗情最幽微处,并且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得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之笔抒情,常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3]

创作背景

西汉班婕妤失宠后退居长信宫,作《自悼赋》,有“华殿尘兮玉阶苔”之句,南朝齐谢朓取之作《玉阶怨》诗。李白此诗即为拟谢朓诗而作,其具体作年不详。[4][1]

作品评价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萧士赟注:太白此篇,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晦庵所谓“圣于诗者”,此欤!

《唐诗品汇》:刘云:矜丽素净,自是可人。

《批点唐诗正声》:怨而不怨,可入风雅,后之作者多少,无此浑雅。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怨而不怨,浑然风雅。

《唐诗援》:从未有过下帘望月者,不言怨而怨自深。

《唐诗归》:钟云:一字不怨。深,深!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是“玉阶怨”,而诗中绝不露怨意,故自佳。

《唐宋诗醇》:妙写幽情,于无字处得之。“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不免露却色相。蒋杲曰:玉阶露生。待之久也;水晶帘下,望之息也。怨而不怨,惟玩月以抒其情焉,此为深于怨者,可以怨矣。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云:上二句,行不得,住不得;下二句,坐不得,卧不得。赋怨之深,只二十字可当二千言。翼云云:从帘隙中望玲珑之月,则望幸之情,犹未绝也。虽不说怨,而字字是怨。。

《诗境浅说》:题为“玉阶怨”、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第二句云露侵罗袜,则空庭之久立可知。第三句云却下晶帘,则羊车之望绝可知。第四句云隔帘望月,则虚帏之孤影可知。不言怨,而怨自深矣。[5]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经在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离开宫中。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游华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庐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请,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一带),在途经巫山时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带漂泊,于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玉阶怨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北京汇文中学编著 . 诗韵汇文 : 西苑出版社 ,2015-09 . 149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 历代名诗鉴赏 唐诗 上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08 . 172 .[4] 郁贤皓 编选 . 李白集 . 南京 : 凤凰出版社 ,2014 . 274-275 .[5] 陈伯海 . 唐诗汇评(上) .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 600-60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