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蒙汉调、满汉调、蛮汉调等,是蒙、汉两个民族音乐长期交融后形成的,兼具汉族信天游、山曲(亦称爬山调)和蒙古族短调的风格特点,是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

这种民间小调,不像陕北民歌那样苍凉,也不像蒙古族长调那样忧伤,它自由发挥,自得其乐,自编歌词,淋漓尽致地表达着歌者的心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委宣传部副部长贾广华说:“‘蛮汉调’是根植于鄂尔多斯高原文化土壤中的一个新型民歌品种。从生成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里,它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并成为具有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特点的一个民间歌种。”

中文名

满汉调

代表人物

赵星

代表作品

刮野鬼

特点

质朴、简练、易学、易唱

旋律分类

满汉调

短调——蒙古语称“宝格尼道”,是蒙古族民间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也是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歌曲形式之一,主要流传于

内蒙

古哲盟、兴安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一带。短调节拍明确、节奏循环规律、演唱速度相对较快,较著名的有表现爱情生活的《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引狼入室的李鸿章》、《独贵龙》、《反日歌》,表现民族英雄的《嘎达梅林》等。短调通常以上下乐句构成的方整性乐段为主,也有以3、5句乃至更多乐句构成的大型乐段结构。常见节拍形式为2/4、4/4、6/8以及一些混合节拍。此类歌曲一般都带有舞蹈性质,多用于为民间舞蹈伴唱。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它便是陕北民歌。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国家一级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中国北方草原音乐研究会副会长赵星,在潜心研究了“蛮汉调”多年之后,把“蛮汉调”的基本旋律分为《刮野鬼》、《妖精太太》、《二少爷招兵》、《栽柳树》等多种曲调。

历史沿革

“蛮汉调”质朴、简练、易学、易唱,是百姓大众的歌。旧社会,蛮汉调的歌词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困苦,如“穷人难、穷人难,说起穷人真可怜,说起那灾和难,说也说不完……”“凶不过的豺狼善不过的羊,数不过咱穷人受凄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尔多斯的蒙汉人民有吃有穿,舒眉展眼,蛮汉调的歌词有了变化:“喜鹊鹊含的千里柴,毛主席带将幸福来,胡麻麻开花印天天蓝,共产党来了有吃穿……”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蕴藏着丰富地下资源的鄂尔多斯得到了开发,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于是蛮汉调就又唱出了:“准格尔到处都是宝,说到哪搭儿哪搭儿好,窑沟大路薛家湾,烧两圪瘩好炭那不难,镜一样的水库嵌柳林,成群的鲤鱼戏白云……”今天,伴随着生态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蛮汉调又有了新词:“穿沙公路修通了,生态建设搞好了,人和自然和谐了……”。

无论蛮汉调的歌词随着时代咋样变,但生存在恶劣自然环境当中的鄂尔多斯人,那种苦中取乐、幽默诙谐的性格始终没有变,流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那种“灰色幽默”,自始至终贯穿在蛮汉调的歌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