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或称“赤县神州”“九州”  ,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划概念 。「赤县神州」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十二州」源自舜将九州改为十二州的传说。九州的范围东至东海,含辽东地区在内,北以戈壁大漠及燕山山脉作为汉民族地区与草原游牧民族地区的分界线。西以河西走廊,巴蜀与藏地相接,向南囊括岭南地区。古代九州的地理范围与古代汉族传统聚居地区重叠,称为「华夏九州」或「汉地九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记载:“土则神州中岳。”刘良注:“神州,洛阳也。”这说明“神州”就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

中文名

神州

外文名

The divine land

别名

赤县神州,汉地九州

狭义位置

洛阳

出处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历史沿革

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邹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神州是中国汉地九州的代称,在概念和含义上,趋近于“华夏”,“中华”,“九州”等名词概念。

神州,又称赤县神州,是对中国、汉地九州的别称。属原住民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个州中,其中位於东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位于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於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汉代以后的华夏之域与赤县神州之域的地理范围等同,其范围相当于汉地,又有“东夏、“南夏”、“西夏”“北夏”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作为名山大川的四渎五岳五镇也是在赤县神州(汉地)的范围之内。

四渎∶黄河、济水(济河)、淮水(淮河)、长江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九州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的《九域图》即中国地图。

赤县神州的地理范围萌芽于先秦,其地理范围自汉武帝以后稳定不变,赤县神州的范围大致上包含岭南及甘肃等地在内,其后2000多年来至今再也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

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九州"也有很多别称,如九囿,九围,九隅,九有,九土等.<<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这里共工为诸侯之共主,列在烈山氏(神农)之后,与<<山海经>>所列"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的谱系一致。这里的共工是炎帝后裔,姜姓。西周共和时,<<竹书纪年>>称"共伯和千一位".共伯即共工后裔,姜姓。共工氏地在九州腹心地带.<<山海经。中山经>>:"蒲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工出焉,西流注于河."甘枣山即雷首山,不周山,为共工氏生活的地区.共工怒触不周山,就在其地。契封于蕃。亦即甘枣山一带。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亦在其处。共地是文明绵延不断的地方,地在九州之中。可以说,共工及其后裔在中国上古时代有重要地位,不能因为尧时共工治水失败而否定共工氏的历史地位.(蕃在永济县,亳在垣曲县)。

汉族地区
分区名今地
冀州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德州市、聊城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济源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
豫州郑州市、开封市、漯河市、洛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新乡市、信阳市、许昌市、周口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阜阳市
兖州荷泽市、济宁市;商丘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
青州济南市、青岛市、东营市、潍坊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
展开表格

范围

先秦

赤县神州(中国),又名“神州”、“九州”。

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 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有时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但更多的时候是称神州。

相传炎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而黄帝统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县和神州合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的范围“东逾蟠木,西济流沙,北至幽陵,南抚交阯” 。

赤县神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来从冀州中分出幽州、营州、并州三州[27],与原有的九州合计共十二州,所以九州时而又被称为十二州。 而战国时代的秦、楚、越、赵、魏、韩、燕、卫、齐、鲁等诸侯国的版图及周王畿全部也是神州(九州)的一部分 ,从禹贡可知沱江、岷山一带所在的巴蜀地区也是神州的的一部分  。

西汉

西汉有十三州及司隶,十三州分别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兑州、豫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及凉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幽州与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来;凉州本来是属於雍州的 ;交州在十二分野中被划归九州中的扬州;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来;而司隶分别属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

因此西汉一司隶及十三州的范围等同於九州的范围。

冀州∶河东郡、河内郡及魏郡、巨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赵国、广平国、真定国、中山国、信都国、河间国、及涿郡、勃海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广阳国及太原郡、上党郡、云中郡、定襄郡、鴈门郡

兖州∶东郡、陈留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城阳国、淮阳国、东平国

青州∶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齐郡、北海郡、东莱郡、菑川国、高密国、胶东国

徐州∶楚国、泗水国、广陵国、琅邪郡、东海郡、临淮郡

扬州∶庐江郡、九江郡、会稽郡、丹扬郡、豫章郡、六安国、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 

荆州∶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国

豫州∶弘农郡、河南郡及颍川郡、汝南郡、沛郡、梁国、鲁国

梁州∶汉中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巴郡、武都郡

雍州∶朔方郡、五原郡、上郡、西河郡、北地郡及京兆尹、冯翊郡、扶风郡及陇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在十二分野中的三河即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三郡的合称,河东郡、河内郡属冀州,而河南郡属豫州。

东汉

汉末的冀州,其范围至少相当于今日的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山西、陕西六个省市全部地区及内蒙一部份地区。同时,汉代及三国时人口中的“天下”是九州(中国)的代指,“中国”反而只是占有中原的王朝政权的代指,或中原的代指。

东汉建安十八年曾经重新分置全国所属九州州域,冀州范围相当于今天的辽宁、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及内蒙一部份;雍州州域范围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及广西一部份属益州(梁州);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部是荆州辖境。 

晋代

晋代的神州与汉代神州范围相当,按《晋书·地理志上》及《晋书·地理志下》所描述,西晋全国十九个州各自所属的赤县神州(中国)州域如下:

冀州∶冀州、平州、幽州、并州

兖州∶兖州

青州∶青州

徐州∶徐州

扬州∶扬州、交州、广州

荆州∶荆州

豫州∶司州、豫州

梁州∶梁州、益州、宁州

雍州∶雍州、凉州、秦州

隋代

按《隋书·地理上》、《隋书·地理中》及《隋书·地理下》所述,隋朝全国各郡各自所属的赤县神州(中国)州域如下:

冀州∶信都郡、清河郡、魏郡、汲郡、河内郡、长平郡、上党郡、河东郡、绛郡、文城郡、临汾郡、龙泉郡、西河郡、离石郡、雁门郡、马邑郡、定襄郡、楼烦郡、太原郡、襄国郡、武安郡、赵郡、恒山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渔阳郡、北平郡、安乐郡、辽西郡

兖州∶东郡、东平郡、济北郡、武阳郡、渤海郡、平原郡

青州∶北海郡、齐郡、东莱郡、高密郡

徐州∶彭城郡、下邳郡、鲁郡、琅邪郡、东海郡

扬州∶江都郡、钟离郡、淮南郡、弋阳郡、蕲春郡、庐江郡、同安郡、历阳郡、丹阳郡、宣城郡、毗陵郡、吴郡、会稽郡、馀杭郡、新安郡、东阳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阳郡、临川郡、庐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龙川郡、义安郡、高凉郡、信安郡、永熙郡、苍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宁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阴郡、林邑郡

荆州∶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阳郡、沅陵郡、武陵郡、清江郡、襄阳郡、舂陵郡、汉东郡、安陆郡、永安郡、义阳郡、九江郡、江夏郡、澧阳郡、巴陵郡、长沙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熙平郡

豫州∶河南郡、荥阳郡、梁郡、谯郡、济阴郡、襄城郡、颍川郡、汝南郡、淮阳郡、汝阴郡、上洛郡、弘农郡、淅阳郡、南阳郡、淯阳郡、淮安郡

梁州∶汉川郡、西城郡、房陵郡、清化郡、通川郡、宕渠郡、汉阳郡、临洮郡、宕昌郡、武都郡、同昌郡、河池郡、顺政郡、义城郡、平武郡、汶山郡、普安郡、金山郡、新城郡、巴西郡、遂宁郡、涪陵郡、巴郡、巴东郡、蜀郡、临邛郡、眉山郡、隆山郡、资阳郡、泸川郡、犍为郡、越巂郡、牂柯郡、黔安郡

雍州∶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凋阴郡、延安郡、弘化郡、平凉郡、朔方郡、盐川郡、灵武郡、榆林郡、五原郡、天水郡、陇西郡、金城郡、枹罕郡、浇河郡、西平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鄯善郡、且末郡、西海郡、河源郡

明代

洪武帝认为“中国之旧疆”包括闽粤(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江东、湖湘襄阳(今湖北湖南二省)、赣城(今江西省)、长淮(今江苏省及安徽省北部)、齐鲁、河洛(今河南省)、幽赵晋冀(今河北山西二省及天津北京二市)、秦陇(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巴蜀(今四川省及重庆市)、云南在内。

明朝人认为今日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海南八省之地都属于赤县神州中的扬州。

明朝人认为今日辽宁省的地理范围(辽东都指挥使司)也是属于赤县神州的州域。

根据四库全书版的《明一统志》,明朝全国属于神州(九州)州域内分野的府县如下:

冀州∶顺天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部分、永平府、延庆府、保安州、万全都指挥使司(万全都司)、太原府、平阳府、大同府、潞安府、汾州府、辽州、沁州、泽州、彰徳府、卫辉府、怀庆府、广宁(广宁卫)以西之地 

兖州∶兖州府部分、东昌府、开封府部分

青州∶济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辽东都指挥使司(广宁卫以东之地) 

徐州∶徐州、淮安府、兖州府部分

扬州∶应天府、凤阳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庐州府、安庆府、太平府、宁国府、池州府、徽州府、广徳州、和州、滁州、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严州府、金华府、衢州府、处州府、绍兴府、宁波府、台州府、温州府、南昌府、饶州府、广信府、南康府部分、九江府部分、建昌府、抚州府、临江府、吉安府部分 、瑞州府、袁州府、贑州府、南安府、福州府、泉州府、建宁府、延平府、汀州府、兴化府、邵武府、漳州府、福宁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罗定州、南宁府  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琼州府

雍州∶西安府、凤翔府、汉中府部分、平凉府、巩昌府、临洮府、庆阳府、延安府、宁夏卫、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河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靖虏卫、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郧阳府部分 。

地理环境

九州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1]

中国地势图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1]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1]

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1]

民族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2]

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
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
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
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
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
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
展开表格

经济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经济,经济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以来,中国固守农业社会,而西方世界则在同一时期率先进入了工业社会,中国经济遂落后于西方。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原来保守的农业经济体系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极大挑战。

晚清以来,中国开始效仿西方发展工业。直至中日战争和国共战争的结束,中国进入较为长期的和平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处于世界中等水平(第80名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文化

语言文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汉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即中文。中文的使用人数在17亿以上,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和港澳台)、日本、北朝鲜、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广大的国家、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汉语是中国汉民族的共同语,汉语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安子介先生写出了《劈文切字集》、《解开中国文字之谜》等著作,他说,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

礼制

儒教传统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取字,女子行笄礼,为成人之道。

孔子与孔庙

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日本近代以来称之为成人式。

中国遵循婚礼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

中国遵循丧服、丧制的礼仪,主要表现为披麻戴孝、招魂等等礼节。办丧礼的时间越长,越能表现家人对死者的敬重和爱意。在古时代,在葬礼过后还需守一百天的哀悼期,并且在接下来的一到三年内,家中的人都不可嫁娶。

根据儒教经典,汉人祭祖,祭祀日月、星辰、社稷、山川、大傩。

文学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此后,质朴的先秦散文、华丽的汉赋以及汉末的乐府民歌,分别代表了所在时代的文学风貌。在唐代,诗歌创作达到顶峰,包括名家李白、杜甫等在内的诗人数以千计,传世之作五万余首。宋代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则是杂剧创作。明、清两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以其丰富的文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古今,永存于世[3]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在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分别形成两次高潮。前一次的高潮发端于“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思想。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事业。鲁迅、沈从文、巴金、茅盾、老舍、张爱玲成为屹立中国文坛的巨匠[3]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莫言、贾平凹、王蒙、冯骥才等为代表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新作家及其作品的问世,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与繁荣。作家们用现代汉语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审美体验更加成熟。就群体创作水平而言,当代小说家在使用语言思索、表达方面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已经超过他们的前辈[3]

戏曲曲艺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4]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4]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4]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4]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4]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4]

现代戏曲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4]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才,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戏曲艺术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4]

绘画

中国画在中国被称国画、水墨丹青,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墨和国画颜色在帛或宣纸上作画。

中国画按照内容可分为花鸟画、山水画及人物画;按照技巧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重彩画、水墨画、白描画、壁画、内画;按照艺术层次可分为具象国画和抽象国画等[5]

中国画擅长写意,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强调观察总结不强调现场临摹,运用散点透视法不用焦点透视法,重视意境不重视场景[5]

教文化

宗教

主要有四大宗教:

道教

道教是本土创立的宗教。春秋时期(约公元前六世纪),老子创立道家,战国以后又产生了神仙家,秦汉时期在道家和神仙家的基础上,吸收阴阳家、墨家、儒家诸家思想,先后兴起方仙道、黄老道,经过长期发展,到东汉,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道,正式形成道教。中国现有道教宫观9000余座,乾道、坤道5万余人[6]

释教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遣使赴天竺求经,史称“永平求法”,自此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乱,人民开始广泛寻求精神信仰,自此佛教得到大兴起,但深受当时的玄学影响。由于儒家具有的包容性,加之道教、佛教吸收儒家思想以及相互的影响,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宗教信仰传统。据统计,中国有佛教寺院3.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6]

回教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为中国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群众所信仰。这些少数民族总人口约2100多万,现有清真寺3.5万余座,伊玛目、阿訇4.5万余人。中国伊斯兰教起源于穆罕默德的叔父带领使团出使中国,并且修建了世界最古老清真寺之一怀圣寺。宋朝时期,中国穆斯林控制了出入口贸易,也在朝廷中逐渐有了影响力。著名的穆斯林有郑和、带领设计和修建汗八里(今为北京)的也黑迭儿丁等。明朝时期,早期穆斯林移民的后代在语言、姓名及习俗方面融入了中国社会,同时南京也成为了重要的伊斯兰教学习中心[6]

基督教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早,唐代时景教传入,到元、明,天主教传入中国,伴随天主教传入的还有西方科技,这些宗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儒家社会而本土化,到清代,因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天祀祖,雍正年间清政府禁止天主教在中国活动,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先后在大清帝国和中华民国开办了一些教育、医疗等事业。中国现有天主教徒约550多万人,教职人员约7000多人,教堂、会所约6000处[6]

神州祭祀

祭祀神州

神州大地神祇,又称神州地祇。传统上祭祀神州地祇,规格极高,常与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祭祀并列。隋朝时神州祭祀为大祀,《隋书·礼仪》:「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宋朝诏明堂用皇佑典礼,神州地祇和天皇大帝(即昊天上帝)并祭。《宋史·高宗赵构》:「五帝、神州地祇等十三祭为大祀。」

神州歌

根据《隋书·乐志》记载,隋朝祭祀神州的典乐「神州歌」为:「祭神州,奏《諴夏》,送神、登歌与方丘同。」——《諴夏》:「四海之内,一和之壤。地曰神州,物赖生长。咸池既降,泰折斯飨。牲牷尚黑,珪玉实两。九宇载宁,神功克广。」

文献记载

《绎史·黄帝纪》:"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国。"神农及以前辖有大九州——---与神州等同的州,分别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咸州,扬州。从《山海经》来看,大九州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和美洲为最多。从考古发现来看,细石核的年代以华北最早,西伯利亚,日本,北美西部细石核绝对年代依次递减,是华北人迁移的路线。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中国先民的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体现在文物,语言,民俗上,令人人信服的证据,只是多数次人对此缺乏专业知识,但不应妄称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国先民在太昊,神农时代向外迁移,其足迹达到世界许多地方也是事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天下,并不是事实。中国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说法。有人说赤县神州得名于炎帝神农。《山海经》的《五藏山经》,《海内经》与神州的范围大致相当,《海外经》,《大荒经》远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当于大九州,其它地方谈到九州是赤县神州。

《尚书·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国为十二州。尧时洪水滔天,共工,鲧治水失败,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治服洪水的同时划定了九州。有人说禹治九州,是《左传。昭公四年》的:"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此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晋中,晋南,豫西,陕西东南。这种观点是疑古的产物。"九州之险"并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说以偏概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绩。《禹贡》所载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仅比"小九州"大,也比一般人所说的"中原"要大。考古学上应当明确:尧舜禹时代有共主,有诸侯,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义务,考古学文化面貌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据这些不同就说夏的疆域仅限于"小九州"一带,是不切合实际的。名义上臣服的方国,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国的文化,但文化从中心地带向外扩散,也能影响邻近的方国。

《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九囿。"相传人皇氏兄弟九人,称九头纪,为十纪之首。按这种说法,人皇氏之时已分九州。《逸周书。尝麦解》:"九隅无遗"(蚩尤追黄帝,战斗惨烈。

《宋史·卷四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吴泳:“诵往哲之遗言,进谋国之上策,实不过曰内修政事而已。然所谓内修者,非但车马器械之谓也。衮职之阙,所当修也;官师之旷,所当修也;出令之所弗清,所当修也;本兵之地弗严,所当修也;直言敢谏之未得其职,所当修也;折冲御侮之弗堪其任,所当修也。陛下退修于其上,百官有司交修于其下,朝廷既正,人心既附,然后申警国人,精讨军实,合内修外攘为一事,神州赤县,皆在吾指顾中矣。”

《宋史·卷四百七十六·列传第二百三十五·叛臣中·李全上》彭义斌致书沿江制置使赵善湘曰:“不诛逆全,恢复不成。但能遣兵扼淮,进据涟、海以蹙之,断其南路,如此贼者,生擒禽,或斩首,惟朝廷所命。贼平之后,收复一京三府,然后义斌战河北,盱眙诸将、襄阳骑士战河南,神州可复也。”

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此又天下万国凡有血气者莫不皆然,非直吾赤县神州之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