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河,古称北潮河,灌南、响水两地的母亲河,当地人称大潮河,明代作家吴承恩曾乘舟顺灌河而下,渡黄海至花果山一路实地采访。灌河口与花果山近在咫尺,吴承恩于是在《西游记》中便写出了“二郎神大战灌江口”这一段。

灌河位于苏北沿海中北段、海州湾南缘,西到三岔河,东到灌云县燕尾港流入黄海,流经淮安、盐城、连云港三市,与京杭大运河连接,流域面积8000平方公里。灌河是苏北唯一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天然入海潮汐河道。

中文名

灌河

外文名

The Guanhe River

所在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入海口

灌云县燕尾港

面积

8000平方公里

古称

北潮河

主要支流

南潮河、唐响河

所在省份

江苏

所在地区

灌南(连云港)、响水(盐城)

流域人口

1000万人

长度

60公里

源头

灌南县东三岔

河长

60 km

干流概况

灌河一名潮河,相对于南潮河,又名大潮河、北潮河。在灌南、响水两县交界处。南宋为沭河入海河道,元末沭河改从蔷薇河入海,沂、泗洪水一度经此由响水口入海。黄河夺淮后大量泥沙沉积,海岸东移,上承南、北六塘河、盐河、柴米河、沂南河等来水。自灌南县东三岔起,至响水镇南有一帆河、唐响河、甸响河和坎响河来汇,至陈港南潮河汇入,在灌云县燕尾港入黄海。长60公里,河宽200~500米,流域面积6200平方公里。1970年在响水镇附近各河口建闸四座,形成盐河以东蓄水灌溉控制线,是新沂河以南地区重要排水河道和通海航道。

航道航运

灌河航道西起于灌南县北与盐河交会处,循武障河东流经大三岔、大埝口、响水、双港、堆沟(黄庄)抵陈家港,再折北至燕尾港入海,全长77公里,其中灌南盐河口至响水陈家港65.5公里,属内河通航范围;陈家港至燕尾港11.5公里,为出海水道。

灌河又名潮河,是在古海湾泻湖冲积平原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自然河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泗夺淮初侵苏北时,尚无灌河下游地面,后经六七百年的黄河冲刷,大量泥沙淤积,海岸线不断向东延伸,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灌河入海河道始基本形成,入海口曾达开山岛。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迁渤海入海,海滩即不再淤涨。后在强大海浪和弱潮流的侵蚀作用下,海岸反而西退7.5公里,灌河河形即基本定型。

灌河旧时以木船运盐为主,民国6年(1917年)始有大源制盐公司用小型轮船装盐海运,而后逐渐有大型轮船逆流而上。据民国26年资料,1400吨级的轮船可达响水,4000吨级的轮船可达堆沟、陈家港,建国前3000吨级的海轮曾直达响水。

灌河属淮、沂水系,上承沂南河、柴米河、盐河、南六塘河、北六塘河等来水下注入海,又是感潮河流,潮头可远达盐河蔡宫,每天二涨二落,最大潮差4.98米,一般3~4米,涨潮与落潮流量相近。据陈家港1963年实测,平均流量分别为2636立方米/秒和2016立方米/秒,大进大出,且主向与航道走向一致,除大三岔至一帆河口河道弯曲较大,有一定淤积外,响水以东主干道宽直,冲淤变化不大。大汛潮期(农历初三、十八),东北风劲,还会出现奔涌的“虎头潮”。

灌河是苏北惟一没有临海建闸的通海干流,主干流长,自西向东逐渐向宽、深、直发展,除大三岔以西13公里,因河床淤高,水深2米左右,底宽100米左右外,大三岔以东水深5~9米,底宽80~300米。响水大堰以西支流众多,灌河水量丰富,每年约有100亿立方米的淡水下泄入海。灌河本与盐河直接通运。1977年,水利部门兴办盐东控制工程,相继修建了六塘河节制闸、武障河节制闸、龙沟河节制闸、义泽河节制闸,其中沟通灌河与盐河的武障河节制闸通航孔净宽仅8米,每日两次平潮开闸通航,影响两河运输。灌河每年3~5月为鳗鱼苗汛,9~11月为鳗鱼汛,届时大小渔船遍及航道,泊于主流,布设渔具,趁潮捕鱼,给船舶运行造成很大困难。

灌河航线有1座灌河大桥,位于响水镇一帆河西,1987年9月建成,为钢筋混凝土T型结构,主桥3孔,每孔净跨90米,净高7米。全线有过河线4处、航标5座,其中大三岔南岸角嘴设铁塔框架示位标1座,利用太阳能发光。

灌河以盐河为纽带,北通连云港,西南通淮阴与京杭运河相接,过洪泽湖与淮河相通,沿线尚有一帆河、坎响河、南潮河相连。据响水观测点统计,1987年船舶通过量为6.87万艘、287.4万总吨,其中重载为3.71万艘、158.61万吨,主要运输物资有食盐、煤炭、砂石建材等。

灌河口港

1.港口码头、库场设施

燕尾港位于灌河口北岸。民国5年(1916年),公济公司在燕尾港建成2880平方米的盐坨和木结构码头1座。民国18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T”型码头,栈桥长110.45米,宽3.65米。码头长43.50米,宽7.10米,称公济码头。

陈家港位于灌河口南岸,是大源、裕通、庆日新3家公司的原盐储运地。民国7年,大源公司建成的码头长33.7米,宽8米;栈桥长70.9米,宽5米,称大源码头。

堆沟港位于灌河口北岸,是装运大德、大阜、大有晋3家公司的原盐储地。民国8年,3家公司合资建码头1座,长46.45米,宽9.05米;栈桥长34.95米,宽4.95米,称德阜晋码头。堆场容量500吨,堆场与码头之间用直轨铁路联接。

民国9年,裕通、庆日新2家公司合资在燕尾港建码头1座,长33.40米,宽7.8米;栈桥长72.4米,宽8.75米。称裕庆码头。

小蟒牛港位于灌河口南岸,装运大有晋公司的盐。大有晋公司于民国14年投资建码头1座,长43.2米,宽8米;栈桥长101.75米,宽3.65米。

民国22年,响水口地方商会与上海合众公司合建码头1座,建仓库21300平方米,响水港商业繁荣。本世纪20~30年代,青岛、烟台、大连等地的泰生、华安、瑞祥、亨太等千吨级货轮,频繁来往,日、美、英、德、意、葡、荷7国商船亦曾到响水港贸易。这一时期灌河口港口,以输出盐为大宗货源。

民国28年农历七月十六日,一次前所未有的海啸,使灌河流域诸港经历了一次浩劫。堆沟港、沿途公路全被冲毁,坨地存盐淌化2.5万余担。德阜晋码头全部被大浪冲倒,淌化盐3万余担。燕尾港公济码头冲坏,堆存盐1300吨全部冲化。淮北盐场遭受海啸浩劫之后,港口货源减少,进入萧条时期。

民国35年,国际救济总署的“万民”、“母佑”号货轮装运货物至响水港卸载。以后苏联的“友谊”号51300吨级货轮也曾到陈家港装运原盐。

建国后,1951年11月27日,连云港港务局接收了灌河口的燕尾港、堆沟港和陈家港的3座码头,除燕尾港码头外,其他已破烂不堪。当年12月26日,中国盐业公司华东区公司就函请连云港分局,要求提前改善码头设施以利海轮停泊,盐斤得以大量输出。

1954年11月18日,陈家港新建码头工程竣工,该码头长50米,宽6.5米;引桥48米,宽4米,设计负荷为每平方米1.5吨,可靠泊3000吨级海轮1艘。工程投资38万元。

1957年,灌河口港货物吞吐量33.12万吨,为1952年的151%。

1982年,原灌河口燕尾港码头报废,新建的燕尾港码头于当年1月7日竣工交付使用。该码头长130米,宽15米,为31300吨级海轮泊位。其配套工程和辅助设施:新建仓库1440米,堆场5725平方米。配有轮胎式起重机和拖车等装卸搬运机械。

1982年,响水县港务局又在陈家港建成千吨级泊位和500吨级泊位。

1987年,灌河口码头总延长465米,泊位7个,最大靠泊能力3(110吨级,货物吞吐量85.28万吨。在进出港主要货物中,盐占45.5%,矿建材料占35.46%,煤炭占10.13%,化肥及农药占2.2%,粮食占1.94%。

地理位置

灌河图册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北部、连云港市南端,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唯一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黄金入海通道。干流全长174.5千米,一般河宽350米,水深7-11米。流域包括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四市的灌南、灌云、响水、涟水、沭阳、滨海、阜宁、淮阴、泗阳、宿豫等10个县区,约1000万人。[1]

西接六塘河诸水,内可以经盐河、京杭大运河通达长江、淮河,外可以直通黄海、东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与日本、韩国通航,具备海河相通、河河相通、江河相通、河陆相通的良好集疏运条件。

灌河口物产丰富,景色独特,是苏北沿海一处风格独特的旅游胜地,尤其是“灌河口三奇”更令人称道。

基本信息

著名神话人物:二郎神、梅山六兄弟、哮天犬

流域城市:灌南、灌云、响水、涟水、沭阳、滨海、阜宁、淮阴、泗阳、宿豫等

鲸拜龙王

灌河历史上就是鲸鱼经常出没之地,古有“大鱼拜龙王”的民间传说。

每年春季,常有“大鱼”(即鲸鱼)由大海游入灌河,更是出入频繁,尤其是伪虎鲸堪称这里的常客,成为灌河口一大奇观。

2001年5月23日,一群鲸鱼嬉游灌河,或翻滚,或游弋,或吐水,景象颇为壮观,使得灌河两岸的居民与游客大饱眼福。

2002年4月15日凌晨,又一群伪虎鲸沿灌河逆流而上,如一群黑色的铁桶随浪花上下起伏,畅游嬉闹。

这20多条鲸鱼大的有2米多长,壮如水牛,小的有1米见长,形如肥猪。

鱼群一直游入新开凿的通榆运河,在运河徜徉了40多分钟后又返至灌河。

2002年7月15日,灌河口又迎来了一大批不速之客,其数目多达200多条,其中最大者长达20多米,小者亦长数米,前后形成了1千米多长的鲸群长龙。

鲸群溯流而行,一直游至陈家港海安集,方才东回大海。所经之处,水柱凌空,浪涛拍岸,蔚为壮观,使两岸游人叹为观止。

专家指出,春季正是鲸鱼交配产仔期,灌河水深河阔,水质较好,又无涵闸阻挡,是鲸鱼成群前来交配产仔的理想之地,“鲸鱼拜龙王”即成了当地一大奇观。

四鳃鲈鱼

灌河口资源丰饶,品种繁多,鳗鱼、对虾、螃蟹等皆负有盛名,而最令人倾倒的美味当数享誉海内外的“四鳃鲈鱼”。

四鳃鲈鱼,自古以来被称为珍品,其形态独特,鳃盖上有一条折皱,外观似四个鳃,故名。

四鳃鲈鱼一般为3至5斤,大的可达数十斤,每年芒种前后是大量上市季节。

四鳃鲈鱼肉质洁白肥嫩,烹调后,肉似蒜瓣,汤汁呈乳白色,浓稠粘唇,其色香味可与“松江鲈鱼”媲美。

灌河沿海水质清洁,饵料丰富,是苏北沿海重要的渔场之一,也是四鳃鲈鱼的主要产地。来灌河口观鲸赏潮,若再品尝一下名贵的四鳃鲈鱼,方可算是不虚此行。

观虎头潮

灌河自古以来就是苏北观潮胜地。河口外宽内狭,潮汐差大,潮波起落,分外壮观。

潮起潮落形成的跌水轰鸣之声,势如惊雷,气魄宏大,声震数里之外,使地处河口的响水镇因之得名。

灌河高清组图

灌河口特殊的轮廓形状及其地理条件形成了名闻遐迩的“虎头潮”,每逢观大潮佳期,数以千计的观潮者汇聚河口岸堤,观赏这一自然奇景:远处潮水呈一条条白练,由远及近,呼啸而来,形如滚龙;及至近河口处,潮水前呼后拥,形成了一道道浪墙;进入河口则势如排山倒海,汹涌澎湃,不可阻挡。

数米高的潮波一浪推一浪,一澜高一澜,奔涌而来。潮水如一只只下山的猛虎,向河口两岸扑来,“虎头潮”因之而得名。

灌河起源

灌河、一帆河等河流都是王彦章铁船犁凿的河流,她给我们两岸的人民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

很久以前,苏北沿海一带没有河流。只有芦苇荡,杂草地,水的沼泽,虫蛇肆虐。当地人民只能选择河畔,堤坝高处搭建草棚,砌泥灶,开荒种粮,生活非常艰苦。

每逢雨季又积水成灾,种不了五谷,收不了庄稼。

有位神仙,名叫王彦章,身高一丈有余,头大如巴斗,掌有扇大,臂大腰圆,足力千钧,号称“水头王”。他决心效仿大禹疏导九河之法,开凿海滨河道,疏水入海,为民造福。

后来,王彦章从玉皇大帝兵器库里盗来十八般兵器,放在神炉中冶炼了七七四十九天,铸成一艘崭新的铁船。舵、锚、樯、篙等家什样样备好,皆为铁铸。

王彦章神力非凡,擎铁篙,撑铁船,陆地行舟。铁篙点地,铁船如飞,只见那泥沙翻滚,泥雾排空,大地轰鸣。

铁船过后,即出现深深的小河,两旁的积水迅速归洪,顺着小船哗哗地流向大海。

一日中午,烈日当空,王彦章撑铁船驶至海州伊芦山前,正在山上纳凉的山神李成孝闻得山南隆隆作响,地动山摇,急忙起身前去观看,只见王彦章挥舞铁篙,驾着铁船,急驶而来。仇敌相见,分外眼红。听说他们两人曾在东海前较量过,李成孝败于王彦章。

今日相见,怎么放过,说时迟那时快,他大喝一声,好一个大胆的王彦章,你是绕山过,还是穿山过?王彦章说:谁也不要阻碍我开河,再大的山,我也要把它凿通。话音刚落,只听霹雳一声巨响,伊芦山脚塌下半边。

那李成孝也不是好拔的葱,他力大无比,有拔山掘地的本领,慌忙将山提起向王彦章压去,王彦章感觉不好,一纵身跃出山外,铁船被压在山底……从此以后,便有了美丽、富饶的灌河。

灌河八景

灌河全长174.5公里,东连黄海,西接运河。由于每日两次潮水涨落,当地人又称“潮河”。灌河是一条古老的天然河道,沿岸风光绮丽,古今文人墨客诗颂文赞,丹青描绘者不乏其人,留下的诗画佳作美不胜数。“灌河八景”诗在众多作品中甚享美誉,流传也较广泛。

灌河八景诗的作者是民国初年响水口的曹西园。据《淮安府志》记载:“曹应熙,号西园,清光绪乙卯科举人。”曹西园祖籍灌南县九队,后迁居响水,晚年住响水双港姚湾,死后亦葬于此。因他久居灌河两岸,对灌河体察较深,依据灌河当年景象,写成一组吟咏灌河的诗,从八个方面写出了灌河的景色,故后人称其为“灌河八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