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镇,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地处偃师区南部,东连府店镇和巩义市,南傍万安山与府店镇交界,西接大口镇、高龙镇,北倚白云岭和顾县镇接壤,行政区域面积80.31平方千米。

中文名

缑氏镇

车牌代码

豫C

面积

80.31平方千米

人口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379

政府驻地

缑氏

下辖地区

辖缑氏、化寨、盆窑

地理位置

偃师区南部

邮政区码

471923

机场

洛阳北郊机场

火车站

洛阳站

著名景点

玄奘故里

行政类别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河南省洛阳市

历史沿革

缑氏(音:gōushì),战国韩邑。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史记·白起传》:秦昭王四十六年(前261),“秦攻韩缑氏、蔺,拔之.”。

缑氏县,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府店镇北二里。因山为名。西汉属河南郡。据《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曾亲临缑氏县,并依礼登上中岳太室山举行祭祀。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废。东魏天平元年(534)复置,属洛阳郡。寄治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周建德六年(577)移治今偃师市缑氏镇北七里。隋开皇四年(584)移治今缑氏镇北十里,属洛州。大业元年(605)移治今缑氏镇东南十里。三年(607)属河南郡。十年(614)移治今缑氏镇西南三里。唐属洛州,贞观十八年(644)废。上元二年(761)复置,治所在今缑氏镇。北宋熙宁八年(1075)废。

北宋熙宁八年(1075)废县为镇,属偃师县。即今河南偃师市南三十四里缑氏镇。

缑氏镇因缑山得名。缑山,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东南。唐岑参早年居少室时曾移居于此,作有《缑山西峰草堂作》诗。诗曰:

结庐对中岳,青翠常在门。遂耽水木兴,尽作渔樵言。

顷来阙章句,但欲闲心魂。日色隐空谷,蝉声喧暮村。

曩闻道士语,偶见清净源。隐几阅吹叶,乘秋眺归根。

独游念求仲,开径招王孙。片雨下南涧,孤峰出东原。

栖迟虑益澹,脱略道弥敦。野霭晴拂枕,客帆遥入轩。

尚平今何在,此意谁与论。伫立云去尽,苍苍月开园。

缑山夜月,是古偃师八大景之一。

缑山夜色月澄清,四野无尘花露凝。

白鹤不迷仙岛路,碧云空锁滑王城。

光摇古殿松楸老,字灭残碑涧户明。

可惜翠裘相拟似,教人徒忆凤笙鸣。

缑氏在历史上经过了沧桑的风云变幻,遗留下来的有道不完的美妙传说和古老胜迹,实是地灵人杰,引以自豪的同时,认知和传承缑氏人文精神,才是最有意义的。

缑氏镇古属缑氏县。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划归偃师县。

清朝时期,设为仁义地方。

民国时期,设为镇,属第四区。

1949年后,划为第四区。

1958年8月,改称缑氏公社,

1961年,改社为区。

1962年,又改区为社。

1983年11月,改社为缑氏乡。

1994年12月,缑氏乡撤乡建镇。

缑氏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缑氏镇辖24个行政村:缑氏、化寨、盆窑、崔河、程子沟、夫子庙、郑窑、南家村、双泉、刘庄、孙坡、邢村、扒头、官庄、李庄、布村、唐僧寺、马河、柏谷坞、金屯、王湾、贾屯、马屯、滹沱。

截至2020年6月,缑氏镇辖24个行政村:缑氏村、化寨村、盆窑村、程子沟村、崔河村、郑窑村、夫子庙村、南家村、双泉村、刘庄村、孙坡村、邢村、布村、扒头村、官庄村、李庄村、唐僧寺村、马河村、柏谷坞村、金屯村、王湾村、马屯村、贾屯村、滹沱村,镇人民政府驻缑氏村。[1]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缑氏镇位于偃师市南部,南傍伏牛山,北依白云岭,总面积80.4平方公里,其中有效耕地面积6.6万亩,辖24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272个村民组、1.6万户,总人口6.3万人。

地形地貌

缑氏镇地处豫西丘陵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149—200米。

气候特征

缑氏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5—10月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气候干燥、多风,偶伴沙尘天气;夏季炎热雨量集中,每年8—9月多遭水患;秋季凉爽;冬季则寒冷少雪。

水文

缑氏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东有马涧河,西有浏涧河,2条河交汇于桃花店水库后向西北流进伊河。

自然灾害

缑氏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雹灾平均十年一遇,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85年夏季,降雹时间长达40余分钟,涉及境内盆窑、化寨、金屯、唐僧寺、程子沟等村,受灾面积近4.5万亩,大量庄稼绝收。2010年春季霜冻、低温,镇区2000多亩早熟葡萄被冻死,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600多万元;同年11月11日,遭遇50年未遇的雪灾,降雪接近35厘米,郑窑、程子沟等村蔬菜大棚几乎全部倒塌,绝大多数绝产。

缑氏镇

自然资源

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铝矶土,储量566万吨;大理石,品种为“石墨玉”“虎皮黄”,主要储藏在邢村南,长宽各1千米,储量3.3万立方米;白云石,含镁37%左右,储量4.5万立方米。耕地6.8万亩。境内矿产资源丰富。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缑氏镇总人口6.31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2万人,城镇化率19%。另有流动人口0.2万人。总人口中,男性3.24万人,占51.3%;女性3.07万人,占48.7%;14岁以下0.82万人,占13%;15—64岁4.91万人,占77.81%;65岁以上0.58万人,占9.1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5.80万人,占91.9%;有回族0.51万余人,占8.1%。2011年,人口出生率9.79‰,人口死亡率10.04‰,人口自然增长率-0.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88.49人。

2017年末,缑氏镇常住人口为68345人。

截至2018年末,缑氏镇户籍人口为69357人。

经济

2007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8006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616元,财政收入达到1522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34元,城乡居民储蓄总额23391万元,人均居民储蓄总额35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9元。

缑氏镇过去一直是传统上的农业大镇,改革开放以来,缑氏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葡萄特色产业,打造“唐僧寺”鲜食葡萄品牌。已形成以唐僧寺为中心的沿207国道的带状鲜食葡萄种植基地,服务营销、科技推广、冷贮增值等配套体系健全,2002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葡萄之乡”称号,2003年被河南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缑氏镇通过优化环境,优质服务,强力招商三引,强力推动工业化进程,工业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涌现出了以洛阳市耀福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洛阳市科诺尔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郑州豫恒机辆配件有限公司、偃师市永丰面粉厂等为代表的规模以上企业。全镇逐步形成建材、机械、电子、面粉加工和鼓乐器制作五大支柱行业。

缑氏镇积极整合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中原旅游名镇,先后完成玄奘故里一期、二期开发工程,推出“游玄奘故里、拜法门领袖、品慧泉神水、沾千年灵气”佛教文化一日游精品线路,年平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2006年11月13日CCTV在玄奘故里举行了“玄奘之路”首发启动仪式,2007年4月1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参观玄奘故里,并对玄奘故里开发做出重要批示,2008年4月14日,CCTV和偃师市政府共同举办了玄奘大师诞辰1408周年大型纪念活动,玄奘故里后续开发即将掀起新一轮旅游开发热潮。

2009年7月9日,总投资约3亿元的玄奘故里玄奘寺改造工程7日开工,重修后的玄奘寺将成为集佛教圣地、休闲修学、旅游观光、学术研讨于一体的综合性菩提道场。

玄奘寺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是纪念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唐代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哲学家、佛教理论家玄奘的重要菩提道场。

综述

2011年末,缑氏镇财政总收入3499万元,比上年增长7.3%;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7.4亿元,增值税1376万元,企业所得税674万元。人均收入8461元,比上年增长18.6%。

2018年,缑氏镇有工业企业45个,其中规模以上1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8个。

农业

缑氏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小麦2.9万吨,玉米2.2万吨。还有谷子、大豆、红薯等,其中谷子、大豆、红薯等杂粮种植面积0.48万亩。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葡萄。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0.35万亩,葡萄种植面积1.5万亩。

缑氏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其中生猪饲养量2.3万头,年末存栏1.0万头;奶牛及肉牛饲养量1.2万头;家禽年饲养量137万羽。

工业

缑氏镇形成了耐火材料、特种润滑油、机车配件、电子、食品加工和鼓乐器制作等支柱产业。

2011年,缑氏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职工3783人,工业总产值达到7.9亿元,上缴税金2214万元。

商业

2011年末,缑氏镇大型超市及集贸市场6家,各类连锁店、专营店200余家。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金融业

2011年末,缑氏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各项贷款余额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

缑氏镇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缑氏镇有幼儿园8所;小学24所,在校生4600人;中学2所,在校生2300人,其中高级职称186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缑氏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4个;各类图书室27个,藏书4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业余创作人员60人。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7000户。

2011年末,缑氏镇有学校体育场地26处,有省级田径中长跑训练基地1个。24个村均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0.3%。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缑氏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个,其中镇级卫生院1个、卫生室26个,病床110张。专业卫生人员90余名,外聘专家2人,主任医师2人。2011年,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参合人数6.16万人,参合率达97.7%。社会保障2011年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811户,人数3185人,支出276万余元,比上年增长10.7%。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9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13万元。

邮政电信

2011年末,缑氏镇有邮政局1个,代办处24个。通讯基站20余座,固定电话用户6500户,移动电话用户2.2万户,宽带接入用户2700户。

基础设施

给排水

2011年末,缑氏镇有自来水厂1座,深水井1眼、成套净化设备,总计铺设11厘米供水管网2.1万米,供1.2万常住人口使用。共铺设排水管道长度4千米。

水利

2011年,缑氏镇有擂鼓台、马涧河、夏后寺、浏河一库、浏河二库等5座小型水库,汛期蓄水总量60万立方米。陆浑水库灌区东一干灌渠穿境而过。

供电

2011年末,缑氏镇有11万伏变电站1座。22万伏高压线路1条。

园林绿化

2011年末,缑氏镇有大小花坛90余个,绿化面积0.7万平方米。

缑氏镇

交通

境内207国道、府李路横贯东西,顾刘路、偃登路纵穿南北,东距新郑国际机场50公里,西距洛阳国际机场30公里,北距陇海铁路和高速公路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缑氏镇境内有207国道经过。

缑氏镇

文化

近况

2009年7月7日,北京一公司3亿元重建玄奘寺后,唐僧的家乡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再次迎来好消息,印尼信心集团投资10亿元,要建玄奘学院。在佛教界,出生于缑氏镇的唐玄奘,地位很高,被称为“千古一佛”,名扬海内外。在缑氏镇建一所佛学院,这将开中国大学之先河,因为在中国内地还没有一所大学,建在一个乡镇。

相关记载

史记·孝武本纪

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见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若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无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致。”於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其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见天子”。天子於是幸缑氏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是岁旱。於是天子既出毋名,乃祷万里沙,过祠泰山。还至瓠子,自临塞决河,留二日,沈祠而去。使二卿将卒塞决河,河徙二渠,复禹之故迹焉。

是时既灭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後世谩怠,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焉。

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於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夏,有芝生殿防内中。天子为塞河,兴通天台,若有光云,乃下诏曰:“甘泉防生芝九茎,赦天下,毋有复作。”

文学作品描写

在文学作品中关于“仙人迹”的传说描写有: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七十三回

(汉)武帝复问黄帝如何封禅?公孙卿乱说了一大篇,无非把岳宗泰岱,禅主云亭的套话,信口铺张。又把当时甘泉宫,指为黄帝时代的明庭,谓黄帝曾在明庭接见百神,后来采铜首山,铸鼎荆山,鼎成后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乘龙登天,带去后宫及大臣七十余人;还有许多小臣,要想攀髯上去,髯被扯断,统皆坠下,连黄帝所带的弓衣,亦被震落,小臣无从再攀,只得抱弓悲号,因以鼎湖名地,乌号名弓。全是牵强附会。这番言词,武帝已听过许多方士,说及大略,不过公孙卿所谈,更觉得娓娓动听,遂不禁长叹道:“朕如能学得黄帝,弃妻子也如敝屣哩!”当下拜卿(指公孙卿)为郎,使至太室候神,太室即嵩岳之一峰。既而卿入都面陈,谓缑氏城上有仙人迹,请武帝自往巡幸。上回所述驾幸缑氏,便是为了公孙卿一言。惟武帝也恐为所欺,曾向卿说道:“汝莫非效文成五利否?”卿答称人求神仙,神仙不须求人,应该宽假岁月,精诚感应,方得上迓仙人。(摘录于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七十三回)

一说:缑,缑氏为古地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周朝时有一位卿士被封在缑氏邑。就以地名为氏。

二说:系春秋时代周灵王缑姓王后的诞生地而得名,历史上曾多次设县。宋代《太平广记》云:“西王母姓缑,河南缑氏乃西王母修道之故地也。”

三说:因境内有缑山而得名。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缑氏镇因镇人民政府驻缑氏村得名。

传说

仙人迹简介

仙人遗迹在缑氏城上。据《史记·封禅书》载:“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言见

仙人迹

缑氏城上,有物如雉,往来城上。天子(指汉武帝)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致也。”於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也。……三月,(汉武帝)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於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东上太山(指泰山),太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太山巅。”

文物古迹

2011年,缑氏镇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旅游

景点

玄奘故居

玄奘故居坐落在陈河村中部,坐北朝南,占地2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分前后两院,前院建筑为东、西厢房和厅堂,西厢房主要展示玄奘只身奋斗17载赴印度取经的动人经历和19年呕心沥血翻译的全部经卷。后院东厢房为玄奘母亲宋氏的居室,后堂为玄奘祖父、母居室。佛光寺位于玄奘故居后院,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是唐中宗李显(即佛光王)纪念法师玄奘御旨修建,公元2000年重修。

恭陵

恭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东北2.5千米的滹沱岭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灰嘴遗址

灰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偃师市南缑氏镇灰嘴村东,南依嵩山余脉青罗山,东靠自东南向西北蜿蜒流过的浏涧河。该遗址分东西两部,两者之间被巨大的冲沟分开。东址长西宽各约3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西址长宽各约200米,面积近4万平方米。文化层自上而下依次叠压为商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仰韶文化层。三层总厚度约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