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政(1446年1月7日—1499年7月11日),字克勤,中年后号篁墩,又号篁墩居士、篁墩老人、留暖道人,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人,隶沈阳中屯卫籍  ,出生于河间。后居歙县篁墩(在今屯溪),故时人又称之为程篁墩。南京兵部尚书程信之子。

程敏政于成化二年(1466年)殿试中榜眼,授翰林编修。此后历官侍讲、经筵讲官、左春坊左谕德、东宫讲读官、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直经筵。弘治元年(1488年)冬,因雨灾被弹劾而致仕。弘治五年(1492年)被起用,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掌院事。三年后,守孝期满还京,转詹事兼翰林学士,进礼部右侍郎,侍皇太子讲读。弘治十二年(1499年)春,为会试主考官时因被举报泄题而下狱。出狱后,被勒令致仕,不久逝世。后赠礼部尚书。 

程敏政善谈论,性疏爽,于书无所不读。所作文章,为同辈所推崇。著有《皇明文衡》《咏史诗》《宋遗民录》《程氏统宗谱》《程敏政贻范集》《篁墩稿》等。[1]

中文名

程敏政

别名

程篁墩

性别

出生日期

1446-01-07

去世日期

1499-07-11

籍贯

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

出生地

河间

代表作品

篁墩程先生文粹

所处时代

明代

追赠

礼部尚书

字号

字克勤 号篁墩老人、留暖道人

官职

礼部右侍郎

主要作品

《篁墩程先生文粹》、《道一编》等

篁墩、篁墩居士、篁墩老人、留暖道人

克勤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程氏世居休宁,七世祖荣秀,任元代江浙儒学提举。荣秀生文贵,文贵生社,社生吉辅,吉辅生杜寿,杜寿生晟,晟生信。程杜寿为程敏政曾祖,洪武末戍河间,隶沈阳中屯卫籍。

敏政生而早慧,少承家训,人们把他比作东汉孔融和唐朝李泌。十三岁时,猜字谜随父宦游四川,侍郎罗绮很欣赏他,以神童荐于朝。大学士李贤试以圣节及瑞雪诗并经义各一篇,程敏政应对自如,援笔立就。诏读书翰林院,师从李贤、刘诩、吕原、彭时诸公。及至壮年,李贤将女儿许配给他。

举途通畅

天顺六年(1462年)夏,程敏政家莲开并蒂,诸人都将这作为程敏政中举之兆。秋,程敏政以《尚书》中顺天府乡试第一人。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三月三日,程敏政举一甲二名进士及第,为同榜三百五十余人中最年轻的。十四日,程敏政被授翰林院编修,同修《英宗实录》。翰林院中,“学问该博称敏政,文章古雅称东阳,性行真纯称陈音,各为一时之冠”。

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八日,程敏政祭奠岳父李贤。四月一日,送岳父李贤之丧,晚宿安仲和家。

翰院浮沉

成化五年(1470年)春,程敏政同考礼部贡举。后又同修《资治通鉴纲目》。

成化十一年(1476年)春,程敏政担任廷试的受卷官(科举考试中特设之官,负责收取考生试卷)。夏,致书何廷秀,谈及自己著述《苏氏祷机》、《皇明文衡》、《宋遗民录》、《新安文献录》、《渡贤奏对录》诸书情况。十一月十六日,有感岁月消磨,功名难就,赋诗抒怀。

成化十五年(1479年)二月一日,回家半年的程敏政辞别亲人赶往京师,出家乡休宁县东门。九月二十七日,父亲程信逝世。

成化十六年(1480年)春,奔丧南归。三月二十六日,因遭连日大雨,程敏政滞留于淳安,遣家人程泉昭告于吴山阴侯贺公庙,祈求大雨停止。三月二十八日,抵新安休宁家中。七月二十四日,葬父休宁南山之原。十一月二十四日,撰《赴京谢恩告文》。二十五日起程赴京。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春,因河水阻途,程敏政于淮阴驿站中校勘《王氏脉经》十卷。八月二十五日,次子程圻病死于姑苏访医途中,时仅五岁。程敏政十分悲痛,作文悼念。十月二十五日,南归至休宁故里。十月二十七日,葬子于弟程敏行墓侧。

成化十八年(1482年)正月三十日,因服制已满,程敏政祭告亡父。正月,绩溪县城陛新庙落成,敏政应族侄程傅之请,为撰文记其事。春,会宗人诸谱,订正异同,纠外勘误,逾六月,成《新安程氏统宗世谱》二十余卷。七月一日,始动工梓刻《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八月二十五日,赋一律悲悼子程析亡于姑苏周年。随后便动身还朝。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七月,程敏政受命与汪谐主考应天府秋试。秋试,识徐钦之文于落卷中,摧为经魁,众人以为得士。十一月,祁门黄宗镇知处州,敏政为作送序,以“义利之辨”勉之。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六日,太子朱佑樘即位,是为明孝宗。十一月二十日,程敏政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

一度起落

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七日,程敏政侍雍王讲读。二月十二日,程敏政跟随孝宗躬耕。八月三日,疏《奏考正祀典》,议从祀孔子礼。当时御史汤鼐进奏,请求明孝宗罢退尹直这样的奸邪之人,启用刘健、谢迁、程敏政等贤良之臣。因此有暗中嫉恨程敏政的人一定想要他去职。十月十八日,监察御史王嵩以久阴不雨,以暖昧之言中伤程敏政。朝廷随后诏令程敏政致仕。礼部尚书丘濬劝其自辩以明,程敏政答书谓:“欧阳公、朱文公当时各遭谗谤。时欧公在执政,故力可辩;文公在庶僚,故不可辩,恐反遭锻炼故耳。况上有老母,下有弱子邪!”即归,读书讲学于休宁南山精舍。郎中陆容、给事中杨廉、进士夏超、锦衣千户叶通先后上书讼其冤。冬,被放还江南。束装而得往年游梁园所赋诸诗,触物感怀,请往年之同游而尚在者,补作之,使成卷。

弘治四年(1491年)夏,《休宁志》几经校阅,已为定稿,敏政为之序。秋,进士徐中行省族长洲,取道新安来访。八月一日,敏政撰《送徐中行进士》以志之。十二月二十二日,刑部主事施彦器抵达休宁。二十三日,程敏政与施彦器、黄汝彝诸人同登齐云岩,冒雨至阳山寺,程敏政以病先行归去。

弘治五年(1492年)三月二十一日,程敏政约司训黄伦、乡进士张旭诸人游休宁县北松萝山,一路往返甚洽,得诗八首。六月十九日,冯佩之自浙西来新安访敏政。次日,同饮于南山竹院,相互倡为联句。冬,朝廷下诏为程敏政昭雪复官。十二月二十一日,程敏政得到昭雪复官的书札,赋诗纪念。

弘治七年(1494年)八月十四日,程敏政升太常寺卿兼侍讲学士,掌院事。

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行人王献臣受命出使朝鲜,程敏政以“天下之事,或教于易,而成于难”之言相赠。同年,长子程壎成年行冠礼,汪承之自新安来京为贺,并言及刊刻《新安文献志》诸事。不久,母亲林氏逝世于京师。

弘治十年(1497年)五月二十四日,程敏政被起复为《大明会典》副总裁官的札子至徽州府,他上书请辞。十一月六日,程敏政与于明、郑鹏、李汛诸人,自汤口入,游黄山。十二月十五日,程敏政到南山打点行李。将北上京师之际,正值梅花盛开,程敏政对花独饮,怅然作诗有怀。

弘治十一年(1498年)三月二十四日,程敏政抵京。二十八日,程敏政进职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侍东官。还担任《大明会典》副总裁,专掌内阁诰敕。夏,张国兴出任徽州知府,程敏政以徽地民风人情告之,勉励他实现抱负,干出一番作为。

坐案冤死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月六日,程敏政受命与李东阳主考礼部会试。二月二十七日,给事中华昶弹劾敏政鬻题与举人徐经、唐寅。明孝宗令李东阳会同五经同考试官,将场中经过程敏政批阅的卷子重加审查,并将放榜时间延迟到三月初二。三月七日,朝廷下华昶及徐经、唐寅于狱。当时工科都给事中林廷玉指出这件事情可疑的地方有六处,并说华昶弹劾程敏政反倒使自己率先被下狱,朝廷如果草草罢免程敏政官职了事,会开不好的风气。随后给事中尚衡、监察御史王绶都请求逮捕程敏政。徐经上书称华昶纯属诬陷。镇抚司以徐经和华昶的供词出入太大为由请求明孝宗裁决,明孝宗令三法司和锦衣卫廷审此案。徐经却说自己曾经送给程敏政金币。于是左都御史闵珪等请逮程敏政对问。奏折被留中十余日才获准。四月二十二日,程敏政也被下狱。随后二人在午门前对问,程敏政不服,指出华昶所指两个士子都不在被录取之人中,而李东阳等人再次审校时废弃的可疑的十三份卷子,也没有全都经过程敏政校阅。当时有同列的言官再次弹劾程敏政,程敏政于是继续请求与之廷辩。华昶等人却于廷辩之时语塞,终于以言事不察被贬谪。六月一日,程敏政致仕。时值酷暑,程敏政出狱四日,以痈毒不治而卒,赠礼部尚书。

沈周闻讣,慨然哀悼程敏政,发“君子不知蝇有恶,小人安信玉无瑕”之痛。《明孝宗实录》论此事为:“言官驳其主考任私之事,实未尝有。盖当时有谋代其位者,命给事中华昶言之,遂成大狱,以致愤恨而死。有知者,至今多冤惜之。”

文学作品

程敏政编《宋纪受终考》

敏政曾考合朱、陆二家始异终同之说,成《道一编》六卷,发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先声。晚年虽遭大狱,于廷辩之时,亦神色自若,言动如平日。于书无所不读,文章为一代宗匠。所编著刊刻有《明文衡》、《篁墩文集》、《碱贤奏对录》、《新安文献志》、《休宁志》、《咏史诗》、《宋遗民录》、《唐氏三先生集》、《真西山先生心经附注》、《程氏统宗谱》、《仪礼逸经》、《大学重订本》、《胡子知言》、《苏氏祷机》等近二十种,五百余卷。《休宁志》38卷,为休宁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

家庭情况

父母

父程信,字彦实,号晴洲钓者,人称晴洲先生,《明史》卷一百七十二有传。程信举正统七年进士,英宗北征,曾上疏谏止。景帝初,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退敌有功。后任四川参政,理松潘边储,协巡抚侍郎罗绮破西南黑虎诸寨。天顺初,历官太仆卿、都察院左金都御史。成化纪元,历经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成化三年,四川、贵州山都掌乱,进兵部尚书,提督军务,率师平蜀,破诸寨,擒徽数千。晚岁还居休宁,优游山水之间(按,据程敏政辑《程氏贻范集·乙集·卷十八·鲍宁〈送程使君诗序〉》记载:程信于正统八年(1443年)首次回休宁。另据《篁墩文集·卷五十一·奉迁五世祖考妣祭告先祠文》记载:程信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致仕后回休宁乡居)。年六十三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程信历官三十余年,以名臣闻于世。所著有《晴洲集》《容轩稿》《榆庄集》《尹东稿》《南征录》等若干卷。

母林氏,处士林欣女,素有德仪,累封夫人,弘治八年卒。

李莹,大学士李贤长女,通诗书、女红,能酿酒,曾为内阁学士焦芳妻吕氏讲解《列女传》《孝经》诸书;

子女

长子壎,小名汪保、六十,字本和,娶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婺源汪奎次女,成化十七年,以祖武功授锦衣卫世袭百户,弘治十二年,藉父遗恩升锦衣卫副千户;

幼子堂,生平不详;

长女嫁临塘范翔;

次子圻、乳名祖保,幼女月仙、乳名恩姐,均早夭。

同辈

弟程敏德,字克俭,以才学名。工真草篆隶,藉父功荫补胄监,授詹事府主薄,调薪州判官,年四十卒。

程敏行,字克宽,邑庠生,年二十七卒。

妹,适怀远将军指挥同知凌云汉。

史料

明史

程敏政,字克勤,休宁人,南京兵部尚书信子也。十岁侍父官四川,巡抚罗绮以神童荐。英宗召试,悦之,诏读书翰林院,给廪馔。学士李贤、彭时咸爱重之,贤以女妻焉。成化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历左谕德,直讲东宫。翰林中,学问该博称敏政,文章古雅称李东阳,性行真纯称陈音,各为一时冠。孝宗嗣位,以宫僚恩擢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直经筵。

敏政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侪偶,颇为人所疾。弘治元年冬,御史王嵩等以雨灾劾敏政,因勒致仕。五年起官,寻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掌院事。进礼部右侍郎,专典内阁诰敕。十二年与李东阳主会试,举人徐经、唐寅预作文,与试题合。给事中华昶劾敏政鬻题,时榜未发,诏敏政毋阅卷,其所录者令东阳会同考官覆校。二人卷皆不在所取中,东阳以闻,言者犹不已。敏政、昶、经、寅俱下狱,坐经尝贽见敏政,寅尝从敏政乞文,黜为吏,敏政勒致仕,而昶以言事不实调南太仆主簿。敏政出狱愤恚,发痈卒。后赠礼部尚书。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

国朝献徵录

程敏政字克勤,直隶休宁县人。早慧,年十岁,侍父信官蜀。巡抚侍郎罗绮以神童荐于朝,命读书翰林院。成化二年以进士第二人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以同修《英庙实录》,书成,升俸一级;九年秩满,升侍讲,充经筵讲官;复以同修《续资治通鉴纲目》,成,升左春坊左谕德,充东宫讲读官。二十三年秋,孝宗皇帝践祚,进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侍文华殿日讲。是冬,被劾去任。弘治六年召还,仍供旧职,寻升太常寺卿掌院事,兼修玉牒。八年丁母忧,修《大明会典》,召为副总裁,上章乞终制,从之。服阕还京,未至,转詹事兼翰林院学士;陛见,迁礼部右侍郎,侍皇太子讲读。十二年春奉命主考会试,言官以任私劾之,逮系数举子。狱久不决,屡上章责躬求退,弗遂,乃自请廷辩执法诸大臣白其事以闻。诏许致仕。时六月方盛,暑甫出狱四月,以痈毒不治而卒。赠礼部尚书,赵王、赐祭葬如例。

敏政人秀眉长髯,风神清茂,善谈论,性复疏,于书无所不读,文章为时辈所推。所著述有《皇明文衡》《瀛贤奏对录》《新安文献志》《咏史诗》《宋遗民录》《真西山心经附注》《程氏统宗谱》《程氏遗范集》《宋纪受终考》《道一编》《仪礼逸经》《大学重订本》及《篁墩稿》若干卷,藏于家。敏政以少年擅文名,以文学跻侍从,自是以往名位将不求而自至,乃外附权贵,内结奥援,急于进取之心恒汲汲然。士大夫多有议之者,但言官劾其主考任私之事,实未尝有。葢当时有谋代其位者,嗾给事中华昶言之,遂成大狱,以致愤恨而死。有知者至今多冤惜之。

后人评价

程敏政

李讯:一代人豪也。文翰虽其余事,而抱负之宏、造诣之邃,盖将于是乎征。如万言应事一策,敷匡时之大略;宋纪受终一考,订千古之大疑;续修宋、元鉴,谨严得《春秋》之大旨;附注《心经》,考合朱、陆之道,则又深探理学之大原;……此皆先生学识之过人,足以济时而淑世,不但华国而已。

谈迁:程克勤博洽倾一时,名塞宇内,晚遭圭玷,囚服对簿。闻者不察,辄来簠之疑。及按国史,更多刺讥。文人凉德,往往然耶!

王世贞:徽地险而沃,其人行贾遍天下,以财相倾高。而成弘之际,乃有程克勤先生者出,而以古文辞名世。程先生之于文,宏肆辨博,诗亦埒之。然不肯为精思以求超乎一代之格,当时和之者不知其乡几何,人亦不复有与程先生并称者。

何歆:时丘公在馆阁,据礼当见,因请求当时之文人。丘公历数自宋景濂诸公而下至于其同时,又极多推让,而篁墩程先生亦在所爱重焉。且曰:‘篁墩晚年进学,其为文才富气锐,可嘉也。’……窃见其以才驱气,以气驾文,豪放奔逸,俱有余地,匪直如丘公所云富锐而已也。虽于道亦未知其如何,要亦韩、柳、欧、苏之俦,与丘公《大学衍义补》俱世不可无者也。

李东阳:吾友篁墩程先生,资禀灵异,少时一目数行。下英宗朝,以竒童被荐入翰林观中秘书,用经学及第。读诵常至夜分,遂能淹贯群籍。其论议订疑、伐舛厥功,惟多及研究理道,求古人为学之次第,而益有所见。而于朱子之说,尤深考核,自以为得我师焉。赜探隐索,注释经传。旁引曲证,而才与力又足以达之。虽皆出于经史之余,而宏博伟丽,成一家言质。诸今日殆绝无而仅有者也。顾中遭忌嫉,晚罹竒祸,经济之用不能尽白于世。其所自见不过进讲经幄,及于储宫,校正纲目,预修续编之类而已。

谢迁:敏政以少年擅文名,以文学跻侍从,自是以往,名位将不求而自至。乃外附权贵,内结奥援,急于进取之心恒汲汲然,士夫多有议之者。但言官劾其主考任私之事,实未尝有。盖当时有谋代其位者,嫉给事中华昶言之,遂成大狱,以致愤恨而死。有知之者,至今多冤惜之。

朱彝尊:篁墩数与西涯酬和,集中存诗数千,究乏警策。至其辑录诸书,若《明文衡》《新安文献志》,甄综有法。余如《宋纪受终考》《宋遗民录》,皆有功史学。独是议孔庙祀典,而屏郑康成不与,未免过于刻薄。若夫《苏氏梼杌》一编,谓眉山父子罪浮于王安石,盖借文公《杂学辨》而周内之,其意第欲为伊川复仇,不知徒贻有识者笑也。

纪昀:敏政学问淹通,著作具有根柢,非游谈无根者可比。特其才高负气,俯视一切,故议论或不免偏驳。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郑康成(郑玄)祀于其乡,论五行欲以灶易行之类,于义皆为未允。又新安黄墩为晋新安太守黄积所居,子孙世宅于此,故以黄为名,自罗愿《新安志》《朱子文集》所载皆同,敏政乃称黄本篁字,因黄巢而改,遂复称篁墩,为之作记,且以自号,其说杜撰无稽,亦蹈大言欺世之习。其他征引故事,往往恃其赅贯,不加详核,因而舛误者尚多。集中诗至数千篇,亦率易居多,颇乏警策。然明之中叶,士大夫侈谈性命,其病日流于空疏。敏政独以博学雄才,高视阔步,其考证精当者亦多有可取,要为一时之冠冕,未可尽以繁芜废也。

陈田:弱冠成进士,学问该博,为一时冠。数遭齮龁,未竟其用。《篁墩集》存诗甚夥,撷其精华,不愧一时作者。特以芜蔓不剪,为世訾议,亦可为存诗太多之诫云。

轶事典故

程敏政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有“神童”之称,人们把他比作东汉神童孔融和唐朝神童李泌。他十余岁时随父亲在四川藩郡参政,巡抚罗绮很欣赏他,以神童把他推荐给朝廷。明英宗朱祁镇见他应对拜起如老成人,很高兴,赐他在宫里用餐,范妃曾亲手为他总髻。英宗又下诏馆阁即日考考他,馆阁叫他作《圣节瑞雪诗》及《经书义论》各一篇,敏政援笔立就,文采灿然,诸位阁老都感叹诧异。馆阁官员把程敏政的作品进呈给英宗,英宗高兴极了,下诏叫程敏政破格到翰林院读书,朝廷供给他食宿。翰林院大学士李贤、彭时都是当世硕儒,给他讲课。李贤把女儿许配给程敏政,请他在家吃饭,李贤指着席上果品出对:“因荷(谐何)而得藕(谐偶)。”程敏政立即对出下联:“有杏(谐幸)不须梅(谐媒)。”李贤很惊奇。

有一次,程敏政和好友李东阳同游安徽和县采石矶,正值雨季,李东阳出句:“五风十雨梅黄节。”程敏政对下联:“二水三山李白诗。”一时服其巧丽。

一次,程敏政应召与明英宗皇帝共进晚餐。席间,英宗皇帝欲试程敏政的才学,就以宴席上的螃蟹出句:“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略加思索,应声续了下联:“凤凰遍体文章。”下联“山珍”对上联“海味”,一雅一俗,堪称妙对,英宗皇帝听后不禁大喜。

明代张谊《宦游纪闻》载:“安南(即越南)使入朝,出一对云:‘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脑。’程敏政对曰:‘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诗作选摘

琼花

贪看江都第一春,龙舟元不为东巡。闲花亦自能倾国,何况当时解语人。

【挽张世琏舍人】

去年君家会邻曲,芙蕖花红池水绿。今年君死藤束棺,芙渠花落池水寒。

明年花开对新主,太息人生几何许。楚些招君君不来,斜日虚堂泪如雨。

【四月五日微雨免朝与李太史世贤步出皇城门喜而有作】

轻阴小雨夜连晨,中使传呼散紫宸。天气薰蒸疑作暑,风光回转欲留春。

班分辇道花迎佩,仗出宫墙柳映人。独喜联镳归去早,六街消尽马蹄尘。

【卧病七旬方起试笔作字适世贤有诗见慰依韵奉酬】

独卧空房思有余,茂陵憔悴旧相如。病来自觉逢迎倦,客至从嗔礼法疏。

进士登科录的记载

风约黄尘凝砚沼,雨催青草上阶除。读君诗罢还成句,枣笔藤笺试手初。

【题安城彭学士山水图】

何人结屋青山里,终日开窗见山喜。近峰错落走檐牙,远岫蜿蜒插天嘴。

澄江一道山前过,短棹平分浪痕破。船头水气绿侵衣,载酒高人面山坐。

石泉下冲沙渚浑,桑榆接地成深村。柴扉欲扣不可到,或有细路通云根。

竹鹤老人名画手,半幅生绡大于斗。水分山断意无穷,目送飞鸿渡江口。

安城先生尘虑脱,南望乡人楚天阔。高堂永日对山歌,肃肃凉风起苹末。

【都宪张公淮上所获四印歌】

行台使者清河公,浚川来往长淮东。役夫走告得四印,不知何代沦渊中。

盘螭结纽各异状,藓包玉啮伤青铜。自应神物不可閟,月夕往往虚晴虹。

一朝舁出冯夷宫,宝气尽发清泠空。行台得之三叹息,谓尔古器遭沙虫。

乱磨再使篆文出,拂拭不遣纤尘蒙。题缄顿首献天子,护以黄袱驮青骢。

近臣奉入归御府,想像白日回重瞳。我来舣棹淮水上,十年相见惊秋蓬。

坐间倾倒忽语此,便觉异代还英风。忆昔中山启炎祚,绝世义勇称髯翁。

蕲王鄂王总人杰,南渡百战勋猷同。当时遣使各赍赐,尚方新铸凭良工。

系之尺组表异眷,副以大纛兼彤弓。岂知变故生肘腋,斩地败此中兴功。

孙权心久附汉贼,秦桧一力主和戎。两人伏剑徇王室,霜飞六月愁苍穹。

一人湖上跨长耳,漫劳矰缴窥冥鸿。都巡岁远失姓氏,无乃亦是千夫雄。

抚时感事数百载,令人扼腕悲三忠。行台于我同榜士,呼酒更酌开莲筒。

桑榆谊深谈麈洽,松韭味洁冰盘丰。春风吹花助客醉,解舟北去方匆匆。

海天回首推双蓬,淮流浩荡山巃嵷。为公高歌重怀古,城楼一抹斜阳红。

主要影响

文学

散文

程敏政的散文,大致可分为赠序、志铭、传记、游记诸类,而又以序文为多。他在散文创作中,虽然未能摒弃前人“文以载道”的理论主张,但他反对“必去词华,文才可入道”的片面观点,体现出明代文学由前期的道统文学观及台阁体文风,向中期的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想转化的演变轨迹。他在《明文衡序》中谈到“文之来尚矣,而后世词华之习蠢之。故近有为道学之谈者曰进而提出“言与行符,华与实称”的创作主张,以使“文章德业,无愧前闻”。这既是他选文的标准,也是他为文的原则。

在文章的风格上,程敏政尤以长于议论,雄于气势见称。以上文提及的《道一编序》为例,敏政能以“冰炭之相反”、“疑信之相半”及“辅车之相倚”,来说明朱、陆二学始异而终同的三个阶段,使朱、陆二学兼综和会的复杂过程,明白晓畅一至于此,实在令人叹服。

敏政为文,虽以雄奇富锐见长,但有不少叙旧赠别、流连光景之作,又能以清新自然,抒发性情而为人所喜。如《送内史林文秀之官淮阴序》写得洒脱飘逸,决非同一般空洞应酬之作。虽名为送序,而体如小品。作为临别赠言,没有古文家借题发挥的空论,也没有道学者不离说教的浅语,凡所抒写,都是源自内心的手足情慷。而文末的“第他日,复得渴告南归”等云云,更是明初上百年的时间里,自宋镰到李东阳的赠序之作中所没有的。可见,敏政之文,已经逾出了明代开国以来,一直左右文坛的“文外无道,道外无文”的道统文学观,及以阿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的台阁诸作,在弘扬个性及抒发真情方面,发晚明文学先声。

诗歌

程敏政没有专门论述诗歌创作的著述。但他在文集中,还是指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他对时人“彼世之一言诗者,率不过流连光景,嘲咏风月”,脱离现实生活,表示了不满。程敏政以“《诗》有六义,而风居其首焉”为依据,认为“凡耳之所闻,目之所击,口之所咨课者,一寓之诗”。“诗可以观民风,察吏治,不必工而自工者也。”为此,程敏政也写了一些以感怀时事、暴露现实矛盾为题材的作品。

程敏政的这类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同情民生疾苦,抨击时弊,发为议论,情感激切,沉郁苍劲,显受杜甫诗风的影响。成化、弘治时期,正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的“文道合一”论及“台阁体”诗风余势尚劲之时,一些道学气十足的应制、唱和之作,既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也缺乏对自我情感的剖露。“这是一种由压抑的道德和平庸的人格出发的文学。”对这类空洞乏味的诗风,程敏政深为反感。他慨叹“《三百篇》而后,若楚《骚》,若汉魏之《选》,邀乎不可及矣!叔世以来,诗愈变而格愈卑。”进而推崇杜甫能“力追古作,号为正宗。”尤为可贵的是,程敏政还意识到社会阅历、生活实践对杜甫诗歌成就的影响,“昔有评子美者,谓其入蜀晚年之诗尤精,盖涉历之多也。”敏政盛赞杜甫“以诗咏史者,唐杜少陵之作,妙绝古今,号‘诗史’。”与程敏政同时的李东阳,以台阁大臣的身份影响诗坛,成为茶陵诗派的领袖人物。而李东阳论诗,即是强调宗法杜甫。受资料缺乏等条件限制,我们己无法评述李东阳宗杜思想产生的轨迹,但缘于程敏政、李东阳二人的至密关系,他们在宗法杜甫的诗歌创作主张上,无疑存在着相互的影响。

针对明初“诗愈变而格愈卑”的颓势,程敏政极力推崇《诗经》、《楚辞》及汉魏乐府,推崇杜甫能“力追古作”,以对抗当时虚假乏味的“台阁”余风。这种理论主张,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或许程敏政尊古、崇古的思想本身,反映了文化传统中的怀旧心理,包含着诸多弊端,但在当时,对于摆脱官方统治思想对文学的束缚,追求文学的独立性,追求文学中自然真实的情感表现,有着深远的意义。

理学

程敏政十九岁即以《尚书》中顺天府乡试第一人。二十三岁,又以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功名显达,仕途通畅,自然对作为进身之阶的程朱学说怀有深厚感情。加之年少自负,识见未深,尚不能形成个人独立的学术见解,则益发步朱子门徒后尘,俨然以朱学卫道者自居。程敏政年仅十八岁时,即采摘朱熹黝眉山三苏言论,编成《苏氏祷机》一书,并自撰序文附于篇前,颇能反映其早年的理学思想。

程敏政早年受朱熹思想影响至深,他编摘朱嘉贬抑苏氏父子之辞,以为朱门卫经捍道。其“安石之祸祸一时,苏氏之祸祸万世”之说,显系衍化朱子言语而来,又更甚于朱子之说。这种极力宗朱的思想,也在逐渐发生着较深层次的变化。既然低陆学为禅学,则必然要对陆学思想体系及佛教禅宗诸教义予以深入的研究,以能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正缘于“惟多极研究理道,求古人为学之次第,久而益有所见”,对朱子之学,更是“尤深考核,自以为得我师焉。”丰厚的学识积累,促使他开始对朱、陆二学进行深入的思考。

而弘治元年的因谗被勃,更成为程敏政思想转化的契点。该年冬,身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的程敏政,被监察御史王篙等人,以天变久雨成灾为由,弹劫致仕。这场风波的真正原因,无非缘于孝宗皇帝刚即位不久,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加剧,权力的瓜分,尚未达成新的平衡而已。自弘治元年冬致仕,直至弘治六年春始被诏还,这五、六年的时间,程敏政多半是在家乡休宁县的南山精舍中,以读书授徒的方式度过的,他的理学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

程敏政同许衡、方孝孺一样,认为学道要重视小学功夫。由小学到大学,以往的理学家也有涉及,但重点都放在心性修养的大学功夫上。程敏政则认为,“古者,人生必先之小学,而后进于大学,故其功有渐,而性可成。”“古之人,自八岁以下,悉入小学,其所学者,太抵多尊德性之事,故至十有五岁,则志气坚定,德性之尊,十且八九。然后入大学,而以格物为首事。”程敏政所主张的由小学至大学的学道方法,是通过养心、正本的方式,培养道德君子的精神。

总之,在心性论上,程敏政虽祖述朱学,但他并没有严守朱学门户。他认为天理在心中,直求本心,即得天理。在理学方法上强调“主敬”、“慎独”,进而只须求得一个“静”字的做圣工夫,也都是从直指本心的思想出发,与朱熹并不完全一致。

史料索引

《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四·程敏政》

《国朝献徵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