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清秋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篇赋,描绘了绚丽的九疑秋景。

作品原文

悲清秋赋

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嫋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三湘:“三湘”有四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此其一。湘水与潇水汇合称潇湘,与蒸水汇合称蒸湘,与沅水汇合称沅湘。此其二。古人对上说早有怀疑:“沅水则不与湘会而自入于洞庭”,“三湘之名,恐未必由此。”沅湘之称可能来源于屈原的赋,如《离骚》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九歌》有“令沅湘兮无波”句。近代一般把“三湘”作为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此其三。湘江与漓江同源,刚分开的一段叫漓湘;湘水流至永州与潇水会合,叫潇湘,永州以上为湘江上游;到衡阳又汇会蒸水,叫蒸湘,为湘江中游,衡阳以下为下游。此其四。虽然,现代学者已考证,湘、漓并不同源,但此说代表湘水的不同河段,泛指湘水流域,作为湖南的代称。潺湲(chán 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2.西阳半规:西阳谓西落之日,其半为峰所蔽,仅见其半,如半规然。谢灵运诗:“远峰隐半规。”

3.澄湖练明,遥海上月: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语意同为倒语。若说遥海上月澄湖练明,仰见明月人影在地,语意一顺,意味大减。王琦按:“太白故乡在西蜀,而荆、吴则其东也,燕地居北,越地居南,盖登高而遍览四方之意。翻作两层抒写,便觉变幻不可测。”

4.嫋嫋:即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屈原《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

5.穷溟:即庄子所说穷发的北溟海。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鳖。沧洲:沧海中之洲渚。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列子》:“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鳖。”

6.讬些:语气辞,楚地人讲的咒语结尾常用“些”。屈原《楚辞·招魂》:“归来归来,不可以讬些。”

7.蓬丘:蓬莱山,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往的山。

白话译文

攀登上九疑山远望着清清的河水,看见三湘水缓缓地流动。水带着寒气流向大海,秋天的天空被乌云遮蔽。我凭借着鸟迁徙的道路计算着距离故乡的远近,不知离这荆吴之地有几千里的路程。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落去,一半被山峰所挡住,映在水中的小岛也快消失不见了。遥远的海上已经升起了明月,清澈的湖水就像白练似的铺在地上。想着回乡之日遥遥无期,就像在北京而望扬州。荷花都落了,江水一片秋色,风缓慢地吹着,夜色悠然。俺在北海边羡慕别人钓鱼,打算到沧州钓大鳖。可是没有那么长的鱼竿供我举呀,望眼洪波而徒然心忧。回来吧,人间不是好呆的地儿,倒不如到蓬莱去采药。

作品鉴赏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中说:“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该诗是他到过永州、登上九疑的铁证。这篇《悲清秋赋》就是他登九疑时所作。一说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一说作于759年(乾元二年)。作品描绘了绚丽的九疑秋景,作者登高遍览神州四方,视野开阔,意象变幻,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抒发了钓鳌客的豪迈气派和远大抱负。结尾“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流露出求仙访道、采药炼丹的思想。在写作上,受屈原《楚辞》的影响,富有浪漫情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青年时期在蜀中就学、漫游,受儒道侠等多种思想影响,隐居行侠,吟诗作赋。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全国各地,探幽访胜,求仙问道,广事交结,干谒权贵,以期建功立业。天宝(742—756)初年,李白应召入京,但未被重用,仅供奉翰林。他大失所望,于是“浪迹纵酒”。加以权贵谗毁,不到三年,便被迫自请还山,离开了长安。此后他又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安史之乱中,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以“附逆”罪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六十二岁时病死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