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厦村,澳门重要古村落,又名旺厦,位于澳门半岛北部,背靠望厦山(又名莲峰山)。望厦,遥望厦门之意,旺厦,兴旺厦门之意,均与厦门有关。据望厦村何氏宗祠门联,此村有许多人来自福建厦门。

中文名

望厦村

外文名

Mong-Há

别名

旺厦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澳门

地理位置

位于澳门半岛北部,背靠望厦山

行政类别

具体介绍

望厦村

望厦村(又名旺厦村、望霞村,葡萄牙语写法为Mong-Há),是位於澳门望厦山附近,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其地理位置是通往早期澳门的必经之 路。早有汛兵营驻防。后至清光绪年间,澳葡政府藉开辟马路将其取销及占据。

望厦村,是昔日澳门城外有名的小村。据碑刻记载,望厦村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开村,与塔石,龙田,龙环,沙岗村并列,又距澳门与拱北之间的关闸(在昔日只是一个通关口岸,即今天的海关,但不同于关闸)不远处,因此来往拱北与澳门城必需经过望厦:望厦居住人口众多,范围较大,有一定的规模,近代的“中美望厦条约”在此村签订;以上所述的各种因素,使望厦村的名声均盖过其他的澳门古村落。

相传望厦有这样的一句俗谚:“未有望厦村,先有何家祠。”这即是说何姓人在很早以前已聚居望厦,是望厦村的土著,旧居还有何,沉,黄,许,赵诸姓,人数较多,而其他的姓氏如陈,郑,韦,杨姓等也不少。望厦村内所居的各姓人家都会建立自家的宗庙或家祠,在现今观音堂一带的屋中,你还可能会看见一些家庙或氏族所建的书塾的遗迹。到了今天,整个望厦村已大为改变,今非昔比了,许多居民已迁移别地。现今的香林新的所在地,就是沉姓人士所开设的蚊香厂,其主人也是原居民,在距今六七十年前,沉姓的巨宅和俾利喇街相对唐家花园(即现的明爱中心)是该处两座大建筑物。

村落构成

望厦村位于澳门半岛北部,约在现今蓬峰山的东面和南面,北靠望厦山(即莲峰山),东南尽外有蟹眼石,公婆石,普济禅院在其前方。村内有旗街,公牛街,妈街,泛地街,北便街,田街,牧羊巷,机杼巷,布巷,永安息巷,蛤巷,青砖巷,草席巷,土块巷,陈巷,元额巷,草蜢巷,养乐巷,果围,帽围,见小围,蚀里,手指里,树林里,田螺里等,均属香山县管辖。

但在开辟马路后,这街,巷,围,里也随着消失,其中仍存在的,实在寥寥无几。

这些街道的命名都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所做的事,所处的环境不同于该区的街多以葡萄牙著名人士的名字作为命名。

名称来历

由于望厦村内很多村民是来自福建厦门,“望厦”之命名有遥望厦门之含意;“旺厦”之取名则有期望厦门兴旺发达之含意。“望厦”与“旺厦”都蕴含着福建人的乡思之情。至于“望霞”之称,乃出自清末名将丘逢甲之诗句,但其来源则不详。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有1154户通自来水,有190户饮用井水,有1344户通电,有119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9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9.74%和89.9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6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11户(分别占总数的57.84%和46.83%);该村委会到乡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88辆,拖拉机112辆,摩托车85辆。

到2007年底,建有沼气池农户2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10户;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3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8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25户居结构住房。

历史背景

望厦村的村民都是迁移自福建厦门。望厦村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属香山恭常都辖村。但说其开村,碑刻的记载是明洪武十九年(即1386年)。及至清朝乾隆八年(即1743年),清政府应两广总督郝玉麟奏请,在望厦村设澳门县丞衙署,专责处理澳门的华洋事务。

望厦村

此县丞衙署隶属於澳 门海防军民同知(简称澳门同知),属香山县管辖。望厦村从早期的500馀户,约20多条里巷,其後逐渐发展成澳门半岛的大村落,街巷达130多条。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中美双方于望厦村普济禅院的后花园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这条条约引致日后的一连串事端,成为澳门历史上重要的事件。1849年,亚马榴的大规殖民扩张引起“沈志亮暗杀亚马榴”事件,而这件事解决后,葡方仍故意挑起事端,进而再引起“梅斯基塔攻打关闸”事件。

1883年(清光绪九年),该村被澳葡当局占领,且将望厦村村民编入西洋户籍,该村居民随即组织“望厦乡民知守义团”来反抗澳葡统治,此反抗活动一直持续至1908年前后。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葡萄牙人驱逐望厦村的县丞与官员,拆毁望厦村的县丞衙署。当时县丞迁署前山城内,士兵退守白石村三山宫。望厦村民在城隍庙址自行组织“望厦乡民知守义团”,捍卫家园社稷。由于村民同心力抗和地势关系, 《香山县志》记载:“光绪十三年正月,外人逼索望厦村灯费地租,编列门牌,村人鸣锣号众,外人惧,却走。”又如香山知县李征庸在光绪十六年上奏“望厦村从未甘向外人交租”,可见当时望厦村仍未为葡萄牙人管治。及后望厦村因天然屏障消失,望厦村终被澳葡政府占据开辟马路。正如《澳门市街名册》所述:“望厦村,原日坐落望厦山西南山脚,迨后开辟美副将大马路时,已取销,现已不存在。”

历史沿革

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政府在望厦村设澳门县丞衙署。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莲峰庙接见葡萄牙理事官,并宣布严禁鸦片,下令葡萄牙人驱逐英国的鸦片贩子。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政府与美国在望厦村普济禅院签订不平等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葡萄牙人驱逐望厦村的县丞与官员,拆毁望厦村的香山县县丞署,正式侵占澳门。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澳门总督亚马留因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被望厦村民沈志亮与同伴刺杀身亡。

清光绪九年(1883年),澳葡政府侵占望厦村,并强编村民户籍、勒收地租,引致村民组织“望厦乡民知守义团”进行反抗。

人口

截止2008年,该村有农户1345户,乡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农业人口5164人,劳动力3576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43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现状

随着澳门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昔日的望厦村面貌早已消失了。在现今的普济禅院旁边,仍存留小部分望厦村的街巷建筑,而昔日望厦村的街巷有些至今仍然存在,牧羊巷。

总体来说,昔日的望厦村现已成为马路纵横、大厦林立之市区,昔日的街巷大多已被改成马路或改名了。在澳门人来说,昔日的望厦村已渐被遗忘。大多现代澳门人想到的望厦村,即将被澳门政府拆卸重建的——望厦新村。

经济

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殖业和养殖业为主。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9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46.14万元,占总收入的8.56%;畜牧业收入731.38万元,占总收入的9.93%(出栏肉猪3939头,肉牛238头,肉羊473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1632万元,占总收入的80.61%;工资性收入69.8万元,占总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77人(占劳动力的13.19%),在省内务工647人,到省外务工30人,外出务工收入62.9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