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开发署(英语: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缩写:USAID),是承担美国大部分对外非军事援助的联邦政府机构。美国国际开发署作为一个独立的联邦机构,依照美国国务院的外交政策,力求为海外那些为过上美好生活而努力、进行着灾后重建、以及为求生活于民主自由之国家而奋斗的人们提供帮助

中文名

美国国际开发署

外文名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缩写:USAID

别名

美国国际发展署

总部地址

华盛顿

组织性质

美国联邦政府援外组织

成立时间

1961年11月3日

成立宗旨

力求为海外那些为过上美好生活而努力、进行着灾后重建、以及为求生活于民主自由之国家而奋斗的人们提供帮助。

地位

独立的联邦机构

人数

2006年雇员达到1759人

介绍

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国际开发署,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组织,属于美国的援外机构,成立于1961年,总部在华盛顿,2006年雇员达到1759人。

其主要承担着美国大部分对外非军事性的援助工作,目的在承办开发贷款,推动技术援助方案,分配军援及对480公法(Public Law 480)案下所进行的农业剩余物资的处理。

成立

美国二战时的著名总统罗斯福有一句经典名言:“轻声说话,但手里握着大棒。”他的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美国在海外推行外交政策时使用的“胡萝卜+大棒”政策:一方面推动金元外交,尽量表露出温情脉脉,在援助的伪装下推行价值观;另一方面则动用武力,推翻仇视美国的外国政敌的统治。动武与援助,就是美国推动外交政策、维护海外霸权的两大工具,交替使用,屡试不爽。[1]

历史证明,美国的“胡萝卜”政策实际上取得了比武力干涉的“大棒”政策更佳的效果。美对外发动血腥的侵略和武力征服行动,固然能推翻几个类似萨达姆、卡扎菲之类的仇敌,但战争带来的灾难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并催生更多类似“基地”组织的恐怖团体。但美国际开发署展示的是美对外干涉行动的更具欺骗性的一面。它通过到处撒钱在海外宣扬美国价值观,扶植反对组织,更显温情,其对外干涉行动更具效力。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重建,美欧从此确立了牢固的战略联盟,成立北约组织,与苏联进行对抗。美政府从此认识到海外援助在推动外交政策方面的重要性。

美国国际开发署

美国际开发署最早起源于1949年杜鲁门总统建议成立的国际开发援助计划,它被作为美外交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帮助消除贫困和增加商品生产,为美国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是通过帮助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实现繁荣,从而削弱共产主义影响。美政府后来成立了互助安全局、外国行动局和国际合作局三个机构,负责对外援助。

1961年,肯尼迪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案,正式成立美国国际开发署,以整合所有外援机构,统一开展工作。随着时代变迁和美外交重点转变,美国际开发署的工作重点也不断调整。上世纪70年代,其重点从原来的提供科技和资本援助转向提供卫生、教育和人力开发方面;80年代,其重点转向扶植自由市场方面;90年代,其重点转向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广民主方面;进入21世纪,其工作重点转移到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战后重建方面。

如今,美国际开发署年预算占美年度财政预算的1%,2011财年则高达350多亿美元。该署触角伸到世界各个角落,向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人员。其总体目标一直与肯尼迪时代保持一致:通过在海外援助等行动,在帮助当地民众提高生活水平、抗击疾病、摆脱贫困、救灾重建、普及教育等工作的同时,配合和支持美政府推广民主和开拓市场的外交政策目标。

影响

作为一个独立的联邦机构,国际开发总署(USAID)按照美国国务院制定的外交政策,力图“为那些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灾后重建以及为生活于民主自由之国家的人们提供帮助”。它提供帮助的地区包括南撒哈拉非洲、亚洲和近东、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可以说是美国对国外的“利益输送”组织,对美国的外交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地位。

援助领域

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在67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与90多个国家拥有合作项目。主要援助领域包括:

·经济增长、贸易和农业(包括教育、技术和环境)

·卫生,包括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

·民主、缓和冲突和人道主义援助(包括灾害救助)

停止在俄运营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2012年9月18日宣布,应俄罗斯政府要求,美国政府将停止美国国际开发署在俄罗斯的援助活动。按美方说法,俄政府可能认为无需继续接受这一机构的援助。

2012年9月19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卢卡舍维奇告诉媒体:“美国国际开发署试图利用援助资金影响俄罗斯政治进程。”按俄罗斯新闻社的说法,美国国际开发署在100多个国家活动,最近20年来在俄罗斯境内活动较频繁,不仅涉及公共卫生领域和挽救处境危险的青少年,还设立包括监督选举事务在内的机构。

反俄计划

2019年7月,美国国际开发署向欧洲盟友兜售了一份“反俄计划”,名为《抵抗克里姆林宫邪恶影响力发展框架》,号称要帮助欧洲摆脱所谓的俄罗斯干涉和侵犯。俄罗斯外交部对此予以强烈谴责,并指出单从计划名称就坐实了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意图不是打造合作,而是进行意识形态斗争和洗脑。

援助情况

援助乌克兰

2022年7月9日,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表示,乌方将获得美国国际开发署提供的17亿美元的资金援助,用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5]

援助越南

据2022年7月28日越通社报道,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代表表示,USAID将为越南的“城市能源安全”项目提供总额为1400万美元的援助资金,旨在改善援助框架,调动投资资金,并促进在能源领域采用创新解决方案。[6]

干涉内政

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4年4月4日报道,以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而闻名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近期受多国指责从事情报工作以及干预受助国内政。

招募年轻人赴古巴“渗透”

美国媒体2014年爆料称,美国国际开发署及其承包商自2009年10月起以旗下项目为幌子,秘密派遣来自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和秘鲁的年轻人前往古巴从事反政府活动,约10名来自拉美国家的年轻人受到招募,最低时薪为5.41美元,约合35元人民币。

这些年轻人通常伪装成游客或以开展民间项目为幌子,入境古巴后四处物色大学生等普通古巴人,把他们“策反”为反政府人士。为掩人耳目,他们在交流中经常对暗号。例如,“我头疼”的意思是自己可能被古巴政府监控;“你妹妹病了”则意味着要缩短行程。

运营“

古巴推特

”企图颠覆古巴政权

美国国际开发署旗下的另一秘密项目“古巴推特”也饱受质疑。2010年至2012年,美国国际开发署在古巴创建和运营一个类似“推特”的社交媒体网络,表面上通过向用户推送文字信息并为用户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暗地里却企图利用这一网络颠覆古巴政权。[4]

7万名选举观察员活跃在中东

美国国际开发署

美国际开发署的工作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推进民主、人权和良政、促进经济增长和贸易、确保农业和食品安全、促进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就业、提高全球卫生水平、确保水质安全、危机和冲突管理、抗击疾病等。其主要方式就是资助各国的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由它们代为执行具体工作,潜移默化地推销美国价值观。美国际开发署还与联合国联合开展“千年发展目标”项目,以帮助贫穷国家发展和抗击疾病。

即使在叙利亚,虽然去年以来美一直对巴沙尔政府实行严厉制裁以迫其下台,但另一方面,美一直在通过联合国向叙提供援助。截至今年9月,美已向叙提供超过1亿美元的人道援助,以帮助那些因战乱而面临饥荒或流离失所的平民。随着一包包印着“美国人民捐赠”温情字样的救济物资的到来,贫困国家的人们自然就在内心形成对美国的感激之情。必要的时候,这些人会愤而走上街头与政府对抗,为所谓的自由民主而奋斗。

美国是中东“阿拉伯变局”运动的幕后黑手之一。

美国国际开发署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家积极开展活动,以传播所谓的民主和人权价值观。该署为了帮助突尼斯和埃及举行民主选举,投入巨资培训了7万多名选举观察员,并为大约200多万人提供选民培训课程。

2011年2月,在埃及首都开罗发生大规模要求军方交权的示威活动后,埃及军事当局以干涉埃及内政为名逮捕了43名外国非政府组织活动分子和援助工人,包括19名美国人,其中包括美交通部长拉胡德的儿子。他为美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共和研究所工作,该组织与国际开发署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此举引起美国政府的强烈反弹。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发表声明,敦促埃及放人,并威胁美将停止向埃及提供13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最后,埃及当局被迫就范。

广施于人,却己所不欲

美国军舰抵达格鲁吉亚运送援助物资

但是,美国在这里使用的是双重标准:虽然美国可以在海外通过资助非政府组织的方式,推销民主价值,煽动反政府运动,干预他国选举。但在美国内,却严格禁止海外资金涉足美国大选。

1996年美国大选期间,一度有媒体炒作污蔑中国政府资助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传言,美国会还就此展开正式调查。2003年,又有传言说瑞典和加拿大资金流向政治行动组织MoveOn.org,试图阻止布什总统竞选连任。结果,该网站迫于压力,宣布禁止接受任何外国资助。

这两个例子就充分揭露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两面性,美国可以明目张胆地在海外到处使钱,收买政治代理人,推销美国价值观,扶植亲美政权,却不允许任何外国资金涉足美国政治。

美国《基督教箴言报》2月13日刊登文章指出,美国在其他国家帮助建立所谓的反独裁联盟,训练选举监督员,借口是“非民主国家”需要它们,但“这无法否认如下事实:这些外国组织正在干涉他国的选举进程,而这个做法甚至在美国国内都是不能接受的”。[3]

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颇具讽刺意义的是,美国在海外到处挥动“胡萝卜”,从事资助和煽动海外反政府活动,干的却是“己所不欲,偏施于人”的勾当。普京正是识破了美国的伎俩,才决计拔掉美国的“胡萝卜”,以杜绝隐患。

干涉委内瑞拉内政

2019年1月,时任委内瑞拉议会主席瓜伊多自封“临时总统”,得到美国支持,在委内瑞拉掀起大规模反政府抗议示威,国内正值混乱时期。

2019年2月23日,载有美国所谓“重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卡车计划从哥伦比亚进入委内瑞拉,在边界遭到纵火烧毁。美国指责是委内瑞拉政府所为,但随后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证实,纵火是委内瑞拉反对派所为。马杜罗当天指责美国试图利用“人道主义援助”作为入侵委内瑞拉的手段和宣传噱头。

而据《今日俄罗斯》报道,“美国国际开发署“于”2021年4月16日在其官网发布了一份2019年1月至4月在委内瑞拉活动的回顾报告。

报告中写到:美国政府的重要外交政策目标就是支持瓜伊多成为合法的委内瑞拉过渡政府总统,并对马杜罗加大施压逼他下台。而美国国际开发署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把物资提供给支持瓜伊多的委内瑞拉人民。2019年1月和2月,美国政府将美国国际开发署提供给委内瑞拉人的援助物资,认定为加强对瓜伊多过渡政府支持和施压马杜罗的“关键工具”。然而对于报告中这些赤裸裸干涉委内瑞拉内政的关键内容,西方主流媒体几乎全部“噤声”,视而不见。

报告还提到:就在2019年2月之后,美国国务院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开始与美国国际开发署密切接触。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匿名官员也承认,美国国际开发署确实按照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务院的外交指导方针行动,也就是说,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行动背后少不了来自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的指挥。

针对

玻利维亚

的政治目的

2013年,时任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也宣布将美国国际开发署驱逐出境,指责其活动含有政治目的,阴谋反对玻利维亚政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