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营满族蒙古族乡简称为檀营乡,地处北京市密云区东部,距区中心五华里,是北京市5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北京市唯一的一个满族蒙古族少数民族乡。

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地处北京市密云区城东,距县城中心五华里,简称为檀营乡,是北京市5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北京市唯一的一个满族蒙古族少数民族乡。

檀营乡总面积2.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0亩。1987年撤乡建镇后从穆家峪乡分离出来,设立檀营满族蒙古族乡。2002年8月全乡村民整体转制。全乡共有满、蒙、回、汉四个民族,下设四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户数1981户,4013口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01人,占总人口的34%。全乡主导产业为房地产开发、服装、建材及餐饮服务业。

中文名

檀营满族蒙古族乡

邮政区码

844800

所属地区

北京市密云

面积

2.73平方公里

人口

4013人

民族

满、蒙、回、汉四个民族

电话区号

010

所属国家

中国

行政类别

建设时间

1777年

下辖地区
车牌代码

政府驻地

密云区育才路九号

地理位置

北京市密云区东部

气候条件

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历史文化

密云区在清朝的时候被称为檀州,当时清政府为了北京与东北、与内蒙古的联系,非常重视密云,在密云境内部的驻军。密云的地名中带“营”、带“屯”的檀营、不老屯等村庄,当初大多是驻军所在地。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檀营建成,当时的营地是个城堡结构。整个城堡坐北朝南.规模庞大.围以砖石砌筑的方形城垣。高6米,周长2000米、置东、南、西三门.门前各筑石桥一座。城垣建筑等均遭严重破坏,只在村子北边还留有一段城墙,成为古老城堡的遗迹。

清朝的时候,檀营城堡中建官署及兵房4872间。在东南、东北、西北三城角上分别建魁星楼、太阳宫、万寿宫。城堡中的官兵平时在东门的演武厅习武.在西门外绿林校场里摔交,在北门外火器营里打靶、射箭。因为城堡是的旗兵是偕家属驻防,所以,在檀营城堡中,设有教授满、汉、蒙文的学堂。与其他地方学堂不同的是,这里还有武学堂,还开设有弓箭、掼跤等武术技能。

村民穆继荣家里藏着2张清朝皇帝的圣旨,圣旨上写得就是他家的事。穆继荣的爷爷穆腾额当年是檀营驻军的首领。说起檀营,穆老汉说,檀营和密云县城不到5里地,但是却是自成一体。当时檀营的级别在密云县之上,密云的县令上任前,要到来拜访檀营的首领。

檀营作为清代八旗驻防营城,兴盛时期有满蒙旗兵2000人,另有军营家属7000人,计2000户,9000人,靠钱粮过活。民国以后,檀营的驻军逐渐缩编。到辛亥革命后,没有了钱粮,檀营人死走逃亡,饥寒交迫,到1948年仅剩200户,900人。到了1925年,檀营的驻军功能完全消失,所有官兵转化为居民。1983年的8月檀营蒙满民族乡成立,檀营是北京市的第一个满蒙民族乡。

行政村

建村历史

檀营在清代是京畿地区八旗驻防营,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历时三年建成,曾驻满蒙旗兵达9000人。1953年设檀营乡,1958年并入城关公社(今密云镇),1965年划入穆蒙峪公社(今穆家峪镇)。1987年撤乡建镇后从穆家峪乡分离出来,设立檀营满族蒙古族乡。1996年,面积2.7平方千米,人口0.4万,其中满族占2.8%,蒙古族占3.6%,辖檀营行政村和檀营居委会。2002年8月全乡村民整体转制。2006年,辖1个社区(檀营社区)、4个行政村(第一村、第二村、第三村、第四村),驻二村。

区域代码

101500 [2008年代码]110228003:~001檀营社区 ~002檀营第一社区 ~003檀营第二社区

经济发展

2006年企业经济情况统计

根据统计上来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数据显示:檀营乡2006年1——12月份企业总收入为13236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6%,比2005年同期减少813万元,同比减少5.8%;利润总额为583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46%,比2005年同期减少179万元,同比减少23.5%;增加值为3316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4%,比2005年同期减少341万元,同比减少9.3%;其中:工业收入为4647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55%,比2005年同期减少2173万元,同比减少31.9%;工业利润为151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59%,同期减少226万元,同比减少60%;工业增加值为1241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61%,同期减少609万元,同比减少33%;工业总产值为4568万元,比2005年同期减少2392万元,同比减少34.4%;出口产品交货值为577万元,比2005年同期减少223万元,同比减少27.9%;房地产业收入为6655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30%,同比增加0.6%;房地产业利润为208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6%,同比减少25.7%;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412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7%,同比减少5.9%。

旅游风光

冶塔仙灯密云外八景之一,站在檀营乡乡政府的会议室里,从北窗户望去,冶山和山上的仙灯塔清晰可见。乡里的干部关胜利是土生土长的檀营人,由京城回密云的人,一过顺义就能远远望见冶仙塔,密云人都说:“望见冶仙塔就算到了家”。山上原有一座普济寺,寺塔称冶仙塔,又叫"冶塔仙灯"。相传高僧季小唐在塔内修炼之时,夜晚塔顶处常有串串红灯照耀,所以称冶仙塔为"冶塔仙灯",是密云外八景之一。

冶仙塔最早建于辽代(辽重熙八年,公园1039年)。塔高10米左右,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分上、下两层,每层各有一拱形券门,门洞朝南可出入。塔四周砖雕花饰,塔基、塔身、塔顶全部为砖雕仿木结构。塔的下层券门两侧有清人题书的对联一幅:高插云汉文人笔,重领檀营武士冠。冶仙塔毁于“文革”时期,1967年“破四旧”遭炸毁,密云人无不为之叹息。该塔地宫内出土40余件陶瓷器和70余枚古钱币(多为宋钱)。

密云县投资300万元遵照历史遗存照片和资料,按原样对该塔进行修缮。修塔的时候,工程受到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广大群众的欢迎,村民自发捐款支援修复古塔。村民上山干活和或者爬山锻炼的时候,看见施工队往山运砖,就帮着捎上一块砖一桶水,村民说,我们上山的时候,顺手就帮你们了。冶山上植被丰富,每天都有住在密云县的人们来此爬山锻炼。

1964年,桃花吐蕊的时节,66岁人民艺术家,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老舍,自己带着行李,拄着手杖来到檀营大队。当时,老舍先生为写长篇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来此地体验生活,要看看这里的满蒙族人是怎么活着。他住在农民王敬之家,白天走家串户,察看檀营营城和古迹,晚上和干部、社员、业余作者座谈。他和社员一起吃派饭。

老舍先生在檀营住四个多月,把体会写成一篇文章后,发表在《北京日报》上,即《下乡简记》,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满蒙族人,参加生产劳动,吃饱穿暖,幸福日增。”“中国这么多民族能和睦相处,只有共产党能作到,其它政党都做不到。”

在檀营体验生活期间,老舍给周文郁等不少村民题字,后来他们还有书信来往。笔者在寻访过程中没有找到与老舍见过面的村民。不过有村民说,老舍研究会的人曾到村里调查过老舍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在村里的郭连生和周立光二位村民家,还有老舍当年为他们的父辈提的字,题字的内容是毛主席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