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织物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坚牢度,必须使纱线具有一定的强度,纱线强度是评价纱线质量的重要指标。表示纱线的指标可分为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两大类。绝对强力是指纱线受外力直接拉伸到断裂时所需要的力,也叫断裂强力,用牛顿(N)或厘牛(CN)表示。

影响因素

1、原料性能,如:原棉长度、棉纤维线密度、棉纤维的强度,棉纤维的成熟度等;

2、纺纱工艺过程对性能影响程度;

3、成纱结构,如纤维的伸直度、平行度及在纱线中的排列分布状况,纱线的捻度大小等等;

4、成纱均匀度,如重量不匀率、捻度不匀率等。因为断裂总在细弱处发生。

提高成纱强度主要从合理选择原料,减少混合差异提高半成品质量,改善半成品与成纱结构,提高细纱条干以及合理选择捻系数等方面入手。

原料与成纱强度的关系

1、纤维长度及整齐度与成纱强度的关系

原棉长度长,整齐度好、短纤维少,则成纱光洁,强度高。

2、纤维线密度与成纱强度的关系

线密度小,成纱截面内纤维根数多,分布均匀,成纱条干也均匀,截面积内纤维根数多,纤维间接触面积大,摩擦力大,纱线在拉伸断裂时,滑脱纤维的根数将会减少,纱线强度就高。

3、纤维的断裂长度和单强与强度的关系

当纤维断裂长度大时,必然是纤维线密度小或强度高,无疑对成纱强度有利,在成熟度和线密度条件相同情况下,棉纤维强度高,则成纱强度高,单纤维强度特别差时,在纺纱过程中纤维容易断裂形成短绒,并容易被搓揉成结粒,恶化成纱条干,从而使成纱强度降低。

纺纱工艺对成纱强度的影响

清梳工序应注意在原料充分开松的条件下尽可能避免过猛打击,避免打断纤维,增加短绒或损伤纤维原有的强度。各种成分保证混合均匀,提高各单机运转效率,在保证前后供应的条件下,越高越好,达到98%以上。

开清工序机械作用剧烈,所以应合理选择工艺参数,提高各机开松除杂效率,充分排除大杂和有害疵点,做到薄喂柔和开松,优化工艺参数,以梳代打,合理减少打击点。做到棉结、杂质、短绒兼顾,清花部分除杂率高,筵棉含杂少,同时带来棉结增长多,短绒增长多,对成纱强度影响大,究竟掌握多少合适大量实践中证明:若原棉含杂<1.5%清棉机除杂效率保持在30%-40%较合理,若含杂原棉1.5%2.0%,清棉机的除杂效率保持在40%-60%较合理,说到底就是要保持筵棉含杂率不高于1.0%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根据原棉含杂情况确定了清棉总除杂效率后,要对开棉清棉之间除杂进行合理分配,降低短绒增长率,筵棉对原棉棉结增长率应控制在80%以内,短绒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求不增长或负增长。

原料混合的均匀度与成纱强度

减少原料差异率,增强前纺对原料的混合作用是提高成纱强度的必要条件,原料的均匀混合各原料成份在纱线内的均匀分布,可获得最佳的纱线结构,从而使纱线的拉伸过程中每根纤维的强度得到合理和充分利用。纱线强度得以提高。如何提高原料混合均匀度。

减少混用原料的形状差异,无论何种纤维为了防止因原料特性差异造成的混合不匀,必须尽量减少混合成份中各种纤维的形状差异,特别是减少纤维线密度、长度,初始模量的差异以及包装密度和尺寸的差异。在两种纤维混合时要注意混纺比的设计,因为混纺比的设计不当,混纺纱的强度会出现最低值。

增强前工序的混合效果。首先科学设计好棉包上盘排列执行到位,棉包松紧一致,紧包要松包,做好削高嵌缝工作。其次清花运转抓包机做到勤抓少抓,提高设备运转效率,保证开松良好混合充分。

提高梳棉机的梳理作用,增强单纤维间的混合机会,找出工艺质量的最佳结合点,保证纤维的充分分梳、混合,增加短绒的排除率。

适当增加精梳、并条工序的并合数,并注意混合方法的改进,使各原料成份在进入细纱之前得到充分混合。

车间温湿度与成纱强度的关系

车间相对湿度对纤维的纺纱性能影响较大,相对湿度增大后能增进和改善长链分子的整列度,而使棉纤维的强度增加。

清花相对湿度控制在60-65%,梳棉控制在50-55%时,纤维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外干内湿的放湿状态,增加纤维的柔软性和抗打击能力,成纱强度高。

精梳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左右,使纤维呈现吸湿状态,可提高纤维表面的摩擦系数,保证牵伸过程中罗拉对纤维的握持牵伸力,从而提高纤维的平等伸直度。

粗纱的相对湿度宜偏高掌握,以使其在细纱保持内湿外干的放湿状态,内湿则使棉纤维柔软、导电性好,纱线纤维排列好,成纱强度好,粗纱回潮率应控制在68±0.3%为最佳。经有关资料分析认为,当棉纱的纺出回潮率在7.2%以上时,纱线丰满、光滑、圆润、毛羽少,光泽差,成纱强度低,但是回潮率如果过大,须条易缠胶辊和罗拉,成纱强度会降低。